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工程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湿地建设环境影响分析范文

湿地建设环境影响分析范文

湿地建设环境影响分析范文咱今天就唠唠湿地建设这事儿对环境的影响。

一、湿地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

1. 水质改善方面。

湿地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天然净水器。

湿地里那些水生植物、微生物可都是净化水质的小能手。

比如说芦苇,它们的根系密密麻麻的,就像一张大网,能把水里的污染物给拦住,什么氮啊、磷啊这些会让水富营养化的坏家伙,都能被芦苇根给吸附住。

微生物呢,也没闲着,它们在水里分解那些有机污染物,把脏东西变成无害的物质。

所以,湿地一建成,周围的水质那是肉眼可见地变好了,原本浑浊发臭的水可能慢慢就变得清澈起来,水里的鱼啊虾啊都得感谢湿地这个大功臣呢。

2. 水量调节方面。

湿地就像一个大水库,不过比水库可智能多了。

在雨季的时候,雨水哗哗地流过来,湿地就像个大海绵一样,把水都吸收进来。

这样就能防止洪水到处泛滥,保护周边的村庄和城市。

等到旱季的时候呢,湿地又慢慢把储存的水释放出来,滋润周围的土地。

这一吸一放,就把水量调节得稳稳当当的,让整个区域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二、湿地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植物方面。

湿地建设简直就是给植物们打造了一个天堂。

各种各样的植物都能在湿地找到自己的家。

那些喜欢水的植物,像睡莲、菖蒲之类的,在湿地里开得那叫一个热闹。

湿地的环境复杂多样,有浅水区、深水区、泥滩等不同的生境,这就为不同习性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而且植物种类多了,还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呢。

比如说,有些植物的落叶腐烂后会变成肥料,滋养其他植物的生长。

2. 动物方面。

动物们对湿地建设那也是举双手欢迎。

对于鸟类来说,湿地就是一个大食堂和大旅店。

候鸟在迁徙的时候,老远就瞅见湿地这块宝地了。

这里有丰富的鱼虾可以吃,还有安全的地方可以休息。

像丹顶鹤这种优雅的大鸟,在湿地里迈着大长腿走来走去,找吃的可方便了。

还有那些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湿地的水陆两栖环境简直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

它们在水里产卵,在陆地上找虫子吃,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湿地里的昆虫种类也会增加,因为有了更多的植物,昆虫们就有了食物和栖息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整个生物群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热热闹闹地发展起来了。

湿地自然保护管理论文

湿地自然保护管理论文

湿地自然保护管理论文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

1992年,它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越冬候鸟的栖息地。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位于长江中游南部,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54万公顷,范围自君山岛、注滋河口向西至大西湖、小西湖。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面对当今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表现出较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周围密集的人口、周围社区农业和芦苇生产发展、当地旅游发展,都使这片湿地承受巨大的压力。

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包括: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问题1、《湿地公约》的宗旨。

1971年签订的《湿地公约》强调的是对湿地单一生态功能的保护,即对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给予特别保护。

尽管公约也承认湿地具有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动植物的基本生态功能,具有巨大的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但考虑其作为水禽栖息地而给予保护是公约最直接的目的和宗旨。

2、保护区的单一保护职能与生态系统整体性之间的冲突。

按照公约的规定,目前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和权限的设置以对鸟类资源的保护为中心没有什么不妥,用当地人及保护区自己的话说,“是管打鸟的机构”。

但保护鸟不只是个关于鸟类资源本身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土地、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与鸟类资源的保护密切相关。

一项问卷调查表明,31.1%的人反映保护区内经常有人捕鱼,禁渔期内也有人捕鱼;68.9%的人反映渔民用“迷魂阵”捕鱼,34.4%的人反映渔民用电捕。

可见,渔政管理方面明显存在保护不足的问题。

过度捕捞,导致渔获量近几年来的持续下降,也导致水禽等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但保护区的职能范围有限,对此无能为力。

