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历史背景与意义

历史背景与意义

历史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回顾过去,不仅能够了解我们的根源和发展轨迹,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以历史背景和意义为视角,探讨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1.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古代文明遗产。

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华夏文明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首次出现。

这一时期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历史事件的发展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唐朝的辉煌……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历史事件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宝库,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1.3 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也有外来文化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另外,元朝时期的蒙古族统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历史的意义2.1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能够让人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进而增强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2.2 智慧的积累与启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智慧和经验,这些都是前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先贤们的智慧,为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提供参考,避免重蹈覆辙。

2.3 价值观的传承历史是一面价值观的镜子,在历史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优秀的价值观是如何被传承和弘扬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2.4 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历史中常常出现战乱、动荡的场景,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领悟到和平的珍贵和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珍惜和平、推动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通过了解历史背景与意义,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源,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经验。

初中历史重要事件与时代背景

初中历史重要事件与时代背景

初中历史重要事件与时代背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事件及其时代背景,以下将就几个重要事件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经历了长达近百年的战乱和殖民统治,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推翻了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重要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胜利之一。

在这一事件背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解放军的奋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开启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崭新历程。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经济困难、政治斗争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歧。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革命来解决这些问题。

重要事件: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广泛的政治运动,以红卫兵运动为标志。

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推翻“四旧”、加强农村和城市的革命化等政策。

然而,文化大革命也导致了社会混乱和经济停滞,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三、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迫使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解放生产力,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重要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邓小平为核心,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工商业自由化以及引进和吸收外国投资等措施。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背景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史背景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史背景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夏朝,一直延续至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变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背景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好的了解。

七大朝代及其背景: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

夏朝王室建立了专制统治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商朝时期,肆虐的洪水为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契机,王室通过控制水利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周王权力逐渐削弱,导致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

东周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诸侯国。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朝代,也是皇帝制度的真正确立。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其暴政也导致了短暂的统一。

5. 汉朝(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确立了华夏民族的版图。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逐渐衰败,地方割据导致了三国时期的战乱。

6. 隋朝(581年-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其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

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其专制统治和高强度的征战也导致其短命。

7.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享有"开元之治"的盛誉。

唐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高峰,与外国的交流也十分频繁。

历史时代背景

历史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政治上:宗法统治秩序瓦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文化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私学的出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经济上:(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牛耕普及;纺织业、手工业发达同:商业初步发展,但严格管理;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郡县制文化上:(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高度专制,任用法家(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思想大一统;出现太学;古代科技(造纸术)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文化上:各种思想交汇、佛道迅速传播;艺术自觉发展,绘画、书法取得长足进展,雕刻艺术成就辉煌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经济上:商业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三教合一”、儒学复兴;书画艺术大放异彩,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雕版印刷与火药应用,标志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宋明清时期(宋元907~960-1276~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经济上:(宋)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产生雇佣关系;手工业、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闭关锁国、海禁、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政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经济上: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列强侵略(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开放;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民国初年);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化上: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济);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以上两点都属于政治);“经世致用”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60年代,“自强”;90年代,“求富”)使中国近代化科技起步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第一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1912年1月~1919年5月)。

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背景介绍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历史背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过去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现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历史背景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历史背景介绍。

一、历史背景的概念和重要性历史背景是指在某一特定事件、现象或文化产物发生之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它包括了过去的事件、思想、价值观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特定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到特定事件或现象是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影响的。

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原因、动机和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历史背景介绍的方法1. 时间背景介绍在历史背景介绍中,时间背景是最基础的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时期来帮助读者更好地定位和理解。

例如,如果我们要介绍某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简要描述该事件发生的年代和时期,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 社会背景介绍社会背景介绍是历史背景介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当时的社会结构、阶级分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例如,如果我们要介绍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描述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3. 政治背景介绍政治背景介绍是历史背景介绍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当时的政治制度、统治者和政府的性质以及政治力量的对立和博弈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

例如,如果我们要介绍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我们可以描述当时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统治者是谁,他们的统治方式和政策是怎样的,以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4. 经济背景介绍经济背景介绍是历史背景介绍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当时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贸易和商业活动等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经济环境。

【名词解释】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等

【名词解释】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等

【名词解释】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等历史背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可分为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

国内因素往往包括事件发生前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直接原因(导火线、借口)等诸多因素,“历史背景”虽包括“原因”,但“原因”的得出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概括,除此之外,背景往往还包括事件发生前的酝酿过程。

历史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是根据大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我们通常按照原因的来源把它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按照原因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分为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按照引发作用的大小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是来自历史事物当事人方面的内部因素,所以又有人称之为内部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当事人之外的原因,也称之为外部原因。

