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思想简介(考试必备!)
孟子的思想精选

孟子的思想精选孟子的思想精选孟子的思想1、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民本思想(1)经济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同时,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
(2)政治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思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孟子的主要思想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 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 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 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 品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人性当是善的。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 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 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 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 映了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 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
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 管好自己
H.兴趣是学习最好 的推动力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主要思想孟子就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就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就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区别于其她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就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就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与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就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就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就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就是说,善就是人的本性,就好像就是水一定就是往下流一样,就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就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就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中考历史孟子思想总结与反思

中考历史孟子思想总结与反思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思想的总结与反思。
孟子的思想总结如下:首先,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性本善,天赋善性,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一面。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使其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应是以仁为本,即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关心人民的福祉,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孟子强调天命思想。
他认为天命是上天赋予君主的责任和权力,君主应该以仁心行事,放下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同时,孟子也主张人民有权变更君主,即合法的君主是人民的选择结果。
第四,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个人修身齐家后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因此他强调人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家庭和社会。
第五,孟子主张了君主有道的思想。
他认为君主必须具备德行和道德的修养,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和民众,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行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对于孟子思想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首先,孟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利益追求和竞争不可避免,政府的治理也需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平衡,而不仅仅是追求仁爱之心。
其次,孟子思想中的天命思想,将君主放在了超越人民之上的地位,忽视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人民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也应该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另外,孟子过于强调个人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制度和政策对人们行为和生活的影响。
只有个人的自律远远不够,还需要健全的社会机制和公正的政策来保障人们的福祉。
孟子简介及思想

孟子简介及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最完整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卷一梁惠王上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
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
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
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梁惠王下一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强调“与民同乐”三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
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
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
四强调“与民同乐”。
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五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
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儒家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论、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追求善良是人类行为的正常本能。
他强调人的潜在道德感和善行的根源,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这与他的时代相对应,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通过强调人性本善,倡导每个人以道德为指导,以追求善良为目标,来改善社会状况,实现和谐与稳定。
二、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是孟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在于无恶”,认为爱和善是人们心灵中一种最基本的情感。
他主张人们应该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和善,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政治观点孟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包括君主立国和民主思想。
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要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一个有德政的君主。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贤能为谋士和官员,以德行为统治的基础。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忠诚和公正为原则来治国,通过执政以道德来影响人民,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目标。
孟子同时也提出了民主思想,强调君主应该倾听民意,关心民生,通过人民的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关于人性、伦理、政治的广泛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他通过对人性本善的观点、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的阐述,提出了一种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儒家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
《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
从人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
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
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
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
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
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