这是强调湿地单一生态功能的保护带来的弊端。

3、由单一生态功能保护走向综合生态功能保护的设想。

如果根据东洞庭湖的实际情况,由保护区同时执行渔业资源的保护职能,可以在不增设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公约目的。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sau u ,f rte s e i c st ain,p t o w r p cf a u e f rt cin tt sq o o p cf i t h i u o u r a d s e i c me s r s o o e t . f i p o
K ywod :aj n ln Wea d ; cl ia Moi r g Poet n e rs Sni gPa ; tn s E o gc n oi ; r co a i l o l t n t i
由于国家在湿地保 护方 面缺乏 法律支 撑 , 使湿地 在
员 较少 , 对生态环境监测缺乏了解 , 因此我站生态环境监 测建设相对滞后 , 监测水平不 高。
保护过程 中无法可依 。国家应尽快制 定湿地方 面相应 的 法律 、 法规体系 。在《 刑法》 中加 入对生态破 坏进行 刑事
处罚 的具有可操作 的条 款 , 建立 可操作 性强 的 的湿 地保
W a g Hut g n i n , Z a g Wewe , G o Da e g i h i i n u pn
( e oga gPoic S nagE v om n l nt i tt n T nf n 16 0 ) H i nj n rv e aj n ni n et i r gSai ,og ag 5 0 l i n i r 设兵 团耕 作机 械化 程度 大 幅度 的
提 高 , 18 年 , 到 9 5 又开垦湿地 12万公顷 。在 2 0 0世纪 9 0 年代 中期 , 方政 府实行 “ 荒” 地 五 拍卖 , 许多 湿地 又被 开
垦。三江平原 的湿地历 经大约 5 0年 的时间 , 锐减 了 3 2 8 万公 顷。据最新生态监 测统计 , 三江平 原湿地 总面积 目

湿地生态环境论文精品资料

湿地生态环境论文精品资料
湿地生态环境论文
1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存在的问题
1.1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旱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但旱灾面积大,程度重。干旱是当地的首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严重。连续多年的干旱,使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湿地因为补水资源不足而逐渐退化,有些地区湿地甚至消失。
1.2盲目开垦和改造上世纪60年代以来,农业灌溉和水库拦蓄水量的不断增加,使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导致一些沼泽湖泊面积减小。同时,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顾实际生产需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围湖造田,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导致湿地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
1.4河道挖砂严重洮儿河流域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这样滥采滥挖砂石,不仅河势被改变,河床被破坏,加快了湖底的“沙漠化”,还毁坏了洮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给洮儿河流域防汛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带来不应有的困难。1998年的大水,洮儿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洮儿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关系,非法过度采集河道砂石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2洮儿河、归流河两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探讨
洮儿河、归流河湿地总面积590.2公顷。湿地类为河流湿地,湿地型为永久性河流。调查选择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境内,涉及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永联办事处。根据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特点、目的及要求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为更好评价湿地环境状况做了几方面的监测,具体指标是:①自然环境概况:主要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植被类型为中温带莎草、杂草类草甸;平均海拔250~580m;主要土壤类型为沼泽土、草甸土和栗钙土。保护区处于中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5.0℃,温度变化范围在3.5~6.3℃之间;≥0℃活动积温3291.3℃。年均降水量443.7mm,变化范围在250~823.9mm之间;年均蒸发量1787.2mm,变化范围在1557.5~2111.3mm之间。②水环境状况:调查区域位于洮儿河、归流河流域,其水源为综合补给(主要包括大气降水与地表径流),枯水位2.77m,丰水位3.46m,平水位2.91m,最大水深1.2m,平均水深0.16m。洮儿河、归流河两河地表水pH值分别为8.0和7.7,弱碱性;矿化度0.19g/L,淡水;透明度0.38m,浑浊;总氮0.81和0.91mg/L、总磷0.04和0.089mg/L、化学需氧量8和12mg/L。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磷,据《GB3838―2002》水质级别为Ⅲ类。地下水pH值6.5~7.5,中性;矿化度0.14~0.27g/L;据《GB/T14848-93》水质级别属Ⅱ类。③主要动物种群:共发现鸟类8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小杓��等,常见有绿头鸭等。本次调查主要观察到绿头鸭10只、小杓鹬2只。鱼类6种,其中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主要经济鱼类有白鲢、鲤鱼、鲫鱼、鲶鱼等。哺乳类2种,即蒙古兔、松鼠。两栖类2种,即中华蟾蜍、中国林蛙。爬行类1种,即虎斑游蛇。④保护管理状况:内蒙古洮儿河、归流河河流湿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旗县级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主管,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保护小区日常工作由乌兰浩特市林业局管理。乌兰浩特市林业局定期对保护小区进行巡护管理,对植被进行动态监测,对鸟类进行跟踪观察统计。⑤湿地功能与利用方式:主要利用方式表现在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⑥受威胁状况:保护小区位居乌兰浩特市区内,人为活动频繁,工厂及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和动植物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而且严重影响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威胁着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中等,工业污染中等,主要受工厂、生活垃圾等人类活动干扰方面的威胁。保护小区内土地被利用数量较大,对当地环境有一定影响,综合受威胁等级―――轻度威胁。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全文)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全文)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GJ级旅游景区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境内,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度10.5米时),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淀区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主成,地貌景观以水、芦苇、蒲草、荷花为主,水体约占80%左右。

荷塘渔村星罗棋布,荷花芦苇交相辉映,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的美称。

一、白洋淀湿地基本情况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白洋淀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龙河、孝义河、杨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因此也称“雍奴泽”。

