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与雕刻材料

合集下载

雕塑材料有哪些

雕塑材料有哪些

雕塑材料有哪些雕塑是一种通过加工和塑造材料来表达艺术创意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雕塑材料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雕塑作品的效果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雕塑材料:1. 石材:石材是最常见和古老的雕塑材料之一,如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等。

石材雕塑具有高耐久性和纹理特色,常用于室外纪念碑、公园雕塑等。

2. 木材:木雕是一种古老而流行的雕塑形式,适用于各种风格和表达方式。

从实木到人工板材,木材可以通过锯、刨、刻等方法进行雕刻。

3. 金属:金属雕塑可以使用各种金属材料,如铁、铜、锡等。

金属材料具有可塑性和韧性,可以创造出各种形状和纹理,常用于现代艺术作品和公共雕塑。

4. 泥土和陶瓷:陶瓷和陶土是一种易于塑造和加工的材料,可用于创作雕塑作品。

陶土可以在烧制之前进行装饰和上釉,使其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理。

5. 玻璃:玻璃雕塑利用玻璃材料的透明度和光线反射等特性,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从玻璃雕刻到玻璃熔融,玻璃雕塑的技术多种多样。

6. 塑料:塑料是一种常见的雕塑材料,具有坚韧、可塑性强和颜色丰富等特点。

塑料雕塑可以采用模塑、热压和注塑等方法进行制作,常见于现代艺术和公共雕塑。

7. 冰雕:冰雕是一种特殊的雕塑形式,利用冰材料的透明度和脆弱性进行创作。

冰雕通常在寒冷的环境中制作,如冰节等。

8. 纸张和纸浆:纸张和纸浆是一种轻巧、易于加工和可回收的材料,可以用于创作临时性雕塑和装置艺术。

从纸质雕塑到利用纸浆模具制作立体形状,纸张和纸浆的雕塑形式多种多样。

总而言之,雕塑材料的选择因创作目的、风格和技术要求而异。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选择适合的材料来进行雕塑创作。

传统木雕刻工艺的渊源、表现形式及质材

传统木雕刻工艺的渊源、表现形式及质材

传统木雕刻工艺的渊源、表现形式及质材传统木雕刻工艺的渊源、表现形式及质材2011年04月26日传统木雕刻工艺的渊源、表现形式及质材木雕作为雕塑艺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因它特殊质材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雕塑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同样的古老,人类成为高等动物的重要的一步是制造工具,但更重要的第二步是创造形象。

人类先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许多世纪中人类用石头或较软材料如木、骨、角等制造工具供实用,实际上,任何削制的石头、木、角质的工具已是一种雕塑的形式。

最早被发现的石灰石雕像《维仑多夫的维纳斯》,距今至少已有25,000年历史,而木雕的历史由于它本身材料的特性, 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我相信,有石头雕塑的存在也一定有木头雕塑的存在。

一、我国木雕工艺的历史渊源木雕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

从古代,近代遗留下来的木雕艺术品和装饰器物(包括从古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木雕器物)中,不难看出木雕工艺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它的社会历史渊源。

木雕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由最初的使用工具的发明到简单的实用器物的雕凿,木雕工艺已处于荫芽状态。

木雕工艺兴起于奴隶社会。

当人类历史有了木器业,可以说,也就真正有了木雕工艺,因为木雕主要是装饰木器具的, 如建筑中的木结构装饰部件与实用木器具如家具等。

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雕刻是由木工进行操作,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

譬如一些线型的制作,起初没有线刨,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

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

在掌握了刻线条这一基本的雕刻技艺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木雕器具的逐渐普遍,专业的木雕工匠便应运而生。

木雕的成熟阶段即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迅速崛起,随着奴隶的解放,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铁工具的使用,炼铁技术的初步成功,给木雕工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即创造了雕刻工具的初步完善条件。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有斧、削、锯、锥、凿、锤等。

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石刻木雕与铜雕的艺术

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石刻木雕与铜雕的艺术

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石刻木雕与铜雕的艺术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石刻、木雕与铜雕的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石刻、木雕和铜雕等不同的材质和技术,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雕塑作品既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石刻、木雕和铜雕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发展演变。

