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答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练习答案

《说木叶》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1.D解析:A.“筌”读quán;B.“窣”读sū;C.“灼”读zhuó。

2.C解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3.B解析:辨析同义词。

4.D解析: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5.C解析:关键在于“木”字。

6.B解析:A项的语序不合逻辑;C项后半句改为“这一家人……行为为大家所不齿”;D 把“恢复”改为“医治好”。

7.①④⑤⑦8.①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②韵字开口度越大③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二、(一)1.B2.C3.B解析:5.“故意不让人察觉”错误,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6.“必然的联系”不对。

7.原文是“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二)1.D2.B3.C解析:1.“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2.A项“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说法错误。

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

C项“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错误。

原文是“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且此选项因果倒置。

D项“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说法错误。

由后文提及的“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等诗歌名句可知。

3.“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

高中语文 小题狂刷09 说“木叶”(含解析)

高中语文 小题狂刷09 说“木叶”(含解析)

09 说“木叶”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袅袅(niǎo)陆厥(jué) 王褒(bāo) 橘颂(jǔ)B.翩翩(piān) 司空曙(s hǔ)卢纶(lún) 缠绵(mián)C.萧萧(x iāo)沈佺期(quán)庾信(yù)寒砧(z hēn)D.皎皎(jiāo)灼灼(zhuó)亭皋(gāo)柳恽(yù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 项,“橘”读jú;C项,“庾”读Yǔ;D项,“皎”读j 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究竞钟爱大概千古流传B.洗练干躁精彩绵密之意C.鲁莽奥妙排斥翩翩起舞D.繁茂缠绵冉冉秘秘层层【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

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即是.B.宣称常吃绿豆、拍打拉筋等便能包治百病,其实是借此大肆骗财。

此类“神医”之所以前赴后继,有关部门查处不力是重要原因.C.《中国好声音》一反某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D.近日,网上出现不少两折左右的阳澄湖大闸蟹团购券,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的螃蟹,在网上和网下会有两种大相径庭的价格?【答案】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杜甫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句子,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着危险,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说“木叶”》训练提高答案

《说“木叶”》训练提高答案

解析与答案1.答案:(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沈佺期《古意》(4)王褒《渡河北》(5)庾信《哀江南赋》。

2.答案:(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6)绿叶发华滋。

(7)灼灼叶中华。

3.答案:(1)“奥妙”指的是“木叶”可以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季节”。

(2)“创造性”指的是,照一般的逻辑应当用“树叶”,但诗人却别出心裁,用了“木叶”;而“落木”一词,“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但诗人“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3)“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

(4)“不同”就是“木叶”的形象与“树叶”完全相反,“木”把“叶”排斥在外,“木”与“叶”总是连用,并且“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5)“相同”,指它们概念一致,都是“高大的树木”;“不同”,指它们艺术形象不一致,“高树”是“饱满”的形象,“高木”是“空阔”的形象。

4.答案: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

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说“木叶” 林 庚

说“木叶” 林 庚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组建 继续 和解
B.组装 继续 缓和
C.组建 持续 缓和
D.组装 持续 缓和
5.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现代文阅读
10.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2021秋·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歧.路(qí)无妨.(fǎ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ěi)亭皋.(gāo)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绵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型无人问津联想淋琅满目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鱗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第二课时
一、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二、后者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三、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四、迁移延伸:
1、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

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1)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4)杜鹃:又名杜宇,子规。

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练案
1.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答案:D
2.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3.“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
4.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
5.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
6、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7、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

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8、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9、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

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CE
10、略(每个句子构成恰当的比喻)
11、.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经历的缘故,国事的安危是李煜信佛佞佛的原因。

12、我国自7月1日起实行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制度。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