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地域 (16)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古代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分布。
这种地理特征与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平原、崇山峻岭、沃土丰河以及高寒的草原和沙漠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古代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经济特色。
1. 平原区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包括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山地与丘陵区域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构成,其中包括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南丘陵等。
这些地形崎岖,气候多变,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然而,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银、铜、锡、铅和锌等。
这使得这些山区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高寒地区和沙漠区域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被称为高寒地区,而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河套地带及内蒙古地区则主要由沙漠和戈壁地带组成。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苛刻,大部分不宜人类居住和资源开发,然而,这些地区也有特殊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资源分布的特点与利用古代中国的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业资源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托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江河流域和沿海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宜的降雨量和气温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代农民通过治理水利,开垦平原,实施有效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黄河流域的小麦,长江流域的稻米以及南方的茶叶和丝绸等作物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2. 矿产资源中国古代矿产资源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铁、金、银、铜、锡、铅、锌、煤炭等。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农具和武器。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16卷第2辑2001年6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ollectionsofEssayson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01-16。
NO.2June,2001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及其对策管见①郭风平提要本文认为我国殡葬的木材消耗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旺盛期、稳定期四大阶段,并论证了殡葬的木材消耗度同国家统一、疆域盈缩、民族融合、人口繁衍的同步消长关系,进而推断出从夏朝开国到解放初期,我国用于殡葬的木材大约18.93亿m3,约等于948.9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
最后,就殡葬改革提出商榷建议。
关键词棺椁材料木材消耗殡葬文化我国古今殡葬用材量可谓巨矣。
从地面庞大的木构建筑,到地下坑道埋没的木质建筑、棺椁、车辆和其它木质器材模型,耗费了数千万公顷的林木资源。
然而,地面建筑用材系多次性利用木材,而地下埋没的各类用材均系一次性利用木材,就是说,地面建筑用材或可另作他用,或可构成风景名胜资源,而地下埋没的各类用材(俗称棺葬木材)随着墓主一同腐烂、消失。
另外,从木材消耗角度看,将木材与尸体付之一炬的火葬无异于棺葬的异化。
因此,本文拟研究的木材消耗以棺葬为主,兼及火葬,并认为大量消耗木材的殡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林木资源的劲敌之一。
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才开始推广电气化火化技术,而广大农村仍然传承着古老的木质棺葬,迄今为止,火化技术受到旧传统的强列反抗。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林木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如何能使老百姓乐于接受,已成为殡葬改革的亟待解决之课题。
愚以为,要从棺葬木材文化的历史渊源递嬗、民族风俗、地理疆域盈缩等方面宏观研究分析之后,再结合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方可得出比较稳妥、令人乐从的殡葬改革良方。
一棺葬木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递嬗众所周知,早在170多万年前,我国境内已有了原始人类活动。
当先民们还没有产生意识之前,人死后,被抛之荒野,形同鸟兽,所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②。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完整收藏版)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鹅锥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契丹文铜镜
契丹大字 耶律祺墓志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 陈 国 公 主 墓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与北宋的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 986年,雍熙北征 1004年,澶渊之盟 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 ‚不敢北向‛
二、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的崛起
金与南宋的和战
岳 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 秦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 的兵权。同年底,以“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的兴衰
辽国、即契丹也。盖东胡之种,在潢水之南,本鲜卑之旧 地也。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 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 男子。一男子即大贺氏也。八子分为八部,……部之长, 号大人。常推一人为王,得建旗鼓。……〔耶律〕阿保机 强并八部为一部,乃僭称皇帝。自号天皇王,称年曰神册 (916)。……晋高祖立,求援于〔耶律〕德光,割幽、 蓟十六州与之。 ——《东都事略》卷一二三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王陵 位于银川西部、贺兰 山东麓。存帝陵九座, 陪葬墓二百零八座。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文“火急驰马” 铜敕牌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文雕版印经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黑城遗址(又称黑水城、 哈剌浩特,在今内蒙古额 济纳旗南),曾出土大量 西夏文文献。上世纪初, 俄国人科兹洛夫在此两次 发掘,运走大批西夏文刊 本、写本及其他文物,这 使得俄国成为世界西夏学 中心之一。后斯坦因也发 掘出一批文献运往英国。
金与南宋的和战
金‚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金与南宋的和战
1141、1164年,金、南宋两次和谈以后,两国边 界稳定在淮水、大散关一线 ,这导致了金朝政治 和经济重心自北向南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女真人 定居于中原地区,加速了金汉化的过程。 1149年,海陵王即位。他下令扩建燕京城,修筑 宫室,于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 拆毁上京宫殿,将宗室贵族及其所属猛安谋克尽 行迁入内地,太祖、太宗陵寝一并迁至中都近郊。 此举标志金朝统治重心的内移,亦为北京建都之 始。
