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关注点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举例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一、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杨春燕 林小琪 单永超 徐晖 杨翠平 魏金锋 2016.8.14
主要内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一:家兔吸入药物A 呼吸道刺激性试验
• 动物:日本大耳白兔
• 剂量与分组: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给药组两个组,给药剂量为每日每次 3.75mg·kg-1,给药浓度7.5mg·ml-1,给药体积为0.5ml·kg-1。每日给药2次, 即每日给药剂量为7.5 mg·kg-1,连续给药7天。
• 检查指标: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粉雾剂(DPI)
特点 使用携带方便 无需抛射剂 易于掌握技巧 肺部沉积率高
临床前安评试验关注点 吸入装置的选择 药物浓度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粉雾剂吸入给药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吸入液体制剂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吸入液体制剂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吸入液体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通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吸入液体制剂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能够通过呼吸道直接传递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起效快、药效稳定、用药量少等。
然而,由于其制备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以及质量要求较高的缘故,吸入液体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吸入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是指在制剂的成分、纯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需要满足的要求。
首先,成分要求是指制剂中所含药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这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其次,纯度要求是指制剂中不应含有有害物质或其他污染物,以确保制剂的纯净度和无菌性。
最后,稳定性要求是指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其有效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以确保药物的功效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吸入液体制剂的质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方法和批号追溯和质量记录等方面。
生产过程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确保制剂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质量检测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对制剂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批号追溯和质量记录是指对每一批次的制剂进行追溯和记录,包括原料来源、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结果等,以便溯源和质量跟踪。
综上所述,吸入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是确保制剂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制剂制备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加强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提高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应该重点关注新型吸入液体制剂的设计和研发,以提高其药效、稳定性和生产效率,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和解决方案。
本篇文章主要涵盖了吸入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在本篇文章中,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部分:- 1.1 概述:对吸入液体制剂的定义和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强调其在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吸入制剂指导原则

附件一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吸入制剂系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
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药物可直接达到吸收或作用部位,吸收或作用快,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用药剂量;而与注射制剂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可减轻或避免部分药物不良反应。
因而近年来越来越为药物研发者所关注。
吸入制剂在制剂处方、给药装置、制剂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关注点,可对吸入制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质量控制研究部分是吸入制剂的临床前乃至临床研究重点之一。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吸入制剂研发的现状,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研究与安全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制定的。
旨在为药物研发者在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过程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也力求使药物研发者和评价者对药物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达成共识。
本指导原则所讨论内容仅限于经口腔吸入制剂在质量控制研究工作方面的特殊研究内容,经鼻吸入制剂暂不纳入本指导原则。
其他一般性要求参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指导原则。
由于新制剂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临床上的特殊需求,在吸入制剂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本指导原则只是一个一般性原则,药物研发者应从药物研发的客观规律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吸入制剂研发的整个过程。
二、吸入制剂的分类根据处方、制剂工艺的不同,吸入制剂表现出多种制剂形式,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剂型名称并存,相互之间既有交叉也有覆盖,不利于药物研发和评价。
为此,本指导原则从分类的科学性出发,同时参考国内外指导原则和相关文献,将吸入制剂分为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质量控制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疾病均需定量给药,因此本指导原则所涉及内容均以定量吸入制剂为对象。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摘要:1.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定义2.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分类3.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具体内容4.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重要性5.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应用实例正文:一、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定义吸入制剂评价参数是指对吸入制剂进行评估时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和指标。
