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监测波形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心电图各种波段解析
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正常时节为0.06~0.12秒,电压小于0.22~0.25mvo
2、P-R间期:指以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

代表心房开始去极至心室开始去极的时间。

正常时间为0.12~0.2秒。

3、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4、*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间段,反映心室复极早期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正常的ST段应该在水平基线,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o
5、T波:反映心室复极后期的电位变化。

正常时间为0.1~0.25秒,电压为0.1~0.8mv0
6、Q・T间期: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去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正常一般在0.36~0.44秒之间。

7、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
波一致。

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肌肉电活动产生的电信号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

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是对ECG信号中波形形态、波峰、波谷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常见的波形特征分析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P波特征分析P波是ECG波形的第一个正向波峰,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和心房收缩。

通过P 波的测量,可以判断心房的除极时间和心房节律的规律性。

1. P波振幅:正常的P波振幅范围为0.1~0.25mV,在某些心脏病变中可以有增高或减低。

2. P波宽度:正常的P波宽度约为0.08~0.12秒,若宽度增加可能表示心房除极时间延长。

3. P波形态:P波的形态可根据其峰值和时间持续度来判断,有“正常”、“高尖”、“低平”、“双峰”等不同类型。

某些P波异常形态可能是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的指示。

二、QRS波群特征分析QRS波群是ECG波形中的主要部分,代表心室除极和心室收缩的过程。

通过QRS波群的分析,可以了解心室的除极过程和心室节律的规律性。

1. QRS波群时间:正常的QRS波群时间约为0.06~0.10秒,若时间延长可能表明心室传导阻滞等疾病。

2. Q波和R波振幅:正常QRS波群中,Q波的振幅一般较小,R波则较高大。

若Q波振幅增大、R波振幅减低,可能提示心肌梗死等病变。

3. QRS波群形态:QRS波群的形态可根据主导波的位置和振幅来判断,如R 波增广、S波深大等。

一些特殊的QRS波群形态可能与心室肥厚、束支阻滞等心脏疾病相关。

三、ST段特征分析ST段位于QRS波群之后,表示心室除极完成和等待心室复极的过程。

ST段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和心肌劳损相关。

1. ST段抬高或压低:ST段的抬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心包炎等病变有关,而ST 段的压低则可能代表心肌缺血。

2. ST段水平型、斜向型变化:ST段的形态变化可以帮助判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正常心电图波形是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模式,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心脏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通过记录心脏在不同时间点产生的电信号,反映心脏在不同心动周期内的电活动,通过导联电极测量到的心电信号被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绘制成一系列的波形,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等。

首先,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可以评估心脏的节律。

通过观察P波,可以判断窦性心律是否正常。

窦性心律是心脏的主导节律,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由窦房结产生的正常波形。

通过测量P波的间距和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其次,正常心电图波形可以帮助判断传导系统是否正常。

PR间期反映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即心脏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通过观察PR间期的长短和是否存在心室预激综合征,可以判断心脏的传导系统是否正常。

另外,正常心电图波形还可以评估心室肌的功能状态。

QRS波群反映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其时间和形态可以反映心室肌的收缩和放松功能。

通过观察QRS 波群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束支传导阻滞、室壁肥厚等心室肌功能状态的异常。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在心电图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形态、时间和幅度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监测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通过连续记录心电图,可以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帮助监测心脏活动的变化。

动态心电图可以用于检测隐匿性心律失常、运动诱发的心电图异常等,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提供更准确的心脏固有节律的评估。

总结起来,分析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系统的功能、判断心室肌的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疾病、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变化,以及动态心电图的监测等。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而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提示潜在的心脏问题。

1. P波:P波是指心脏收缩前房室结神经传导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房室传导功能。

P波增宽、增高或倒置可能表明房室传导异常,如心房肥大、心房扑动等。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脏室壁激动的快速传导,代表心室收缩。

QRS波群增宽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而Q波增深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ST段: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后到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线段,代表心室收缩后的复极过程。

