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柳市文化名人

合集下载

书生意气 大家风范——记诗书画三绝才子林声荣

书生意气 大家风范——记诗书画三绝才子林声荣
廷 则以犯颜纳谏 为忠 ,在州县则 以勤 事爱民为职 ”的高风亮节 ,及其 “ 光明 正 大、疏畅洞达 、无有隐藏、而见于事业 文章着一 皆如此 ”的正直德行 。宋

史称 “ 其治郡既 以廉 洁公正率其 下,凡历 四郡 ,布上恩 ,恤 民情 ” 四库全 。《 _》总 日则说 : 十朋立朝刚 直,为 当代伟人 ” } 5 “ 。王十朋忠心报 国、 爱黎 民、 抚
历。 ’
十年前 ,丙寅冬季 ,有十位有识之士 ,为纪念先贤王读书报 国和乐育人 才的 爱国爱民精神 ,在他青年读 书遗址 附近 的过金桥 左侧,拟修建 了一座凉 亭 。在林 声荣老先 生的倡导组织下 ,寻来十位朋友出资 30 6 0元 ,修建 了这 座古 朴别致 的凉亭,成为游 人纳凉、避 雨、赏景之所 。十朋亭与沐池上 的过 金桥 相得 益彰,为沐萧 寺又添 了一处风 景。亭 名为十 朋。一 则是为纪念先贤 王公 十朋,二则又寓意 了十位朋友共 同修建次亭 的善举 。
经教玄法师一番指点 ,我与家父及 筹备组 的编 导们一起 来到十朋亭照 相 留念 。十朋亭 前 由林声荣 先生题撰并书 写的对 联深深吸 引着 我们:‘ 梅溪 爱 沐池一 亭十朋重建 ,乐清有萧 台千秋子晋遗风 ” 。对联工整 ,道 出建亭来历 , 引出一段历史佳话 。林老书法酣畅淋漓 ,若行云流水。特别 是这位 当年 的首 倡建亭者 同游十朋亭 ,平添 了许多乐趣和雅兴 , 同道们赞赏有加 。只见林声 ・ 荣老先生面带笑容,谦逊平和 ,他虚怀若谷 的胸襟更显大家风 范。
好音 ” 。我们虽非香客 ,却怀着对先贤王十朋公的崇敬之情到此寻根 。
王公十朋 ,号梅溪 ,他 . 4 6岁时高 中南宋丁 丑 ( 17年 )榜状 元。末仕 1 5
前曾在故乡开设著名的梅溪学院,办学授徒,名声远播,著有 《 梅溪集》五 十四卷,朱熹为之序,现仍有两千多首诗词文章传世,历朝敬仰王公 “ 在朝

温州历代先贤

温州历代先贤

温州历代先贤驺摇(公元前200年左右)温州人文始祖,东瓯王,越王勾践后裔。

在今温州地区建立东瓯国。

郭璞(276-324)晋代风水大师,中国风水学奠基人之一。

温州城最早的规划者。

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九条河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山分九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影响至今。

谢灵运(385-433)中国山水诗鼻祖。

出身于浙江。

422年,人永嘉太守。

现存留他咏温州之诗20余首,千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摇篮。

释玄觉(665-713)永嘉人唐代高僧,世称永嘉大师,玄觉大师,受六祖印可后,永嘉禅学名传天下,《证道歌》亦流传海内外。

对禅学影响至深。

王开祖(约1035-1068)鹿城人宋代学者。

1053年进士。

永嘉学术开山祖。

著有《儒志篇》。

对后世永嘉学派之楷模。

周行己(1067-约1124)瑞安人与许景衡,永嘉桥下人刘安上,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

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

使洛学盛行与温州,奠定永嘉学派基础。

北宋货币思想集大成者,中国最早对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人。

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受到朱熹推崇。

薛季宣(1134-1173)鹿城人永嘉事功学派创始人。

陈傅良(1138-1203)瑞安人永嘉学派中坚。

中书舍人。

王执中(1140-1230)瑞安人进士,我国针灸医药学大师。

叶适(1150-1223)瑞安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

进士,称水心先生,使永嘉学派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鼎足。

戴侗(1200-1284)永嘉人文字学家,进士,著《六书故》,是我国第一部按意义分类编排的字典,我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陈宜中(约1236-1280)永嘉人宋朝末代宰相。

