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一、专题参考文章

1、五四新文化运动

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兼论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收入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收入氏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科玄论战

林毓生:《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义——对“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研究》,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想再评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5期。

严博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3、自由主义西化派思潮

林毓生:《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思想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韦政通:《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观念冲突的检讨》,收入氏著《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

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收入氏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宋志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现代新儒学思潮

贺麟:《儒家哲学的新开展》,收入氏著《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收入《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

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亦收入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亦收入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收入氏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收入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韦政通:《现代中国儒家的挫折与复兴——中心思想的批判》,收入氏著《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刘述先:《当代新儒家的探索》,收入《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台湾“中国论坛社”主办“当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座谈会发言记录,收入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胡治洪:《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收入徐洪兴主编《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胡适的哲学思想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收入氏著《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

李翔海:《胡适思想三题》,《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7、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美]艾恺:《梁漱溟——以圣贤自许的儒学殿军》,林镇国译,收入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

杨国荣:《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梁漱溟新儒学思想探析》,《学术界》1989年第3期。

李翔海:《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8、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杜维明:《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收入《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成中英:《熊十力哲学及当代新儒家哲学的界定与评价》,收入《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郭齐勇:《论熊十力哲学对现代新儒学之形上学基础的奠定》,收入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新原道·新统》,《三松堂全集》第5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冯友兰:《新原人·境界》、《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八章,《全集》第4卷。

郭齐勇:《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杨国荣:《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新理学》,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10、张岱年的哲学思想

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6期。

二、专题研究专著

1、五四新文化运动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丁爱真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刘桂生等编:《台港及海外五四研究论著撷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科玄论战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杨国荣:《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自由主义西化派思潮

[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美]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

[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干春松:《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实证主义思潮

胡伟希:《金岳霖与中国实证主义认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杨国荣:《从严复到金岳霖——实证论与中国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现代新儒学思潮

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李翔海:《现代新儒学论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高华、黄东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罗义俊编:《评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学习指导与题解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本章知识点与目标 1、知识点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 ①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学习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参考书目或文章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3、洪仁玕:《资政新篇》(1895年) 4、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5、严复:《原强》(1895年3月) 6、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三、单项选择题 1.1843年,洪秀全、冯云山创立() A 拜上帝会 B 捻党 C 太平天国 D 强国会 2.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领导农民起义的地点() A 田村 B 永安 C 安庆 D 武昌3.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建都(改称天京)于()

中国现代史部分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史课程部分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2、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早期共产党人的著作。 3、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陈独秀文集》、《李大钊全集》、罗亦农、张太雷、苏兆征、澎湃、陈潭秋、向警予、赵世炎、刘志丹、王尽美、蔡和森、邓恩铭、高君宇、瞿秋白、方志敏等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2013年版)。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92年版。 5、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共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共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版。其中6-10卷是现代史内容,分别如下:《民国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杨奎松)、《抗日战争1937-1945》(王建明、曾景忠)、《中国命运的决战1924-1949》(汪朝光)。8、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6册),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0、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2、胡华主编:《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13、《五四时期的社团》(4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版。 14、刘明逵等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1—6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宝珠:《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17、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18、孙中山全集 1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1、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2、《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 23、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近现代哲学补充笔记

