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合集下载

钢铁冶金炼铁部分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钢铁冶金炼铁部分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1—1高炉炼铁工艺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案(1):在高炉炼铁生产在中,高炉是工艺流程的主体,从其上部装入的铁矿石燃料和溶剂向下运动,下部鼓入空气燃烧燃料,产生大量的还原性气体向上运动。

炉料经过加热、还原、熔化、造渣、渗碳、脱硫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最后生成液态炉渣和生铁。

组成除高炉本体外,还有上料系统、装料系统、送风系统、冷却系统、液压系统、回收煤气与除尘系统、喷吹系统、动力系统1—2 高炉炼铁有哪些技术经济指标?答案:综合入炉品位(%)炼铁金属收得率(%)生铁合格率(%)铁水含硅(%)铁水含硫(%)风温(℃)顶压(KPa)熟料比(%)球矿比(%)高炉利用系数(t/m3.d)综合焦比(Kg/t)入炉焦比(Kg/t)焦丁比(Kg/t)喷煤比(Kg/t)1—3 高炉生产有哪些特点?答案:一是长期连续生产。

高炉从开炉到大修停炉一直不停地连续运转,仅在设备检修或发生事故时才暂停生产(休风)。

高炉运行时,炉料不断地装入高炉,下部不断地鼓风,煤气不断地从炉顶排出并回收利用,生铁、炉渣不断地聚集在炉缸定时排出。

二是规模越来越大型化。

现在已有5000m3以上容积的高炉,日产生铁万吨以上,日消耗矿石近2万t,焦炭等燃料5kt。

三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准确连续地完成每日成千上万吨原料及产品的装入和排放。

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有较高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四是生产的联合性。

从高炉炼铁本身来说,从上料到排放渣铁,从送风到煤气回收,各系统必须有机地协调联合工作。

从钢铁联合企业中炼铁的地位来说,炼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高炉体风或减产会给整个联合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高炉工作者要努力防止各种事故,保证联合生产的顺利进行。

1—5 高炉生产有哪些产品和副产品,各有何用途?答案:高炉冶炼主要产品是生铁,炉渣和高炉煤气是副产品。

(1)生铁。

按其成分和用途可分为三类:炼钢铁,铸造铁,铁合金。

(2)炉渣。

《钢冶金学》_第3章 炼钢原材料

《钢冶金学》_第3章 炼钢原材料

钢冶金学重庆科技学院:王宏丹气体:氧气、氩气、氮气金属料——铁水铁水是转炉炼钢的主要原材料,一般占装入量的70%~100%;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是转炉炼钢的主要热源。

对铁水温度的要求:●铁水温度是铁水含物理热多少的标志,铁水物理热占转炉热量收入的50%左右。

●铁水温度过低,会导致炉内热量不足,影响熔池升温和元素氧化进程,同时不利于化渣和去除杂质,还容易导致喷溅。

●我国企业一般规定铁水入炉温度应大于1250℃,并且保持稳定。

高炉出铁温度在1350~1450℃。

金属料——铁水金属料——铁水对铁水化学成分的要求:●[Si]:发热元素,是铁水化学热的主要提供者。

通常铁水中的硅含量为0.50%-0.80%为宜。

现在的普遍观点:[Si]是有害的,应尽可能地降低铁水中的Si含量,原因如下:少渣冶炼,减少转炉冶炼过程的造渣量。

铁水预处理脱磷的需要!要脱磷,得先脱硅!金属料——铁水对铁水化学成分的要求:●[Mn]:锰是弱发热元素,铁水中Mn氧化后形成的MnO能有效促进石灰溶解,加快成渣,减少助熔剂的用量和炉衬侵蚀。

同时铁水含Mn高,终点钢中余锰高,从而可减少合金化时所需的锰铁合金,有利于提高钢水纯净度。

金属料——铁水对铁水化学成分的要求:●[P]:来源于矿石,100%还原进入铁水,是应该严格控制的元素,目前采取预处理、转炉脱磷等方式解决低P钢的冶炼问题。

高P 矿石的利用,是当今资源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应予以密切关注!一般要求铁水 [P]≤0.20%。

