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解答

【课前寄语】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 “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3、作家作品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一、整体感知1)注音:征戍()橘颂()招徕()落木萧萧()涔阳()无妨()陇首()得鱼忘筌()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疏朗()窸窣()迢远()灼灼其华()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3)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36600

高二语文组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号9 编写时间2014/3/20 编写者邓俊《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学习课时二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
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三、作家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ǎo) 冉冉.(rǎnrǎn )皎皎..(jiǎojiǎ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sū) 迢.(ti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阳(cén)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答案:D (A项中“萧”读“xiāo”;B项中“妨”读“fánɡ”;C项中“泊”读“b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洗练钟爱必需相去无几B.留传疏朗精采得意忘形C.岑阳概念究竞翩翩起舞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答案:A (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
《 说“木叶”》导学案 (含答案)

9 说“木叶”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
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
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本文作者在木叶”。
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候,1910年2月出生于北京。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夜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