8.50、60年代的短篇小说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平时作业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我写《百合花》时,还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是如此,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待孩子睡 后,不无悲凉地思仿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 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中,缅怀追念 时得来的。”
缺陷: “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 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 因而不免落入“高大全”的俗套。
(2)严志和 此形象在中国农民中更具有普遍性。 勤劳、朴实、善良,但又软弱、狭隘。反抗 与软弱的两重性格在他身上特别明显。
“什么也别扑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
3. 《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红旗谱》真实描绘了中 国北方的农村生活、风土人情,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性格。 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法来描绘生活,刻画人物。
茹志鹃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 1945年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 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道作家 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 报》编辑。1960年以后从事专 业创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等。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有《冰灯》、《出山》、《剪辑 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着 暖色的雪地》等。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如朱严两家几代人的斗争是由大闹柳树林、闯关东、脯红鸟事件、反割 头税等一系列故事来表现的,这些故事中又穿插着若干个小故事,层次 分明、环环相扣。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 烈的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 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的主导性格。 •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 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 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 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 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
•
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 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 是梁生宝思想的核心。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 的困难与阻力,他始终毫不动摇,一 往无前,表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 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
•
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 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 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 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 厚、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
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 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
朱老忠的形象
朱 老 忠
•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 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跨越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 史阶段的人物,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 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他急公好义、有 胆有识、坚韧不拨,在他身上,体现了深 广的历史内容。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 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梁三老汉的形象
• 见教材23页
梁生宝的形象
•
梁生宝是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 雄形象。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 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 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 能很快地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 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 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 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
5060年代的小说

“三红一创”或“三红一歌”(红色经典) 梁斌《红旗谱》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柳青《创业史》 杨沫《青春之歌》
• 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的革命斗 争;展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 说
一、《红旗谱》 1、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梁斌 主要事件:反“割头税”运动 保二师学潮 人物:朱老巩 朱老忠 严志和 大贵 二贵 运涛 江涛 贾湘农
三、革 通 俗 小 说 ——《林海雪原》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将“英 雄、儿女、鬼神”视为中国小说的 “三大元素”。 以下将分析《林海雪原》与此三大元素 构成的中国通俗小说的三大类型—— 神魔小说、英雄(武侠)小说、言情 小说的内在联系。
(一)、神魔小说 1、故事情节类似《西游记》中的唐 僧师徒降妖伏魔的故事。 两种政治力量的斗争被转述为纯粹 的道德冲突,变成了被“神化”的解 放军战士与被“妖魔化”的国民党土 匪之间的神魔较量。
二、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1、创作背景:58年“大跃进”高潮时期 赵树理作为一个自觉的农民的代言人,他 目睹了“大跃进”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比如:劳动力短缺,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 干部利用大字报、批斗会整治群众等实际 现象。
2、曲折表达作家的民间立场(作家真正站在 农民的立场写作) 人物:老主任王聚海、 副主任杨小四 落后农民“小腿疼”“吃不饱”
• 作品有三个冲突高潮: 第一个:“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 第二个:社员不愿为社里拾棉花; 第三个:“小腿疼”等人去拾“自由花”, 被当成“偷棉花”,当做罪犯接受群众的 批斗。
• 陈思和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
第一章
小 说
上篇 50、60年代的小说
两大题材:农村题材(现实题材)和 革命历史题材(战争题材)
50年代、60年代小说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 • • • •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周大勇 (连长) 孙全厚(炊事班长) 王老虎(战士) 李诚(团政委)
• 彭德怀(将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指挥家
• 原文赏析
周大勇人物形象分析: 周大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英雄:一开始,面对气势汹 汹的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当中共中央要从延安撤退时, 他从情感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在对敌人示弱,但尽管如 此,他还是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重要任务;后 来,在完成任务之后,他领导的连队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 联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带领着 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饥渴难耐,然而他和他的战友 们却没有倒下,而是用惊人的毅力与斗志,毅然时不时地 给敌人以重创。正式在这样一系列血与火地考验面前,周 大勇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战员。小说着重凸 现了他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他的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形象。
曲波《林海雪原》
• 曲波(1923--2002) ,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 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 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 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 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 原》,1957年出版。此后 ,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 啸》、《戎萼碑》、《桥 隆飙》等长篇小说。
五六十代小说

Hale Waihona Puke 3.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 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 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 随兄参加新四军。1960年起从 事专业文学创作。1958年因发 表《百合花》成名。
长征时期
D、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E、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2.农村题材小说
A、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 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 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 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 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 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 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小说怎样迎合十七年时期文学观念:
人物:写英雄人物,写主要英雄人物。英雄高大 全。人物的扁平化。
思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阶级:着重写农村两个阶级的冲突,过分夸大农
村的阶级对立。 老干部落后,年轻人进步。
当代十七年时期成就较高的小说
“三红一创” : 《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红岩》
第六章_50-60年代小说