●[S]:是高炉造渣操作应尽量降低的,脱硫率应高!高炉铁水炉外预处理脱硫是“解放高炉”的方向!我国炼钢技术规程要求入炉铁水的硫含量不超过0.05%。

金属料——铁水对铁水带渣量的要求:●高炉渣中含S 、SiO 2、Al 2O 3量较高;●过多的高炉渣进入转炉内会导致石灰消耗量增多,转炉渣量增大,容易造成喷溅,金属收得率降低,降低炉衬寿命;●兑入转炉的铁水要求带渣量不得超过0.5%;●铁水带渣量大时,在铁水兑入转炉之前应进行扒渣。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

钢铁冶⾦学(炼铁部分)钢铁冶⾦学(炼铁部分)第⼀章概论1、试述3种钢铁⽣产⼯艺的特点。

答:钢铁冶⾦的任务:把铁矿⽯炼成合格的钢。

⼯艺流程:①还原熔化过程(炼铁):铁矿⽯→去脉⽯、杂质和氧→铁;②氧化精炼过程(炼钢):铁→精炼(脱C、Si、P等)→钢。

⾼炉炼铁⼯艺流程:对原料要求⾼,⾯临能源和环保等挑战,但产量⾼,⽬前来说仍占有优势,在钢铁联合企业中发挥这重⼤作⽤。

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炼铁⼯艺流程:适应性⼤,但⽣产规模⼩、产量低,⽽且很多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和完善。

2、简述⾼炉冶炼过程的特点及三⼤主要过程。

答:特点:①在逆流(炉料下降及煤⽓上升)过程中,完成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②在投⼊(装料)及产出(铁、渣、煤⽓)之外,⽆法直接观察炉内反应过程,只能凭借仪器仪表简介观察;③维持⾼炉顺⾏(保证煤⽓流合理分布及炉料均匀下降)是冶炼过程的关键。

三⼤过程:①还原过程:实现矿⽯中⾦属元素(主要是铁)和氧元素的化学分离;②造渣过程:实现已还原的⾦属与脉⽯的熔融态机械分离;③传热及渣铁反应过程:实现成分与温度均合格的液态铁⽔。

3、画出⾼炉本体图,并在其图上标明四⼤系统。

答:煤⽓系统、上料系统、渣铁系统、送风系统。

4、归纳⾼炉炼铁对铁矿⽯的质量要求。

答:①⾼的含铁品位。

矿⽯品位基本上决定了矿⽯的价格,即冶炼的经济性。

②矿⽯中脉⽯的成分和分布合适。

脉⽯中SiO2和Al2O3要少,CaO多,MgO 含量合适。

③有害元素的含量要少。

S、P、As、Cu对钢铁产品性能有害,K、Na、Zn、Pb、F对炉衬和⾼炉顺⾏有害。

④有益元素要适当。

Mn、Cr、Ni、V、Ti等和稀⼟元素对提⾼钢产品性能有利。

上述元素多时,⾼炉冶炼会出现⼀定的问题,要考虑冶炼的特殊性。

⑤矿⽯的还原性要好。

矿⽯在炉内被煤⽓还原的难易程度称为还原性。

褐铁矿⼤于⾚铁矿⼤于磁铁矿,⼈造富矿⼤于天然铁矿,疏松结构、微⽓孔多的矿⽯还原性好。

⑥冶⾦性能优良。

冷态、热态强度好,软化熔融温度⾼、区间窄。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11
耐火材料融损及 卷入
炼钢任务:
9)凝固成型
12
炼钢的基本任务:
1、脱碳; 2、脱磷; 3、脱硫; 4、脱氧; 5、脱氮、氢等; 6、去除非金属夹杂物; 7、合金化; 8、升温; 9、凝固成型 。
13
主要炼钢工艺: 铁水预处理; 转炉或电弧炉炼钢; 炉外精炼(二次精炼); 连铸。
14
3
伴随脱碳反应, 钢的熔点提高。
炼钢任务: 4)升温
1200℃ 1700℃
4
伴随脱碳反应,钢液[O]含量增加。
C(石墨)+1/2O2=CO C(石墨)=[C] 1/2O2=[O]
[C]+[O]=CO
G=-116204-83.617040-2.88T[2]
G=-20482-38.94T
[1]Reed Thomas, Free Energy of Formation of Binary Compounds, MIT Press, 1971 [2]J.F. Elliott, Thermochemistry for Steelmaking, Vol.2, Addison-Wesley 1963
30
熔池在氧流作用下形成的强烈运动和高度弥散的气 体-熔渣-金属乳化相,是吹氧炼钢的特点。
1-氧枪 2-乳化相 3-CO气泡 4-金属熔池 5-火点 6-金属液滴 7-作用区释放出的 CO气泡 8-溅出的金属液滴 9-烟尘
31
2、铁的氧化和还原
向熔池吹氧时
第一步,气体氧分子分解并吸附在铁的表面:
5
0.6
炼钢任务:
¬ wt% [O]£
1650¡ æ 0.5 0.4 0.3 0.2 0.1 0 0 0.2 0.4 0.6 0.8 1

