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上课讲义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土壤养分评价分级指标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1 / 2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土壤养分 PPT课件

Mg
Fe
2、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来的养分.
N、P、S等营养元素绝大部分以有机态积累和贮 藏在土壤中。
3、其他来源
生物固氮 大气降水 含有NO2 、NO 、SO2 NH3Cl2及Mg
来源
C、H、O
大量元素 (0.1%以上)
天然营养元素
非矿质元素
来自空气和水
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 或肥料三要素
Ca、Mg、S
中量元素
矿质元素 来自土壤
微量元素 (0.1%以上)
Fe、Mn、Zn、Cu、 B、Mo、Cl、(Ni)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
1、矿物质 岩石矿物风化释放出来的养分,是土壤最初的养分来源。
第十章
土壤养分
第11章 土壤养分
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提要
土壤所含养分的来源、消耗和循环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存在形态 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第一节 概述
土壤养分:指主要依靠土壤来供给的植物必需营 养元素。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是决定植物生长和土壤生产力 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之一。
铵的吸附是指土壤液相中的铵被土壤颗粒表面所吸附的 过程 铵的解吸是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铵(土壤交换性铵)
自土壤固相表面进入液相的过程
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只有2:1型矿物)才固定铵
原因:NH4+离子半径:0.148 nm, 2∶1型粘土矿物晶层表面六角形孔穴半径:0.140 nm 一旦NH4+陷入层间的孔穴后,转化为固定态铵 暂时失去有效性 在蛭石多的土壤中,固定态氮可占全氮的3~8% 然而 北方土壤:固铵的粘粒矿物较多,但其土壤中铵极少; 南方土壤:水田的铵态氮较多,而能固定铵的粘土矿物少 因此,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作用在我国的意义不大。
土壤学16土壤养分-讲义

Chap. 16 土壤养分
§2土壤磷素
土壤磷素的来源: ➢母质来源 地壳含磷约为0.12%,土壤全磷在
0.2~1.1mg/kg之间 ➢磷矿石肥料
Chap. 16 土壤养分
土壤磷素的形态: 1.无机磷 ➢水溶态磷 H2PO4- 、HPO42- 、PO43➢吸附态磷 离子交换和配位体吸附
几乎都能在土壤中发现,但主要的只有20几种 ➢ 生物体中含有90多种元素,但植物必须营养元
素只有17种: ✓ C、H、O;N、P、K;(大量元素:占植物体干重的
) 千分之几 ✓ Ca、Mg、S;(中量元素) ✓ Fe、Mn、Cu、Zn、Mo、Ni、B、Cl(微量元
素)
Chap. 16 土壤养分
§1 土壤氮素
Chap. 16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的转化: ➢反硝化作用 2HNO3 2HNO2 2NO N2O N2
(pH微碱性、严格厌气环境) ➢无机氮生物固定 ➢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氮素转化和循环
N2
遗灼
反硝化作用 化学合成
挥
化
发 损 失
固 氮
学 和 生
体烧 分或 解生
物
还原
还原
物 合成作用
NO3-
NO2-
NH4
Chap. 16 土壤养分
➢ 矿物态磷
土壤中无机磷几乎99%以上以矿物态存在
1) 磷酸钙类化合物(Ca-P)
氟磷灰石 3Ca3(PO4)2 •CaF2
溶
碳酸磷灰石 3Ca3(PO4)2 •CaCO3
解
羟基磷灰石 3Ca3(PO4)2 •Ca(OH)2
度
氧基磷灰石 3Ca3(PO4)2 •CaO
增
土壤养分ppt课件

无机态N
一般只占土壤全N的1-2%,最多不超过58%。
主要是NH4+,NO3-,可以直接被作物吸 收利用
(二)含量
土壤全N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显著的相关性, 全N一般占有机质含量的5%左右。
除少数土壤外,我国大部分土壤全N含量 大都在0.2%以下。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
三种主要转化过程: --有机N的矿化作用; --脱N作用; --氮素的固定作用。
包括微生物对氮素的同化作用、2:1型 矿物对NH4+的晶格固定作用、以及土壤 某些有机质与亚硝酸反应而产生的化学 固定作用。
这种作用是暂时的,在适合的条件下, 可以重新释放。
三、影响土壤有效N的因素
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质地 温度 湿度 酸度 施肥
1、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2、质地 3、温度 4、湿度 5、酸度 6、施肥
南方水稻土中的闭蓄态磷约占无机磷的 40-70%。
(二)含量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一般在0.02-0.11%(P) 之间。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从南磷含量与磷的有效性之间没有必然联 系。全磷含量高,不等于有效磷含量也 高。
二、土壤的固磷作用及其机制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
三种主要转化过程: --有机N的矿化作用; --脱N作用; --氮素的固定作用。
(一)土壤有机N的矿化作用
包括氨基化、氨化和硝化等三个步骤。 以蛋白质为例:
(1)氨基化作用:蛋白质水解成为肽,最 后变为氨基酸的过程。
(2)氨化作用:氨基酸进一步分解成为 NH3的过程。
(3)硝化作用: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 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为硝酸的过程。
6、施肥
施用化肥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 有机N的释放,还能提高土壤N的利用率。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可以帮助农民、研究人员和农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土壤管理建议。
下面是一个包含最全的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1.土壤全氮土壤全氮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氮含量。
根据土壤全氮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高氮土壤:全氮含量大于1.6%-中等氮土壤:全氮含量在1.0%至1.6%之间-中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在0.6%至1.0%之间-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在0.2%至0.6%之间-极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小于0.2%2.土壤全磷土壤全磷是另一个重要的养分指标。
土壤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磷含量。
根据土壤全磷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高磷土壤:全磷含量大于0.4%-中等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2%至0.4%之间-中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1%至0.2%之间-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05%至0.1%之间-极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小于0.05%3.土壤全钾土壤全钾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钾含量。
根据土壤全钾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钾土壤:全钾含量大于6g/kg- 中等钾土壤:全钾含量在3g/kg至6g/kg之间- 中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在1g/kg至3g/kg之间- 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在0.5g/kg至1g/kg之间- 极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小于0.5g/kg4. 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可溶钾含量。
根据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大于250mg/kg- 中等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150mg/kg至250mg/kg之间- 中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100mg/kg至150mg/kg之间- 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50mg/kg至100mg/kg之间- 极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小于50mg/kg5.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影响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酸性土壤:pH小于5.5-中等酸性土壤:pH在5.5至6.5之间-中性土壤:pH在6.5至7.5之间-碱性土壤:pH大于7.5以上是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土壤养分评价分级指标
表1 pH值分级
注:按: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土壤养分》课件

contents
目录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循环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评价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
CATALOGUE
01
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养分
养分来源
养分形态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大气沉降等。
包括水溶性、交换态和难溶性等。
土壤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对土壤养分的溶解、扩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通过自然沉降和风力作用等途径进入土壤的过程。
大气沉降为土壤提供了氮、磷、硫等元素以及其他有益的营养物质,对土壤养分的补充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它们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磷、钾等。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它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养分。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保水能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是维持土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过少或过多施肥都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养分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养分对植物品质的影响不同,如氮肥过多可能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影响品质。
养分对品质的影响
THANKS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施肥计划
通过合理施肥和有机物料投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养分平衡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计划,确保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
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6 <0,6 <0.05 <30 <3 <30
我国置土壤肥力分级标
土壤速效土壤中速效磷
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
NH4OAC 法测定的土壤速效钾水平与当季
作物钾肥肥效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土壤养分评价分级指标
表1 pH值分级
注:按2.5: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
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
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
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