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定位
试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

试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三个方向:
-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已经并将持续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
- 近些年一些中国哲学史家开始尝试构建当代新儒学体系,并已经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这是在理论层面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重要成果。
- 当代中国的儒学研究已经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不仅是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康有为思想的研究都有着现实的诉求,古今中西的问题是中国哲学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关注现实问题,并注重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
国家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学科性质与明确定位

国家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学科性质与明确定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民族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选择的哲学应是作为国家哲学而存在的。
作为哲学分支的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经由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对中国现象进行科学研究,且不断发展、丰富,并逐步走向成熟,最终有了学的名分。
因此,系统完整准确地论证其内在结构,进而揭示其核心精髓,把握其学科性质,准确定位其作用,对于实现当代中国理论的创新及推动社会现实生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性质考察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个具有转型特点的时期,都存在着凝聚那个时期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和塑造那个时代社会特征的重要哲学概念,并且使有关哲学知识的学科经历由一门到多门学科的发展过程,经历从混沌逐渐走向清晰、从零散逐步走向系统、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
20世纪初,中国人学习、内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射中国问题的的,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力图实现社会革命。
建国后,它被确立为我国的国家哲学。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取得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重大创新成果,真正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
尤其当今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塑造出明晰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完整理论,深化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
我国哲学界对国家哲学的内涵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国家哲学是在一个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维护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或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哲学是关于国家运行、涉及社会发展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以及规范国家行为、社会生活的方法论。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哲学的内涵是面对中国国情、进入中国现实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
这不仅需要对现实和历史文化进行提炼,还需要重视它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微妙的互动、关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发布时间:2022-10-21T05:31:58.822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1期第6月作者:恩克那生[导读] 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的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恩克那生中共阿拉善盟委员会党校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6摘要: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的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自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逻辑。
并且在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人民心理历程上得以充分表现。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下人们研究科学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参考的理论知识,在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对世界创新的重要理论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是人们思想的结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担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既需要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又需要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指导理论。
要做到这些,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作为”。