ST段抬高可能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而ST段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

4. T波:T波是指心室复极后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心室的再极化。

T波高尖可能表明心室肥大或高血钾,而T波低平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心绞痛。

5. QT间期: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脏电搏动的整个过程。

QT间期延长可能与心室肌动作电位延迟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6. U波:U波是正常心电图中的一种小振幅波形,代表心室后期复极。

U波增高可能表明高血钾或心室肥厚,而U波压低则可能表明低钾或心包填塞。

临床意义:利用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与评估。

1. 判断心脏是否节律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T波能够反映心脏节律的正常与否。

通过分析波形特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病变。

2. 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压低、Q波增深等心电图特征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这些特征的出现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脏损害。

3. 评估心脏肥大和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肥大和心脏壁运动异常通常会导致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心电图波形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心电图波形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心电图波形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工具,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以及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波形是心电图记录中的波动图形,由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两个维度上的变化构成。

不同的心电图波形代表着不同的心脏电信号,通过对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肌的除极过程,其形态和时间可检测心房扩大、心房肥大等异常。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的除极过程,包括Q波、R波和S波。

QRS波群的时间和形态变化可以反映心室除极的速度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情况。

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异常的T波可以提示心室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缺血。

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心律失常: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异常或规律性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

2. 判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电图波形中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可以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3. 监测心脏药物治疗效果: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通过定期监测心电图波形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4. 检测心脏肥大和心室肥大: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结构改变,如心脏肥大和心室肥大等情况。

5. 判断传导系统异常: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状况,如心室传导阻滞、心房传导阻滞等。

除了以上几个临床意义,心电图波形还可用于评估心脏搏动的节律、心室离散性早搏等。

需要强调的是,心电图波形的分析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波形的变化可能与多种心脏疾病有关,且不同人的心电图波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总之,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对心电图波形的准确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心脏的电生理状态,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保障患者心脏健康。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常用临床检查方法。

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波形,可以了解心脏的正常或异常电活动,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变。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临床上的意义。

1. P波:P波是心脏的右心房除极所产生的波形。

它通常应该是正常的、单一的、向上的波峰,并且持续时间应在0.06-0.12秒之间。

如果P波形态改变或持续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心房肥厚或房性逸搏。

2.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电活动所形成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由一个Q波、一个R波和一个S波组成,其中R波是最高峰。

持续时间应在0.06-0.1秒之间。

Q波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或坏死,而QRS波群增宽可能是心室传导延迟的表现。

3.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至T波起始之间的水平线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基线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或心肌炎的表现。

4. T波:T波是心室复极过程中产生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T波是向上、向下或平坦的,与P波的方向相反。

T波的倒置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病有关。

5. U波:U波是在T波之后产生的小波峰。

正常情况下,U波通常不可见或仅在特定心电图导联上出现。

U波增高可能与低钾血症或其他电解质紊乱有关。

这些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例如,心电图可以用来诊断心律失常。

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特征波形,例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医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药物治疗或电复律。

心电图还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缺血。

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心电图可以显示出ST段的改变,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来监测心脏各部分的功能状态,例如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情况,心室传导速度以及心电轴的方向等。

内科诊疗技术与常规:心电图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

内科诊疗技术与常规:心电图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激动时的电位变化。

正常心电图Ⅰ、Ⅱ导联P波向上,而aVR导联P波倒置;aVL,Ⅲ及V1、V2等导联P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正常向上的P波顶部圆滑,时限<0.12s,振幅<0.25mV。

2.PR间期,表示激动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到达心室的时间。

正常时限0.12~0.20s,婴儿及心跳较速者,PR间期可较短。

PR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代表心室激动时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时间<0.12s。