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就是研究原因和结果之间偶然和必然联系的问题。

偶然原因,表面上不经过中间事物,因一个偶发事件直接诱导一个结果的出现,所以它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不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偶然原因也有称直接原因和导火线、借口等等。

导致一个结果必然出现的历史事物就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具有本源性和不可替代性,它预示着历史事物的必然产生和发展方向。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有机联系的一对概念。

主要原因是诸多原因中起重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次要原因是在诸多原因中重要性较差、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历史条件:也叫“前提”。

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具备了哪些条件才会发生以后的某一件事。

它同“原因、背景”意思差不多,但一般指包括积极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也只是积极的结果。

原因是已经存在,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因素;条件是已经存在,不一定导致结果的因素。

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命题时,“历史背景”常和“原因”混用,往往问某事件发生的背景实际上就是问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但实际上仔细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说明]历史时代背景

[说明]历史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政治上:宗法统治秩序瓦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文化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私学的出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经济上:(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牛耕普及;纺织业、手工业发达同:商业初步发展,但严格管理;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郡县制文化上:(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高度专制,任用法家(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思想大一统;出现太学;古代科技(造纸术)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文化上:各种思想交汇、佛道迅速传播;艺术自觉发展,绘画、书法取得长足进展,雕刻艺术成就辉煌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经济上:商业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三教合一”、儒学复兴;书画艺术大放异彩,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雕版印刷与火药应用,标志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宋明清时期(宋元907~960-1276~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经济上:(宋)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产生雇佣关系;手工业、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闭关锁国、海禁、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政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经济上: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列强侵略(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开放;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民国初年);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化上: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济);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以上两点都属于政治);“经世致用”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60年代,“自强”;90年代,“求富”)使中国近代化科技起步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第一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1912年1月~1919年5月)。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清朝末期,中国逐渐弱化,许多国家一窝蜂地来华掠夺资源和市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大小不等的民主革命,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猖獗和互相争斗,未能得到完全成功。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爆发了国共内战。

1949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攻占北京、南京等重要城市,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五、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了工农业生产,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文公,名重耳,谥号曰“文”,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

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在位时间仅八年。

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

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都是以他为主角的成语故事。

重耳生下来的时候生理上有些畸形,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并且是个重瞳子,上古的舜帝就是重瞳子。

并给他起名“重耳”。

晋献公季伟厚,把他与申生从贾国接回来。

此时的公子重耳已经长成翩翩少年。

但申生虽也是仁德君子,可他有个大款外公齐桓公,不久就被立为太子。

有个强大的外公做后盾,申生获得的政治待遇也就更高。

申生为献公太子,威望甚于重耳,最得国人的爱戴。

大臣们都认为申生比重耳更适合接班献公。

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献其二女(长曰骊姬、次曰少姬)于献公,以此求和。

回国后,宠爱二女,特别是骊姬。

骊姬奸猾诡诈、献媚取怜,得献公之专宠。

不久姐妹俩皆有喜,骊姬孩子叫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

子以母贵,二少子皆得献公喜爱。

此时,献公隐隐有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

加之,骊姬从中挑拨,就打算分封申生、重耳和夷吾。

在分封制的时代里,公族在外,其意即为分封。

分封则另立宗庙,为旁支,就基本丧失了对大宗的继承权。

骊姬之意很明显,可是献公是何等英明?岂会不知分封三子之意?然而献公一口答应重耳兄弟遭到后妈的嫉恨,骊姬第一目标是储君申生。

申生在分封期间屡立战功。

为了除掉申生,骊姬借口申生之母托梦,却在申生供奉于献公的胙肉中下毒。

献公认定申生有弑父之心,申生逃亡曲沃。

献公招三公子问罪,申生有口难辩,畏罪自缢。

重耳、夷吾听闻申生惨遭奸人迫害,前往探问。

骊姬献谗:重耳、夷吾亦与申生同谋。

重耳、夷吾听说后妈又将要陷害他们,便不辞而别,悄悄返回封地。

献公见儿子们不辞而别,更确定其心中有鬼。

晋献公的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围住两个儿子的封地蒲城与屈邑。

夷吾虽敢于与父亲的军
队较量,寡不敌众。

重耳则更干脆,不抵抗,声称:“儿子不能跟老子打!”不久,封地就陷落,重耳越墙逃脱。

重耳投奔到其母国——翟。

重耳的母亲本就是翟人,这里是狐偃的故乡。

对此,狐偃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献公也没有去赶尽杀绝,重耳终于可以暂时歇口气,在翟国安居。

