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省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优质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优质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那树》,主要包括课文的阅读与解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对《那树》的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写作特色、语言表达的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那树》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写作特色的分析。

重点: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那树》2. 主题思想:敬畏自然、珍惜生命3. 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4. 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阐述其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

2. 答案示例:例句:“那树,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树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2. 教学难点中的写作特色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写作特色和语言表达。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语文》教材第七单元《那树》一文进行深入学习。

该文详细描绘一棵大树成长历程,以及它所见证时代变迁。

我们将重点学习文章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想要传达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知能力和对生命意义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如生命顽强、人与自然关系等。

2. 教学重点:文章语言特色分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大树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解文章大意,同时标注出生字词。

3. 精读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解大树生长过程。

b. 学习文章语言特色,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用。

c. 讨论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典型例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所传达主题,分享各自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大树成长过程2. 语言特色: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写一篇以“我与大自然”为主题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理解生命意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大自然语言》,让学生更深入地解大自然,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情感。

是精读课文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特色和深层含义。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

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

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与自然》,第一节《那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学习并掌握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讲解修辞手法,解读文章结构。

a. 分析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大树的敬畏之情。

b. 分析第二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第三段,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大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大自然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那树》——敬畏自然,和谐共处。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丰富的色彩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金黄一片;冬天,银装素裹。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良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第二课《那树》,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者为何对那棵树情有独钟,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课文中的修辞句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重点词语:参天、碧绿、和谐、共生3.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图、修辞手法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3)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描写自然的句子。

答案:(1)生字词:参天、碧绿、和谐、共生等。

(2)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示例: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那树》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通过描写一棵大树与周边环境关系,隐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分析作者通过对树生动描绘,抒发对生命、岁月和自然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深层含义;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生动描绘和深层隐喻。

难点:理解作者抒发对生命、岁月和自然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挂图;2. 相关背景资料;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

3. 精讲课文:a.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树描绘;b. 分析课文中深层隐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c. 讨论作者抒发感慨,体会作者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描写方法,进行小练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人与自然现象,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以大树形象为主体,左侧列出课文中关键词语,右侧展示文章深层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大树手法;b. 选取生活中一个自然现象,运用课文中描绘方法,进行描述。

2. 答案:a. 作者运用生动比喻、形象描绘等方法;b. 示例: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深层隐喻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和生命文章,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那树》这篇课文内容涉及对自然观察和感悟,我需要在教学中细致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核心意义。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o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igrave;nbi):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a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u):卷曲的胡子。

语文教学课件那树一等奖优秀课件

语文教学课件那树一等奖优秀课件

★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有古老的历史的大树:它站立在泥泞 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 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天, 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 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世间珍奇之 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1、参天的大栎是从一粒小树种长起的。
——托· 富勒 2、树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增广贤文》
3、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树木才是根 本。
——林肯
4、树越是向往高处的光亮,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的深处。 ——尼采 5、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吴承恩《西游记》
请大家用赞叹的语气来读—
人类又是这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 ◆以交通专家为代表的人类,如计程车司机、 伐木工人等. ◆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 ◆还有蚂蚁. ◆千万别忘记还有作者.
人类为什么这样对待树?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来读—
我好像对你说......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嫌弃、厌恶
无私奉献
任劳任怨
车撞树 人伐树 蚁别树 人挖根
树的无辜 人的无理 人的无情 人的冷酷
是对人类强烈的讽刺。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 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 是什么?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 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 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 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 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 引颈受戮( lù ) 虬须( qiú ) 周道如砥( dǐ ) 碾压( niǎn ) 刽子手(ɡuì ) 佝偻(ɡōu lóu ) 踝骨(huái ) 屹立( yì ) 荫庇( yìn bì ) 默契( qì ) 紊乱( wěn )
自读课文结合预习时的阅读体验说说
1、那是一棵 2、那树的命运是
1、随着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 鸟语、孩子的歌唱、 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随着树消失的,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 一种生活,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 方式的消亡。
作为人类的一分子, 感受了那树的命运,你想 对树、对人类说点什么?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 yǒu •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王 鼎 钧
学习目标
•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 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 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正确认 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介绍
台湾当代作家。1925年生,山东 兰陵,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 《评红豆诗人的诗》。1949年后 到台湾出书近40种擅长散文、评 论、剧本、小说,尤以散文见长. 主要作品有散文: 《人生三书》 《开放的人生》 《人生试金石》 《我们现代人》 本文体裁:散文。
的树。 。
要求:拿起笔来做一些勾画和批注。
古老茂盛
坚忍顽强
这是一棵
充满灵性
的树。
富有爱心 无私奉献……
惨遭屠戮 那树最终的命运是:

品读思考:
先独立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 读9-11小节人们是怎样对待树的?先划出文中相关的 句子,然后说说:那是 的人们。 • 人类为什么这样对待树?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 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 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 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 2、“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 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 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 ……
• 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 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 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 B.第⑧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 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 伐的过程,表现了人们的愚昧和冷酷。 •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地奉献,最 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 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 D.本文用语准确精当,而且充满感情,如“雨后滴 翠”“冒死掩覆”“栖息青山”“屹立不动”等都生动 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 E.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 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 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
• 3、比较下列句子:
•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 时呻吟了一声。 •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 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那树仅仅在倒地 时duang的一声。 • A句中加点的词换成B句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 1、前者好!2、突出了“电锯”的惨忍—— “咬”、“嚼”、“骨粉”、“白森森” 表现 屠戮生命的残忍和冷酷。3、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人心灵震颤。
穴牖:窗户
当堂训练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倒坍( tān ) 引颈受戮 ( lù ) 虬须( qiú ) 周道如砥 ( dǐ ) 碾压( niǎn ) 刽子手 ( ɡuì ) 佝偻( ɡōulóu ) 踝骨 ( huái ) 荫庇( yì n bì ) 屹立 ( yì ) 2、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佝偻 :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弯曲。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读9-11小节思考:
找出文中描写人们对那树的处置的句子。 然后思考:那是 的人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 森的骨粉。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 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人类为什么这样对待树?你能从文中找到相 关依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