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蕴含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蕴含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蕴含摘要:本文将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发展前景。

它重点关注中国在历史、文化和思想上的特殊实践,将主张了解并充分融入这种实践的有力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方法,并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来改善人类思考和行为的实践。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价值观,方法,实践。

正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特殊实践,这种实践涉及许多有力的价值观和实施这些价值观所需的各种具体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源于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但又经历了西方精神、技术和制度影响的洗礼。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从而让中国依然秉承着“中国道”。

这种实践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中国特有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而这些道德和精神准则被用来衡量行为的合理性和遵从度,并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思维方式。

因此,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方法有助于改善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实践,这有助于个人和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这一主题提供一站式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体理念的修养,二是对社会的实践支持。

首先,在理念修养上,人们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比如“忠诚、崇尚学习、慎选行动”,实践出精神的充实、处世的高度,使得个人能够在压力下依然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

此外,还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所重视的方法,比如客观地反思形势,用心感受其自身的内在情绪,寻求前所未有的解决办法,这些都能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在实践支持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也可以指导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比如在经济发展上,可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顾及百姓福祉,发展富裕宽容和可持续的社会;在政治上,可以倡导“国家以法治”,确立有效的制度环境,完善公平公正的法治;在文化上,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原则、和谐、礼仪,做到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接纳新思想的开放;此外,在国际交流上,可以倡导对话及理解,积极推进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发展,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结合生活和认识谈一谈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结合生活和认识谈一谈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结合生活和认识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

它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思辨性、综合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又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进步的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强调的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旨在保留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供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与解决方案。

这一底蕴的核心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观念。

传统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式哲学底蕴依然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具有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试图将过去的经验与传统的哲学思考融入现代社会,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实的挑战。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传统中国哲学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哲学底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尊重,并倡导个人的自由、尊严和权益,同时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传统中国哲学对人的关切更多地体现在人的价值追求、内心修养、伦理道德等方面,而现代化的哲学底蕴则更强调科学、技术与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哲学底蕴试图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推动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底蕴是一种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旨在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解读和应对现代社会问题,强调和谐与平衡、历史与文化传承、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面临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如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探索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国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等。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要完全放弃传统文化,而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科技的现代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

例如,中国的“古法今用”运动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品、中医、茶道等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中国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变加以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注重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品质。

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中国式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也是中国现代化哲学的一部分。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开放、如何处理好现代科技和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式的文化认同等。

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理念需要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需要坚持中国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需要在国际关系中捍卫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界中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一批哲学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哲学思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在中国,20世纪初,一批反对封建主义的人士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播。

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主流哲学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比如,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存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社会主义哲学则强调共产主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中国特有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之,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多种哲学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中国哲学思考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哲学表达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哲学表达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哲学表达中国现代诗歌是一座富饶的精神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诗人们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人性、时间和存在等哲学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哲学表达。

一、生命的存在与意义中国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对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探索。

例如,诗人顾城在《一夜之间》中写道:“我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有一颗心/一颗活生生的心。

”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生命的真实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中国现代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思考。

例如,诗人北岛在《波兰来信》中写道:“我死后,请把我的诗集/埋在这里/在这风雪交加的地方。

”这种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对死亡的接受和对生命的珍视。

二、时间与存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对时间与存在的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时间的感受和对存在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存在的无常性的思考。

例如,诗人余光中在《雪夜》中写道:“我爱这世界/恨这世界/我爱这世界/恨这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对时间的矛盾感受和对存在的无常性的思考。

此外,中国现代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对存在的探索。

诗人们通过对存在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追问,表达了对存在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诗人顾城在《春天的故事》中写道:“我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有一颗心/一颗活生生的心。

”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存在的真实和存在的意义。

三、自然与人性中国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诗人舒婷在《野火》中写道:“燃烧吧,我的火焰/燃烧吧,我的生命/燃烧吧,我的爱情。

”这种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

此外,中国现代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对人性的探索。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_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_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中西哲学对话园地编者按:改刊伊始,我们隆重推出“中西哲学对话园地”,旨在刊发中国当代杰出学者在研究外国哲学过程中得出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毋庸赘言,“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是扎实的学养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敢于与西方有关思想家“对阵”的勇气;这些成果所代表的是作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取向和风采,并不表达本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我们惟一的希望是,这种以“海纳百川”和“宁缺勿滥”为宗旨的举措,能够有助于本栏目、乃至本刊真正成为国内治外国哲学的研究界和读书界同仁弥足珍贵的公共理论空间。

另外,本栏目也和其他栏目一样,在著译体例和编辑体例方面有所变化,敬请来稿者多加留意。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张志扬/文 “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

它是什么,仍是一个问题。

但有一条路该走则是无疑的,那就是,从西方哲学史启示与理性、超验与经验(先验)两极化的绝对本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反反复复、重重叠叠所隐喻的本源上的“悖论偶在”开始,回复“现代之为现代”的既非绝对本质主义也非虚无主义但同时是两者悖论式相关的偶在空间,以察看中国现代哲学应有的身位。

