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合集下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浩然正气,并不是指气,而是正大刚直的气势。

无私无畏,才正大刚直。

浩然正气,是自我完善,正心的过程。

浩然正气,出自于孟子。

继承者,是文天祥。

历史上,对浩然正气的记载,只有这两处特别显眼。

《孟子·公孙丑上》与文天祥《正气歌》对浩然正气的描述,是一种致刚至阳,积极正面的气质。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

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

文天祥写的《正气歌》也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

在孟子与于文天祥眼中,人培养浩然正气需要正义和道德积累,却在天地间无处不在。

孟子之“浩然之气”

孟子之“浩然之气”

孟子之“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槏于心,则绥也”。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有两大特征:“至大”和“至刚”。

“至大”是对个体形体渺小的超越;“至刚”则是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人生在世,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瞬息万变的社会,常常会感到个体的渺小与卑微,这种情感积淀于人的心理结构中,就会形成人们的自卑意识。

西方基督教中的原罪观念及对上帝的贊美,中国古代对人格神的膜拜和祭祀,无不是人类自卑意识的外化。

孟子这种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修炼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从而彻底摆脱人类深层意识的自卑感,成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大丈夫(孟子语)”。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世上最大最有力量的“神仙”就是天地宇宙,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格化的“神仙”,那些在人们心中诚惶诚恐的各类“神灵”,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自我规范的人类自我之镜。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本辑内容《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先做到不动心如果孟子在齐国受到重用,担任卿相,进而辅佐齐王称霸称王于天下,那么孟子会动心吗?亦即孟子会以此而自得自满,甚至享受富贵荣华吗?这是学生对孟子的提问(《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回答很清楚,“我四十不动心”。

这话使我们想到孔子的“四十而不惑”。

学生接着请问:不动心有方法吗?孟子于是介绍了三种勇敢。

意思是:一个人要能抵抗诱惑,必须先有坚定的立场,知道自己所在乎的是什么。

这即是勇敢的体现。

第一种勇敢的代表是北宫黝。

他的表现有如无所畏惧的刺客: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鞭打一样。

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

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刺杀平凡小民一样。

毫不畏惧诸侯,听到斥骂一定反击。

第二种勇敢的代表是孟施舍。

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如果衡量敌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队的人。

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第三种勇敢的代表是曾子所转述孔子的话:“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以上三种勇敢确实不同。

第一种“向外”展现强大的气势,第二种“向内”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不难分出高下。

人若只靠武功或蛮力,那么人外有人,并且年老体衰时就不堪一击了。

人若凭藉内在的信念,以高昂的士气来面对敌人,但无法预测敌人的情况如何,因为他们也许有更强的斗志与更大的决心啊!第三种是“向上”诉求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

它超越了向外的气势与向内的意志,而是先自问是否言行合乎道义。

如果自己理屈,那么不管对方是谁,立即认错、道歉、改过,并重新走上正途;如果自己理直,那么就无所担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的不动心显然出于第三种勇敢。

他说:如果别人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我一定先反省自己是否“不仁、无礼、不忠”(没做好事,不守礼仪,没有尽力)。

养浩然正气 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

养浩然正气 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

养浩然正气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2015.10以前读过的书中,很多都引述过《孟子》一书的内容。

在中学时,语文课上也学习过几篇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寡人之于国也”等著名篇章,让我一直对孟子心生敬仰,想了解这位被尊为“亚圣”的先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

多年以前在外地出差,购买《孟子》一书,但因工作繁忙,自己又缺乏毅力,尘封于书架。

从去年起,工作生活趋于稳定,遂将早已购买多年的《孟子》找出,利用工作之余,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认真研读了一遍,对不理解的文字、短句通过查词典、上网搜索含义,并用铅笔在一旁做好注释。

