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件
传播学课件(全)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学者2.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历史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第三章:传播学的核心理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传播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问题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汇报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4.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传播学研究的设计稿第五章: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社交网络的类型和特点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个人社交网络经验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媒体影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7.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媒体的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媒体事件的影响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大众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第八章: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文化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重点关注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
传播学课件

定性研究方法
包括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用于深入 了解受众和传播效果。
混合研究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分析传播效果。
05
传播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
01
新闻报道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向公众传递国内外时事、社会生 活等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02
03
媒体监督
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分 析和评论,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真 相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用
整合传播模式适用于现代数字化媒体环境下 的品牌营销、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等领域的 传播活动。
04
传播理论与研究
传统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描述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包括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施拉姆循环模式
强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者和受 众相互转换角色。
01
新闻报道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大 众传递新闻和信息。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娱 乐和文化信息。
03
02
广告
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 服务。
公共关系
通过公关活动和传播策略来塑造组 织形象和声誉。
04
组织传播
内部沟通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会议、通知、邮件等 。
对外宣传
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高公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06
传播学的前沿与展望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
研究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包括 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社交网络等方
面。
移动传播
研究移动终端的传播特点,如手机、 平板等,以及移动传播对人们信息获
《传播学教程》课件

第五章:社会与文化传播
探讨社会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意识 形态、价值观和符号系统。
学习资源
1 课本和参考书籍
2 网上资料和资源
推荐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展阅 读。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 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 获取相关材料。
3 交流和讨论平台
创建学习群体和讨论小组,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
评估与考核
1 课堂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展示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作业和项目
完成个人和团队作业,包括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和媒体项目。
3 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考试评估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习动机
1 为什么选择学习传播学
掌握传播学知识有助于对社会、媒体和人际互动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2 实用性与应用前景
传播学技能在广告、公关、媒体和市场营销等职业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职业发展机会。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课程介绍
《传播学教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并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习传播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 沟通至关重要。
为什么学习传播学
传播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还能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和媒体素养。掌握传 播学的知识将成为你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巨大优势。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本概 念
介绍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 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 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传播理论与模 型
探索不同的传播理论和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原 理和过程。
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 术
研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 包括印刷媒体、广播、电视 和互联网。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