一、石刻艺术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过雕刻文字、图案或人物形象等方式,将文化和思想传承至今。

石刻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以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人们。

早期的石刻主要出现在陵墓和祭祀场所,如秦始皇兵马俑和洛阳白马寺石窟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刻艺术逐渐融入了建筑、道教和佛教艺术中。

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和龙门石窟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细腻的纹饰和雄浑的气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木雕艺术中国古代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发扬光大。

木雕作为一种能够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形象和情感的艺术形式,经过不断的演化与创新,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风格。

早期的木雕艺术主要是在建筑和家具中应用,如寺庙的柱子、琴棋书画的雕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雕逐渐独立出来,并涉及到了人物、动植物、器物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木雕作品有山西大慈寺千佛殿的千手观音和福建土楼内的木雕饰品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致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和尊重。

三、铜雕艺术中国古代的铜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技巧,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铜雕作品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中,如鼎、器、钟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铜雕艺术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致。

古代铜雕作品既有庄严肃穆的神像,也有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

其中,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铜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技术水平。

在古代,铜雕作品凝聚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成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石雕、木雕和玉雕等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的探索,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技艺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雕刻艺术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中国的雕刻艺术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随着社会的变迁,艺术创作也逐渐融入时代的变革中。

二、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1.石雕石雕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古代,人们使用石材进行雕刻的历史悠久,其作品通常寄托着人们的信仰、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石雕多以佛像、神像和墓葬石刻等形式出现,广泛应用于宗教和官方建筑中。

2.木雕木雕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另一种重要形式。

木材作为一种常见且易获得的材料,被广泛用于雕刻艺术。

古代木雕作品常常以家具、建筑构件和船舶雕刻等形式表现。

木雕作品注重线条的流动和结构的稳定,形象生动,技艺精湛。

3.玉雕玉雕在古代中国被崇尚为“雅玉”,其精美程度和制作难度备受推崇。

中国古代的玉雕作品多以玉质细腻、色彩高雅的玉石为材料。

玉雕作品通常以动物、人物和器物等形象为主题,通过玉石的质感和光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技艺特点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体现了古代雕刻师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1.精妙的工艺古代雕刻艺术作品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和设计,凝聚了雕刻师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无论是石雕、木雕还是玉雕,都需要经过反复琢磨和精细雕刻,才能达到精湛的效果。

2.寓意丰富古代中国人通常将雕刻作品赋予深刻的寓意,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佛像代表着智慧和慈悲,神像寄托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而墓葬石刻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葬礼仪式和思想观念。

四、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有着众多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代雕刻师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造诣。

雕刻艺术的分类

雕刻艺术的分类

雕刻艺术的分类
雕刻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切割、雕刻、雕琢等手段将材料表面雕刻出立体形象或纹饰。

雕刻艺术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石雕:以各种石材为材料进行雕刻,包括大理石、花岗岩、
石灰石等。

石雕常用于雕塑、墓碑、建筑装饰等领域。

2. 木雕:以各种木材为材料进行雕刻,包括柚木、梧桐木、楠
木等。

木雕常用于雕像、屏风、家具等领域。

3. 金属雕刻:以各种金属为材料进行雕刻,包括铜、铁、铝等。

金属雕刻常用于雕像、门窗、钟表等领域。

4. 玉雕:以各种玉石为材料进行雕刻,包括和田玉、翡翠、青
花玉等。

玉雕常用于玉器、首饰、文房四宝等领域。

5. 浮雕:将图案或图像浮凸地雕刻在平面上,形成立体感。


雕常用于装饰、建筑装饰等领域。

6. 佛像雕刻:以佛教文化和形象为主要对象进行雕刻。

佛像雕
刻常用于佛教寺庙、佛教文化景点等领域。

7. 瓷雕:以各种瓷器为材料进行雕刻,包括青花瓷、景德镇瓷等。

瓷雕常用于瓷器、工艺品等领域。

以上是雕刻艺术的分类,每种雕刻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使得雕刻艺术更加多样化丰富。

- 1 -。

雕刻的材料

雕刻的材料

雕刻的材料
雕刻的材料主要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材料,包括石头、木头、骨头、角等。