钢铁冶金学基本问答题

钢铁冶金学基本问答题

炼铁部分※<第一章>1.试说明以高炉为代表的炼铁生产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简述高炉冶炼过程的特点及三大主要过程。

3.画出高炉本体剖面图,注明各部位名称和它们的作用。

4.试述焦炭在高炉炼铁中的三大作用及其质量要求。

5.高炉冶炼的产品有哪些?各有何用途?6.熟练掌握高炉冶炼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1、高炉冶炼对矿石(天然矿,烧结矿,球团矿)有何要求,如何达到这些要求?2、烧结过程中固体燃料燃烧有几种反应,用热力学分析哪一种反应占主导地位?3、简述固相反应的特点及其对烧结反应的影响。

5、烧结过程蓄热从何而来,为什么高料层厚度作业能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燃耗?6、简述影响烧结矿还原性的因素以及提高还原性的主攻方向。

7、简述铁精矿粉的成球机理,并讨论影响其质量的因素。

8、从烧结矿和球团矿性能比较,说明合理炉料结构的组成。

※<第三章>1.结合铁矿石在高炉不同区域内的性状变化(固态、软熔或成渣)阐述铁氧化物还原的全过程,及不同形态下还原的主要特征。

2.在铁氧化物逐级还原的过程中,哪一个阶段最关键,为什么?3.何谓“间接”与“直接”还原?在平衡状态、还原剂消耗量及反应的热效应等方面各有何特点?4.试比较两种气态还原剂CO和H2在高炉还原过程中的特点。

5.当前世界上大多数高炉在节约碳素消耗方面所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6.从“未反应核模型”以及逆流式散料床的还原过程特点出发如何改善气固相还原过程的条件,提高反应速率,以提高间接还原度?7.何谓“耦合反应”,其基本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必须考虑其影响?9.造渣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起何作用?10.何谓“熔化”及“熔化性温度”?二者的异同及对冶炼过程的意义,是否熔化温度越低越好,为什么?11.炉渣“粘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以液态炉渣的微观结构理论,解释在粘度上的种种行为。

12.何谓液态炉渣的“表面性质”?表面性能不良会给冶炼过程造成哪些危害?13.与炼钢过程比较,高炉冶炼的条件对炉渣去硫反应的利弊如何?5※<第四章>1.风口前焦炭循环区的物理结构如何?风口前碳的燃烧在高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什么叫鼓风动能?它对高炉冶炼有什么影响?3.什么叫理论燃烧温度?它在高炉冶炼中起何作用?4.什么叫水当量?沿高炉高度方向水当量的变化特征?5.高炉内三种传热方式各自进行的条件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哪一种方式为控制性环节?5※<第五章>1.写出欧根公式,说明式中各因子的物理意义,指出该式对高炉作定性分析时适用的区域,并从炉料和煤气两方面分析影响ΔP的因素及改善炉内透气性的主要途径。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炼钢学复习题第二章一.思考题1.炼钢的任务。

1)脱碳:含碳量是决定铁与钢定义的元素,同时也是控制性能最主要的元素,一般来用向钢中供养,利于碳氧反应去除。

2)脱硫脱磷:对绝大多数钢种来说,硫磷为有害元素,硫则引起钢的热脆,而磷将引起钢的冷脆,因此要求炼钢过程尽量去除。

3)脱氧:在炼钢中,用氧去除钢中的杂质后,必然残留大量氧,给钢的生产和性能带来危害,必须脱除,减少钢中含氧量叫做脱氧。

(合金脱氧,真空脱氧)4)去除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钢中气体主要指溶解在钢中的氢和氮,非金属夹杂物包括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其他化合物,一般采用CO气泡沸腾和真空处理手段。

