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泰国 印度 美国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准确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流行性出血热诊断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RNA检测,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病毒感染,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和居住地点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认病例的流行性出血热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 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

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风险。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冬春季多见。

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

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

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

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

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

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

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

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

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体征(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是什么?):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
以2 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不仅在临床表现而是在病程的每一个时期,其严重程度均可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而言,中、重度病例都伴有比较明显的肾脏损害,严重者可表现为典型的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如下:
1.发热期初始尿检无异常,蛋白尿常在第5 天左右突然出现,严重者达3+,并伴有镜下血尿。

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偶有升高。

肾小管功能检查可见尿NAG 酶、溶菌酶升高,尿比重下降。

2.低血压休克期血BUN 开始上升,少尿和BUN 升高可发生在休克和低血压出现之前。

尿检可有大量蛋白尿,重症病例24h 尿蛋白质定量通常高于
3.5g;尿沉渣中可见管型、红细胞及白细胞成分,重症病例可出现肉眼血尿,并可见由血浆蛋白质及细胞碎屑凝聚而成的膜状物。

尿液中出现膜状物系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对提示本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3.少尿期少尿在早期即可发生,尤其是出现休克的患者,少尿更为明显。

少尿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进入少尿期,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达到了极期,此时临床上可突出表现
为BUN 的急骤升高;典型的高分解急性肾衰;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水肿以及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

出血性表现,如肉眼血尿、皮下出血、球结膜下出血、咯血、胃肠道出血等,在此期也往往最为严重。

不少患者在此期内可死于严重的并发症。

4.多尿期随着利尿的出现,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开始逐步改善,尿量增多,每天的尿量常达4000~6000ml,甚或更多,此后逐渐进入恢复期。

多尿期每天排出的尿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也与肾脏损害的程度有关。

多尿期的初期,血BUN 仍可继续上升,随后则逐步下降。

蛋白尿随着利尿的出现将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但原来病情严重者,因其体质在此期仍非常虚弱,故可出现各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原有脱水者,大量利尿后还可迅速出现严重的液体负平衡,以致再次发生休克。

5.恢复期进入此期的患者,除仍有多尿及尿浓缩功能减退之外,已没有更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程超过2 个月后,多数患者的尿浓缩功能可以恢复。

但少数存活下来的极严重病例,其恢复期可持续很长时间,贫血及尿浓缩功能减退可持续4 个月以上。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重症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的主要表现。

典型病例绝大部分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检查(确诊流行性出血热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 1.诊断依据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季节,病前2 个月内进入疫区并有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包括早期3 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充血、出血、外渗征、肾损害)和病程的五期经过。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治疗?):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地"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

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1.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1)抗病毒:发病4 天以内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1g/d 加入10%…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及预后(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预后:本病病死率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

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5%以下。

在我国一般认为汉坦型病毒感染病死率高于汉城型病毒感染。

患者恢复期后可以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腺垂体功能减退。

Elisaf等报告,对23 例健康出院的出血热患者进行追踪,其中12 例出院后1~5 年作肾功能检查,有33%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注意事项(流行性出血热应该注意什么?):
1、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

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

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2、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

清除室内外草堆。

3、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5、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6、本病的病死率一般在5%~10%左右,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较高。

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和肺出血等)。

近年来,由于治疗措施的改进,因休克、尿毒症、肺水肿等而死亡的病例逐渐减少,而死于出血的病例相对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