其中,最常用的天然材料是石头。

石头常被用于雕刻石像、石碑、石刻等艺术品。

不同种类的石头有不同的硬度和质地,适合雕刻不同的细节和造型。

例如,大理石具有细腻的纹理和光滑的表面,适合雕刻出精细的人像或动物形象;花岗岩则具有坚硬的特性,适合雕刻出稳固的建筑、立体的动物等。

木头也是一种常用的雕刻材料。

木头具有柔软易切割的特点,雕刻出来的作品表现丰富多样。

不同种类的木头有不同的颜色和纹理,适合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

例如,红木色泽红润,纹理美观,适合雕刻复杂的文化寓意和人物形象;檀木纹理独特,色泽淡雅,适合雕刻出细腻的器物和艺术品。

骨头和角是古代雕刻中常用的材料,主要用于雕刻小型的人物、动物和器物。

骨头和角质坚硬,可以保持长期不变形,适合雕刻出精致的细节和复杂的造型。

除了天然材料,还有一些人工材料常被用于雕刻,如大理石粉末、玻璃纤维等。

大理石粉末是一种由石英和其他矿物质组成的粉末,可以与树脂混合后制成人造大理石,用于雕刻仿古建筑等作品。

玻璃纤维是一种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材料,透明度高,可以制成透明的雕塑和装饰品。

总的来说,雕刻的材料丰富多样,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艺术家根据作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雕刻,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雕塑和艺术品。

雕塑用什么材料

雕塑用什么材料

雕塑用什么材料
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雕刻和塑造来表达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

在雕塑创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材料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表现力。

那么,雕塑用什么材料呢?
首先,石头是雕塑常见的材料之一。

石头雕塑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它可以通过对石头的雕刻和打磨来呈现出精美的艺术作品。

不同种类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大理石具有细腻的质感和光泽,花岗岩则具有坚硬的质地和自然的纹理,这些特点使得石头成为雕塑的理想材料之一。

其次,金属也是常见的雕塑材料。

铜、铁、铝等金属材料都可以被用来制作雕塑,它们可以通过铸造、焊接、锻造等工艺来塑造出各种形态的雕塑作品。

金属雕塑通常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适合用于户外雕塑或大型雕塑的制作。

另外,陶瓷也是一种常见的雕塑材料。

陶瓷雕塑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它可以通过陶轮塑造或手工雕刻的方式来制作。

陶瓷雕塑作品常常具有精致的细节和丰富的表现力,适合用来表现人物形象或静物的艺术作品。

此外,木材也是雕塑常用的材料之一。

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通过雕刻、镂空、拼接等手法来展现出木材的纹理和质感。

不同种类的木材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樱桃木具有细腻的纹理和柔和的色彩,橡木则具有坚硬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这些特点使得木材成为雕塑创作的重要选择。

总的来说,雕塑创作可以使用多种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在选择材料时,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方式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希望本文对雕塑材料的选择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雕刻通常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雕刻?

雕刻通常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雕刻?

雕刻通常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雕刻?一、工具和材料在雕刻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来实现他们的创作想法。

常见的雕刻工具包括刻刀、凿子、雕刻刀、锉刀等。

这些工具能够根据艺术家的需要,切割、削减、雕刻和调整材料。

对于不同的材料,艺术家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1. 刻刀:刻刀是最常见的雕刻工具之一。

它的刀尖非常尖锐,能够轻松地切割各种硬纹理的材料。

艺术家可以利用刻刀的锋利边缘,进行画线、切割和削减。

2. 凿子:凿子是一种用于切割深度的工具。

它的切割面积较大,可以更容易地将材料削减到所需的深度。

凿子可以帮助艺术家创造出立体的效果和更多的细节。

3. 雕刻刀:与刻刀类似,雕刻刀也是一种常用的雕刻工具。

它通常用于处理细节和轮廓,并能够创造出更加精细的效果。

雕刻刀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刀片,适用于不同的雕刻需求。

4. 锉刀:锉刀是用于修整和打磨雕刻作品的工具。

它的表面有着细小的齿状物,可以将材料表面的不平整部分磨平,使得作品更加光滑均匀。

而雕刻所使用的材料也千差万别,常见的有木材、石料、陶瓷、玉石、象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纹理特点,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处理。