这些因素和指标可以涵盖药物的化学、物理、药理、毒理、临床等方面,以全面评价吸入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
二、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分类吸入制剂评价参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稳定性:包括药物的稳定性、分解速率、储存条件等。
2.物理稳定性:包括药物的粒径分布、颗粒形态、流动性、喷射速率等。
3.生物利用度:包括药物的吸入效率、肺泡沉积率、生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4.药理活性: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时间、作用强度、副作用等。
5.毒理学: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
6.临床疗效: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治疗效果、病程缩短、生存率等。
三、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具体内容1.化学稳定性:评价药物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分解产物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2.物理稳定性:评价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径分布、颗粒形态等,以及这些性质对药物吸入、沉积和吸收的影响。
3.生物利用度:评价药物吸入后到达肺泡的效率,以及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4.药理活性:评价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5.毒理学:评价药物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
6.临床疗效:评价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以及对病程缩短、生存率等方面的影响。
四、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重要性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对于评估吸入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案。
五、吸入制剂评价参数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评价一种新的吸入制剂时,可以通过检测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理活性、毒理学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参数,全面评估该吸入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雾化吸入药物评分标准

雾化吸入药物评分标准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评分标准,用于评估雾化吸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该评分标准的要点:评估指标1. 喷雾峰值流速:对于吸入治疗来说,喷雾峰值流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此指标可以反映药物在雾化过程中的喷射速度。
通常,峰值流速高的雾化吸入药物能更好地到达肺部。
2. 雾化颗粒大小:雾化颗粒大小对于药物在呼吸系统中的输送至关重要。
药物颗粒应适当大小,使其能够沉积在目标肺部区域。
3. 药物沉积率:药物沉积率是指药物在呼吸系统中沉积的比例。
良好的沉积率能够提高药物的效果。
4. 呼吸器械适配性:评估雾化吸入药物与呼吸器械的适配性能够保证药物的稳定输送,并减少浪费。
5. 药物效果:通过监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理指标等来评估药物的效果。
评分标准根据上述评估指标,我们可以制定以下评分标准:1. 喷雾峰值流速评分:- 0分:峰值流速低于标准值。
- 1分:峰值流速达到标准值。
- 2分:峰值流速高于标准值。
2. 雾化颗粒大小评分:- 0分:颗粒太小或太大。
- 1分:颗粒大小适中。
3. 药物沉积率评分:- 0分:沉积率低于标准值。
- 1分:沉积率达到标准值。
- 2分:沉积率高于标准值。
4. 呼吸器械适配性评分:- 0分:呼吸器械与药物适配性差。
- 1分:呼吸器械与药物适配性良好。
5. 药物效果评分:- 0分:无症状或症状无改善。
- 1分:症状有轻微改善。
- 2分:症状明显改善。
综合以上评分,总分越高表示雾化吸入药物的效果越好,安全性越高。
我们建议使用这套评分标准来评估雾化吸入药物的质量,并作为药物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请注意,仅作为参考,具体评分标准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药物和治疗目的进行调整。
关键词:雾化吸入药物,评分标准,喷雾峰值流速,雾化颗粒大小,药物沉积率,呼吸器械适配性,药物效果。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吸入性能评价参数:包括吸入流量(Inhalation flow rate)、吸入容量(Inhalation volume)、吸入时间(Inhalation time)等,用于评价吸入装置的使用便利性和效果。
2. 细粒度评价参数:包括灭菌后的粒径分布(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PSD)、质量均值(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 MMAD)、粒子数量(Particle count)等,用于评价吸入制剂的药物输送性能和沉积效果。
3. 药物释放评价参数:包括药物原位释放率(Drug release rate)、药物沉积量(Deposition dose)等,用于评价吸入制剂在呼吸道内的药物释放和递送效果。
4. 药物稳定性评价参数: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外观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纯度(如药物分解产物含量、杂质含量等)等,用于评价吸入制剂的药物质量和稳定性。
5. 对呼吸道的刺激评估参数:包括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性、过敏性等评价,用于评价吸入制剂对呼吸道的安全性。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具体评价参数的选择和要求会依据具体的产品和使用需求而有所不同。
吸入剂使用质量标准

吸入剂使用质量标准
一、药物成分
吸入剂应含有正确的药物成分,其种类和质量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和相关规定。
药物成分应纯净、安全、有效,并且不应含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或杂质。
二、剂量准确
吸入剂的剂量应准确,以保障治疗效果。
每个吸入剂的剂量应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同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浪费和对人体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药物稳定性
吸入剂中的药物成分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确保在使用期限内保持其效用和安全性。
吸入剂的包装应能防止药物成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线、湿度、温度等。
四、使用方便性
吸入剂的使用应方便、简单,易于掌握。
吸入装置应无锐利边缘或易破损部分,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吸入剂的使用剂量和次数应可调节,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五、安全性
吸入剂应安全使用,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吸入剂应不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应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