为支撑南宋危局作出重大贡献。

奉命组织二王(宋两位末代皇帝)出宫南下,在温州回合。

战败后前往暹罗以图借兵复国,后失败。

林景熙(1242-1310)平阳人宋末爱国诗人。

进士。

乐清古代文化历史

乐清古代文化历史

乐清古代文化历史1. 历史背景乐清作为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其历史文化悠久。

公元前201年,秦朝灭掉吴楚七国后,将乐清划归临海郡辖区,开创了乐清的执政历史。

随后,乐清先后归属于东晋、南朝、唐朝等朝代。

2. 文化发展乐清在历史长河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孕育了卓越的文化。

在我国文化史上,乐清的文化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2.1. 书法艺术乐清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其中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化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作品中正秀俊、威风凛凛,历史上被誉为“艺神”的存在。

2.2. 木雕艺术木雕在乐清的历史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风格独特,格调高雅,被誉为“东南地区的木雕之乡”。

乐清木雕主要以桃木、柚木、红木等为原材料,雕刻成各种传统文化的形象,如神仙、诗人、文人等,赢得广泛赞誉。

2.3. 文学艺术乐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历代文人辈出。

其中清代文学家名将龔自珍的代表作《卜算子》一文,用诗笔写成了对世事的忧思,语言清新淡雅,极富感染力。

此外,还有炳烛东门等诸多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3. 历史遗迹乐清的历史遗迹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化遗迹有:3.1. 广化寺广化寺是乐清的著名佛教寺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寺内建筑规模宏大,寺内的古建筑群经过历代的修缮和重建,至今仍然保存良好。

3.2. 吕氏宗祠吕氏宗祠建于明代,是一座古代宗祠,是乐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祠建筑与一般的古代建筑不同,它突显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3. 仙居秋浦古城仙居秋浦古城位于乐清市的北部,原为南汉所建城池,目前已有千年历史。

这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城池,城墙高丈余,立柱耸立,状似大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意义。

4. 历史名人乐清历史文化因其卓越的人才而闻名于世。

郑板桥、龔自珍等名人都出自乐清,他们的影响和贡献对于乐清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行己:伊洛渊源百世师

周行己:伊洛渊源百世师

90周行己:伊洛渊源百世师文/张声和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永嘉学的创始人之一,被列为元丰九先生之首。

他自筑浮沚书院,传授程颐伊洛之学,CULTURE周行己筑浮沚书院图 陈学者 绘制最早将伊川之学传播至温州,其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对温州乃至浙江学术产生重要影响。

门高不攀,家贫不弃周行己祖籍瑞安县芳山乡文周湾(今属瑞安市湖岭镇)。

他15岁随父宦游京师。

元丰六年(1083)17岁补太学诸生。

从学于陆佃、龚原“新学”;元佑二年(1087)改从学于吕大临“关学”;五年(1090)又赴洛阳受业于程颐,“从学伊川,持身艰苦,块然一室,未尝窥”,遂成为程门著名弟子。

周行己于元佑六年(1091)登癸未科进士第。

登第后名动京师,因他丰仪秀整,语音如钟,学识渊博,在京的显贵愿以女儿妻之。

行己终以“吾未达时,有姨母贫家女,得吾母意属许婚之约”,故向贵人们辞婚。

后以双瞽贫女为妻。

其师程颐就此事评论说:“颐年未三十时,亦做不到此事。

”周行己门高不攀,家贫不弃,留下美名。

周行己中进士后,迟迟未能得官。

直到绍圣四年(1097)冬去洛中自行谋职,在水南籴场监当官,其目的是就近向程师再度深造受学。

36岁时才正式被朝廷录用,任为太学博士。

但他愿分教乡里,以便养亲,请奏于朝,授温州教授。

周行己一生只做过一些六七品小官吏,但他是位有政治抱负的学者。

他的《上宰相书》,文中可见豪迈气质与经世之道。

周行己宣和七年(1125)辞官回乡途中,病卒于山东郓州,享年58岁。

清邑人林青云曾有一首七律《谒周恭叔墓》曰:“剑履尘封不可追,芳山此日动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思。