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杨村河决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位置独特,有“九河下梢”之称,丰水季节,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纳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计算,白洋淀可蓄水3.5亿立方米,这对于缓洪滞沥、涵养水源,保卫京沪铁路和华北油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白洋淀水面辽阔,每年蒸发和下渗约2亿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对于保持空气湿度,调节周边小气候,减轻地区的春季风沙意义重大。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湿地之一,有着非常典型的湿地特征,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淀内野生鱼类54种、鸟类193种、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白洋淀湿地治理现状为了加强白洋淀湿地的保护,20XX年11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包括四个核心区,,分别是烧车淀、大麦淀、藻榨淀和小白洋淀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97.4平方公里。

20XX年安新县成立白洋淀湿地保护区治理处,负责白洋淀湿地的生态保护。

浅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浅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浅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摘要:林木种苗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质优良化的需求,种苗的第一需求是质量需求,因此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优先发展种苗,必须重视种苗的发展,给予重视的地位。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园林和生态的建设,林木种苗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植树造林的基础与保障。

国家林业局对林业建设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林业的重视提高很多,承载着林木业的繁衍。

这就为我国林木种苗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

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困扰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问题还较多,林木种苗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

因此,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要优先发展种苗。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

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林业种苗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种苗的第一需求是质量的需求,特别是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更要满足品种的多样化与优良化。

1 基本方针(1)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依法治种。

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种植,提高种苗的质量。

(2)科技兴种。

实行研发与种植相结合,质量与产量的提高,提高种苗科学含量。

(3)强化服务。

做好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强化种苗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

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问题(1)林木种苗总体质量低。

目前,大多数林木种子靠群众漫山遍野采集,质量难以保证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分别只有30%和20%,良种选育重速生树种轻抗逆性树种,与林业发达国家80%的良种化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建设的研究江口滨河

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建设的研究江口滨河

鸭绿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建设的研究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建设的研究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建设的研究董志刚 魏春(丹东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辽宁丹东 118002)摘要摘要 本文阐述了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论述了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稀有性,进行了该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并就资源保护、科研与教育、资源 开发与利用和管理等工程建设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 湿地 生物多样性 功能区 建设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南部。

该保护区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与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

该保护区的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 的长期保护和本地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 湿地保护区的自然概况湿地保护区的自然概况湿地保护区的自然概况1.1 地理位置和范围鸭绿江口滨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东起鸭绿江日文安滩岛,西至辽宁东港市与庄河县交界处, 北起鹤大公路,南临黄海。

东西长约120 km,南北宽约25 km,整个保护区沿东港市境内海岸 线呈带状分布,地理坐标是东经120°21′39″~123°30′50″,北纬39°40′50″~40°30″,由陆地、芦 苇沼泽、滩涂和浅海海域四大主要部分组成,总面积10805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1183公顷, 芦苇面积6007公顷,滩涂面积24200公顷。

浅海海域(海域潮间带以下至5 m等深线之间)面 积46667公顷。

1.2 地貌保护区地势低洼平坦,主要是第四纪以来黄海经历了多次海面变化,至今10000年前所发 生的冰后期海侵,使海水NE NE NE、、NNE NNE和NW NWNW两组断裂构造入侵,当时的海岸线比现在深入十至 数十公里,形成了港湾溺谷。

由于地热等条件适宜,在溺谷、港湾的边缘部发育了沼泽,随着受 气河淤海退的发育,形成了鸭绿江口、大洋河口冲积三角洲平原。

论湿地的保护性开发——以黑龙江湿地为例

论湿地的保护性开发——以黑龙江湿地为例

《区域经济学》期末课程考核(小论文)论湿地的保护性开发——以黑龙江湿地为例摘要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一直以来以其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默默的奉献着。

但是自然资源自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了人们的过度索取,而忽略了对它的保护。

近年来湿地的生态退化屡见不鲜,这使得人们渐渐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以扎龙湿地为模板,向您详细介绍湿地自身的巨大价值和湿地的保护。

关键词湿地;价值;保护一、湿地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

黑龙江扎龙湿地位于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下游,横跨二区四县,占地21万公顷。

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纯、苇草肥美,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扎龙湿地除了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外,还有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区内有鸟类248种,其中有丹顶鹤、白鹤等6种国家一级珍惜保护动物。

除丰富的鸟类资源外,还有20种兽类,4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40种水生鱼类。

二、湿地的价值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将湿地经济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

(一)湿地的直接价值1.湿地可以直接满足人类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同时湿地也是地下水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

2.湿地可以给我们提供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资源,同时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

3.湿地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据统计,一座湿地公园可以每年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湿地的潜在利用价值1.湿地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调蓄洪水,在旱季补充水源。