在肢体导联,每个导联QRS波群振幅的绝对值相加≥0.5mV,若<0.5mV称低电压。

胸导联每个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0.8mV。

在胸导联中V1的R波一般≤1.0mV,V5的R波一般≤2.5mV,若电压过高,常提示心室肥大。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5.ST段:起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心室缓慢复极,应在零电位线,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向下偏移≤0.05mV,向上≤0.1mV,但在V1、V2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0.3mV,V3≤0.5mV)。

若ST段上下偏移超过正常范围,可见于心脏病变等。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压变化。

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如在aVR导联T波倒置,而V5导联T波向上)。

T波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0.2~0.6mV,在胸导联可能高达1.2~1.5mV,一般T波振幅应不小于同一心动周期R波的1/10。

T波改变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加以解释,一般可见于心肌病变。

7.QT间期:代表心室激动开始到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此段时间随心搏速率而改变。

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较长。

正常范围0.32~0.44s。

QT间期延长可见于心肌病变。

8.U波:是在T波之后的一个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甚明了。

一般方向与T波一致,应较T波为低,通常不超过0.05mV,但V3导联的U波有时可达0.3mV,U波特别明显时可见于低血钾情况。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将人体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可视化波形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是医生进行初步判断患者心脏健康情况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其意义。

正常心电图波形由一系列标准化的波形组成,包括P波、QRS波群、T波等。

这些波形代表了心脏在不同的电活动阶段的传导与收缩情况。

解读心电图波形时,医生会根据波形的形态、周期、间期、幅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1. P波代表心房收缩:正常心电图中,P波形态应该是正向的,表示心房的收缩。

若P波有异常的形态或延迟出现,可能提示心房异常、心房扩大或传导障碍等问题。

2.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QRS波群通常呈现出一组“Q-R-S”波形,表示心室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形态与幅度一致,时限也符合标准。

若QRS波群形态异常,可能暗示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问题。

3. T波代表心室复极:T波是心电图中另一个重要的波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与QRS波群的方向相一致。

若T波增高或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关注心电图的其他特征,如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以全面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对于评估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 排除心脏疾病:正常心电图意味着患者心脏的基本功能正常,可以排除一些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心绞痛、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等。

2. 评估心脏负荷:正常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负荷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的正常心电图可能会显示心率较慢,心室肥大。

3. 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正常心电图可能意味着病情相对轻微,可选择药物治疗;而异常心电图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手术治疗。

4. 监测心脏健康变化:正常心电图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心脏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 O2,P ET CO 2,CVP ,ABP呼吸系统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脉搏氧饱和度仪原理脉搏血氧仪使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原理,利用不同组织吸收光线的波长差异设计而成。

氧蛋白吸收可见红光,波长为660nm 白吸收红外光,波长为940nm 。

两个分离的光源(发光二极管)交替地发出光通过血管床(通常为手指)。

血管床另一侧的光检测计测量穿透的光线。

当一定量的光线传到分光光度计探头,通过血管床,即搏动性组织在光源和探头之间,随着动脉搏动吸收不同的光量,而没有搏动的皮肤和骨骼不起作用。

光线通过组织后转变为电信号,传至血氧饱和度仪,由模拟计算机放大,数字微处理机将数据算成搏动性S根据正常人及病人测定,Sp O相关,r=0.90-0.98Sa O2与P a O2相对应表159110928174696663605744373127P a O29998979695949392919080706050S a O2Sp O2波形及影响因素Sp O2测量伪差z亚甲蓝,吲哚氰蓝绿,靛胭脂染料可使其降低z碳氧合血红蛋白使其升高z有大量正铁血红蛋白时接近85%z手术电凝,肢体活动,环境灯光干扰及灌注不良使测量值有误差或不可靠z脉搏氧饱和度仪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工程学和生理学上的局限性,该仪器只测定HbO2和Hb,病理情况下MetHb和COHb浓度异常增加会引起Sp O2读数错误应用z监测硬膜外麻醉对通气的影响z诊断性操作麻醉时的呼吸监测:如支气管镜检查,取异物,小儿心血管造影等z监测全身麻醉无通氧期的氧和程度:Bradsby 全麻用肌松剂至呼吸暂停时,纯氧过度通气3min ,可允许呼吸暂停4min ,50%氧为2min ,33%氧为1min ,21%氧仅为15-30s Gambee 等比较麻醉诱导前吸纯氧3min 和吸纯氧4次病例的Sp O2变化,发现后者Sp O2下降比前者快,故麻醉前至少吸纯氧3min 。