贤愚俯仰一抔土,伊洛渊源百世师。

鸦噪白杨当墓道,虫书紫藓缀残碑,停车愧无苹蘩献,春草秋花自岁时。

”只愿为树根,生死长相依周行己是永嘉学渊源人物,他的学术思想深邃,对温州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

他的诗作很有代表性,内容广博多姿,他在情感聚积下流露自然。

乐清关圣庙的介绍和历史

乐清关圣庙的介绍和历史

乐清关圣庙的介绍和历史乐清关圣庙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中心的一座古老庙宇,是乐清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乐清关圣庙是为了纪念关羽而建立的,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忠诚、勇猛和仁义而闻名于世。

他在位于乐清的关山之上防守,保护乐清地区的百姓免受战乱的侵扰。

为了纪念关羽的功绩和崇高的品德,乐清人民于宋朝时期兴建了关圣庙。

乐清关圣庙占地面积广阔,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是庙宇的入口,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刻有“关圣庙”三个大字,庄严肃穆。

进入庙宇后,便是中殿,中殿供奉着关羽的神像,神像庄严肃穆,神态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后殿是庙宇最内部的区域,供奉着关羽的家人和忠诚的将士的神像,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纪念。

乐清关圣庙是乐清地区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香客前来参观和祭拜。

尤其是在关羽的生日和重要的传统节日,庙宇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和祭祀活动,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除了宗教意义,乐清关圣庙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庙宇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老的艺术气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庙宇的墙壁上还刻有许多古代的书法作品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古老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们对乐清关圣庙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乐清关圣庙不仅是乐清人民的信仰中心,也是乐清人民对关羽的崇敬和纪念之地。

庙宇所传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人们对中国古代英雄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无论是信徒还是游客,他们都能在乐清关圣庙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乐清关圣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对关羽的怀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民间文学(18项)1.【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传说是以杭州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物传说,流传于江干、拱墅和余杭一带,辐射至杭嘉湖平原。

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皋亭山地区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说群‛。

皋亭山传说扎根于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凝聚了人民大众对皋亭山的敬仰和情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之也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发展皋亭山旅游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皋亭山传说‛,当地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迄今共收集到主要故事近百篇,并出版了专集。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皋亭山区域传承该传说故事的群众日渐稀少,皋亭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进一步加强抢救和保护。

2.【梅城传说】建德市梅城传说是流传于建德、淳安等周边地区,以古严州府历史人文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臷。

城内有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城周围有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古迹、景观等孕育了丰富的梅城传说。

梅花城传说传播广泛,内容丰富,通俗上口,朴素生动,寓意深刻。

有的歌颂山河秀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臹慧;有的赞誉历史上给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有的嘲讽和鞭挞昏庸愚蠢、骄奢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

既有神奇莫测的幻想境界,更有令人陶醉的纯真感情,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爱情和友谊、反抗和斗争、憧憬和希望、幻想和追求。

这些优美的梅花城传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梅城人,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温州名人

温州名人

孙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

张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张阁老』。

刘英:革命烈士,生前为浙闽省委书记及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项乔:号东瓯(瓯东),明朝嘉靖年间(即1529年2月)在由张璁、霍韬主持嘉靖已丑会试中名列第二。

后任广东参政,著《瓯东录》集温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戏曲家、教育家(1906—1996),名起,瓯海人。

生前为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文系和戏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等职。

出版有《西厢记校注》。

戴家祥:文字学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

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编的《金文大字典》为我国当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

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姜立夫:数学家、教育家(1890—1978)苍南人。

有《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初步》等译著。

洪氏闾:寄生虫病学家(1894—1955),乐清人。

早年留学德国,专攻寄生虫病学,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

其所创的“洪氏钩虫测量法”至今世界通用。

生前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学院院长,有《病理学总论》等专著。

张肇骞:中科院学部委员、植物学家(1900—1972),瓯海人。

悉心于植物分类和区系研究,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亚热带植物资源作出贡献。

出版有《中国植物志》等专著。

张淑仪:中科院院士声学家1935年出生于温州城区,女。

其“光声热波成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版有《叉指换能器激发表面声波的生长特性》等论著。