换句话说,能走出西方哲学史而携古代于“现代”,作为参照(不是尺度),中国现代哲学自有容纳中外古今哲学的偶在空间———为“现代”正名。

我们了解西方的程度远甚于西方了解我们的程度。

其所以如此,除了百年来被动承纳的厚积薄发,“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静为躁君”的中国古训仍是值得遵循的现代原则。

一先从西方哲学史的现象学描述开始。

古希腊前苏格拉底,问天假神而命“自然始基”;苏格拉底则问人爱智而言“哲学”,使哲学的地位尽人智而达到“哲学”的顶峰(不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虽有神相启,但敬而远之,因而哲学以“无”求“知”的“问”尽呈“自然之光”遍帔“智”的华林,没有人敢在此“问”下惟我独尊。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下哲学原理: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和重视量的积累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再开始新的量变。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更应注重的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

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课件——陈独秀论人生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课件——陈独秀论人生

陈独秀论人生主讲人:胡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1915年9月15日)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便提出了这种新人生论纲要。

其内容有这样的六点:•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每人各有自主权,他说:“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他认为,儒家的忠孝节义是奴隶的道德。

尼采说,道德有两类,一是贵族的道德,一是奴隶的道德。

所谓贵族的道德是听命于自己,以自己来取舍。

而奴隶的道德则相反,唯他命是从。

•进化为宇宙之根本大法,不进则退。

陈认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不适用于今世,他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陈认为,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他指出,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而不是什么高人出世之行。

所以,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⑷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

•⑸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陈认为,“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但是“周礼崇尚虚文”。