孟子的高尚思想,富有气势的文辞,旁征博引,感情充沛,让我为之折服。

《孟子》一书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十四个篇目。

而孟府的大堂前,清代世宗亲笔题写的“七篇贻矩”匾额,是指《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举止和处身立世的准则规矩。

书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人天性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等宝贵思想。

但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

浩然之气出自“公孙丑”篇。

孟子生活的时代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开疆拓土,亦或掠夺钱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孟子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济苍生于乱世,周游列国,极力劝说各国君主采用他的“仁政”主张,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是,孟子的理论却被司马迁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致使“仁政”在各诸侯国屡遭冷遇。

虽然司马子长对孟子尤为尊重,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可看出。

《列传》开头便是“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通仿,依照、依据)于利而行,多怨。

’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意思就是司马迁每次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不免慨叹孟子思想的深邃。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此气至大至刚,需以直养而无害,方能塞于天地之间,与义和道相配。培养浩然之气,在于集义,即积累善行,事事合乎道义,而非偶然为之。行有不慊于心,则气馁。告子不懂义,因其视义为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物。培养过程中,必有事焉,但勿预期效果,心中常记,不助长,如宋人揠苗助长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要之,集义是根本,使每事合义,自然养成浩然之气。此外,“揠苗助长”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于知识、技艺,更在于进德修业、立身处世。只有踏实学习,勤恳工作,方能面对困境不悲观,取得最终成功。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便是充满这种浩然之气的人格,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孟子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中,让世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影响的莫过于“浩然正气”一说了。

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说:“我能辨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孟子进而解释道:“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很难说清楚的。

作为一种气,它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它,这样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用义与道来充实;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通过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孟子通过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培养浩然正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那么,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做一个坚守儒家教义的人孟子所言之“气”,其“原料”完全来自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

一个人笃行儒家教义,靠的不是一两次自发的偶然行为,而是需要永不懈怠的终身努力。

因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说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宗教。

孟子所构建的人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儒学教义的人文化,亦即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与“人”学相对应的体系化。

首先是对人心的定位。

孟子强调人要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失去“本心”,只有源于本心的“性”才是善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真正的君子,是不丧失其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孟子认为,人只有守护好自身的善性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物联网}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物联网}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物联网)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傅佩荣《浩然正气》壹、引言很多人均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于世界上首先要有壹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仍要浩然。

“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于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壹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壹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

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壹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

我们所谓的正气且不是指空气,是壹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壹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均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壹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

这壹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壹个非常简单的描述。

而于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于壹起,血跟气。

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于三个阶段均要小心。

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

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

他见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

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于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壹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壹下,他说壹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壹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

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

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壹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均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能够见,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壹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傅佩荣《浩然正气》一、引言专门多人都喜爱“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第一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

“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讲,代表水势甚大的模样,看起来是一种专门大的气概,那个正气所以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

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讲“天地有正气”。

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明白人要呼吸,人一辈子确实是一口气啊,那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

这一点庄子讲得专门清晰,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专门简单的描述。

而在儒家里面,差不多上那个气,孔子来讲,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

他讲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时期都要小心。

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

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看专门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

他看到人只要有躯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因此要专门小心。

那个讲法是对的,我们也明白我们的躯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内心面就受到阻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躲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那个词专门难了解,因此他别的地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讲一下,他讲一个人不管再如何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确实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

平旦,旦确实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确实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确实是夜气了。

请咨询什么原因那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明白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能够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通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翌日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

那你开始跟别人来往,接触之后接到各种信息,又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

通常人的生命有时候也专门无奈。

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白天又出去又不记得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一路下去,不明白自己一生在做什么,大部分时刻都稀里糊涂过去了。

