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考查方案

道德与法治考查方案

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考查方案

一、评价目的

反映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道德与法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全程化:道德与法治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3、评价尺度的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要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间可以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活动。

三、评价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操行评定、日常观察等。

2.课堂评价、阶段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思想品德课综合素质评 价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想品德课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一、以往或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足:以往的评价内容: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写自我鉴定、从德智体美劳、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去评价,一方面: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行为,二方面:评价范围笼统,不具体,和学生自身修养关系较远,使学生不能真正做到提高自身修养,在五爱的基础上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往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断定,不是侧重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是在学习之后,更多的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为了分出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诊断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评价是慢的艺术,必须给其以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时间,对他们的创造做描述性研究。”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他的行为和思想,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作用 (二)不足: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生参与

评价倡导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因为“被评价者参与评价设计的程度越深,对评价过程的认同度越高,也就越愿意在评价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评价标准不应只是教师给出的,而应是师生共同商定的。否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主体性。 二、过程性评价的目的 直接目的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传统的评价目的是培养选拔教育学生,新课标背景下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目的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评价的基本理念及理论依据 1、根据思想品德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的公民是课标的核心。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过程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评价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素质的构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每个学生发展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人人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部分智力滞后学生更应采取特殊评价方式。 (三)可行性原则: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每项指标应明确具体,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把考试评价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平时的观察等)有机结合起来。 四、评价的形式: 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五、评价内容:

(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评价说明 过 程 性 课堂表现 1.课前准备及时,学 老师根据平时 优:10 分。 评 价 (10 分) 具摆放整齐。(3 分) 观察记录和学 良:8 分。 40% 2.能积极举手发言, 生的表现给予 及格:6 分。 能 耐 心 倾 听 别 人 发 综合评价。 待努力:4 分。 言。(3 分)。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4 分) 家 庭 习 惯 1.每次课后能按时完 家长根据学生 优:10 分。 养成 成相关作业。 5 分)。 的表现给予评 良:8 分。 (10 分) 2.能独立或在家长的 价 配合下完成难度较 及格:6 分。 待努力:4 分。 大的作业展示,留心 观察身边的事物,有 自己的想法。(5 分) 作 业 完 成 1.按时完成。(10 分) 根据作业质量 优:18——20 分 情 况 ( 20 2.作业质量。(5 分) 分为优、良两 良:12——17 分 分) 3.作业的思维独特、 个等级。 创新。(5 分) 及格:10 分 待努力:10 分以下 水 平 性 重 点 考 核 同 于 期 末 测 试 的 评 纸笔测试,以 优秀:书写工整, 评 价 学 生 道 德 分 标 准 , 按 对 错 给 课程标准为依 卷 面 整 洁 , 总 60% 认知、道德 分。 情感和道 德行为,分 为认知能 力和行为 评价能力, 托,从本册教 分>=55 分。 材 中 选 择 内 良好:书写较工整, 容,出一份 试 卷面较整洁,50 分 题供学生考核 =<总分<55 分 合格:书写能做到 工整,总分<40 分。 具体内容 为 “ 教材和 日常行为 表现”。 (60 分) 综合评定等级:优秀(90—100 分)、良好(80—90 分)、合格(70—80 分)、需 努力(60 分以上)。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听课感悟

立德树人立心为本 潍州外国语学校蒋玉珊 非常有幸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优秀课例观摩,三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动满满! 首先专家从课程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让我印象较深的是在讲现代公民素养现状时,说到信仰的缺失、规则法律意识淡薄等,导致现代人有的心态不正,心灵无依托,做出极端行为。这是文化信念、文化根基的缺失。的确是这样,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野生动物园随意下车,漠视园规,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酿成事故;在马路上开车赌气,危险别车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分解“德”字,就是走正道,依本心。规则的破坏者也是破坏规则的受害者!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实施时,要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让学生主动参与、真实体验、创造生活,重在情感体验而非形式,社会性发展的完善表现于与他人的交往。所以,在教学本课程时,要将情感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听了这么多示范课,给我印象最深、回味无穷的是《课间十分钟》。它让我看到了孩子最本真的快乐,脸上的笑容让人温暖,似乎看到了暖阳下的花朵争相开放!让我一下子看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整堂课设计思路非常巧妙,从话游戏、玩游戏到改游戏,期间注

重了合作的培养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引导,这都是情感目标的达成。在做游戏时,老师先说规则,然后和学生示范,最后再让孩子尽情玩。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目标明确。环节设计非常巧妙,比如:在玩马兰花开的游戏时,设定游戏时间,“叮铃铃”的铃声一响,播放下雨的图片,身临其境,“下雨了,下雨了,我们赶快回教室,坐下吧!那在教室玩什么呢?”接着引出下一个游戏“东西南北”。衔接非常紧密,课堂收放自如,让人听着非常舒服!本堂课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活动很有张力。让我也学有所获! 最后,优秀的课堂都具有共同特点,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堂的设计上巧妙播放视频,不但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视频中传播知识。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多运用具有针对性的图片、视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枯燥的课堂充满乐趣。第二,教师的语言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既要精炼,又要富有感情,可以很顺利地把孩子们带入课堂情境中。第三,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必须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第四,教师的应变能力要强,针对课堂上的问题生成,及时解决问题。不能为了课堂设计而上课,应该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及时调整。第五,每堂课的情感目标要当做重点。情感的渲染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会让课堂更生动。 今后,我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习优秀教师的做法,