5)升温:炼钢过程必须在一定高温下才能进行,同时为保证钢水能浇成合格的钢锭,也要求钢水有一定的温度,铁水最温度很低,1300摄氏度左右 Q215钢熔点1515摄氏度6)合金化:为使钢有必要的性能,必须根据钢中要求加适量的合金元素。

7)浇成良锭:液态钢水必须浇铸成一定形状的固体铸坯,采用作为轧材的原料,同时要求质量良好,一般有模铸和连铸两种方式。

2.S的危害原因和控制方式。

(1)产生热脆。

(硫的最大危害)(2)形成夹杂:S在固体钢中基本上是以硫化物夹杂的形式存在。

降低塑性,危害各向同性(采用Mn抑制S的热脆),影响深冲性能和疲劳性能,夹杂物的评级,强度(S对钢的影响不大)(3)改善切削性能(这是硫的唯一有用用途)(2)控制措施有两种方法:(1)提高Mn含量:Mn/S高则晶界处形成的MnS量多、FeS 量生成量少,提高了钢的热塑性,减少了钢裂纹倾向。

(2)降低S含量:过高的S 会产生较多的MnS夹杂,影响钢的性能。

3.Mn控制S的危害的原理,要求值。

Mn影响S的原理:钢中的Mn在凝固过程中同样产生选分结晶,在晶界处与S反应生产MnS。

Mns的熔点高,在轧制和连铸过程中仍处于固态,因此消除了低熔点FeS引起的热脆现象。

Mn\S:Mn对S的控制力,一般用Mn和S的质量百分数的比值表示,称为“锰硫比”。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第三版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第三版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第三版摘要:一、钢铁冶金概述二、炼铁原理与工艺1.高炉炼铁2.直接还原炼铁3.熔融还原炼铁三、炼铁原料与配料四、高炉操作与管理1.炉料准备2.炉内过程控制3.炉况判断与调整4.休风与焖炉五、炼铁环境保护与节能六、炼铁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正文:一、钢铁冶金概述钢铁冶金是指通过熔融、氧化还原、凝固等过程,将铁矿石等原料转化为钢铁的过程。

钢铁冶金主要包括炼铁、炼钢和轧制等环节。

其中,炼铁是钢铁冶金的基础,其目的是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

二、炼铁原理与工艺1.高炉炼铁高炉炼铁是将铁矿石、焦炭、熔剂等原料经过高温加热,使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被焦炭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

高炉炼铁具有生产能力大、成本低、金属回收率高等优点。

2.直接还原炼铁直接还原炼铁是将铁矿石等原料在高温下直接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

与高炉炼铁相比,直接还原炼铁具有能耗低、投资省、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3.熔融还原炼铁熔融还原炼铁是将铁矿石等原料在高温下熔融,然后通过还原剂将铁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

熔融还原炼铁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三、炼铁原料与配料炼铁原料主要包括铁矿石、焦炭、熔剂等。

铁矿石是炼铁的主要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炼铁过程和产品质量。

焦炭作为还原剂,在炼铁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熔剂主要用于调节炉内气氛和矿石的熔化。

四、高炉操作与管理1.炉料准备炉料准备包括铁矿石、焦炭、熔剂等原料的采购、储存、破碎、筛分等环节。

合理的炉料准备有利于保证高炉炼铁的稳定运行。

2.炉内过程控制炉内过程控制是高炉炼铁的关键,主要包括煤气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调节。

通过炉内过程控制,可以使高炉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金属回收率。

3.炉况判断与调整炉况判断与调整是根据高炉运行参数,判断高炉内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合理的炉况判断与调整有助于提高高炉炼铁的生产效率。

4.休风与焖炉休风是指高炉在短时间内停止煤气供应,以清理炉内积料和调整炉内气氛。

冶金 研究生 参考书目

冶金 研究生 参考书目

冶金研究生参考书目
以下是冶金工程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部分参考书目:
1.《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王筱留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炼钢部分),朱苗勇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年。

3.《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

4.《冶金专业英语》(钢铁冶金部分),侯向东,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二
版。

5.《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有色冶金部分),李进,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年。

6.《冶金原理》,李洪桂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7.《有色冶金原理》,傅崇说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8.《钢铁冶金原理》,黄希祜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以上是部分相关参考书目,建议根据具体研究方向和目标院校进一步选择适合的参考书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炼钢学复习题第二章一.思考题1.炼钢的任务。