插管时一旦出现Sp O2下降及脉率减慢,需加压给氧。

z麻醉期间监测:如气管导管滑出,呼吸梗阻,通气不足或吸入N 2O 浓度过高,均可造成Sp O2下降z 术毕以Sp O2作为气管拔管指征,自主吸空气时,Sp O2处于正常范围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原理红外分析是采用分光色谱法和Beer定律连续测定混合气体中的麻醉气体或其他气体的浓度。

由被测气体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能量的脉冲形成光束通过气体,吸收能量的差值便反映出被测气体浓度。

方法:从呼吸环路中以稳态的方式抽取一些气样,然后送至测定仪的测量室。

其所测值为潮气末二氧化碳值即二氧化碳值即PaCO2低几个mmHG,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关良好。

在健康人,一般假定PACO2等于PaCO2效腔的影响。

若正常状态下,PET CO2非常接近无效腔量很小。

但是,若通气/灌流比例,无效腔量和肺血流变化,那么PET CO2就不能精确反映PaCO2,PETCO为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应该有一个平台才能精确代表肺泡气体。

因此,强调应显示其波形。

正常呼气末CO波形2z AB段:吸气基线,B,是呼气的开始部分z BC段:呼气上升支,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痉挛者呼气上升支缓慢上升z CD段:呼气平台,呈水平形,是混合肺泡气z DE段:吸气下降支,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流进入气道,限制性肺疾患者吸气下降支呈伞形波形异常的呼气末CO2z CO2图形紊乱显示气道内无合适的CO2浓度,可能情况为:气管导管插入食道,气道完全脱离呼吸机或完全梗阻肺泡气平台消失和PET CO2的不规则非零数值这种波形代表不能充分地呼气,可能原因:呼吸系统漏气或麻醉面罩连接不好z在短时间内P ET CO2呈指数降低z其波形图由正常而逐渐降低,显示着潜在的突发性肺灌注不足,可能原因是生理性死腔通气增加或从组织中扩散到肺内的CO减少,如低2血压,心跳骤停,严重肺低灌注或肺栓塞z P ET CO2持续低值且无平台z平台缺失说明吸气前肺换气不彻底或呼出气被新鲜气流所稀释(在低潮气量和高气流时发生)z常见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增喘鸣音,罗音zP ET CO 2持续降低但肺泡平台良好z 提示过度通气,或生理性死腔增大,此时P a-A CO 2增加,两者唯一的区分方法是行血气分析z 可见于肺部疾病,肺炎,小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血容量减少引起的肺动脉灌注不良,高气道压z P ET CO2逐渐降低,但波形正常z可能原因为:体温降低,全麻和/或肺血容量不足,肺灌注降低,过度通气。

z P ET CO2逐渐升高,波形正常z可能为:气道部分梗阻,体温上升或因回路部分漏气引起的通气不足,外源性CO吸2收(胸腔或腹腔镜气腹时)z在通气稳定而P ET CO2迅速升高者,应怀疑有恶性高热的可能z基线同呼气末CO2同时逐渐上升zP ET CO 2突然上升,说明经过肺循环的CO 2总量急剧升高,见于静注碳酸氢钠,松解止血带或主动脉钳夹后的释放zCO 2波形基线随升高而突然升高,说明抽样瓶内有杂物,清洁z CO 2波形不能回到基线零点且P ET CO 2稳步上升,说明回路中有明显呼出气CO 2的重吸入现象,常见原因为:呼吸活瓣出现问题,CO 2吸收旁路在起作用或CO 2吸收剂失效临床应用z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z ICU中施行机械通气的病人z严重休克,心力摔交和肺梗塞的病人z心肺复苏期间z证明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与否z指导麻醉机与呼吸通气量的调节总之,二氧化碳的监测是目前有重要价值的监测方法,对判断病情的发展有现实意义,并且属于无创性质的监测,可以长时间连续使用。

