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马克辨析题

【辨析题】“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康德所说的自然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在的、外部的自然界,而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知觉和表象。
康德所说的“自然规律”则是这些知觉和表象在我们知性的意识中相互联结的形式。
联结知觉和表象的形式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来自于人的理智。
因此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不是自在之物自身的规律,而是我们先天就有的形式与经验的综合。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是由人确立的,没有这些思维形式就没有自然界的法则。
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于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智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他们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回答。
其一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其一认为意识是本原。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对世界的的运动状态的对立回答。
大体说,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所以唯物唯心与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两组对立的概念。
它们所关涉的领域不一样。
古代历史上有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结合的,比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王夫之(王船山)等人的哲学思想。
但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结合。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17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P18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18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P18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18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P18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18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P1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P19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19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9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P1913、矛盾就是斗争。
P19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P19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19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9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19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19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19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0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0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20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0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20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P20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P20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0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题库: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
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
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
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264页4-7行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
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

1.商品的价值就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错)(教材P35)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前者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错)(教材P36-37)有一定U的,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特定的实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7.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错)(教材P33-3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相联系乂相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内涵不同。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一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程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适应了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8.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和实现的。
(错)(教材P53-5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在当代信息经济社会里,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劳动, 所以归根结底,加之的增长还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
10.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两个源泉。
(错)(教材P37)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其中一个源泉,而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一个源泉。
二、问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什么关系?(教材P34-38)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抽象劳动时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库[1]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库[1]](https://img.taocdn.com/s3/m/882ef5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9.png)
辨析: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逻辑证明它在实践中的作用。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其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逻辑证明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检验理论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已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计划、方案。
但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但是我们老师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在最后)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简答: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
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证明和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和结论。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他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1、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原理(马原)简答、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马原)简答、辨析题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分)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答:错误。
(1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分)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活动。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矛盾性存在的最终根由,是人对自己的自然性存在的永不自满,即人的需要;而决定人的这种矛盾性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人的实践。
实践使人与自然相分化,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要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且这种统一与新的对立又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实践中折射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全部秘密就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三、辨析题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的内容就是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及规律2、真理总是同物质世界的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3、每一真理的获得总是表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步相对性:1、任何真理所反映的都只是物质世界的特定部分或过程2、反映的深刻程度都受种种条件制约3、任何真理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只能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表现着绝对性3、有用就是真理。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统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对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用的,是对人在社会中实践有用的。
但有用的未必是真理,真理都是有条件性的,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直接经验是指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直接经验,如果所见所闻是别人的认识,也是间接经验.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假象是对事特本质的歪曲的反映.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也可能是假象.同时,认识还有错觉,也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要点]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一。
4、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第三章三、辨析题1.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四、简答题1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3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5、怎样理解人民群众自己在创造历史?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三.辨析题: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4.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编辑摘要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本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种运动,是一个历史范畴,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