熊十力 一、体用不二 熊十力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体者,具云本体。用者,作用或功用之省称。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就是说,现象就是本体现起的作用,不可以把两者(体与用)割裂开来,“不可妄计体用为二”。也就是说不可以于用之外去寻找本体,本体不是超脱于用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离开变动不居的现象便无本体,生生不已的本体全体呈现为变动不居的功用,故称体用不二。但是,熊十力说,许多哲学家往往误认为本体是脱超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的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 佛家在体用问题上,就是持相互割裂的观点,是“求体费用”其体也只能是个“死体”。熊十力的本体虽然是绝对、超时空、无限、大全,但它不是像临驾于世界之上的上帝一样,也不是像西方哲学家所认为的“立于现象的背后,而为现象的根源”的那种终极实体,而是一种体与用的统一的终极实体。 对于体用关系,熊十力用许多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如“即用即体”、“即用显体”、“全体成用,全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可分而不可分”等等。 我们把体用不二的思想稍加概括,大致上可以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体用之间、形上形下之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的。“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 第二,本体不是万有的始因,不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背后的作为宇宙创造者和主宰者的终极实体,它不在功用之外,而是“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为了使他的体用不二思想变得更为浅易明白,他反复举大海水与众沤的比喻。他说:“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因此,我们既不能执着此大用流行为真实,以为别无有体,也不能在大用流行之外去求体。 第三,体用虽然不二,但并不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其间终究是有分别的。这表现在:“体无差别,用乃万殊。于万殊中,而指出其无差别之体,故洪建皇极,而万化皆由真宰,万理皆有统宗。本无差别之体,而显现为万殊之用。”用是多,体是一。现象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而本体就尽存在于现象之中作为主宰的具有统一性的东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除去物质的贪欲、小我的束缚或知见的遮蔽,就能于千变万化的大用流行中洞见这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宇宙本体。 二、翕辟成变说 熊十力先是通过“扫相”彰显了本体,接着,为了不使这种具有“空寂、清净、绝对、超越”的本体神化,他又提出了“翕辟成变”的宇宙生成论。他的本体是一种恒转。正是本体的这种恒转,使宇宙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那么本体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个变的呢?这种生生不息就是通过翕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 本体自身具有两种功能或“势用”,一为翕,一为辟。 翕是指“一种摄聚的势用”,“这个摄聚的势用,是积极的收凝,因此,不期然而然的,成为无量的形向。形向者,形质之初凝而至微细者也。以其本非具有

世界近现代史推荐书目

世界近现代史推荐书目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一、二),袁志英译。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中、下)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威尔斯:《世界史纲》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教材)郑家馨、何芳川:《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卷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 英国剑桥大学:《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瑟诺博斯:《法国史》 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 丁建宏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 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成译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岱:《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罗荣渠:《美洲史论》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烈火中的考验》 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赖海榕译 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梁展编选:《全球化话语》 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 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 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思潮演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革新。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就吵未落,新潮又起。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的优势撞开中国的国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从此与世隔绝,以“天朝”自我陶醉的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漩涡,接受血域获得考验,经历着辛酸、屈辱的种种考验。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把中国推向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少数爱国官员和一些开明士大夫首先惊醒过来,睁眼看世界。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这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最初觉醒,在思想届引起了一场革命。总的来说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十的短暂繁荣之后,从嘉庆、道光开始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严重,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弊窦丛生,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农副产品的掠夺及鸦片走私日益猖獗,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极力提倡脱离现实的考据学和理学,使之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早就对此不满,他们继承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主张改革。其中龚自珍可以说是社会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鉴证人,他看到封建“衰世”的症结,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方案。但是他的思想仍不可超出封建主义范围。龚氏虽不是封建制度的叛逆,他的主张却为旧制度唱了挽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到来。而林则徐和魏源则是新经世思想的实践者,主张师夷长技,虽然思想可梦还很肤浅,可是却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开启了新经世思潮,了解到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摆脱落后愚昧的状况,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河。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加快封建经济的解体,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侵略者大肆侵犯中国领土,践踏中国主权,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和封建势力的矛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加深,鸦片、商品大量输入,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且苛税繁重,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人民苦不堪言,各地人民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其中湖南、广东、广西是鸦片战争后全国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广西最为严重,广西山多地少且贫瘠,更有88%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西官府横征暴敛,同时持续发生特大天灾。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载途,死相枕籍,甚至食人惨事不断发生。在天地会领导下群众奇异不断发生。洪秀全本热衷功名,但四次考试皆未中,于是产生愤世思想,对现实颇为不满,在偶然得到的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以拜上帝教为精神武器领导人民起义。是一场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

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林则徐督粤时,曾购置新式船只,并打算设厂仿照。魏源明确提出在沿海设船厂,鼓励商民投资办厂,即造军用品也造民用工业产品,聘用法美技术人员设计操作和指导,中国派员跟随学习。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利器用以制敌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汪文泰、杨炳、萧令裕等分别编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英吉利记》等。在他们看来,西方近世文明之长,主要在于“器”:魏源曾