这一呆竟然就是12年,好在翟君对重耳还不错。

生活也在平淡中度过。

前651年,晋献公将崩,晋侯之位传于公子奚齐,且尊骊姬为国母,然献公尸骨未寒,就有人聚众作乱,里克杀死奚齐、卓子。

献公子为数不少,有贤名者只剩重耳与夷吾。

里克说他杀二君是为迎贤主。

里克派遣狐偃之兄狐毛到翟国,面见重耳。

狐毛向重耳转达里克之意,重耳犹豫不决。

这些年,重耳目睹父亲过于残忍的手段,甚至怀疑里克为他设下的也是个圈套。

里克的善意没有得到重耳的理解,转而又去招身在梁国的夷吾。

这时候秦穆公紧盯晋国内政,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重耳为君,重耳谢绝穆公的好意说:“父亲在世时,我就不讨父亲喜欢,被父亲怪罪。

如今父亲去世,我又不能为父亲守丧。

为人子者,大不孝顺!哪里还敢贪恋君位?”
可夷吾面对这样的条件喜出望外,便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穆公的援手。

公子夷吾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秦为援,击败了重耳,顺利的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惠公即位后,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党羽,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他大兴党狱,加剧了晋国高层的矛盾。

惠公恐国人附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

重耳通过细作的传话打听到惠公的阴谋。

与谋臣商议,狐偃说:“我们在这已经呆了12年,盘缠也积蓄够了。

现在应该去其他诸侯国谋取支持。

”重耳依其言,便与家小作告别。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已来,重耳吓得拔腿就跑,看见马车,一跃而上。

匆忙之间,重耳一行就上路了,盘缠都没带。

自翟国往东来到卫国境内,卫文公一时糊涂,说对重耳没有兴趣。

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又再度启程。

重耳一行来到了齐国。

时桓公在位,齐为霸主,齐桓公素有爱贤之名。

而重耳之贤,天下共知,桓公听闻重耳到来,出郭相迎。

桓公待重耳甚厚,使其得到了很好的补给。

在与重耳的交往中,意识到一个落魄公子的举止之中,气魄宏伟;谈吐之间,志在天下。

而重耳身边的随从,皆世之豪杰,将相之才。

于是,桓公以其宗女嫁于重耳,盼能捆住重耳,即便重耳最终复国,也可得晋之欢,以为助力。

这些年饱受苦难的重耳,尽享驸马之贵。

只知自己为公婿重耳,便忘记自己本为晋重耳。

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衰落,以齐之力复国已不实际。

重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不愿再去品尝流浪奔波。

狐偃、赵衰等人多次提醒重耳,重耳不从。

宗女就与狐、赵合计,将重耳灌醉。

然后拖上马车,离开临淄。

等重耳一觉醒来,为时已晚。

离开齐国温柔乡,又曹国。

曹共公拒绝接纳重耳。

早听说重耳身理缺陷,竟然在重耳沐浴之时,在窗帘外偷窥,看看重耳的骈肋到底长得啥样。

重耳知道后,痛恨曹共公,暗自要报复曹国。

开了曹国,又步入宋国。

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襄公对重耳的待遇只差没有嫁老婆。

重耳小住了一段时间,修整后便再度启程。

重耳一行来到郑国关前,派人通报郑文公。

贤士叔詹说:“重耳,是晋国的贤公子,与君侯同宗,宜当结交!”可郑文公是个连父子亲情都不认得的主,哪会买这个帐?文公拒绝:“每年从我们这里路过的诸侯、公子那么多,如果每个都去招待,我们哪有那么多钱?”于是乎,郑文公催促着重耳一行赶紧赶路,不要在郑国闲呆。

重耳离开郑国,继续往南,进入楚国境内。

楚正值强盛,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贤人,便远迎重耳,让他居住在郢都,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

有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楚成王又问:“他日若你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思忖一会,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

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前637年,晋惠公病重。

正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圉公子圉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便偷
偷溜回晋国。

惠公不久死了。

公子圉顺利继位,是为晋怀公。

但他残暴统治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反对。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另外,昔秦穆公待怀公为上宾,他的不辞而别也惹怒了穆公。

穆公再度考虑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

而重耳则成为秦穆公的首选。

打听到重耳已经入住楚国,便派使臣赶往。

重耳听说秦伯要帮助他返国。

随即便辞了成王,匆匆离开楚国,往秦国而去。

来到秦国,穆公表示愿意辅佐重耳回归晋国,夺取君位。

但旧事重提,要重耳即位后将昔日的河东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酬劳。

重耳也同意了。

穆公非常满意,便要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文嬴嫁于重耳。

在秦穆公支持下,秦军三千士兵护送重耳渡过黄河。

到此为止,重耳结束了阔别祖国19年之久的流浪生涯。

重耳回国后,联络亲信力,在众人的簇拥下,被立为君,是为晋文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