1)脱碳:含碳量是决定铁与钢定义的元素,同时也是控制性能最主要的元素,一般来用向钢中供养,利于碳氧反应去除。

2)脱硫脱磷:对绝大多数钢种来说,硫磷为有害元素,硫则引起钢的热脆,而磷将引起钢的冷脆,因此要求炼钢过程尽量去除。

3)脱氧:在炼钢中,用氧去除钢中的杂质后,必然残留大量氧,给钢的生产和性能带来危害,必须脱除,减少钢中含氧量叫做脱氧。

(合金脱氧,真空脱氧)4)去除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钢中气体主要指溶解在钢中的氢和氮,非金属夹杂物包括氧化物,硫化物以及其他化合物,一般采用CO气泡沸腾和真空处理手段。

5)升温:炼钢过程必须在一定高温下才能进行,同时为保证钢水能浇成合格的钢锭,也要求钢水有一定的温度,铁水最温度很低,1300摄氏度左右 Q215钢熔点1515摄氏度6)合金化:为使钢有必要的性能,必须根据钢中要求加适量的合金元素。

7)浇成良锭:液态钢水必须浇铸成一定形状的固体铸坯,采用作为轧材的原料,同时要求质量良好,一般有模铸和连铸两种方式。

2.S的危害原因和控制方式。

(1)产生热脆。

(硫的最大危害)(2)形成夹杂:S在固体钢中基本上是以硫化物夹杂的形式存在。

降低塑性,危害各向同性(采用Mn抑制S的热脆),影响深冲性能和疲劳性能,夹杂物的评级,强度(S对钢的影响不大)(3)改善切削性能(这是硫的唯一有用用途)(2)控制措施有两种方法:(1)提高Mn含量:Mn/S高则晶界处形成的MnS量多、FeS量生成量少,提高了钢的热塑性,减少了钢裂纹倾向。

(2)降低S含量:过高的S会产生较多的MnS夹杂,影响钢的性能。

3.Mn控制S的危害的原理,要求值。

Mn影响S的原理:钢中的Mn在凝固过程中同样产生选分结晶,在晶界处与S反应生产MnS。

Mns的熔点高,在轧制和连铸过程中仍处于固态,因此消除了低熔点FeS引起的热脆现象。

Mn\S:Mn对S的控制力,一般用Mn和S的质量百分数的比值表示,称为“锰硫比”。

一般认为Mn\S>7即可消除热脆,但在连铸过程中Mn\S>20才能有效的控制鋳坯裂纹。

4.P含量与性能的关系。

(1)产生冷脆(2)降低抗裂纹性能(3)影响强度和塑性(4)改善钢的特殊性能。

5.为什么脱氧。

(1)影响浇注过程:沸腾、侵蚀、水口堵塞(2)铸坯中产生气泡:C和O的凝固富集产生CO气体,气量小时在铸坯中产生气泡(3)影响热脆性:在凝固过程中在晶界富集形成FeO,与FeS形成共晶体(4)形成夹杂物:凝固过程中O偏析使脱氧反应重新进行,形成凝固夹杂。