[中国,哲学]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世界就充满着内忧外患。中国人被迫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和观念,来极力适应世界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资本主义世界的逻辑打破,向西方学习成了有志之士内心最坚定的想法。从最初的学习器物制度,到最终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这之中,有许多坎坷的历程。而中国人对哲学的认识也是在这样的坎坷中产生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一学科,甚至没有哲学这个名词。日本人西周用哲学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中国人引进这一名词则迟至晚清。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没有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思想家就要接受西方人的逻辑,相反,中国的思想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现了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内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中国思想家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是因为西方世界的逻辑确实引发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可以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解决的。然而,现代中国哲学不仅要适应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也要针对现代性逻辑下的种种问题。 从哲学上来看,现代中国哲学还需要面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作出相应的回应与沟通。西方哲学传统源远流长,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从以往学习西方哲学的经验来看,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而且大多数学派和观点都在中国哲学界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甄别和选择也就尤其重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当然对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指导价值。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和歧异与会通也就相当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哲学在现代的定义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现代中国哲学应当致力于批判时代病症,是批判性的哲学。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许多人类之前不能享受的成就和待遇,但是现代化的确也引发了众多问题。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而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也无处不在。可以说,在这个物质最为昌明的时代,人所面对的精神危机却最为深重。黑格尔认为,现代性的真理就是有用性。[1]人们用有用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而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此将世界理解为表象支配的世界,世界失去了其存在论的意义。哲学作为时代最具批判性的理论,当然要对时代问题有所针砭。因之,现代中国哲学要面对时代问题,积极批判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以期能克服现代性的种种问题。 第二,现代中国是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精神理想的哲学。现代中国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变化虽然适应了现代世界和现代人的逻辑,但是,正是因为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的变化,现代人也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换言之,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经验的,而没有超验的追求。而哲学正在于给现代人以精神的慰藉。正如冯友兰先生说得: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 第三,现代中国哲学是融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多精髓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哲学应该吸收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二、《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 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 四、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五、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见《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七、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八、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 九、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十一、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十一、《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 十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十三、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十四、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十五、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十六、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十七、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 十八、陈胜磷:《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十九、《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正编、续编)。 二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一、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二十二、茅家琦等著:《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二十三、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版。 二十四、《太平天国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 二十五、李泽厚:《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二十六、《回民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七、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八、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二十九、李时岳等著:《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三十、吕实强著:《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三十一、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 三十二、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书面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问题汇集2017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是什么?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分析说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怎样理解“文明的失落”? 暂缺 5、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和地位。 暂缺 第一章 6、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评“帝国主义侵略有功”的观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资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中国近代哲学史参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师夷长技以制夷 出自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含义是: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方面,要了解西方,吸取西方的长处然后战而胜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认为不论是西方的战舰、大炮、兵法还是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影响: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 2、洋务运动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张之洞。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他所著的《劝学篇》实际上成为洋务派的施政纲领。 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在思想上还未摆脱传统知识分子的范围。 (见高中历史课本) 3、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出自他的著作《劝学篇》。“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即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西学即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4、《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 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影响: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封建传统观念的迷信。5、《孔子改制考》康有为 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6、今文经学《新编中国哲学史上》 7、古文经学P215 的脚注 8、湖湘学派 自行百度 9、桐城学派 10、公羊三世说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及其当代价值,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格思想塑造及其培养的现代意义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特色与当代价值,以期对当代哲学理论发展及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特色;价值 一 我国的传统哲学对事物的矛盾点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国的传统哲学产生于商周时期,西周时期的《易经》中提到“柔刚相克,变在其中”的辩证思想观,这种朴素而丰富的辩证观,对阴阳两种势力对万物生长中的作用给予了简明阐释。