(二)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过程
1、1943年,《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
2、《李有才板话》
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 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 料。
3、《地板》(1944)再次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 必读书,而1945年底完成的《李家庄的变迁》 (1945)华北新华书店付印后,北方各大新华 书店以及上海、香港的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 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 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 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主持文联 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 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
1、民主革命
(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解放战争
(一)革命历史题材
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三)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 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 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1.三个诗群:(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茹志鹃《百合花》风格的独特性
茹志鹃是50、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 家。侯金镜说她的作品是“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 美而不高亢”,具有“委婉、柔美、细腻”的艺术风格; 欧阳文彬称赞《百合花》是“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 彩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茅盾称赞她的小说 “清新、俊逸” ,“风格尚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 平凡,再读则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了,三读则觉得深 刻……耐咀嚼,有回味。”
《党员登记表》 (黄淑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黎明的河边》
(小陈)
《黎明的河边》: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 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的响。闪电,时而用它 那耀眼的蓝光,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禾田, 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和那在大雨中吃力的迈动着脚步的人影。 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一体了,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 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响声,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 声。”
《党员登记表》:
小说在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风卷着雪花,疯狂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 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 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 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 蹂躏它们,毁灭他们……”这一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卷”、“扫荡”、 “摇撼”、“撞开”、“撕”、“撒”、“咆哮”、“蹂躏”、“毁灭”等 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暴风雪肆虐、疯狂与猖獗的特点。而这一自然环境的描 写又烘托了1943年胶东半岛敌占区敌人的猖狂和白色恐怖的浓重。
《七根火柴》(无名小战士)
《粮食的故事》(郝吉标) 《普通劳动者》(林部长、小李子)“真正的 小说”(叶圣陶)
峻青与王愿坚之比较
峻青和王愿坚都是50、60年代涌现出来的短篇小说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 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在于,从形式上看,都以短篇小说创作为 主;从内容上看,多是表现革命战争的历史题材,着重于英雄主义的宏扬;在 人物塑造上,都善于塑造正面英雄形象,着力表现“生命价值观的政治性确 定”。 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战争背景处理上,峻青善于渲染壮阔激烈的斗争 场面,而且善于对战争场面进行直接刻画,而王愿坚更愿对战争背景做诗化处 理,营造诗的意境;在塑造人物性格时,峻青善于在激烈复杂的矛盾斗争的尖 端塑造人物,通过外部言行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以歌颂英雄主义精神为主, 而王愿坚善于精选典型的细节,捕捉人物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英雄 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在人性和党性的矛盾统一中塑造人物,着重展 示人物的心灵美;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峻青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在 波澜起伏的故事中,轰轰烈烈地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而王愿坚不去单纯追求情 节的完整和波折,更善于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饱含深情而又不事张扬;在 语言上,峻青用冷色调的语言进行冷静地叙述,而王愿坚的语言精炼,语气明 快,充满热情;归结到风格上,峻青的小说雄浑壮烈,王愿坚的小说单纯凝炼。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短篇小说创作
峻青与50、60年代的小说风格
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1922年出生。战争年代,曾 在胶东革命根据地及昌潍大平原上作过民运和教育工作, 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八路军武工队长,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 生活经历。1948年,潍县战役结束后,随军南下,后定居 上海。峻青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1年发表第一篇作 品剧本《风雪之夜》。1942年写出短篇小说《马石山上》。 其创作在50年代达到高潮。从1954年起,他陆续发表了 《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 《交通站的故事》等一系列优秀的短篇作品,为自己赢得 了巨大的声誉。峻青曾经出版过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 《黎明的河边》、《胶东纪事》两部最为出色。峻青还写 过散文和长篇小说,代表性作品有《秋色赋》和《海啸》。 峻青出生于丹青世家,受家风熏陶,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 和书法家。 小说格调悲壮、热烈、刚健、雄劲,具有阳刚之美。 在艺术形式上,重情节,好渲染,故事性强,场面惊险紧 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 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伍,此后,一直生 活工作在部队,直至逝世,是一位著名的部队 作家。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党费》、 《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 《普通劳动者》是代表作,曾结集出版《党 费》、《普通劳动者》等短篇小说集。 小说特点:“言简意深,果小味甘”(范胜田) 《党费》(黄新)
茹志鹃小说的独特性:
在题材上,从不去正面描写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和斗争,而是多撷取生活 的片断和浪花,折射社会生活的巨流和风貌。 在人物塑造上,从不去追求叱咤风云、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 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尤其是关注那些思想性格方面有各种瑕 疵的普通人,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一般不把人物放在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经受 考验,而是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提炼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细 节,挖掘人物的心灵历程。通过人物心灵的变化,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在篇章结构上,从不去刻意组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离奇曲折的故事 情节,而是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精巧的艺术构思和严谨 的剪裁组织,使作品情节流畅、自然,疏密有致。 在语言上,追求诗的意境,委婉细腻而又包含感情,具有浓郁的抒情 味道。
茹志鹃(1925——1998),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曾用名 阿如。1943年参加新四军。战争年代,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 1957年转业到上海专事文学创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前 后达到高潮。其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题材上主要有两类:一是取 材于战争年代的作品,有《关大妈》、《三走严庄》、《百合花》 等;二是取材于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的作品,有《春暖时节》、《新 当选的团支书》、《在果园里》、《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 院》等。这些作品,主要收集在《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两个集子里。新时期初期,又写下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 上的小路》等一些有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