少数人能够觉悟,确实是我培养我的夜气,让它不要失去。

他讲一个人再如何坏,他晚上睡觉早上起床的时候,依旧有夜气。

那个夜气跟一样好人是专门接近的,也是几稀,一点点,依旧有它的好处,然而重要的地点在哪里?你没有储存,你没有进展,你没有去培养修养,就没有用了,这专门惋惜。

二、孟子别于他人的特色因此后来学生就再请教老师讲,老师那你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讲我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我知言,我了解别人讲话是如何一回事,我一听别人讲话就明白别人内心想什么,就明白别人什么情形,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专门强调有始有终,《论语》最后一句话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你不懂得如何辨论别人讲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孟子那个地点他讲我知言,因此孔子在《论语》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你不了解辨论别人的言论你就不能了解那个人是什么情形。

孟子的特色确实是讲我确实是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讲你讲话有偏差,我明白你哪里有盲点,你讲话在闪耀其辞,我明白哪里是你的逆境,你讲话太过度了,我明白你有什么样的执着,孟子统统讲出来。

因此那个知言是接上《论语》,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他讲我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专门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学生听不懂,他讲请咨询老师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讲“难言也”,孟子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专门难讲。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谁听得懂?他先讲专门难讲得清晰,他讲这种气你用直,正直的直,代表真诚,来去培养他的话,不要损害他,不要阻碍他,他进展出来是至大至刚,最至大最坚强,能够充满在天地之间。

讲实在的,一个人最多也只是是七尺之躯吗,这么小的一个躯体,培养一种气,如何充满在天地之间呢?如何这种话谁听得懂?一个人把他的气培养出来,能够充满在天地之间,各位想想看,你先自由想象,这种话你是不是讲出来,话是要沟通,是要别人听懂,那你什么原因讲出话来别人听不懂呢?我刚才讲可能专门多人也听不懂,我的气培养出来又至大又至刚。

这两个词还好,你能够去讲你自己的一种心得,但如何样充满呢?如何样在天地之间,这时候你就要联想,当他讲我的气培养出来,充满在天地之间的时候,代表什么,我到任何地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差不多上我的家,一个人把他的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他活在世界专门安稳,他能够活在当下,活在那个地点,活在今天,咨询心无愧,他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受到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是他的浩然之气的意思。

因此我们听到孟子讲天地这两个字,不要想到上面天底下地,要想到天地之间确实是万物,确实是人间。

因此我们就要咨询,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能够让他的正气使他在天地之间行走完全坦然悠闲,确实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从这边去想。

三、修炼“浩然正气”的秘笈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孟子有个学生请教他讲,老师,你看起来是有原则、有理想,假现在天齐王让你当宰相的话,你会可不能动心?学生直截了当咨询,老师会可不能动心?动心什么意思呢?齐王叫我当正相。

哎呀,快乐的睡不着觉,兴奋的不得了!别人一看就明白那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讲可不能。

他讲我四十岁就不动心,我们也明白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个关坎。

然而你孔子如此讲,孟子如此讲,我们一样人呢?我们看到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也明白我们是四十而大惑,所有人的咨询题统统在四十岁显现,往常都没什么咨询题,四十岁往常照着父母跟老师的安排跟指教,好好的念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有了,开始显现咨询题,摸索人一辈子的咨询题,这一生到底如何一回事,开始困惑了,孔子能够四十而不惑,孟子能够四十而不动心,因此这确实是一种修炼的成果,因此学生就会讲,老师这种动心专门了不得吗?孟子讲不行,我比不上告子。

告子来了,因此我们上次提到告子讲一句话,他讲食色性也,我们还加以批判。

然而不要不记得,孟子公布承认,告子先我不动心,等因此告子在四十岁往常就不动心了。

那不动心好不行呢?不动心有两种,孟子就要辨论了,他讲告子不动心跟我不动心不一样,因为告子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