之后,我国哲学家又提出了“万物之间相辅相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想价值观,进一步总结了矛盾的性质,使人们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入全面的把握,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掌握。 “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的矛盾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史墨提出了“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的思想观念。他认为,“世间万物其实都有两面性,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样,矛盾的双方其实各有辅主”,就像君王与臣子之间一样,同时矛盾双方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有句古话说:“社稷无偿,君臣无常位,自古然也”。在春秋时期,老子也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自然界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对相生”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这种哲学观点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定势思维,在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和理解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而使得国人对矛盾思维形式形成一种特有的固定。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体现出了它的实际价值。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表达形式,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观念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形成的理解。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观念。后来这种思想观念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矛盾观念的命题。张载也提出了“一物两体”的思想观念,他认为“气”其实就是一物两体,也就是一种阴阳对立的统一物。朱熹在他的哲学中也将一物两体定义为“一分为二”。方智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合为一”的哲学思想。王夫之则将这两种思想结合了起来,他认为“故二合为一者,即一分为二所固有”。他主张矛盾辩论的综合,即是指万事万物在对立中统一,同时又在统一中产生对立。所以,他认为矛盾的最终转化形式是一种新的矛盾的统一。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固有的表达形式。西周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的“和”主要是指有差别且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同”指的是在不包含差别时的绝对统一。史伯认为,“和”是万物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他主张“尚和去同”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君子合而不同”的思想观念。这里的“和”主要指的是有差别的统一,合宜的“中和”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庸》中也谈到了“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庸”在这里主要是“用”的意思。这里所讲的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观念。“中庸之道”的思想观念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是非常实用的。这种思想观念着重强调对立面的融合、中和,进而使得事物的两端可以同时存在,并且都不会失去其各自的特性,使得事物的两端都能够保持相互依存,达到共存共荣的境界。这个思想观念,也刚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四海一家”的宽容、平和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矛盾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种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凝结成的智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理论缺乏具体性以及科学性,但是经过唯物辩证法的诠释之后,仍然有着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现代史专题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专题参考书目: 1、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7月版。 2、费正清、费维恺著,刘敬坤、李宝鸿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3、詹姆斯·R·汤森和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 [以]S·N·艾森斯塔特著,陈育国、张旅平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5、费正清著,谢亮生、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6、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7、杨会清著《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徐彬著,《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22~1966)》,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0、吴忠民著《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历史研究 84、6 12、黄武、何磊《北洋时期议会制度评述》政治学研究 86、1 13、曾宪林:《论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近代史研究 82、1 14、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6、钱端升:《民国政制史》 17、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20世纪已成过去,此时对其间所发生的“哲学”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一番回忆审阅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本文试对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作一个客观的描述和简单的勾勒,这或许可以对我们把握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具有必定意义。 中国现代哲学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既有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 又有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哲学的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曾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大转型:一次是从上古宗法封建社会到中古专制郡县社会的转型,中国哲学从先秦“子学”形态转变为汉代“经学”形态;(1)另一次则是从专制社会到宪政社会的转型,中国哲学从“理学”形态转变为“科学”形态。(2)在第二次大转型中,洋务派、维新派及后来民主革命派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最初的现代化转换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哲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其间的激烈思想斗争无疑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哲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大历史阶段: 1.民国时期(1915——1949)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3),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及中国现代哲学的序幕。新文化运动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思想文化斗争,当时激进人物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同意的,如激烈反传统、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本钱主义、西化倾向等等。然而以1919年前后为界,这些领袖人物之间发生了思想分化,形成了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4)和马克思主义者三大派别,从而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以及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三足鼎立基本格局。(5) 不过,新文化运动本身并不是一场哲学运动,而是一场意义更为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国现代哲学的真正逻辑起点是1923年的科玄论战”,“它是近代以来第一次以纯哲学的形式展开的论战。”(6)但是科玄论战本身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历史后果,(7)论战的参加者正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分化出来的三大派: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8)、以丁文江、胡适之为代表的科学派和以陈独秀、邓中夏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论战围绕着人生观问题、科学理性与自由意志问题进行,而以哲学的话语展开,其本色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经验主义与意志主义之间的一场较量,其结果是科学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更广泛的传播。此后直到今天的中国现代哲学,基本上是在这三大派别之间的论争傍边展开的。 中国自由主义者在文化问题上都是西化派,在哲学上基本上是输入西方哲学、尤其英美哲学。自由主义哲学主要包罗两个层面:在政治哲学上,他们信仰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在哲学熟悉论或者知识论上,他们信仰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美国有用主义哲学。胡适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留学美国,师事有用主义大师杜威(JohnDewey),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发起白话文运动,宣传本位主义的“易卜生主义”、发动“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共产党人展开论战。胡适在政治上信仰自由主义、改良主义,主张“好人政府”、类似美国政体的“省自治的联邦制”;其哲学的核心则是所谓“实验主义”(9),也就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美国有用主义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