2.沿海地区的湿地还可以防止盐水侵入,同时使海岸线免受自然灾害的破坏。

3.湿地内生存的植物及微生物还可以净化水源,中和水中的有害物质,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

4.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工程建设【摘要】本文通过对湿地保护区科研与监测工程建设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建设保护区方案,可有效地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科研;监测
1.湿地资源保护
黑龙江是湿地资源大省,具有大界江、大湖泊、大沼泽和大人工湿地的多样性,是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承担着黑龙江省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的重任。

但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几经大规模的开发利用,2009年湿地面积仅有557万公顷,占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面积的12.1%。

目前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气候多变的环境下,正面临着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的威胁。

对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将黑龙江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到战略高度进行思考。

对于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应遵循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2.保护区科研任务与目标
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管理、正确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的良好基础。

尤其是该保护区位于长白山系和三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北面有三江和洪
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面有凤凰山和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该保护区还与俄罗斯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研究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迁徙通道和东北虎、紫貂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活动区域及开展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最佳场所。

保护区科研的任务首先加强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建设,改善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常规和专题性的科研监测活动,充分发挥保护区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巨大潜力,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科研的目标是要通过在保护区建立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东北虎等珍稀动物研究中心,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以研究湿地和珍稀物种和迁徙、栖息生态环境为主的科研教学实习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珍稀水禽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保护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存在主要问题
3.1湿地岛屿化和生境破碎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湿地内拉沟排水,道路的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割,大片耕地阻隔了湿地之间的联通,使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向岛屿化方向发展,岛屿化的部分又经分割,造成了湿地生境的破碎,降低了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改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以至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经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变成了人类繁衍生存的乐土。

只在沿较大河流的沿岸以及低洼处,还零星分布着较原始状态的湿地。

3.2湿地水源补给不足
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系统相辅相承。

由于多年的开发利用,支流沿岸森林的砍伐、湿地的破坏和消失,使得其下游的湿地水源补给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湿地缺水将导致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效益下降和矿物质大量积累——盐碱化。

也为湿地的垦荒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3水质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这些物质的残留物经大气水循环或不达标的直接排放,进入了湿地水环境中,对水质产生了污染。

3.4湿地权属
全省的湿地最初由林业部门主管,但在市县级行政区域内,对湿地进行管理的有县、乡级,畜牧局、草原、水利、渔业、林业和环保等单位和部门,使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和监管,调查区域内湿地的土地权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部分湿地权属不清以及湿地权属分散式管理的格局。

4.湿地资源保护建议
4.1成立湿地管理机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设立专项保护和发展基金,实现对湿地的统筹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年度和长远财政计划和预算,以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保护资金统筹使用,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

解决湿地保护区主管单位部门行业分散,政出多门,对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不利。

4.2加强湿地恢复工程和退耕还湿工程建设
湿地严重缺水是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面积减少最大威胁因素。

因此,湿地水补给和退耕还湿过程建设是任重道远。

把一些围垦的耕地退下来,特别湿地保护区内的耕地坚决还湿。

4.3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
加强保护区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湿地监测站,是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目前,黑龙江省已建各种类型的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共45处,总面积为185.68万公顷,为保护湿地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但是还有2103019公顷湿地尚未纳入湿地保护范围,应依据其生态区位、类型及生物物种的保护价值,建议建立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25处,以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4.4加强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
实时掌握湿地资源动现状及动态变化,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是必要手段,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诸多方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5湿地防洪蓄水利用
全省修建水库1033座,蓄水面积123614公顷,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有莲花湖、磨盘山、西泉眼、龙头桥、桃山、二龙山、山口、象山、卧牛河等水库。

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在蓄水、调节径流、防旱等方面作用巨大。

4.6调节气候、保障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在557万公顷湿地资源中,有350多万公顷的湿地,为保障粮食丰收创造了先决条件。

4.7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湿地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又是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区,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繁殖、栖息、迁徙和越冬场所,珍贵濒危的野生植物在湿地中得到遗存。

真正起到了物种基因库的作用。

4.8湿地动、植物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的江河、水库,湖泊、泡沼水质良好,夏季水温低,适合于养殖冷水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北方的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鱼类种类丰富,共有21科,73属,105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的15%
左右。

名贵鱼种繁多,是我国著名的大马哈、鲟、鳇商品鱼产地,尚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

全省共有可利用养殖水面
60万公顷,具有养殖、繁育水生物的巨大潜力。

湿地野生果品利用,形成特色产品在市场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赏识。

利用笃斯越桔、越桔加工成飲料和食品添加剂,用其越桔的嫩茎和叶子加工成茶,形成了绿色食品系列,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9湿地泥炭矿产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泥炭形成创造了先天环境,泥炭是我省优势矿产资源,矿产地60余处,储量达5000万吨,多为富营养湿型泥炭。

湿地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为人类提高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