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合集下载

备课素材:病毒问题释疑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备课素材:病毒问题释疑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病毒问题释疑2019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一章就提到了“病毒”:但由于教材比较简略,很多同学有疑惑。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对于病毒的定义围绕着“病毒有否生命”“病毒是否生物”这些所谓的基本问题有很多争论,而用通常的动植物那样的概念来给病毒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

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活的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

2.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吗?不属于。

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又是构成组织的成分,器官是构成个体的组分。

组织、器官、个体都是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在自然界,生物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个体以及无机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相互作用形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构成更大的整体—生物圈。

因此,生命系统的层次从细胞开始,一直到生物圈。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有机体。

病毒主要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病毒虽然具备了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复制与遗传),但不具备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不“完全”的生命体。

因为它们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

病毒自身没有独立的代谢与能量转化系统,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结构、“原料”、能量与酶系统进行增殖,因此,病毒是彻底的寄生物,也不属于生命系统的范围。

执业助理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2021年(34)_真题-无答案(252)

执业助理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2021年(34)_真题-无答案(252)

执业助理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模拟题2021年(34) (总分91.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通常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55℃B. 0.65℃C. 0.75℃D. 0.85℃E. 1.00℃2. 生活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是A. ≤0.1μmB. ≤1.0μmC. ≤10.0μmD. ≤100.0μmE. >100.0μm3. 常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人体的污染物是A. 二氧化硫B. 一氧化碳C. 有机氟D. 有机氯E. 有机磷4. 肝门静脉阻塞致门脉高压时,曲张的腹壁静脉血流方向为A. 脐上、下静脉血流都向上B. 脐上、下静脉血流都向下C. 脐以上的静脉血流向上,脐以下的静脉血流向下D. 脐以上的静脉血流向下,脐以下的静脉血流向上E. 方向不定5. 血清中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A. HBsAgB. HBeAgC. HBcAgD. 抗-HBeE. 抗-HBc6. 不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的是A. 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B.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第二代C. 对多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弱D. 对肾基本无毒性E. 作用时间长、体内分布广7. 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A. 环氧化物水化酶B. A-酯酶C. B-酯酶D. DT-黄素酶E. 胰蛋白酶8. N-亚硝酸盐类化合物在代谢活化过程中需经历的反应是A. N-羟化B. C-羟化C. 环氧化D. 硫酸结合E. 氧化基团转移9. 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A. 小鼠和大鼠B. 大鼠和家兔C. 家兔和小鼠D. 豚鼠和家兔E. 地鼠和豚鼠10. 通过大量研究得知,甲、乙两地甲肝病人构成,甲地为76%,乙地为24%,则可认为A. 甲地甲肝发病率高B. 乙地甲肝发病率高C. 甲地甲肝发病人数多于乙地D. 乙地甲肝发病人数多于甲地E. 不能进行任何比较11. 有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浓度极低且极为稳定,该污染物通过水生物摄取进入食物链系统,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A. 生物放大作用B. 生物转化作用C. 生物降解作用D. 生物富集作用E. 生物对污染物的自净作用12. 一青年妇女在初次使用护肤霜后未出现任何反应,连续使用多日后,皮肤逐渐出现红斑,并有皮肤干燥、皲裂,以后发展为丘疹、疱疹样湿疹等皮肤炎症,皮肤发痒,有不适和疼痛感。

高中 病毒知识点

高中 病毒知识点

高中病毒知识点第一步:了解病毒的定义和特征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法自主繁殖。

它们依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来生存。

病毒通常被认为是非细胞性的生物,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

病毒有以下几个特征: - 非细胞性:病毒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 寄生性: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完成复制过程。

- 感染性: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感染宿主。

-基因材料:病毒的基因材料可以是DNA或RNA。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材料类型。

第二步: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它们的基因材料类型、形状和宿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基因材料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的基因材料是双链或单链的DNA,而RNA病毒的基因材料则是双链或单链的RNA。

根据形状,病毒可以分为四类:线状病毒、球状病毒、棒状病毒和多边形病毒。

根据宿主范围,病毒可以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不同类型。

第三步: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宿主,包括: - 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亲吻等。

- 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如打喷嚏、咳嗽等。

- 食物和水传播:病毒通过食物和水传播给人体。

- 虫媒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或其他生物媒介传播给宿主,如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

第四步:病毒的病理过程与防控措施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包括感染、复制、传播和免疫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等。

- 避免接触病毒源,尽量减少与病毒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

-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肝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病毒感染。

毒理学 尔雅答案

毒理学 尔雅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2、毒物: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二、选择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AA、毒性鉴定B、接触毒物时间C、接触毒物剂量D、毒性强弱E、以上全是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E、以上都是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三、填空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优化、减少和取代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1996-2012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真题答案(自己整理 花了很多心思自己整理出来的)

1996-2012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真题答案(自己整理 花了很多心思自己整理出来的)

1996-2012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真题答案(一)判断(96-07 10-12部分)1996年1.所有光合细菌,化能自养菌均为原核生物。

