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DOC 11页)

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DOC 11页)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Standard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n Road Traffic Construct(征求意见稿)□□□□-□□-□□发布□□□□-□□-□□实环境保护部发布施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道路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
本标准只适用于法律允许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和新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TGB 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T 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道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3.2道路交通建设指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土建设施的新建、改建,包括工程设计、施工。
3.3现有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3.4新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指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3.5生态恢复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和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黄泽耀单位:云南今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邮编:650233性别:男民族:汉从事研究工作: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生态治理规划设计、土地规划设计、节水用水措施设计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基本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越来越多,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导言:现阶段,随着国内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
然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土壤植被系统的破坏,也会导致相应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因此,探索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破坏及相应的恢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公路建设阶段,地表会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表的扰动和占用、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土地抗蚀能力下降等。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将直接破坏生态环境的生物组成,导致其中一些成分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些被占用土地资源表面的植被也将被移除,这将影响依赖这些植物的动物,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生产系统结构,并使生态系统失去部分功能等。
1.1高速公路建设对植被的影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正式开通后,应陆续进行各种项目,包括道路建设、临时工棚建设等开工后,将逐步建设施工场地、施工营地、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及配套的设施服务区。
这些工程将掩埋或开挖项目区的土地,这将改变土壤层团粒结构,降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和土地的生产能力。
扰动范围内的植被也将受到影响和破坏,尤其是永久占地区域甚至导致植被消失。
道路区域周围的植被也将受到施工粉尘的影响,降低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
公路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公路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各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公路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必要对公路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因此,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对公路周边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分析1.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公路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开垦和截断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破碎和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公路建设还会引起大量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土壤资源和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
同时,公路运行中的废气排放、垃圾处理等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加剧环境污染。
2. 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为了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对公路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和土壤,促进水土保持,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修复工程方案1. 生态修复目标本生态修复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公路周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的生长,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周边环境,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修复内容(1)植被修复在公路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植被修复工程,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本植物进行重新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条件,减少水土流失,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更新。
(2)土壤修复对因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土壤损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的生物修复和自然恢复。
(3)水资源保护在公路周边设置适当的水资源保护区,进行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保护周边水域的生物世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公路边坡生态修复

公路边坡生态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路的建设和拓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然而,公路的修建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尤其是公路边坡的建设。
为了实现公路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路边坡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意义,以期为公路建设者和环境保护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公路边坡生态修复的意义公路边坡生态修复是指对公路边坡上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措施。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保护: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可以保护和维护植被、土壤等生态要素,减少土壤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2. 土壤保持: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降低坡面土壤的贫瘠程度,有助于土壤的形成和保持。
同时,修复后的边坡能够避免因降雨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坡面塌方等灾害。
3. 水资源保护: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可以增加降雨的入渗,降低地表径流速率,减少水污染和洪水发生的概率。
修复后的边坡能够起到滞蓄洪水、调节地下水位的作用,有效地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美化环境: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公路周边的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适当的植被配置和景观设计能够美化公路景观,减少公路施工对周边景观的破坏,并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舒适的行车环境。
二、公路边坡生态修复的方法公路边坡生态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植被恢复:通过在公路边坡上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加强植被的生长和维持,促进植被的快速恢复。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植物种类,如抗风沙植物、保水保土植物等,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2. 土壤保护: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和减少土壤侵蚀,如边坡的覆土、草坪覆盖、筑坝截流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来改善边坡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植物的生长条件。
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

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现代化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带来了便利与发展,同时也给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可以说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的一种措施。
首先,植被的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和破坏,导致土壤暴露在外,容易受到风雨的冲刷。
而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暴露的面积,形成植被覆盖的保护层,从而减少土壤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其次,植被的恢复可以提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一些绿化植物,更重要的是要恢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和保护更多的野生动植物。
同时,植被的恢复可以打破高速公路对生态系统的隔离,为动植物提供迁徙和交流的通道,提高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外,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也可以提供美化环境的作用。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可以改善周边的景观,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和休闲空间。
同时,植被的恢复还可以吸收噪音、净化空气,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当然,要实现高速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植被管理和养护计划,包括定期修剪、浇水、施肥等工作,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沿线植被的保护和监管,防止非法的破坏行为。
总之,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恢复和保护植被,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提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美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
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方案

