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关于童年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关于童年第一章的读书笔记一、主要内容概括。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阿廖沙。
1. 天真懵懂。
- 在这一章中,阿廖沙刚刚经历了父亲的去世,他对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还不能完全理解。
例如,他被带到外祖父家时,对外祖父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压抑的氛围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以一个孩子纯真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2. 敏感脆弱。
- 父亲的离世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内心已经受到了创伤。
而到了外祖父家后,他目睹了外祖父的残暴和舅舅们的争吵,这些都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到害怕和不安。
他在这个陌生又充满恶意的环境中显得十分脆弱,比如当外祖父第一次打他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二)外祖父。
1. 残暴自私。
- 外祖父是一个典型的残暴自私的人物形象。
他对待家人非常凶狠,稍有不如意就对家人大打出手。
他的残暴在阿廖沙刚到他家时就有所体现,他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外祖母和阿廖沙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而且他的自私表现在对财产的看重上,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家产争吵不休,这也反映出他在家庭财产分配等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2. 专横跋扈。
- 外祖父在家中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话就是命令,全家人都要听从他的安排。
他不容许家人有任何违背他意愿的行为,这种专横的态度使得家庭氛围更加压抑,让阿廖沙和其他家人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三)外祖母。
1. 善良慈爱。
- 外祖母是阿廖沙黑暗童年中的一道光。
她总是用自己的爱去温暖阿廖沙,当阿廖沙受到外祖父的打骂或者舅舅们的欺负时,外祖母总是会安慰他,保护他。
例如,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外祖母会挡在阿廖沙身前,她的这种善良和慈爱给了阿廖沙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2. 乐观坚强。
- 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家庭里,外祖母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她会给阿廖沙讲述一些美好的故事,让阿廖沙在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
她的坚强也体现在她能够忍受外祖父的暴躁脾气和家庭中的种种不幸,并且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和谐。
三、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网络】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2.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典例精析】例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人口分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2018赛季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港拉开序幕,于荷兰海牙收官.下图为环球帆船赛路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帆船停靠城市所在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伊塔加B.奥克兰C.广州D。
墨尔本2。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布不平衡,各大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B.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位于低纬度地区D.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区【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帆船停靠的四个城市中广州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超过100人。
第2题,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4。
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水源充足B。
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4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生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
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D。
工业发展最早6。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思维导图:人口与地理环境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 9月29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杭州所辖的淳安县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 2019年1月5日发行了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 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疫情蔓延之初,防疫物资短缺、防疫设施更新滞后等问题是我国各城市均面临的问题,不是温州独有的问题,而浙江温州远离中国疫情爆发地湖北,之所以曾经一度排名城市确诊 病例人数TOP10,主要是由于在鄂温州商人返温导致病例输入,D错。 A.杭州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 (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 C.浙西盆地 D.沿海岛屿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从国外大量吸引移民,会对我国环境带来一定压力,C错。 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C.在鄂温州商人返温,输入病例,在“熟人社会”中传播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4.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C.城市取消落户限制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解析】我国新生儿数量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①错。 【解析】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有利于人们获得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会破坏海洋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C.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挤出”效应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环境的食物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鱼贝 鸟禽 畜类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低效性和单向性。 物质循环 信息联系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各个环节质和量的相对稳定、 相互适应的状态。
环境污染物
空气 土壤 水 食物
浓集
肺 皮肤 肠道
吸收
血
转移
蓄积
器官
靶细胞
结合、分布、代谢 排泄 排泄
环境污染物吸收、分布、代谢多室模型图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 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 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环境的自净作用包括: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降等。 化学净化:氧化、水解等。 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等。
分解者
无机界(空 气、水、土 壤、太阳辐
射等)
有机物 矿物质
一级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
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食物链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
生物的食物,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链状关
系。。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低效性和单向性。 物质循环 信息联系
Public nuis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称为“公害”。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 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污染的来源:
生产性污染:三废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 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 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
The factors that composes environment:
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因素) Chemical factors (化学因素) Physical factors (物理因素) Social and mental factors (社会心理因素)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Persistent Organic Chemicals such as PCBs bioconcentration.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水 空气 土壤
水中浮游生物 人
植物
昆虫
人类环境的食物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鱼贝 鸟禽 畜类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
在生物体的参与下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物质 分解成无害或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
第二十章 人和环境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一、人类环境
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环境(Environment)
Definition: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 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 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 作用。 Primitive environment (原生环境) Secondary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
The limitation of selfpurification is brought about by: • Overburden with pollutants • Accumulation of chemically stable substances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工农业生产废渣 生活垃圾
肥料
雨水
农药
土壤
农作物
畜产物
人
工农业 生产废气
工农业 生产废水
生活废水
河、湖、海水
鱼贝类 水生生物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迁移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 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并基
本上未受人为活动 影响的自然环境。
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
次生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
下形成的环境。
The maintenance and improvement of health should be at the center of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人与环第一境章人物和环质境-的-分析统一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 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污染的来源:
生产性污染:三废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非生物环境条件中:物理作用,简单 的化学变化
生物体内:酶作用的生物化学变化 生物富集作用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大气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 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组成
第一章人和环境--分析
无机物 光能
有机物 化学能
生产者
无 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