尤其是在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仍然占据强势地位的情境下,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且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躬身面向“中国问题”,增强我们中国的学术自觉,确立学术主体,坚守中国的理论立场,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发出中国的理论声音,进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乃至思想自信,而且有助于中国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甚至有助于发挥“理论引领”的作用。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背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重要基础或背景的,我们将之分为第一个阶段,自20世纪初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试通过几部哲学史,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普遍共识和理论方法。
通过对比梳理出中国哲学史前进的方向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经学;问题1 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一)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与其开创意义在中国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冲积之时,历代知识分子都有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梳理。
当哲学这个概念经章太炎自日本传回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迅疾将Philosophy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嫁接到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自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就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提上了日程。
最早写《中国哲学史》的是谢无量,出版于1915年。
这部哲学史在当时以至于后世并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其作为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是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意义。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除了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梳理在今天看来能够突出哲学的多样性外,对秦以后的哲学归纳难逃儒家经学史的框架。
可见在当时中国知识界所了解的只是“哲学”的概念,但是对于西方的哲学却缺乏了解,在写作的方法上也是中国式的。
(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西化派人物,胡适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义理的同义词。
当然这种分别并不仅仅是“名”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实”上的差别。
胡适曾经说过“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的事。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意识地推翻了传统经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模式。
胡适认为哲学就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因此他从实用度将中国哲学分为六个模块,包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乍一看这些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对应地严丝合缝,实则不然,胡适只是粗略的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剥离。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
这一学科的形成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关,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革开放,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一时期,众多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问题,开始思考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权力问题。
在这一学科中,权力被视为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知识分子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权力的概念和观点,探讨了权力的来源、性质和运行方式。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
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与不平等现象。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政治哲学家们试图提出新的价值观和制度安排,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此外,中国现代政治哲学也关注政治体制和制度建设。
中国学者们探索了不同于传统政治模式的新型政治机制,如多党制、宪政体制和民主决策等。
在这方面,他们也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建议和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政治哲学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它不断丰富和深化了对政治问题的认识,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界中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一批哲学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哲学思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在中国,20世纪初,一批反对封建主义的人士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播。
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主流哲学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比如,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存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社会主义哲学则强调共产主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中国特有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之,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多种哲学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中国哲学思考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Ⅰ、内容提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