6.(O)和T(O)的意义和区别。

溶解氧:液态钢水中以溶解状态存在的氧元素称为溶解氧,以【O】表示。

全氧:钢中(包括液态和固态)所有的氧元素称为全氧,以T【O】表示。

包括溶解氧和夹杂物中的所有氧元素。

7.减少气体含量的措施。

减少入炉原料带入的气体元素。

2)控制温度、裸露时间和面积。

3)改善脱气条件。

4)真空脱气。

5)保护浇注。

8.H和N的来源。

N的来源:铁水,氧气,空气(电炉空气电离增N,转炉倒炉时增N,浇注时从空气中增N),合金料,H的来源:氧气,石灰,耐火材料,铁水和废钢。

二.名词解释:热脆:钢在某一略高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断裂的现象。

溶解氧:液态钢水中以溶解状态存在的氧元素称为溶解氧,以【O】表示。

全氧:钢中(包括液态和固态)所有的氧元素称为全氧,以T【O】表示。

第三章一.思考题1.脱碳反应对炼钢的影响。

(1)降低熔池中的[C]含量2搅拌熔池,均匀熔池温度和成分3促使形成乳化液和泡沫渣4清除杂质,改善钢水质量5影响熔池温度6导致吹炼过程中的喷溅。

2.钢液增碳的热效应。

○1碳溶解是吸热反应。

○2增碳剂由室温升高到钢水温度也要吸热,因此碳量增大,出钢温降较大。

3.铁水Si含量对炼钢的影响。

过低:1)钢水温度低2)废钢用量小,产量低3)渣量少,脱S、P困难。

过高:1)渣量大容易喷溅2)石灰消耗高3)吹损大,金属收得率低4)侵蚀炉衬,降低炉龄5)铁水成本高。

4.脱碳反应的产物。

脱碳反应的产物大多数石CO,含少量的CO2。

5.脱碳反应的控制环节。

气泡生成环节(气泡生成过程并不是脱碳反应的控制环节),化学反应环节(表现活化性),C和O扩散环节(是整个脱碳反应速度的控制环节)6.气体溶解的热效应。

气体溶解是吸热反应,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7.常用的三种脱气方式。

脱碳(气泡真空,改善传质,扩大气液界面),吹氩脱气,真空脱气。

8.降低钢中气体含量的措施。

1)减少入炉原料带入的气体元素。

2)控制温度、裸露时间和面积。

3)改善脱气条件。

4)真空脱气。

5)保护浇注。

9.脱C对脱气的影响方式。

1)气泡真空:CO气泡对氧气、氮气来说是一个真空室。

2)改善传质:CO气泡溢出对钢液形成强烈搅拌,改善了N和O的扩散传质。

3)扩大气液界面,减少了传质距离:钢中大量CO气泡扩大了气液界面。

10.脱S,脱P的热力学条件。

脱P的热力学条件:高碱度,高氧化铁,大渣量,低熔池温度,脱S 的热力学条件: 高碱度,高温,大渣量,低氧化铁11.冶炼低P钢的措施。

减少原料含P量,优化脱P工艺,减少回P。

12.钢铁脱S的方式。

脱硫形式:元素脱硫、碱性氧化物、汽化脱硫和炉渣脱硫。

二.名词解释:碳氧积,过剩氧。

碳氧积:在平衡条件下,钢液中的[%C]和[%O]的乘积成为碳氧积.和熔池内实际氧含量[O]之差称为”过剩氧”.过剩氧:与熔池中[%C]平衡氧含量[%O]平衡台阶形曲线:整个脱碳过程中脱碳速度变化的曲线。

临界碳含量:吹炼过程中脱碳速度开始下降的碳含量。

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冶炼周期:冶炼一炉钢的时间,或相邻俩炉钢的间隔时间。

拉碳:根据操作因素和钢种要求,确定结束吹炼时机,提起氧枪停止吹氧,倒炉,测温,取样化验钢水成分,这个过程为拉碳。

补吹:在拉碳后,熔池成分或温度未达到出钢要求,需补充吹氧进行调整。

供氧时间:在一炉刚冶炼过程中,纯吹氧所用的时间。

装入量:每炉装入铁水和废钢的数量称为装入量。

炉龄:从开新炉到停炉的整个炉役期间炼钢的总炉数。

即炉衬寿命。

炉役:从开新炉到停炉的整个期间。

氧气流量:单位时间内向熔池内供氧的量。

供氧强度:单位时间内每吨钢液的供氧量。

氧压:氧气入口前测定点的氧气压力,也称工作氧压。

氧枪高度(枪位):氧枪喷头出口端距静止金属液面的高度。

冲击深度:氧气射流冲击区的凹坑深度。

冲击面积:氧气射流冲击区在熔池表面的面积。

硬吹:低枪位或高氧压的吹炼模式。

软吹:高枪位或低氧压的吹炼模式。

返干:在冶炼中期向乳化液中提供的FeO减少,而乳化液内部的FeO消耗增加,结果导致渣中FeO减少,炉渣内液体部分消失,炉渣重新变得粘稠和干燥,这种现象叫返干。

拉碳法:在吹炼终点时,不但熔池的P、S、符合出钢要求,而且熔池中的C加上铁合金带入的C 能够达到钢种要求,不需要再向钢包内加增碳剂增碳,这种操作工艺叫做~增碳法:在冶炼碳含量>0.08%的钢种时,把终点碳吹炼到0.05%左右,然后根据钢种要求,再用增碳剂在钢包内增碳,这种操作工艺叫增碳法。

合金收得率:在脱氧合金化中,合金元素被钢水吸收的量占总加入量的百分比。

二思考题1.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影响和机理。

非金属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影响(1)危害:○1降低塑性○2降低韧性○3恶化疲劳性能○4不利于冷加工性能○5扩大各向异性(2)作用:易切削钢、细化晶粒、沉淀硬化、促进晶粒取向。