《道德与法制》课程评价方案

《道德与法制》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评价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素质的构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每个学生发展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人人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部分智力滞后学生更应采取特殊评价方式。

(三)可行性原则: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每项指标应明确具体,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把考试评价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平时的观察等)有机结合起来。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这四个单元分别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内容,适合孩子循序渐进地认知过程。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模拟情境法和游戏法,以参观、调查、采访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自己讲述所见、所闻、所感。所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次评价方案。 五、评价的形式: 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六、评价内容: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评价方案18.7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评价方案 北二外平谷附属学校周光明 2018.7 一、评价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5.普及安全知识,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评价原则 1.评价多样化 要运用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多样化的方式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价。 2.评价全程化 评价时要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于这门课程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三、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分为三大类: 1.课前准备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到位情况、纪律状况及带书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2.课堂表现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包括遵守课堂教学常规、

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参与活动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 3.学习结果 教师对学生课内、课外各种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学习效果反馈给学生。其中包含教师的评价。(按照A、B、C、三个等次进行评价。A优秀,B良好,C合格。)四、评价方式 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课内行为和课外表现相结合。 1.师评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课堂表现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给出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期末,将记载情况反馈给学生,并召开一次期末总结会,让学生们各抒已见,促使教师的评价进一步完善。 2.自评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对评价会从“盲目”逐渐转为自觉。 3.互评 以课堂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指导学生对组内成员平时的学习情况和组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自评、互评优缺点,提出努力目标。此外,各小组间互相评价和交流,促进全班共同提高。小组互评每月进行一次。 4.期末检测: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

听道德与法治课评课反思

听道德与法治课评课反思 5月10日有幸听了听了段洪明老师执教的《别挤了》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本课以人口问题与政策为重点展开讲解。 1.张老师广泛使用课件、黄宏小品《超生游击队》、中央新闻、学生报道、《周立波脱口秀》等各种形式的视频,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张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 2.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运用“看图片、小品、新闻、脱口秀等”、“说出行难、住房难等”、“读知识点”、“绘统计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人口多带来的问题等等。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本课的人口问题,将会给学生留

下深刻的意识形态和思考! 个人建议: 1.板书再丰富一些。本次讲课,教师融合了数学、计算机、地理、历史、政治、社会实践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和知识面,但是该门课还是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也是按照“问题的提出(人口多)——问题(出行难,乘车难等等)——解决问题(基本国策)——总结(提出人口多少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这一主线讲解的。本课只板书课题,让人感觉不够全面! 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计划生育》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国策这一抽象化的内容。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方案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反映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全程化:生活与品德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3、评价尺度的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要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间可以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活动。 三、评价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操行评定、日常观察等。 2.课堂评价、阶段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五、评价操作 1.课堂评价操作(详见下表) 表一:《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说明:1.表中1、2、3、4分别表示教材中每个单元的4个不同主题活动。 2.评价结果为:你真棒! 加油啊! 2.阶段性学习评价操作(详见下表) 表二:《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学生阶段性学习评价表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今年秋季,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为进一步促使教师研究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9月28——29日在市墨子中学隆重举行“市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活动”。来自城区和乡镇的11位优秀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为全市品德课教师呈现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使广大老师深受启发。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美”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听课中要不断汲取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力求避免别人出现的一些瑕疵,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综合11节课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 1.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理念,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探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幸福、生活的美好。 2.教学设计新颖实用。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多数教师都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使设计不仅新颖而且实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一系列的视频、歌曲、图片、情境材料或

者游戏活动等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刘焕敏、张发芹、孙雪春等老师创设学生的系列故事,让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系列故事中进行探究学习;李敏、李立伟、李莹等老师通过创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认知。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既直接使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和活动,又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鲜活的材料,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 5.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课堂评价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及时恰当的评价既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机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及时扑捉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如孙雪春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错;李敏、李莹老师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反思