六、药物释放
吸入剂中的药物应能迅速且完全地释放出来,以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吸入剂应能保持良好的药效和稳定性,以确保药物在体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七、残留物
吸入剂使用后,不应有任何有害的残留物。
吸入装置应易于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
八、包装和标识
吸入剂应有清晰的标识和说明,包括药品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包装应严密、防潮、防尘,以保护药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包装和标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吸入制剂是指通过呼吸道给药的药物制剂,适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其评价参数相当重要,可以分为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一、物理性质评价参数:1. 粒径分布:吸入制剂的粒径分布对其沉积在目标部位的药物吸收和疗效具有直接影响。
可以通过激光粒度仪等检测仪器来测定粒径分布。
2. 重量:测量制剂的重量可以用来确定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3. 颗粒密度:粒子的颗粒密度能指示制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二、生物利用度评价参数:1. 药物释放速率:药物释放速率是吸入制剂的重要参数之一,能反映吸入制剂的释药性能。
2. 肺部沉积率:通过评测肺部沉积率来评估药物在吸入后在呼吸道中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与呼吸道的相互作用。
三、性能及稳定性评价参数:1. 温度和湿度敏感性:以及稳定性是评估吸入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暴露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观察。
吸入制剂的稳定性能直接影响其药效。
2. 吸湿性:吸入制剂的吸湿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吸湿性能能够影响药物的储存和附加物的准确性。
四、药动学评价参数:1. 血药浓度:通过检测给药后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情况和血液清除速率。
2. 药物代谢:评估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
五、安全性评价参数:1. 毒性: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2. 致敏性:评估药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
六、有效性评价参数:1. 治疗效果:评估吸入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和疗效。
2. 目标部位浓度:评估吸入制剂在呼吸道中的沉积情况,以及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
总之,吸入制剂的评价参数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判断吸入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敏后第14天、第21天分别雾化吸入致敏剂量的2倍剂量进行激 发。激发后观察动物有无过敏反应出现并记录
粉雾剂吸入给药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一:SD大鼠吸入药物B 呼吸道刺激性试验 • 试验动物:SD大鼠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粉雾剂(DPI)
特点 使用携带方便 无需抛射剂 易于掌握技巧 肺部沉积率高
临床前安评试验关注点 吸入装置的选择 药物浓度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喷雾剂(Nebulizers)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关注点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举例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一、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三、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举例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压缩式雾化吸入给药(大鼠、豚鼠、家兔) • 粉雾剂吸入给药(大鼠、豚鼠) • 喷雾剂吸入给药(大鼠、犬) • 气管滴注给药(大鼠、家兔) • 吸入制剂组织分布(大鼠)
定量吸入气雾剂(MDI)
特点 使用携带方便 无需购置设备 使用抛射剂 操作技术要求高 肺部沉积率低(10%)
临床前安评试验关注点 是否有适合动物试验的给药装置 装置改变后粒径的变化 药物肺部沉积量的变化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二:豚鼠吸入药物 A 过敏性试验 • 动物:Hartley豚鼠 • 剂量与分组:设阴性对照组、药物A 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
对照组(10%卵白蛋白)和上市品对照组
• 试验方法:各组动物隔日致敏给药一次,共致敏给药3次;末次
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5μm的颗粒可以到达深部呼 吸道沉降,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特点:
• 肺部具有较大的吸收表面积 • 肺血容量丰富 • 肺泡壁薄,药物极易吸收 • 肺部的生物代谢酶分布集中,生物活性低从而减少对蛋白
质的水解,使得蛋白质和多肽易通过肺泡表面被快速吸收
• 肺部给药可以免去肝脏首过效应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粒径分布
压缩式雾化吸入给药
• 动物:日本大耳白兔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一:家兔吸入药物A 呼吸道刺激性试验
• 剂量与分组: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给药组两个组,给药剂量为每日每次
3.75mg·kg-1,给药浓度7.5mg·ml-1,给药体积为0.5ml·kg-1。每日给药2次, 即每日给药剂量为7.5 mg·kg-1,连续给药7天。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杨春燕 林小琪 单永超 徐晖 杨翠平 魏金锋
2016.8.14
主要内容
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粒径测定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3306型入口撞击采样器(TSI,美国)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检查指标:
1.每次给药后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咳嗽、呕吐、窒息、口等不适症状出 现,口鼻周是否有分泌物; 2.末次给药后24h及恢复期结束,对动物呼吸道局部(唇、上腭、舌、鼻、 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粘膜组织进行肉眼观察,观察有无充血、红 肿、坏死等刺激反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
• 定量吸入气雾剂(MDI) • 吸入粉雾剂(DPI) • 吸入喷雾剂(Nebulizers)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对于吸入给药治疗肺部疾病的制剂,其有效性取决
于药物肺部沉积量。
• 药物能否到达肺部与药物粒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 与口服给药相比,经呼吸道给药,药物可直接进入肺部,提高其
生物利用度。
• 与注射给药相比,经呼吸道给药可减少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
依从性好。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二、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及临床前 安全性评价的关注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