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公路建设、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公路建设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公路沿线的生态进行修复和保护。
二、问题分析1. 水土流失问题: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土地开垦和挖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植被破坏问题:公路沿线的植被受到车辆排放的污染和人为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影响生态平衡。
3. 动植物栖息地破坏问题: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生态修复方案1. 植被恢复与保护:在公路沿线进行绿化,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生态廊道,保护植被系统。
2. 水土保护措施:采取防护措施,如建立沟渠、植草防护、植树造林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栖息地修复与保护:对于受到破坏的动植物栖息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包括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生态圈等。
4. 水体保护:对公路沿线的水体进行监测和保护,避免因公路建设和运输活动对水质造成影响。
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域,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6. 生态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来,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四、推进措施1. 制定生态修复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和公路段的生态状况,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具体的修复目标和实施措施。
2. 加强监测与评估: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措施。
3. 强化政策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多方合作共建:积极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合作共赢。
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是为了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生态破坏,并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
在进行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1.环境影响评价:在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垃圾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和处理。
可采取垃圾分类、合理堆放、定期清运等方式,将垃圾和废弃物送至指定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3.水资源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应建立雨水沉淀池和雨水收集系统,合理收集和利用雨水。
另外,施工期间严禁污水直排,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4.土壤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土壤侵蚀和土壤污染。
施工现场应铺设覆土层或草皮保持层,避免裸露土壤。
另外,施工期间严禁在土壤中排放有害化学物质。
5.噪音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应采取措施降低施工噪音,如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选择低噪音设备、围挡隔音等。
6.空气污染控制:施工期间产生的粉尘、尾气等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
应采取防尘措施,如喷洒抑尘剂、覆盖裸露土地、定期洒水等。
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要尽量减排尾气。
7.生态保护: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有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应制定生态保护方案,保护施工现场周边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在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包括植树造林、草皮种植等措施。
8.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必须建立文明施工标准,要求工人文明施工,不乱扔垃圾,不喧哗,不随地吐痰,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卫生。
总之,公路恢复和改建工程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是保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只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高速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方案

高速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方案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交通工程对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高速公路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高速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我们需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高速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方案。
一、环境影响评价高速公路建设前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和分析,确定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环保措施。
二、生态恢复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清理土地,并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工程。
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对清理土地进行植被恢复,用于覆盖裸露的土地。
提出了植被覆盖技术,即采用抗逆生物、速生植物等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植被覆盖范围应涵盖整个路域越过公路两旁的平坡和其他地方。
三、噪声控制高速公路建设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对附近居民和野生动物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减少噪声的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采用隔音材料制造隔墙、隔离带、隧道等。
对每一个隔离带建设噪声吸收墙,是高速公路建设噪声控制的常见方式。
四、水污染控制高速公路建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
施工阶段可能会产生土石方废料、化学药剂、燃油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可引发污染事件。
随着高速公路通车后,车流量大、行车速度快,道路附近的河流却需要慢慢的流动和慢慢的污染,很容易污染河水。
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前必须确定污染源和实施污染防范,同时,根据当地特点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雨水花园、处理突发污染事件等,减少对水环境的危害。
五、空气质量控制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车辆排放的废气、灰尘等物质进入大气中,对环境造成直接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必须合理设计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
此外,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支持车辆及时检测,提示驾驶员增加减速、不超速等安全驾驶行为,以降低车辆尾气排放。
综上所述,环保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必要事项,要求我们在施工和运营的每个环节中,为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发生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发掘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绿色技术与产品,提供实际且可持续地环境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
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
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
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
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
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其特点有:工程造价低、见效快且便于操作等,:结合公路工程形式人工种植的方法可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两侧采用人工种植乔木,一般选用落叶乔木连续种植,形成与路域为侧的分离;填方路基边坡选用耐干旱、瘠薄等抗性较强的草灌木结合,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2、自然恢复
公路工程建设完成后,通过自然的方式恢复植被。
自然恢复的弊端:所用的时间较长,一般在10~20年左右,自然覆盖达不到防护的作用,且效果较差。
3、人工种植+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因公路工程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上边坡一般采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下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或菱形块的形式,来减少雨水冲刷。
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即为在拱形骨架或菱形块的基础上栽植草灌木,这种方法缺点为:工程投入大,但防护的效果明显,能在短期内达到环保的作用。
三、结果分析:
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的植物盖度对经流量和冲刷量减少的程度不同,植物平均盖度达到88%时,径流量减少74.3%,冲刷量减少84.6%。
经过二年的对比分析发现当植物盖度达到80%以上时对路基边坡(下边坡)水土流失能有效的得到控制。
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对公路生态的恢复差异较大,公路机械镇压或拱型骨架的工程措施,靠自然恢复植被的方法对减少降水冲刷量的作用不明显,而拱型骨架的形式对减少降水冲刷较机械镇压效果明显,但采用生物措施后,两种工程措施相比对减少降水经流量效果差异不大,即生物措施起主导作用。
参考书籍:
『1』交通部版《高速公路绿化设计规范》
『2』公路学杂志《边坡生物防护初探》郭永胜【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