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fc561d2a5e9856a571260ea.png)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云月间,灼灼( 木叶下,陇( )催木叶,十年征戍( 万应锭( )桅( 漂泊( ) 漂零、完成《导读丛书》P57-58/1-10小题。
)叶中华。
” )首秋云飞。
” )忆辽阳。
” 【基础过关】要求:课前在细致阅读了文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一、字词句积累:注音、朗读。
“袅枭( “皎皎( “亭皋( “九月寒砧 橘( 迢(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 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 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131。
1、 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 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 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 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 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 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 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一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 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自学检测】
1.自读课文,对文中的诗词做大概的了解。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4.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理清课文思路。
(在文中划出表观点的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
探究案
一: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分析。
)
木的艺术特征:
三.合作探究: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落花、月、梅、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落红”“梅”意象的艺术特点。
【美文选读】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