传播的定义
• 共享说:传者与受者的信息分享 • 交流说:有来往的、双向的活动 • 影响/劝服说: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 • 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4
• 二分法 – 亲身传播 – 大众传播
• 四分法 –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 大众传播
传播的类型
5
媒介
规模 空间 周期 角色 反馈 信息表达
• 选择影响理论体系 – 个人差异理论模式: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 社会分类理论模式:群体压力 – 社会关系理论模式:受到人际互动的限制和塑造
• 间接影响理论体系 – 规范论模式和社会学习理论 – 含义论模式和符号互动理论
50
多元化媒介效果研究
• 议程设置理论: – 媒介报道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点高度相关;媒介重点报道的内容, 会引起人们重视
媒介的外部关系
28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29
传播与社会(续)
• 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 • 大众媒介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
30
大众传播过程
• 职业传播人员收集信息 • 信息通过机械化电子化设备传播 • 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 • 受众进行各自解释 • 受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 非语言传播 – 传播性 – 情境性 – 可信性 – 组合性 – 隐喻性
符号
22
传播技术的进展
23
传播与社会
• 经济发展,使传播物质条件日益完善;媒介信息活动,促进了经济 • 革命利用媒介有效发动,媒介通过革命获得更自由的活动天地 • 媒介启蒙大众,大众使媒介规模不断扩大
24
麦克卢汉的理论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 型。 –加速度发展趋势。 –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19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长久保存信息。 –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16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9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0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动物传播
•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继承的; • 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1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 条件反射原理。
12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 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概论
.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米德(1863-1931) 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 主要影响在课堂教学。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以及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和
社会自我理论。 后人整理出版《精神、社会与自我》
19
Hale Waihona Puke ●李普曼(1889-1962)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自由与新闻》、《舆论》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 作),马恩把 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理论》P10: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人类传播理论》P 352:“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异质的、匿名的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新的媒介环境下的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媒介环境?《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P3:―我们似乎正在快速进入一个用户主动和多媒体传播的新的媒介环境。
‖―新的媒介环境有一个特征,即承认所有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即数字化的。
‖目前学界关键词:Media Convergence——用来描述互联网、电视、有线和无线电话等服务的合并,以前其界限是分明的,技术是媒介融合的原因之一。
1、《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鲍德温龙耘译华夏出版社(2000)(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2、《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得勒明安香译华夏(2000)3、《今日媒介:理解媒介、文化与技术》(美)约瑟夫罗伯特清华(2004)描述―媒体资讯革命‖(informedia revolution)(信息革命)社会各方面状况:1、(美)马克·波斯特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1990)(2000.)2、(美)马克·波斯特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和文化》(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3、(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006)4、(美)曼纽尔·卡斯特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006)5、(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译《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006)6、(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南京大学出版(2001)Convergence有6种不同涵义(宋昭勋,2006):•媒体科技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媒体战术性联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rytelling)目前中国学界很混乱熊澄宇:媒介整合孟建、蔡雯:媒介融合王翰东:媒介敛聚汇流汇聚(彭兰)对新闻传播业界的影响:媒介融合与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是目前传媒业发展的全球性的前沿课题,传统大众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和普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分享”,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学习提出挑战:现在的媒介人才必须了解技术及其可能性1、各种媒介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
(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差别正在渐渐消失)2、从媒介缺失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
3、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
4、从单向的(one--way)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interactive)的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大众传播理论、大众媒介发展史、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告学、公共关系理论、传播媒介法规政策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几方面构成。
学习大众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理论目标(1)解释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
(2)解释大众传播的功能。
(3)解释大众媒介的学习功能。
(4)解释大众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理论目前的一些变化(1)比以往更强调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
随着向更新型传播媒介的转化,受众行为的重要作用将变得更清晰。
(2)向认知科学或信息处理思路的转变。
这种思路至少包括三方面。
a. 自变量由说服变量(如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包装和表现的)转变。
b. 因变量由态度(对一个对象或反对或支持的评价)向认知(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或信念)转变。
c. 对传播效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如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包括我们建构关于事件的图解或模型,或对真实的社会建构)。
大众传播理论阐释的方式1、如果—那么陈述。
2、更可能是陈述。
3、X越如何,Y就越如何陈述。
4、用类似导致等词的陈述。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内容分析一、内容二、(一)内容内容就是被传播的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发挥作用的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就是各种不同媒介持续不断传送与接受大量的…讯息‟与…意义‟本身。
”(麦奎尔,P255)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二)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包含两重含义:(1)对传播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是研究范围的问题;(2)专指研究方法,即内容分析法。
•本章着重谈研究范围。
2、大众传播内容分析(研究)的目的:(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4)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还可以对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内容分析的切入角度1、对传播媒介内容短期与长期趋势的纵向分析。
2、对不同新闻媒介关于同一问题的报道进行横向分析,或对各国同一类媒介的内容进行比较。
3、研究传播内容与社会宏观结构的关系;研究不同国家传播媒介的宣传方式乃至整体的传播战术。
4、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受传者的类型、数量及其对内容的理解等问题。
三、西方研究大众传播内容的三种研究方法。
“讯息和意义的差别最终导致了各家大众传播理论和研究的分野。
”(麦奎尔,P255)信息式内容研究符号化内容研究批判性内容研究四、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一)说什么(二)怎么说(一)说什么大众传播的内容不是一个独特的、短暂的现象,而是一种可以大量生产并不断复制的符号结构物体。
大众传播的内容状况与大众传播的媒介控制状况是紧密联系的。
梅尔文·德弗勒: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1、低级趣味内容2、无争议内容3、高级趣味内容各种研究关于传播内容得出的结论:(一)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对大量信息进行反复选择后的信息产品。
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中再次过滤和选择获得的。
(二)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多半是娱乐性而非消息性的,因而其作用也更多地是分散而非集中受传者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三)新闻媒介都要求吸引最大多数的受众,因而它们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很少刊登意义不明、易被误解的复杂材料。
(四)美国电视在20世纪50~60年代选择节目的原则:LCD(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最小公分母原则,又称雅俗共赏原则,即节目应尽可能简单明了,满足尽可能多观众的欣赏口味,尽量少设置障碍;LOP(Least Objectionable Programming),最低反对原则,即节目不能引起任何争论、任何麻烦。
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易读性(readability)测量弗雷奇的易读性测量公式1、阅读容易度公式阅读容易度=206.835-0.846×每100字的音节数-1.015 ×每句平均字数2、人情味公式人情味分数=3.365 ×每百字中的人称词数目+0.314 ×每百句中的人称词数目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易读性测量的缺点:1、较适用于表音文字体系和书面写作,对于更复杂的符号体系难以进行科学测量。
2、只能测量文字符号形式的复杂性,无法测量其意义的理解难易程度,也无法测量修辞手法对易读性的影响。
3、忽略了读者身上发生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认知的过程。
(二)怎么说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
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的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组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
(1)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2)一面说与两面说(受众)(3)防疫论(两面说的防疫效果)(4)“明示结论”与“观点寓于材料之中”(5)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6)警钟效果(诉诸恐惧)五、新闻:特殊的信息特点:时效性公开性社会性倾向性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渐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离开政治和国际事务。
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种广泛的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硬新闻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