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反思 上大附中何小龙 反思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反思之二: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天天面对大班额,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这中大班额现象非常普遍。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立足现状,激活课堂,还课堂与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 反思之三:什么样的评价更重要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案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案 为了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根据《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拟定此方案。 一、思想品德评定的意义: 1、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现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向道德信念的转化。 3、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坚持思想品德评定的民主化,发挥班、组等学生集体和家长在思想品德评定中的作用。把自我评定作为学生思想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5、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各任科教师,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参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政教处负责评定结果的审核。 6、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周密严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评定结果准确、客观,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又便于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指标体系。 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德育大纲》的基本精神,结合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实际而确立。 三、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方法。 我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结果,由行为规范得分,思想品德等级和操行评语三部分组成,其评定方法如下: (一)行为规范得分评定方法: 1、学生本人是行为规范得分评定的主体,学生对照思想品德评定指标体系,经自己评定分数,学生自我评分每学期进行一次。 2、行为规范得分的计算为:行为规范得分=基础分+加分+奖励分-减分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评价方案+评价表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生考查方案 一、考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意识; 4、检查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考查对象 二年级全体学生 三、考查形式 1、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操行评定、口试提问、日常观察等。 2、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包括口试提问与作品)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四、考查标准 1.尊重儿童的生活和需要,以学习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就是强调要加强品德教育的生活性和活动性,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所选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引导儿童到真实世界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把课程标准中的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内容精心组合起来,打破学科界限,按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原则,结合时令、节假日等合理安排。单元内部各主题相互联系,每个主题中的各个活动之间也具有良好的逻辑性、顺承性,由此突出了单元内容结构的严谨性。 2.重视主题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对话功能,引发儿童的兴趣,并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主题活动和游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这种设计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单元内主题构建模式多样化。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以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式探求知识。书中留有空间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不再是教科书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对话者。 4.注重活动中的个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评价不仅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更是课程的内容资源。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会鼓励、尊重、欣赏,在活动中善于发现,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进一步促进他们发展。教科书中的评价是即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加强人文性教育引导,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五、考查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熟悉学校环境,遵守学校常规。上学放学途中注意安全。 2、愉快、积极地生活,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和同学友好相处。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了解自己是家中的一员,爱自己的家。做自己能做的事。敬爱家长。热爱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留住大自然的美,爱护大自然。

道德与法治评价方案

侯马市张村办事村大南庄学校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考试方案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包括一二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和四五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两套教材。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促进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较强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标准及上级部门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评价的要求,特制订我校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考试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法治实践能力。为此我校计划考试总分100分,分成两个部分: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50%)=平时提问(25%)+课堂表现(25%) 1.平时课堂反馈:每节课的课堂反馈主要以作业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检测和评价。 2、课堂表现:针对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考核并给出成绩。此部分满分100×50%=50(分)。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50%)就是书面考试和测验:采用书面考试和测验,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测。本部分试卷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结合市教科局其他科目考试时间统一测试统一阅卷(后附考试阅卷时间)统一登分。此部分满分100×50%=50(分)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最终成绩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然后根据总成绩评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考试等级。85--100为A,70--85为B,60--70为C,60以下为D 。 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考试及阅卷时间 侯马市张村办事村大南庄学校 2019年6月20日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过程性评价方案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过程性评价方案一、评价目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评价原则:(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素质的构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每个学生发展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人人体会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对部分智力滞后学生更应采取特殊评价方式。 (三)可行性原则: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

共同努力达到的,每项指标应明确具体,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不仅要关注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把考试评价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平时的观察等)有机结合起来。 四、评价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五、评价内容: 项目评 40%评价内容价 (10 分)评价标准具摆放整齐。 (3 分)评价方法评价说明过程性课堂表现1.课前准备及时,学老师根据平时优:10 分。 观察记录和学良:8 分。 待努力:4 分。 2.能积极举手发言,生的表现给予及格:6 分。 能耐心倾听别人发综合评价。 言。 (3 分)。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4 分)家庭习惯 1.每次课后能按时完家长根据学生优:10 分。

最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方案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业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反映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全程化:生活与品德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3、评价尺度的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要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间可以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活动. 三、评价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操行评定、日常观察等. 2.课堂评价、阶段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五、评价操作 1.课堂评价操作(详见下表) 表一:《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说明:1.表中1、2、3、4分别表示教材中每个单元的4个不同主题活动. 2.评价结果为:你真棒! 加油啊! 2.阶段性学习评价操作(详见下表) 表二:《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学生阶段性学习评价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提高我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特制定《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所沉淀成的核心技能,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改革从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塑造这一目标,在九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精心遴选出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四大素养”的实现。“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体现了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考查方案

道德与法治考查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考查方案 一、评价目的 反映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道德与法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全程化:道德与法治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3、评价尺度的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要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间可以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改变以往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方式,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活动。 三、评价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操行评定、日常观察等。 2.课堂评价、阶段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方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道徳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徳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4.检查学生遇到问题会想办法,懂得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热爱家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5.普及安全知识,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 专业P定制 二、评价原则 1.评价多样化要运用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多样化的方式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价。 2.评价全程化 评价时要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于这门课程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三、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分为三大类 1.课前准备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到位情况、纪律状况及带书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2.课堂表现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包括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参与活动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 3.学习结果 教师对学生课内、课外各种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学习效果反馈给学生。其中包含教师的评价(按照A、B、C、三个等次进行评价。A优秀,B良好,C合格。) 四、评价方式 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课内行为和课外表现相结合 1.师评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课堂表现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给出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期末,将记载情況反馈给学生,并召开一次期末总结会,让学生们各抒已见,促使教师的评价进一步完善。 2.自评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对评价会从“盲目”逐渐转为自觉。 3.互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