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重点)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难点)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学案博苑01-10 0831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重点难点提示1.围绕“木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引用。

要学会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的写作观点。

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言筌(quán)窸窣(xī sū)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万事锭——万能药。

锭,锭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

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

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火影忍者》故事背景及主要故事线;2.了解《火影忍者》中木叶村的历史和特色,并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3.学习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并能够简单地进行模仿和运用;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学习内容2.1 《火影忍者》故事背景及主要故事线1.讲述《火影忍者》的故事背景,包括五大忍村的创建和日向一族的背景;2.介绍《火影忍者》的主要故事线,包括忍者考试、搜查任务、破坏者攻击木叶村等。

2.2 木叶村的历史和特色1.介绍木叶村创建的历史背景和现状;2.讲述木叶村的特色,包括忍者学校、千手一族的缔造、火影和九尾妖狐事件等。

2.3 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1.介绍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的分类和用途;2.学习木叶忍者的四种基本忍术:影分身术、火遁术、水遁术和土遁术;3.学习木叶忍者的常用忍具,如手里剑、忍者袜、忍者罩、飞镖等。

2.4 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协作模仿和运用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2.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引入《火影忍者》故事背景,了解五大忍村的创建和日向一族的背景;2.引入木叶村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木叶村的背景和特色。

3.2 学习环节1.介绍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的分类和用途,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2.学习木叶忍者的四种基本忍术,让学生模仿和运用;3.学习木叶忍者常用的忍具,让学生进行实践。

3.3 拓展环节1.分组进行模仿和运用木叶忍者的忍术和忍具,进行小组合作;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4 总结环节1.对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2.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学习环节的学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2.结合小组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编写人:黄森林【学习目标】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知识链接】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秋叶”的名言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中》)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有怀》)6.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8.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白居易《长恨歌》)9.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木兰花》)1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林庚(1910-2006),字静希。

原籍福建闽侯。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春野与窗》及文集《中国文学简史》等。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而发展到现在,诗坛呈现出一派委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 导学案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

林庚(1910―2021),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诗人。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

2.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1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江皋( ) 征戍( ) 徕服( ) 涔阳( ) ....柳恽( ) 迢远( ) �O�@( ) 翩翩( ) ....桅杆( ) 庾信( ) 沈�缙�( ) 不落言筌(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
“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淮南皎皎灼灼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云月间,灼灼( 木叶下,陇( )催木叶,十年征戍( 万应锭( )桅( 漂泊( ) 漂零、完成《导读丛书》P57-58/1-10小题。

)叶中华。

” )首秋云飞。

” )忆辽阳。

” 【基础过关】要求:课前在细致阅读了文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一、字词句积累:注音、朗读。

“袅枭( “皎皎( “亭皋( “九月寒砧 橘( 迢(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 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 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131。

1、 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 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 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 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 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 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 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一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 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说“木叶”》导学案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法指导】:1、朗读法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第一学时一、走近文本1、导入新课: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三、知识积累: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1、注音: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柳恽.()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

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预习检查引1:在文中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和叶有关的诗句:叶: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落木: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五、深入探究:一、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思考: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方法指导: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

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

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一)课文内容梳理: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参照文中例句中意象的特点)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学以致用,延伸拓展1、请同学们为下列词语“速配”A 春秋菊月梅B 萧瑟高洁生机勃勃傲然惆怅2、知识迁移体会下列三组诗中同一意象的不同含义:一组:“月”《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答: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答: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答:古怨别孟郊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答:还有: 泊船瓜洲、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组:“柳”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答: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三组:“梅”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答:四、学习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五、学后反思我的疑惑《说木叶导学案》答案引1: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叶有关的诗句: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一、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A 菊月梅B 萧瑟高洁生机勃勃傲然惆怅二、知识迁移体会下列三组诗中同一意象的不同含义:“月”1、《石头城》中“月”是历史的见证,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月”展现了设想中的一种凄冷幽独的环境,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及别后的凄凉生活。

3、《望月怀远》中的“月”是借此来怀念远人的,有“千里共婵娟”的意味。

4、《月夜忆舍弟》中的“月”写出了夜的清冷,月引人遐想,更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如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他的绵绵愁思中自然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5、《古怨别》中的“月”是寄托情人离愁的,诗人想象在别后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柳”1、《咏柳》中“柳”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2、《垂柳》中“柳”纤柔轻盈,妩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廷的腐败。

3、《咏柳》中“柳”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梅”1、《梅花》中的“梅”赞颂高贵圣洁的品质2、《卜算字•咏梅》中的“梅”是一种凄凉、无奈、孤芳自赏的情感的表露。

3、《卜算子•咏梅》中作者赞美了“梅”的高贵圣洁,借此抒发了豪放乐观、超越时空的革命者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