——《东都事略》卷一二七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的制度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 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 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 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 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金与南宋的和战 金入主中原后的制度及社会变化
金版图确定以后,有计划地把大量猛安、谋克从东北 移入中原、华北以及陕西、陇右之地,名为屯田军。 因为猛安、谋克户不能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惟酒是 务,竟有一家百口,垅无一苗者。猛安谋克户贫困化 以及相关的积弱现象,成为金朝难以根除的一大痼疾。 猛安谋克户入居中原既久,多习汉语,衣汉服,效仿 汉族生活、享乐习惯,本民族原有之尚武精神逐渐沦 丧,走向积弱。
西夏的崛起和强大 西夏的崛起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德明死,子元昊袭位。元昊 即位后首先放弃唐、宋王朝赐与的李、赵二姓,改本家 族姓氏为嵬名氏,又自行创立开运、广运等年号。下达 秃发令,恢复本族旧俗,又创制西夏文字。
元昊,性凶鸷,多猜忌,晓浮图学,通汉文字。 既长,数劝德明反。……宝元元年(1038), 元昊反,……僭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 国称大夏。
金与南宋的和战
金与南宋的和战 金入主中原后的制度及社会变化
金熙宗废除勃极烈会议,建立听命于皇帝的汉式政 务机构三省六部,贵族专政色彩大为减弱。 《金史》卷五五《百官志》: 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罢中书、门下省, 止置尚书省‛。
金与南宋的和战 金入主中原后的制度及社会变化
《金史》卷四五《刑志》: 章宗泰和元年(1201)‚十二月,所修律成,凡十有 二篇:一曰《名例》,二曰《卫禁》,……十二曰 《断狱》。实《唐律》也,但加赎铜皆倍之,增徒至 四年、五年为七,削不宜于时者四十七条,增时用之 制百四十九条,因而略有所损益者二百八十有二条, 余百二十六条皆从其旧。又加以分其一为二、分其一 为四者六条,凡五百六十三条,为三十卷,附注以明 其事,疏义以释其疑,名曰《泰和律义》”。
金与南宋的和战
完颜部基本将生女真统一为规模更大的部落大 联盟。 1114年,完颜阿骨打 起兵反辽。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是为金 太祖。定都于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称上 京。
金与南宋的和战 太祖
1115-1123
→
太宗
1123-1135
→
熙宗
1135-1149
章宗
1189-1208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民族的自觉最盛、曾为东洋历史开一新纪元的,是五 代时崛起于北方的契丹民族。 ——宫崎市定
中国的东北方,为安、史以来长期的藩镇割据所隔绝, 久不与中国中央相通。此一部分人遂与异部族武力相 结合,而形成一个新国家。这一个国家,遂还为中国 本部之强敌。这又是此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端。 ——钱穆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的制度-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 春捺钵 夏捺钵 秋捺钵 冬捺钵 主要地点
长春州
时间
活动内容
正月上旬至四 捕鹅、钓鱼 月中旬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中旬至七 避暑、议政 月中旬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至十 射鹿 月 永州广平淀 十月至正月上 避寒、议政、 旬 猎虎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头下,全称头下军州,又作投下,为贵族领地。贵族
将战争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人口自置城堡管理,即为 头下,又称“私城”。“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盐铁司”。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 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 南京析津府:北京 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 西京大同府:大同
辽内 中蒙 京古 遗宁 址城
金与南宋的和战
南宋的建立 靖康二年(1127)五月, 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南 京(今河南商丘)即位, 改元建炎,是为高宗。 后迁都于临安(今浙江 杭州),史称南宋 (1127-1279)。
宋 徽 宗 听 琴 图
金与南宋的和战
南宋宰相最擅权者,为秦桧、 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人。 盖南宋宰相兼总兵财,权莫与 比。一人得政,俨然首辅,其 他执政,陪位诺画而已。
←
世宗
1161-1189
←
↓ 海陵王
1149-1161
↓ 卫绍王
1208-1213
→
宣宗
1213-1223
→
哀宗
1224-1234
金朝帝系
↓ 末帝
1234
金与南宋的和战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 北宋靖康元年( 1126 ),金分兵两路 南下,攻破开封。1127年,金俘虏徽、 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 贵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
一、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的制度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 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 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 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 代 汉 官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的制度
辽部族、州县不完全由国家直接管辖,又有隶于斡鲁 朵及头下者。 斡鲁朵,意为宫帐或宫殿。辽每一皇帝即位,都建立 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 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皇帝等个人私 有,死后由家属后代继承。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太祖
916-926
太宗
926-947
世宗
947-951
圣宗
982-1031
景宗
969-982
穆宗
951-969
兴宗
1031-1055
道宗
1055-1101
天祚帝
1101-1125
圣宗在位的50年是辽朝的鼎盛时期。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辽代制度及辽、北宋关系 辽代的制度
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 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 制,包括北、南大王院、大惕隐司(管皇族事 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 (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 麻都司(管礼仪)等。 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 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契丹、 奚以及其它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 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臵州县。
三、金与南宋的和战 女真族的崛起
《三朝北盟汇编》卷三 ‚女真,古肃慎国也。……五代时,始称女真。…… 契丹阿保机乘唐衰乱,并吞诸番三十有六,女真其一 焉。阿保机虑女真为患,乃诱其强宗大族,移置辽阳 以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
《金史》卷一《世纪》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 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 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 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
金与南宋的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