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010102中国哲学 6010103外国哲学7010104逻辑学 3010105伦理学 4010106美学 5010107宗教学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071200科学技术史 3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02.中国现代哲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3 630西方哲学史一4 859中国哲学史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

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

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

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现任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PHI-101授课教师:XXX课程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无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2.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3. 中世纪中国哲学- 佛教思想- 唯识思想- 神秘主义思想4. 现代中国哲学- 新儒家思想- 新思潮哲学- 当代哲学思潮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3. 《现代中国哲学导论》 - 作者:XXX注:所有课程安排和内容均以教师最终公布为准。

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哲学系初试参考书目: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2 、《中国哲学简史》( 295 页),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4 年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年版。

3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或其他西方哲学史教科书。

复试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国哲学专业:《新编中国哲学史》(古代部分),詹石窗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外国哲学专业:《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北大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2003 年第7 版。

逻辑学专业:《普通逻辑概论》,姜国文、潘世墨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伦理学专业:《伦理学原理》,王海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美学专业:《美学》,杨春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宗教学专业:《中国宗教通论》,詹石窗、盖建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自然辩证法概论》官鸣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1、任继愈版本《中国哲学史》(1—4);2、北大哲学教研室版本《中国哲学史》;3、北大哲学教研室版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下卷);4、赵敦华版本《现代西方哲学新编》;5、赵敦华版本《西方哲学简史》;6、苗力田、李毓章版本《西方哲学史新编》;7、刘放桐版本《新编现代西方哲学》;8、罗素版本《西方哲学史》(上卷下卷);9、梯利版本《西方哲学史》;10、黑格尔版本《哲学史讲演录》(1—4);。

作为哲学家的哲学史家——贺麟与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

作为哲学家的哲学史家——贺麟与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 史研究 方 面 的 学术 贡献 , 一 , 也 有 助 于 我 们 思 考 现
出知行 问题 , 白王 阳明 以来 , 直 到近 十余 年 , 的确 有 了新 的进展 和发挥 。此 文 曾分 五篇 发表过 。 从贺麟 的这种 论 述来 看 , 《 当代 中 国哲 学 》 是由 他在 不 同时期形 成 的单 篇论 文 和讲 演 记 录组 成 的。 新 中 国成 立 以后 , 《 当代 中国 哲 学 》 曾于 1 9 5 9年 作
年 来 的哲学 ” 为题 , 首 先发 表 于该 书 之 内( 一 九 四五
年 五月 , 胜利 出版 社 ) 。兹 略 加 修 改 补 充 , 列 为 本 书
学” 一文 的基础 上增 补 而 成 。《 当代 中 国哲 学 》 成 书
为《 资产 阶级 学 术 思 想 批 判 源自 考 资 料 》 第 四 集 中 的

代哲 学 史 的研 究 方 法 。本 文 记 下 的 即 是 笔 者 重 读
贺 麟《 当代 中 国哲 学 》 时 在 这 两 个 方 面 的 一 些 感 受 与体悟 。 贺麟的《 当代 中 国哲 学 》 成书于 1 9 4 5年 , 1 9 4 7
年 由重 庆胜利 出版公 司出 版 。贺麟 在《 当代 中 国哲 学》 的序言 中曾经 概 述《 当代 中 国哲 学 》 的基 本 内容
及 其成 书经过 :
部 分 由商 务 印书馆 出版 。3 0年 以后 , 辽 宁教 育 出