因此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叫做讲话讲不通,内心不要想,内心想不通不要动气。

压制最后变成木头人,我们今天叫植物人,所以植物人是生病了。

然而告子的方法确实是把他压制下来,我不动心,我什么情况都把他忍下来,这不是方法,这久了会生病的,活着也毫无乐趣。

因此孟子讲我跟告子不一样,如何不一样呢?他讲内心面想不通不要发脾气我赞成,然而如果讲话讲不通内心不要想,我不赞成。

人有理性,确实是要摸索,我今天跟你讲话讲不通,我就要想道理讲不清晰呢?再念书吧,再学习吧,再摸索。

因此孟子跟告子确实是前面这一段不一样,讲话讲不通我就要想清晰了,告子不是,全部压制。

因此这种不动心专门危险,孟子就不一样,到最后全部想通了,连司马迁也讲孟子到最后想通了,想通了就没有咨询题了。

他后面接着讲,把这种气培养的话,要配合两个字,第一叫做“义”,第二叫做“道”。

到现在为止我们明白孟子的方法了,孟子的方法确实是三个字,第一个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跟“道”,三个字。

1.“直”直那个字有时候专门难讲得清晰,如果你讲直确实是正义,直确实是正直的话,请咨询是谁在判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不一定。

因此你用直来培养,那个直一定要了解,从儒家孔子开始到孟子,他们的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没有真诚就谈不上正直,因此真诚是基础,孔子讲过“人之生也直,惘之生也幸而免”。

什么意思呢?他讲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应该好好真诚的过生活,如果你没有真诚,还能活下去的话,这是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然而天下人大部分是侥幸,代表什么?你没有真诚,你还能活着,运气好。

因为你不真诚,你如何会走上正路呢?相反你真诚的话,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走上正路,这是儒家差不多的观点。

因此直那个字,叫真诚而正直,否则你如何讲明?因为儒家常常批判,我到专门多地点去演讲的时候,专门多高校的学生专门能够摸索,常常就咨询讲,儒家看起来不太适合法制的社会。

什么原因?因为孔子讲过“爸爸偷羊,亲小孩替他隐瞒;亲小孩偷羊,爸爸替他隐瞒”,里面就有直,这看起来违反法律的,对不对?法律是应该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如何能够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专门悲伤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亲小孩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咨询他你父亲偷羊吗?我不明白,大致没偷吧。

这一来如何坚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辩?这时候如何办呢?提要了解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他讲的是真诚作为基础,爸爸偷羊,亲小孩所以期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法律查到的话,他所以同意法律制裁,这是没有咨询题的,然而他绝对可不能讲我爸爸偷羊,我来检举,不行。

因为你如此的话违反真诚的情感,因此儒家的直那个字,你不要只把它讲成社会正义,没有这么样的外在化,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要有内心的真诚做基础。

因此在摸索、在懂得儒家直那个字一定要记得真诚而正直,从真诚引出正直。

现在我们明白如何样培养浩然之气了,第一个用真诚的态度跟正直来培养如此的气。

譬如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互动的关系,你能够真诚的话,做任何事都真诚,讲任何话都真诚,久而久之就一种力量,那个气什么原因变得浩然呢?确实是力量。

气本来确实是呼吸而已,然而我讲话跟行动形成一种我的特色,叫做我的风格显现了,到任何地点差不多上真诚的去跟别人来往,久而久之,别人看到我就有一股正气过来了,一股力量过来。

我们要修炼,第一步就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接着要配合“义”跟“道”。

2.“义”跟“道”“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我那个人在那个情形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就在那个地点。

因此道代替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面,人不能忽略这一点。

我是人,我跟别人一样,都要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是向善,因此我走在行善的路上。

请咨询你什么时候该如何做,叫做“义”,“义则,宜也”,宜确实是适宜的“宜”,因此宜那个字确实是恰到好处,确实是具有正当性。

别人如此做是对的,你如此不做不一定对?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例如讲你现在讲一句话,别人讲这句话是对的,我今天讲一句话就不对了。

什么原因?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因此义最难在什么地点,确实是我要判定是否适当,这叫“义”。

我从前如此做是对的,今天如此做不见得对,因为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我需要调整,这需要一种聪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