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期望能够关心到大伙儿,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差不多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

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关心学生把握提要的差不多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点和艺术成效。

(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如何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觉学生在课文明白得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专门需要的阅读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第一要依照解题需要辨论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余外信息。

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说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专门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

余外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比、衬托、旁证的语句。

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比语、衬托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展开课堂讨论。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 导学案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

林庚(1910―2021),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诗人。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

2.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1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江皋( ) 征戍( ) 徕服( ) 涔阳( ) ....柳恽( ) 迢远( ) �O�@( ) 翩翩( ) ....桅杆( ) 庾信( ) 沈�缙�( ) 不落言筌(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导学案
主备:审核:成员:
【课题名称】《说“木叶”》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重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学习笔记】
1、前情回顾
“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合作探究
自读第4——6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带来秋天疏朗的气息。
第7自然段:总结_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往往会造成一字千里的结果___。
自主检测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月”“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自主反思(5分钟)
课后师、生自主反思: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自主检测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叶
秋风
叶落
脱尽
叶子
枯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秋天的气息
树叶
春夏
之交
枝叶
繁茂
绿
褐绿
饱含
水分
饱满
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之切
B.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C.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D.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反思(5分钟)
课后师、生自主反思:
【课题名称】《说“木叶”》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例如2.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学习重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学习笔记】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