(对)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好氧呼吸作用的酶系都分布在细胞膜上。

(错)3.固氮酶对氧极为敏感,所以固氮微生物均为专性厌氧菌。

(错)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利用蒸汽的高压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错)5.在筛选抗青霉素突变株时在培养基中必须加入青霉素做为诱变剂。

(错)6.所谓病毒的主要特点是他只有单链DNA而没有蛋白外壳。

(错)7.微生物一般可采用溶菌酶去掉细胞壁而得到原生质体。

(错)8.凡能进行转导的噬菌体都是缺陷噬菌体。

(对)9.能否形成芽孢杆菌是细菌的种的特征,在杆菌中只有好氧芽孢杆菌是产生芽孢的。

(错)10.免疫是机体对微生物或其它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反应,所以对机体是有益的。

(错)11.用显微镜做细胞计数时,用次甲基蓝染色可区分死活,能染上颜色的细胞是活的。

(错)12.分解代谢一般受基质而不是受终产物的控制。

(对)13.酶的诱导物只能是基质。

(错)14.对热处理过的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加CTP会使酶反应速度对基质浓度的曲线更呈S形。

(错)15.在细胞得率相同的情况下,生长在甲烷比甲醇的热得率要高。

(对)16.兼性厌氧菌如酵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其生长环境有氧,便不会产生乙醇。

(错)17.一种碳源起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效能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

(错)18.青霉素G分子的侧链是a-氨基已二酸。

(对)19.用结构类似物筛选耐反馈阻遏突变株的原理是结构类似物的诱变作用。

(错)20.对所需产物为细胞(菌体)时,要设法提高维持方面所需要的能。

(错)1997年1.在发酵生产中,要使某一代谢产物获得最高量,就应使发酵过程始终保持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

(错)2.微生物遗传学实验中所用的基本培养基,就其成分来说是天然培养基。

(错)3.凡能进行转导的噬菌体都是缺陷噬菌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产生免疫应答加以清除,对“自己”产生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和结合,促使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共同抗原。

4、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需要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的为TD抗原,也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5、TI抗原: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需要胸腺辅助直接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是TI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6、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7、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8、ADCC作用:IgG的Fab段与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具有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

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和增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9、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表面,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发挥吞噬作用,此即调理作用。

10、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1、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T和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12、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3、人工主动免疫:是运用经处理的抗原刺激物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方法。

14、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注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作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15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了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毒素。

2020-2021学年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红绿色盲的儿子。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B. 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 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体未分离D. 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体未分离2. 我们在初中学过有关病毒的知识,下列各项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A. 它是一种生物B. 不能独立生活C. 具有细胞结构D. 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和核酸组成3. 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B.由于水是极性分子,所以只有带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才容易与水结合C.水分子之间具有氢键D.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4. 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5. 下列疾病与免疫失调无关的是()A.青霉素药物过敏B.白化病C.系统性红斑狼疮D.艾滋病6.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衰老的个体不会发生细胞分化B. 若某细胞中产生了血红蛋白,则说明该细胞已经进行了细胞分化C. 一粒种子萌发成一株幼苗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可以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7.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藻类原核细胞。

它们最早被先祖厌氧真核生物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第二章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病毒得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病毒得形态与大小1、1病毒得大小病毒得大小一般用nm表示,各种病毒得大小差别很大,最大得病毒约为300nm(痘病毒);最小得病毒约为9-10nm( 菜豆畸矮病病毒)。

⒈一个完整成熟得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就是病毒在细胞外得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

⒉病毒体大小得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

⒊多数人与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砖块状。

⒋测量病毒大小得方法:①电子显微镜技术(最可靠)②超速离心沉淀法③分级超过滤术④X线晶体衍射分析法1、2病毒得形态特征病毒得个体形态特征可被归纳为球状、砖形、杆状或丝状、弹状、蝌蚪状等。

病毒得群体形态: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形成由大量病毒粒子与蛋白质构成得病毒群体:包涵体、噬菌斑、空斑、病斑与枯斑。

病毒粒子对称体制有哪几种?1、螺旋对称2、二十面体对称3、复合对称4、复杂对称第二节病毒得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病毒体(virion): 一个成熟有感染性得病毒颗粒称“病毒体”,又称病毒粒、病毒颗粒、病毒粒子。

2、1病毒得结构基本结构:核心与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核心(Viral core):内充满DNA或RNA一种核酸,构成病毒得基因组,为病毒得感染、复制、遗传、变异等提供了信息。

由于裸露得核酸决定了病毒得感染性,故称感染性核酸。

衣壳(Viral capsid):实质上就是蛋白质,由壳粒聚合而成,包绕在核酸外面得蛋白质外衣。

衣壳得生物学作用:①维持病毒体得形态、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她理化因素得破坏;;②与相应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③具有抗原性,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④作为病毒鉴定与分类依据;⑤决定病毒感染细胞得种类;病毒得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最简单得病毒就就是裸露得核衣壳,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特殊结构(envelope):包膜(棘突):就是位于某些病毒核衣壳外得结构。

实质就是病毒成熟过程中以出芽方式穿过核膜与(或)细胞膜时获得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

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

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

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

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

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

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

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

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与真病毒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

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折实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银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内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

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