潘怀素:(1894-1978),乐律研究专家,永嘉人。

酷爱音乐,从文学翻译工作转向研究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开乐律研究新路。

夏承焘:词学家,(1900-1986),字瞿禅,号瞿髯,温州城区人。

毕生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学,并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一代词宗",蜚声海内外。

有《唐宋词人年谱》等专著。

方介堪: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顺人。

八卦掌宗师王壮飞在温州

八卦掌宗师王壮飞在温州

八卦掌宗师王壮飞在温州八卦掌宗师王壮飞在温州摘要:王壮飞宗师百年人生其中一段时间给温州人民留下宝贵财产,同时也给温州武术界留下近半个多世纪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回忆宗师在温州的经历,以记述八卦掌在温州的发展。

一、八十年代初温州的历史背景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

历史上以尚武著名,在南宋,就有武进士305人,其中武状元14人。

南拳在温州经过历史上三大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迁界、戚继光抗倭、太平天国)和数百年的发展,各大拳系已经通达谙练、心手相应。

尤其文革时期,温州亦是一座武斗名城,武术在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文革之前,宗师之子王翰之大师到温州游,并走访拳家,得当地著名武师激赏,将所有学生交托王翰之大师转学八卦掌,这是温州八卦掌的开始来源。

后来王翰之大师夫妇决定出国发展,同时也为了王壮飞宗师在文革之后外出散散心,介绍且陪同父亲到温州来。

1980年在得到温州市体委盛情的邀请下,由上海市徐汇区武术协会牵头,组织安排由王壮飞宗师带队去温州进行武术文化交流,受到温州当时各界欢迎,且受邀在温州授拳。

二、王壮飞在温州教学八卦掌的回忆宗师及夫人等一行到温州后,受邀在温州广场路八一灯光球场举行表演武术表演,主持现场的体委负责人详细介绍,大家用热烈掌声欢迎王壮飞宗师上场表演,他身穿大红绸缎练功服,演练八卦拳的神技和风采,轻灵而圆浑、变换自然、柔中寓刚、风姿倜傥、形象生动,特点明显,既注意其整体统一,又示露出八卦各自掌式之迥异,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未待表演结束现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后来又演练格斗时,数人轮番前冲,用各种招法进击,都被王壮飞一一轻松、安详地接过,随即神妙地化掉来劲,稍一放劲,未见痕迹,对手便先后跌仆于寻丈之外。

此乃心到、意到、力到所致,那轻微的抖腕甩臂,实是多年精深功力的瞬息爆发,故神力难敌。

而他在走中打,打中变,攻守无隙,变化莫测,更使人难以招架,把八卦拳的精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时现场意向报名学习八卦掌无数,为了维持人流秩序,体委负责人决定在宗师下榻的华侨饭店设立报名点根据学员情况来报名学习八卦掌,当时人们每月工资才三十元,学费初级每月五元,中级班每月八元,高级班每月四十元,三个月为一期,一共在温州教学了三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清柳市文化名人(一)
1、周行己(1067~1125)
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

北宋瑞安人。

永嘉学派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等职,官至秘书省正字。

政和七年(1117)代理乐清知县,不久罢官,迁居柳市后街。

著有《浮沚集》十六卷,《后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著录。

2、翁敏之
字公甫。

宋方斗岩人。

性行确实,器宇宏深,系叶适高足。

初以边赏补官,领荐计台。

终秉义郎。

宋乾道间(1165~1173),在柳市后街创办“图南书院”,聚族里子弟,延请陈潜室主教。

不久之后,从弟翁安之、翁岩寿擢进士,郡即其地建联桂坊、崇儒里。

3、翁卷(1167~1251?)
字续古,一字灵舒。

南宋著名诗人。

少年时亲炙永嘉学派大师叶适。

翁卷曾以布衣身份,四次赴抗金前线,来往于绍兴、镇江、江淮及利州西路等战略要地,时人称其为“带剑的诗人”。

翁卷追求艺术的至真至美,诗作讲究炼字炼句,注重谋篇,风格清润平和,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

著有《翁卷集》。

《乡村四月》一诗被选入《千家诗》和当代小学语文课本。

4、南昱(1406~1449)
字时方,号宜斋,明牌楼(今殿后村)人。

明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为温州知府,选其为吏,对曰:“我方与圣贤对,安能为吏?”并上书陈述儒吏区别。