版社 于 1 9 8 9年 将 《 当代 中 国哲 学 》 更名为《 五 十 年
是 一 个哲 学 史 家 。一 个 哲 学 家在 考 察 哲 学 史 的 过程 中 , 不 仅 可 以 形 成 超 越 一 般 人 对 于 哲 学发 展 历 史的 理 解 , 而且 可 以使 考 察 哲 学 史的 过 程 成 为 自己思 想 哲 学 的 过程 。现 代 中 国哲 学 史上 , 在 哲 学 史研 究与 哲 学理 论 方 面 真 能 有 所 建树者 , 大 都 是 兼 具 哲 学 家 与 哲 学 史 家双 重 身份 的 学 者 。 贺麟 即 是 这 样 的 学 者 。贺 麟 一 生 的 学 术 活 动 , 虽 主 要 致 力 于 西 方哲 学研 究 , 但 他 在 中 国哲 学 史研 究方 面 同样 获 得 了丰 硕 的 学 术 成 果 , 对现代 中国哲学史学科 的建设作 出 了 自己重 要 的贡 献 。这 样 的 成 就 与 贡 献 , 即 得 益 于 贺 麟 在 中 西 哲 学 与 哲 学 史 两 个 领 域 都 具 备 深 厚 的 学 术 理 论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其实从整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和《易经》有密切的联系。

这和西方哲学史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递进式思辨方法不同,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核心。

所以很多思想是融合的,包容的,很难分清具体的界限,和易这个统一的核心有很大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儒道释三家发展较大,其他学说势微,但这并不能否定各家思想的延续性,更不能把儒家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划分,主要是参考《汉书艺文志》中对各家的划分。

各著作作者可能只是具体参与者,不作详考。

书目以经典为主,但能对此派思想有系统的了解。

主要参考书目如下:班固:《汉书艺文志》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2高令印:《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1商聚德:《中国哲学名著简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龚鹏程:《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话》一、儒家:从掌教化的司徒职官中分离出来,是帮助国君理顺阴阳和人事关系,提倡教育的学派。

后来汉朝尊儒家为正统,(1)春秋时期孔子:《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孟子》子思:《中庸》荀子:《荀子》曾子:《大学》(2)秦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天人感应)班固:《白虎通》(3)玄学何晏:《道德论》王弼:《老子注》嵇康:《难自然好学论》(玄学激进派)郭象:《庄子注》(4)理学韩愈:《原道》、《原性》(道统说)李翱:《复性书》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濂溪学派)张载:《正蒙》、《西铭》(关学)程颢:《二程全书》(与程颐合著)(洛学)程颐:《伊川易传》游酢:《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杨时:《杨时集》朱熹:《四书集注》、《朱子语类》(5)心学陆九渊:《象山先生集》王守仁:《传习录》、《大学问》许衡:《鲁斋全书》(6)气学王廷相:《王廷相集》罗钦:《困知记》王夫之:《周易外传》、《老子衍》、《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7)宋学和汉学李光地:《榕村全书》、《榕村全集》、《李文贞公全集》戴震:《戴东原集》二、道家:起源于史官,一一记载成败、存亡、福祸的古今社会的经验教训,然后懂得执政的要点和根本。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师大哲学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1. 西方哲学史部分: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郭实渝的《西方哲学史》、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

2. 中国哲学史部分: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萧无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等。