机理:夹杂物不溶于钢基体,以独立相存在,从而破坏了钢基体的连续性,造成了钢组织的不均匀和应力集中。

2内生夹杂与外来夹杂的特点。

外来夹杂物特点1)成分复杂2)形状不规则3)颗粒大,属于大型夹杂4)随机存在,分布无规律5)含量少。

内生夹杂物特点1)颗粒细小2)分布均匀有规律3)含量多4)形状与性质有关5)位置依形成时间而定。

3影响夹杂排除的因素。

1)脱氧能力2)夹杂物尺寸3)夹杂物形态4)夹杂物性质5)钢液温度:温度降低,夹杂物上浮阻力增加6)钢液流动7)夹杂物吸附4减少夹杂物的措施。

1)减少和排除脱氧产物2)防止钢水二次氧化3)减少卷渣4)降低耐火材料熔损6.LD钢的特点。

1冶炼时间短,生产率高2可冶炼钢种多,品种范围广3原料适应性强4基建投资少,建设速度快5生产节奏均衡,有利于与连铸工艺匹配6气体含量少7杂质含量低8成本低。

7LD冶炼中FeO的变化规律。

1.初期渣中(%FeO)较高,20~30% 2.中期脱碳加速,渣中FeO消耗增加,含量逐渐降低3.后期C%降低,铁氧化量增加,且脱碳消耗减少,%FeO增加。

8装入量对生产的影响。

(1)过大:反应空间减少,喷溅增加;限制供氧强度;冶炼时间增加;造渣困难;钢水无法出净,影响兑铁安全和溅渣护炉等。

(2)过小:降低产量;损坏炉底:熔池深度小,炉底容易受到氧气射流冲击;影响炉外精炼:LF无法加热等9冲击深度对冶炼的影响。

冲击深度过大:1.熔池搅动曾加2.熔池升温速度快3.熔池吸氧程度大脱碳速度高4.渣中FeO含量低,不利于化渣,甚至引起炉渣返干。

5.反应速度快,喷溅曾加6.易损坏炉底。

冲击深度过小:1.熔池搅动弱2.熔池升温慢3.熔池吸氧减少,脱碳速度慢4.渣中FeO 含量高,有利于化渣和脱P。

10吹炼模式对炉渣氧化性的影响?软吹:氧流与炉渣接触面积大,直接传给炉渣的氧多,炉渣氧化性增强。

硬吹:氧直接传给炉渣的氧减少,%FeO减低11LD转炉的主要氧化方式。

(直接氧化,间接氧化,炉渣氧化)12三相乳化液产生动力。

(氧气射流和CO溢出)13氧枪操作方式以及目前使用的主要方式:恒枪变压,变压变枪,恒压变枪(目前采用的方式)14枪位对冶炼的影响1熔池搅拌。

低枪位形成硬吹模式,搅拌力大,枪位低熔池搅拌充分2渣中FeO。

低枪位使渣中FeO降低,高枪位使渣中FeO升高3熔池温度:低枪位使熔池温度升高。

15FeO在不同时期应达到的水平。

(前期20%~30%。

中期10%~15%)16LD对造渣的要求。

1)快速造渣。

2)适当的物理性质。

3)合理的反应性能。

4)有利于保护炉衬。

5)避免喷溅等操作事故。

6)控制终渣氧化性。

17萤石和白云石对造渣的作用。

白云石用于提高渣中氧化镁的含量(促使石灰融化,保护炉衬)萤石是最常用的助溶剂,具有很好的化渣能力18生烧石灰对炼钢的危害。

1)石灰用量大。

2)化渣时间长。

3)降低熔池温度,减少废钢用量。

4)影响冶炼操作。

19LD转炉内石灰融化机理。

1)熔渣受到冷却在石灰表面形成渣壳,其熔化后石灰才开始溶解。

2)炉渣渗透到石灰内部,与石灰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熔渣。

3)防止和破坏C2S致密层,保持石灰继续熔化。

20改善石灰融化的措施。

(1)改善石灰质量(2)适当提高枪位,增加熔渣内FeO(3)采用适量助溶剂(4)提高熔池温度(5)加强熔池搅拌,改善传质和传热条件21FeO加速石灰融化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