何爱其才,令主管库籍。

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

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判案公正,时比包公,被称为“龙图再世”。

正统十四年,卒于官,赠右寺丞。

著有《宜斋稿》、《万金录》、《老莱子孝行辩》等。

5、施元孚(1705~1778)
字德交,又字萍洲,号六洲。

笔耕之外半及农事,别号“半耕堂居人”。

清蟾河堡人。

清雍正初入庠,乾隆间岁贡。

力学甘贫,工于古文。

尝草笠木屐,遍访江浙名胜而归,寝食雁荡山二十余载,对山水、景点逐一考辨。

著有《雁荡山志》十三卷、《白石山志》五卷、《释耒集》四卷。

6、徐德元(1809~1868)
字序东,号惇士、履舟,清吕岙村人。

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

是咸丰年间闻名于温州的藏书家。

其父徐献廷,号聘堂,在自家设私塾和“二酉轩”藏书楼,藏书达二万余卷。

德元幼承父志,建“小酉山房”藏书楼,购书藏书,盛极一时。

咸丰三年(1853)夏,七里埭受飓风冲击,多处决口,海水倒灌,德元等人捐献巨资予以修复。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占据乐清县城,梅溪书院等遭烧毁,德元不吝家财,独资修复县学,重建梅溪书院、校士馆和姜公桥徐氏宗祠。

著有《小酉山房文集》和《小酉山房倚声》,《小酉山房倚声》是迄今所知乐清历史上唯一的词集。

7、陈虬(1851~1904)
原名国珍,字庆宋,号蛰庐,清代北山村人,后迁居瑞安。

光绪已丑(1889)中举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中医学大师。

同治十一年(1872),与许启畴一起创办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

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学堂附设医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温州府城创办新字瓯文学堂,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

著有医书《蛰庐诊录》、《利济医药讲义》、《元经宝要》、《瘟疫霍乱答问》、《利济本草》、《利济医统》、《医雅》、《医绎》等多种,其他著作有《治平三议》、《治平通议》、《新字瓯培绎》、《瓯谚略》等。

199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虬集》。

8、石蕴辉(1858~1909)
字聘南,深河村人。

清贡生。

曾奉命创办西乡社仓,以赈饥民。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吴熙周等人创办“乐西学社”,两年后更名西乡高等小学堂(今柳市一小)。

乐清续修光绪县志时,负责测绘县境全图十六帧。

曾任温州中学监学,因劳累过度,殉职校内。

温州教育家刘绍宽称他是“为建设温州教育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其弟石铎(1880~1960),为乐清出洋留学第一人,曾任浙江陆军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

石铎之子石华玉(1913~1977),留学海外医学博士,曾主刀国内首例胸膜外肺松懈术及胸膜外气胸术,为我国胸腔外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9、朱鹏(1874~1933)
字味温,号复戡,岐头人。

一生奔走半天下,主要投身于教育。

倡办家乡岐头初小,襄办乐清西乡高等小学堂,从教乐清师范传习所、温州师范学堂等,担任乐清劝学所所长、乐清教育会会长等,从教三十余年。

其教学重启发,弟子多有不凡成就,有朱镜宙、南怀瑾、洪式闾等。

工诗,著有《复翁吟草》、《雁荡吟》。

10、黄式苏(1874~1947)
字仲荃,号胥庵,晚年改名迂,别署迂叟,清末高园(今高后村)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中举人,三十一年应邀至北京编书局任职,次年至两广方言学堂任教。

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宣统元年(1909),被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后任温处学务处助理学务,不久调任温州师范学堂监督。

辛亥武昌首义后,衔命往温处兵备道郭则沄处,喻以利害,郭始交卸兵权,使温郡革命政权未经流血建成。

温州军政分府成立,任教育部副部长,1912年任长林场盐事长,先后任遂安县知事、福建泰宁县知事、宁德县知事,一生清贫自守,廉洁可风。

著有《慎江草堂诗抄》六卷、《清波鸥舍诗草》。

其三叔黄菊襟(1855~1911),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曾任梅溪书院山长,与黄式苏有“叔侄登科”之佳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