循环系统的监测压力测量z直接测量血压的有创方法需要通过导管将血管内空间与外部换能器(通常是电子换能器)连接起来。

换能器将压力信号变为电信号,然后放大并显示在监测仪上。

z导管应为硬性,且尽可能短,最好不超过122厘米,过常则会产生谐音放大。

z活栓数目应尽量减至最少,整个系统应该排除气泡。

z应采用无菌术组装整个系统并使之充满液体。

z需要用连续冲洗装置在150mmHg压力(中心静脉压)或300mmHg压力(动脉)下以3-5ml/h速度冲洗或者间断手动冲洗,这样可防止导管尖端血凝块形成。

冲洗液为肝素2-4单位/ml的生理盐水z换能器在任何位置任何高度均可调零,测压时,对病人而言,高度应保持稳定,通常选择三尖瓣水平。

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z导管尖端的正确位置在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且导管尖端不应靠近上腔静脉壁z穿刺:颈内静脉,股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z方法:前侧径路,在SCM内侧缘甲状软骨水平中间径路,在SCM三角顶点后侧径路,在SCM与颈外静脉交点上缘CVP波形分析z三个正向波a,v,c和两个负向波x,y。

A波由心房收缩产生,x波反映右心房舒张时容量减少,c波是三尖瓣关闭所产生的轻度压力升高,v波是右心充盈同时伴随右心室收缩,三尖瓣关闭时心房膨胀的回力引起,y波表示三尖瓣开放,右心房排空。

z右心房收缩压(a波)与舒张压(v波)几乎相同,正常右心房内平均压为2-6mmHg异常CVP波形分析z压力升高和a波抬高和扩大:见于右心室衰竭,三尖瓣狭窄和反流,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肺动脉高压及慢性左心衰,容量负荷过多z v波抬高和扩大:见于三尖瓣反流,心包填塞时舒张期充盈压升高,a波与v波均抬高,右房压力波形明显,x波突出,而y波缩短或消失。

但缩窄性心包炎的x波和y波均明显。

z呼吸时CVP波形:自发呼吸在吸气时,压力波幅降低,呼气时增高,机械通气时随呼吸变化更显著。

中心静脉压应该在呼气末读出。

动脉血压(ABP)波形穿刺: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方法:Allen’S试验,〈7S表示掌弓侧枝循环良好,15S表示可疑,〉15S 侧枝循环不良,禁用正常ABP波形z峰值的高低可表示动脉压力状况,z上行支的陡峭程度反映心肌收缩力,z缺迹,下行支的基线反映外周阻力z最高点为收缩压,最低点为舒张压异常ABP波形z不规则波波幅大小不等,早搏波的压力低平,见于心律失常患者z圆钝波波幅中等降低,上升和下降支缓慢,顶峰圆钝,重搏切迹不明显,见于心肌收缩功能低落或血容量不足z高尖波波幅高耸,上升支陡,重搏切迹不明显,舒张压低,脉压宽,见于高血压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狭窄者,下降支缓慢及坡度较大,舒张压偏高z低平波的上升和下降支缓慢,波幅低平,严重低血压,见于低血压休克和低心排综合征注意事项z有创直接测压较无创高5-20mmHg,股动脉压比桡动脉压高10-20mmHg,舒张压低15-20mmHgz零点的定标,高或低均能影响压力读数z测压径路需保持通畅,没有气泡或凝血块,冲洗时压力曲线应为垂直上下z两侧无创血压不相等时,选择高的一侧测量z对动脉压力有疑问时,可测量无创血压帮助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