4.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现代西方哲学的参考书目较多,如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陈嘉映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王晓朝的《当代英美哲学导论》等。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和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所谓“非量”指直觉。
2020/7/14
三、文化观
2020/7/14
(一)文化的动因
1、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2、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你要去求一家文化
的根本或源泉,你只要去看文化的根原的 意欲”。“文化之所以不同,由于意欲之 所向不同”。) 3、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文 化这样东西点点俱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 奇想”。“文化的创造没有不是由于天才 的”。)
2020/7/14
五、性习不二的人生论
• 性习的区别:性(人性)是先在的,习( 习气)是后起的;性是纯善的、习是有善 有恶的;性是永恒不断的,习可断亦不可 断。
• 性习的联系:一方面,习是性得以显现的 资具,性离不开习;另一方面,性是习的 本体,习也离不开性。
• 即习成性:通过艰苦的修炼来成就、恢复 人的本性。(新性善论)
• (二)“全盘西化论 ”
2020/7/14
第二节 丁文江的科学实证思想
2020/7/14
要点
• 科学至上论 • 感觉论 • 科学与玄学论战
2020/7/14
第三节 吴稚晖的哲学思想
一、漆黑一团的宇宙观
1、漆黑一团的含义 2、绝对的“一个”是根源 3、绝对的“一个”是“活物
” 4、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5、无神论思想
2020/7/14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2020/7/14
冯友兰故居前的清水河
2020/7/14
冯友兰故居中的腊梅树
2020/7/14
冯友兰墓地
2020/7/14
冯友兰的哲学生涯
• 第一时期是1919年到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 生哲学》;
• 第二时期是1926年到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 国哲学史》;
,“实验主义”是胡适喜欢用的概 念,虽然概念不同,但指示的对象 是同一个。
2020/7/14
一、超越的经验论
(一)经验的基本内容 1.“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
环境”。 第一是无意识地应付环境; 第二是有意识地应付环境; 第三是有思想能力的应付环境。 2.经验和思想是一回事。 3.经验是主动的,是伸向未来的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文化 背景(守旧势力的挣扎, 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主 要内容
• 提倡科学与民主 • 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 • 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 • 三种思潮的形成
2020/7/14
第二章 科学实证思潮
绪论 第一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 “实用主义”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概念
。 (二)超越的经验
1.超越旧哲学经验主义和理性 主义。 2.超越旧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
2020/7/14
(三)创造的实在论
1.实在的含义。 2.实在的变异性。 3.实在的可创造性。 (四)基本分析和评价 1.胡适宣传的经验论采用了不同于欧洲旧哲学的新思路,表现 了创新的理论勇气。 2.胡适所宣传的经验具有面对现实,走向未来的特点,这比旧 有的经验论前进了一步。 3.胡适所说的经验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经验是有差别的。 4.胡适宣传的“实在”论是一种主观实在论。 5.正因为胡适所讲的“实在”主要指人类的精神现象,所以,他 关于实在的变异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包含着对人类精神相对性、 发展性的探讨,具有合理因素。
• “有一个地方是宇 宙生命的核心,这 个地方就是‘人’ 。生命是活的,宇 宙最活的就是人心 。果能认识人心, 就可体认出宇宙的 生命来了。”
2020/7/14
(三)“事的相续说”
• “生活即在某范围内的‘事的相续’。” • 梁漱溟说:“这个‘事’是什么?照我们
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一‘见分 ’一‘相分’——是为一事。”这个“事 ”显然是指人的主体活动。那么,“事的 相续”是什么意思呢?按梁漱溟的话说: 事的相续说就是“一‘事’,一‘事’, 又一‘事’。……如是涌出不已,是为‘相 续’”,即事跟着事,不断地涌现。
• 第三时期是从1936年至1948年,其代表作就是 抗战中写的那六本书(这六本书是:《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 原道》、《新知言》,又合称《贞元六书》);
• 第四时期是从1949年到现在,其代表作是《中国 哲学史新编》(七册本)。
2020/7/14
一、“新理学”的形上学
2020/7/14
(二)宇宙就是生命
• “尽宇宙是一生活, 只是生活,初无宇宙 。由生活相续,故尔 宇宙似乎恒在。…… 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 ,托乎生活而存者也 。”