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Ⅱ、关键词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Ⅲ、论文正文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
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笔者认为, 心理、 精神、 思想理论( 包括文学艺术)是人类三种既 , 紧密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精神结构。如果用一座大厦的系统来 比喻三 者 司的关系, 那么: 心理就是大厦的基础, 精神就是撑起大厦的各大 支柱, 思想理论就巨 菱 的整体。我国学术界对心理和思想理论的研 究最为凸出、 对精神的研究主要活跃于精神病理学研究领域, 显著, 而 对阳光情}一 哲学精神的研究, 申 特别是对当代 中国哲学精神的研 究, 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精神犹如辫邕 各大支柱, 忽略对哲学精 神和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研究 , 无疑是中国学术的一大憾事。本文试 图对研究 隋神( 潜约 主要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 的必要性予 以系统论
其次,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先辈大家们, 既有明确的思想意识又
《 辞海》懈 释: 』 精华“ 指事物最精纯、 最好的部分” 。这就是说 , 时代精
神是个外延很大自概念, J { 包括时代的民移 神、 I 哲学精神、 科学精神、 人
文槲 申神学精} 、 、 申世浴精神等等, 中有好有坏, 其 有精华有糟粕 , 神秘
主义、 主义、 E 个 ^主义、 唯 形而 学、 、 利己主义、 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等
述, 以期引起共鸣和促进学术发展。
一
国人的精神》 ,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是“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另著《 新原道 中国哲学之精神》方东美著有《 ,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
其发展》 , 罗光著有《 中国哲学的精神》 。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论述, 冯 友兰先生讲得最多, 也讲得最深入系统, 影响相当广泛而深远。杜国
想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么是精华? 。什
调: 发展社会主义 文化, “ 必须充分 体现时代精神”积极帮助人们‘ , 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代 中 国 哲 学 的 时 空 参 照 系
2 世 纪 中 国 哲 学 的 时 空 参 照 系 是 现 代 化 的 中 国 。 它 1 首 先 要 确 认 的 仍 是 以 中 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的 现 代 理 性 文 化 传 统 ,因 为 它 从 一 开 始 就 实 现 了 对 中 国 传 统 西
此 , 传 统 文 化 的 批 判 继 承 : 一 , 该 自 觉 保 持 现 代 文 对 第 应
哲 学 应 立 足 于 对 人 的 现 实 理 解 。消 解 抽 象 原 则 与 刻 板 教 条 对 人 的 专 制 。激 励 人 们 在 具 体 的 现 实 生 活 中 去 选 择 自
的 社 会 历 史 观 能 以 一 种 积 极 的 建 设 与 批 判 相 结 合 的 态 度
而与 现代 化 发展 实践 保 持广 泛开 放 、 活适 应 的关 系 。 灵 据
然 哲 学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和 严 肃 文 化 不 大 可 能 独 立 、直 接 而
主 义 时 代 ,在 这 个 机 械 体 系 和 市 场 体 系 全 面 操 纵 大 众 日 常 生活 秩序 的 实用 主义 时代 .在这 个 现实 世界 丧 失 了终 极 的 绝 对 的 形 上 意 义 境 界 的 功 能 主 义 时 代 , 当 代 中 国 哲 学 的 历 史 命 运 不 容 乐 观 .必 须 对 现 时 代 的 实 践 和 人 类 自 身进 行 深刻 反思 , 时 也要 对 当代 社会 发展 作 深层 回应 。 同
由 , 也 失 去 了 影 响 现 实 的 社 会 条 件 。 因 而 , 们 认 为 在 却 我
这 个道 德 的神 圣性 与科 学 的合 理性 权威 已被 动摇 的相 对
因 此 就 放 弃 它 的 教 化 使 命 与 权 力 。 2 世 纪 中 国 的 哲 学 仍 1 将肩 负 着繁 重 的理性 启 蒙 、 主文 化 建设 的历 史 任务 。 民 虽
失 。 碍 中 国现代化 发展 的进程 。 阻 二 、 代 中 国 哲 学 的 使 命 与 权 力 当
实践 紧 密相联 的道 路 ,而这也 正是 马 克 思为 哲 学所 开辟
的道路 。
关 键 词 :当代 中 国 哲 学 时 空 参 照 系 使 命 与 权 力
社 会 功 能
当 代 哲 学 正 面 临 着 社 会 地 位 、 会 功 能 、 存 理 由 等 社 生 诸 多 方 面 的 困境 。 即 它 已 由 “ 学 ” 中 心 位 置 , 向 了冷 显 的 走
■墨
≥
论 当 代 中 国 哲 学 的 定 位
粱 会 兰
( 义 师范 学 院 马歹部 , 州 遵 义 遵 U 贵 530 ) 6 0 0
摘
要 : 学 只 需 为 人 类 自 由 地 思 想 这 个 主 题 进 行 哲
核 心 问 题 就 是 及 时 总 结 文 化 发 展 的 成 果 , 而 进 行 深 度 文 从
一
广 泛 地 影 响 社 会 大 众 文 化 生 活 ,但 它 可 以 借 助 社 会 大 众 文化传 媒 ( 不仅 仅是 政治 权力 ) 产 生深 远 的社会 影响 。 而 来 2 世 纪 中 国 的 哲 学 文 本 也 必 然 是 用 多 种 语 言 方 式 书 写 出 1 来 的 : 既可 以是 狭 义 的传 统 的学 院哲 学 、 治 哲 学 , 它 政 或
辩 护 . l 纪 的 中 国 哲 学 同 样 需要 为 争 取 一 种 独 立 的 学 2世 术 研 究 权 利 和 自 由 的 思 想 权 利 而 自我 辩 护 。 2 -- 哲 学 1 纪  ̄
的 发 展 道 路 ,将 是 自觉 地 或 不 自觉 地 通 向 与 现 实 生 活 的
化 启 蒙 . 导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的 创 造 性 文 化 成 果 向人 民 的 日 引 常 生 活 的 社 会 活 动 领 域 渗 透 , 别 要 注 重 飞 速 发 展 的 科 技 特 为 依 托 的科 学 思 维 和技 术 理 性 , 及 以 人 的 主 体 意 义 和 创 以 造 性 为 核 心 的人 文 精 神 , 此 来 促 使 人 内 在 地 建 构 起 现 代 以 的 价 值 取 向 。否 则 , 于 强 调 传 统 文 化 与 后 现 代 主 义 精 神 过 的 相 通 与 契 合 之 处 ,其 结 果 必 会 导 致 现 代 文 化 精 神 的 缺
清 的 “ 缘 ” 化 区 域 , 说 有 了独 立 发 展 的 生 存 空 间 和 自 边 文 虽
在 刚 刚 告 别 那 个 高 度 秩 序 化 和 封 闭 性 时 代 , 速 迈 迅 向 一 个 全 方 位 开 放 的 普 遍 世 俗 化 时 代 的 时 候 , 学 虽 然 哲
不 可 能 再 凭 昔 日 的 知 识 道 德 权 威 和 政 治 权 力 ( 作 为 一 即 种 权 力 话 语 ) 尘 世 生 活 进 行 烦 琐 的 说 教 , 哲 学 并 不 能 对 但
方 现 代 理 性 文 明 的 自觉 批 判 与 超 越 。 同 时 亦 惟 有 马 克 思
化 诸论 点 应 当是 并行 不 悖 的 。这就 要 求2 世 纪 的 中国哲 l 学必 须 在 消化 、 收 、 造 传统 哲 学 范 畴 上 狠 下 功 夫 , 吸 改 为 实现其 语 言术 语 的 民族 化 ( 土 化 ) 规 范 化 ( 界化 ) 本 和 世 而 努 力 , 同 时 又 要 注 意 深 入 分 析 和 精 心 提 炼 日常 生 活 语 言 及 其精 神 . 哲 学研 究走 出狭 窄 的传 统教 科 书语 言框 架 。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