周以后,名教流行,与现实社会生活背道而驰。

•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于他族者,在于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我们要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像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陈又说:“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将能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给东方社会带来了全面危机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指出,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 剂”,使“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 政治结构”都受到破坏。
马克思就曾指出,英国侵略破坏了印度的农 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土地公有制,但在中国 英国人现在还没有这种势力,而将来未必能 够做到这一点。
早期改革派
十九世纪中叶,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全面改革现实, 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传播具有中 国特色的西方近代新的民主主义性质的近代文化信 息的早期改革思想家,如冯桂芬(1809~1874)、 郭嵩焘(1818~1891)、薛福成(1838~1894)、 王韬(1828~1897)、马建忠(1844~1900)、 郑观应(1842~1921)、何启(1858~1914)、 胡礼垣(1847~1916)、容闳(1828~1912)等 在参与和批评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 思想倾向,构成了早期改革派。
它忽视了传统和后发国家自身因素 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仅仅把传统看作是近代化的阻力 和滞后的作用,把传统和近代化看 作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缺少对传统 的多层面的分析。
2/“冲击”的说法容易把冲击的对象想 象成一种没有生命的、被动的、静态的 构造。在这种联想的支配下,传统不是 被简单化为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专制政体的 意识形态,就是士绅阶级的意识形态, 而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复杂性和发展 性自然地被忽略了。
新学和实学
新学在学术精神、实质、功能、内容所指上实际是“实学。”正如梁启超 所言:“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专 以提倡实学。” 也如如下论说:“或曰西学,或曰新学,或更曰时务,洋 务,捷不通之尤者也,质而言之实学而已矣。”在近代,“新学”和“实 学”不是对立的,近代新学基本的学术意蕴是近代实学。近代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新学”的内在精神始终守定了“实学”这一主脉,由此弘发 出“实事求是”的学术文化精神,以“实用”为目的,以改造旧学为入手 处,以汲取西学为手段,成就了一代新的学风,新的学术文化思潮。郭嵩 焘在介绍培根时也用过“新学”这一概念:“……始讲求格物致知之说, 名之曰新学。”《新政真诠》对一味图新的时代潮流做了冷静的分析,而 这种分析是用“实”来完成的。“实”是“新”的基础和标准。
五、中国近代新学的兴起
新学概念 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向是近代新学的兴起。人们一般把不同于传统旧学的、包含了西学的内容、
具有一种新的面貌和向新的趋向,主张改革,并体现于新式学堂之中的、具有近代学术形态和性质的学 说称之为新学。
近代“新学”名称具有复杂性。新学的含义和所指缺乏统一性和统一的标准,更多地是反映了时代学术 的一种共同的趋向和特征,不足以标明具体学派的学术文化特征。新学并不是或很少是实质的“新”, 而是基于闻所未闻的新鲜的新。
但异质的近代新学有着一个共同的学术趋向:即融合古今中西的学术特征。新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重新 认识认识和改造旧学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旧学;同时,也不是以西学取代中学。
新学=西学
“新学”在广学会那里指“西学。”《广学会大有 造于中国说》强调“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 学。”林乐知等西方传教士都持这种观点。张之洞 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持相同的观点。西 学是新学的内核,因此主张学习西方,介绍世界知 识,提倡社会变革的书籍自然具有西学的内涵,被 归到新学里。西学推动了学术创新的趋向,“新学” 之新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和学术风尚更多地还是形式 上的。新学往往成为时代各种学说都标榜的名称。
是近代思想史的第一幕。
洋务派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清廷中央统治集团中分 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以奕訢(1833~1898) 等为代表,他们主持工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 洋务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总司令部,它的兴衰规范 着洋务运动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在镇压太平天国 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以曾国藩等为代 表,他们是洋务事业的领导者和庇护者。
3/说中国近代哲学具有现代的性质,还是因为,它清醒地借助西学实现 了对传统文化地初步启蒙和解放,参照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些思想特色。 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阐发,不自觉地融合了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不同特点,并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考了同 一个问题,具有着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接的文化因子。
新式学堂之学=新学
新式学堂所学的内容无论中西新旧一律被称 之为“新学”。
新学=旧学的新发展
新学往往指称康有为,侧重今文经学经世学说的近代发展。考据学、宋 学、诸子学的前提和生命力往往被忽略了。新学的这种具体化和实质化 在梁启超那里得到了从分的运用。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康梁谭 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梁启超也提出了 自身的不足,主要有旧学之根深蒂固;新思想来源的浅薄,缺乏实质上 的新;学问过分的被手段化。实际上就是旧的拖住了新的,新的歪曲了 旧的。梁力图提出理想的新学是旧学新时代的新的质的发展。他们自己 的学说已具备这一特征。王先明继承了这一思路,把康梁看作是新学之 初步构建,探讨了新学的相关问题。但这种运用无疑的把新学和其他学 说对立起来,把本来是时代学术取向的共性的东西让某一些人和学派独 享,认定他们才是实质上的、真实的、正统的“新学”排斥或怀疑其他 学派在“新学”史上的价值。
三、中国哲学的现代性
1/说中国近代哲学具有现代的性质,就是因为它比较合理的回答了近代 中国社会和人生的主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和古今中西的问题。
2/说中国近代哲学具有现代的性质,还是因为它对世界全球化趋势有着 初步的体认,认识到并积极推进中国跟上世界的以工具理性为手段,以 控制自然和社会为目的,以大工业、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等为表征的近 代化趋势。不仅如此,它还不局限在这一趋势的积极性方面,能够辩证 地看待这一趋势,对近代化的弊端,诸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出 了一定的反应。
中国现代哲学
周海春 2006年3-7月
第一章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转型
近代全球化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和传统哲学 的冲击;
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转型 ; 中国近代哲学与东方哲学发展的大势 。 基本目标:理论问题
第一节
近代全球化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和传 统哲学的冲击
全球化
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 球范围内展现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新学:不中不西
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就是近代新学的兴起过程。尽管 保守主义者被称为“旧学”,但保守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 西学,也具有中西兼采的学术特点,也可以囊括在新学的发 展历程中来进行考察。龚自珍和魏源可以看作是近代新学的 先驱;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揭开了近代新学发展的新的一幕。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似乎也没有把早期改革派排除 在“新学家”行列之外:“光绪间所为‘新学家’者,欲求 知识于域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当时就有人把严复等称 为新学巨子,把《校邠庐抗议》等书视为“新学”:“字海 禁大开,西风东渐,新学书籍日益蕃滋。其间如《校邠庐抗 议》、汤(盛)氏《危言》诸书。……”后期改革派构建了 一种不中不西的新学派。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下, 对近代新学的兴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近代新学兴起的过 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既有保守的倾向,又有革新的冲动。 对近代新学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三节 中国近代哲学与东方哲学 发展的大势
一、东方哲学发展的共性 二.近代日本与中国的哲学互动 、 略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阶级分析法则 在充实阶级法则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和东方社会理论为指 导来推进近代哲学的研究。
以往的近代哲学研究更多地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则是有效的,但需要恰当地运用,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4-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以前的形成时期 ;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发展时期 ; 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的时期 。
全球化对东方社会的作用
给东方社会带来了物质文明 “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履行
了“建设性革命”;有可能使亚洲发生“一个根本 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在造成这 个革命的时候”“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还给东方社会带来了全面危机。 正如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所说的: “资产阶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 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 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 界。”
保守派
理学家倭仁、徐桐(1819~1900);古文经学 者王先谦(1842~1918)目录学者叶德辉 (1864~1927);今文经学者王闿运是学界 的重要代表。学界和地方士绅和京城清议相 结合,京城清议和地方士绅的合流形成清流 派。
太平天国和基督教文化
太平天国文化。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设计体 现了基督天国与“三代之治”、公共财产和政治的全面 控制的统一。其典型代表是洪秀全、洪仁玕。和天平天 国一样秉承基督教文明的还有西方来华人士。主要是传 教士、教官、技术人员。代表人物有幕维廉、傅兰雅 (John Fryer,1839~1828)、理雅各(1814~1897)、 艾约瑟(1823~1905)、林乐知(1836~1907)、合 信(1816~1873)、麦都思(1796~1857)、丁韪良 (1827~1916)等。
四、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派别
早期经世派。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的思想是近代 思想史的第一幕,龚魏等近代早期经世派可以看
作是序幕。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1799~ 1839)、姚萤(1785~1853)、龚自珍
(1792—1841)、魏源(1794~1856)等人为 代表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经世思潮。这种经世思潮 对西方的影响作出了激烈的反应,揭开了近代思 想史的序幕。但由于这些人还没有真正的把中西 关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提上日程,还不能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