• “宇宙是一大生命, 了解生命就了解宇宙 。”
2020/7/14
“宇宙为一大生命。生命进化与人类社 会之进化,同为此大生命之开展表现。 ”
2020/7/14
(四)“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 “前此的我”: 已经形成的物质 世界
• “现在的我”: 现在的意欲,精 神、心等等。
2020/7/14
二、三量认识论
• (一)现量:梁漱溟所说的现量即我们 今天所说的感觉。(有影有质、影要如其 质)
• (二)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智”。理智具有两 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综”,“综合”、 “归纳”。另一个是“简”,“分析”, “比较”。
2020/7/14
(三)世界文化的走向
1、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轨迹 2、西方文化的转变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经济
方面;见解方面;态度方面) 3、中国文化的现实选择:第一,“要排斥印
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 于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 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 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4、简要分析
2020/7/14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人生经历简介
2020/7/14
一、新唯识论的建构方法和理论渊源
• 建构方法:“六经注 我”,可具体表述为 “出乎其外”。“吾 唯以真理为归,本不 拘家派,亦佛亦儒, 非佛非儒,吾亦只是 吾而已矣。”
• 理论渊源:空有二宗 、孔孟之学、《周易 》、阳明学、船山学 ……
2020/7/14
三、“翕辟不二”的宇宙论
• “翕”是“物”的别名,“辟”是“心” 的别名,“翕”的作用是物化,“辟”的 作用是主宰翕。
• 二者关系:“翕以显辟”,翕是辟、物是 心得以显现的工具,辟离开翕,心离开物 就无法存在;“辟以运翕”,翕是以辟、 物是以心为主宰的,离开辟、离开心,翕 、物也无法存在。结论:翕辟不二。
2020/7/14
二、“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一)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二)对体用分离论的斥破
熊十力一方面赞成大乘空宗“破相显性” ,另一方面反对它“谈体遗用”。“破相 显性”:破除人们对法相的执着,从而体 认其空寂的本体。“谈体遗用”:离开现 象谈本体。 “有宗全盘错误”:划分“种现”二界,把 本体与现象割裂开来;二重本体论(种子 ,真如)。
202、0/7/1“4 大要求”、“大意欲”、“没尽的意欲”等
Hale Waihona Puke 总之:• 相当于柏格森“生命 冲动”和唯识家“阿 赖耶识”的这个“大 意欲”,通过眼、耳 、鼻、舌、身、意这 六种工具而活动,这 个活动是生生不息的 ,它问不已答不已, 就使得一事一事涌现 不已,构成了“事的 相续”,“事的相续 ”就是生活,生活的 相续就构成了宇宙。
2020/7/14
“因为我们问之不已,追寻不已。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 的答。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因此生活就成了 无已的相续”。
• 就是说,事的相续产生于人们无尽的追问和回答 。
• 那么,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追问和回答的呢?梁 漱溟指出:“这探问和追寻的工具其数有六:眼 、耳、鼻、舌、身、意。凡刹那间之一感觉或一 念皆为一问一答的‘一事’。”就是说,人们探 问的工具是唯识家所讲的前六识。唯识家的前六 识归根到底要受第八识阿赖耶识支配。梁漱溟也 认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工具背后 还有一个操纵它们的东西,他称之为“大潜力”
2020/7/14
四、社会不朽说
• (一)胡适历史观的要点(多 元历史观、社会改良论)
• (二)社会不朽说的提出(1.
对灵魂不朽说的批评;
2
.对“三不朽”的批评)
• (三)“社会不朽说”的主要 内容(1.社会生命有机组织论 ;2.“小我”和“大我”的一 体性;)
• (四)“社会不朽说”的目的 (1.提高凡人的历史地位;2 .提供一种鞭策力)
2020/7/14
2020/7/14
三、引进西方道德的伦理观
《穆姑娘》(moral) 治内
《赛先生》(science) 兴学理财
《台先生》(democracy) 兴国惠民
2020/7/14
第四节 金岳霖的天道观和知识论
一、天道观 (一)“无极而太极是谓道
” (二)“道是式——能” 二、知识论 (一)感觉与外物的关系 1、感觉对象具有实在性 2、感觉与外物是统一的 (二)意念的双重功能
2020/7/14
(三)“体用不二”的主要内容
• 一方面:“即体而言用在 体”,从本体角度而言, 用是本体之用。
• 另一方面:“即用而言体 在用”,从功用的角度而 言,体是用之体。
• 体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 系,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二者是一个而不是两个 东西,故曰体用不二。
• “大海水”与“众沤”
2020/7/14
第三章 现代新儒学
(Neo-Confucianism)
绪言 • 概念界定 • 发展阶段 • 理论特征 • 现代新儒学与现
代化
2020/7/14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020/7/14
梁漱溟桂林墓地
2020/7/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