二、雕刻的不同技术和方法1. 挖空雕刻:挖空雕刻是一种通过切割和削减的方法雕刻材料。

艺术家通过在材料表面切割出需要的形状和图案,然后将多余的部分挖空。

这种雕刻方法常见于木雕和石雕作品中。

2. 浮雕:浮雕是一种通过将材料的一部分凸起出来,形成图案和造型的雕刻方法。

艺术家通过切割和削减材料,使得某些部分凸显出来,形成立体效果。

浮雕常见于建筑雕塑和艺术品中。

3. 阳刻:阳刻是一种通过刻划材料表面的方法雕刻图案和文字。

艺术家使用刀尖将图案刻划在材料表面,使得图案的形状和纹理清晰可见。

阳刻常见于木版画和印刷品中。

4. 透雕:透雕是一种将材料的一部分切割透明的雕刻方法。

艺术家通过切割和削减材料,使得光线可以穿过材料,形成独特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不断断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

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从整个欧洲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

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无主辅之别。

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

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的现象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中国的神与人互相融合,神会下凡,人能升天,帝王英雄就是其代表,因而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就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

这种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闭性特征,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另一方面,在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制度,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从而显示出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

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

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彩陶纹饰,青铜纹样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达,它们包含文化的内涵与造型上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

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

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

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长期将绘画、雕塑并重,“塑绘不分”,“塑容绘质”、“三分塑七分画”,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点,从战国的彩绘木俑、秦代兵马俑以及大量古代彩绘不难发现。

而西方雕塑在古罗马之后则形成了与绘画分离的形式。

因此,表现方式上,西方雕塑在“模仿说”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写实性,再现性的方式,中国古代在“意向观念”,对神与形的辩证理解,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追求,形成了表现性的方式。

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

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强调其社会功能。

归纳起来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个方面。

雕塑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于客观的;审美作用同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三个作用统一于审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

雕塑的功能脱离不了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

中西雕塑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社会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礼乐丧葬、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都紧密地联系着,它从文化形态上就已经限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发展形式。

如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石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的陵墓雕刻、墓用雕塑和宗教雕塑等多种文化融合的雕塑艺术,明清时期的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

这一点,在希腊、罗马等西方雕塑也同样存在。

其中包括希腊、罗马队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揭示,包括中世纪雕塑对宗教文化的表现,文艺复兴以来雕塑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也包括现代雕塑对理性的叛逆,对非理性的体现。

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

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

二、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造就了中国古代的雕塑类型,形成了以陵墓雕刻、墓俑雕塑和宗教雕塑以及建筑装饰性雕塑、工艺性雕塑的五种形式;而西方的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雕塑类型,形成了公共性、纪念性、宗教性以及建筑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五种类型。

倘若在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庙为主,前者多为石刻,后者多为泥塑彩绘,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上。

在纪念性雕塑方面,中国以帝陵为主,而西方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并以与建筑相统一的形式设置于广场。

此外,中国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敦煌、麦积山,还是诸多的寺庙都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彩塑艺术,它们有的独立,有的组合,有的则与壁画、环境协调统一,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来为中国造型艺术留下了丰硕的文化财富。

此外,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

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

雕塑家都是一些高层文化的思想者,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精神探索的学者,他们写出了众多辉煌的雕塑理论,这些理论又服务于雕塑实践,极大的促进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

反观中国,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家虽然创造了商周无与伦比的青铜艺术、秦汉浩繁的雕塑作品、敦煌举世闻名的彩塑艺术,可以说,从规模、材质、工艺到造型、表现、塑造都取得了世所共见的丰硕的成果,但从来没有留下相关的雕塑理论或有关雕塑者的名字。

中国古代雕塑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在技艺的传承上,中国的“师傅带徒弟”、“面授心传”等方式也严重地阻碍了雕塑理论的发展,所谓“正宗”和“程式化”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步。

这都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雕塑家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巨大差异。

结论:“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同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的关系一样,雕塑的发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

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雕塑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着人类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着人类对生命的极大热情;文化对雕塑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国唐至宋代之后雕塑的衰弱,也促成了西方雕塑随着文化变革而不断的演进。

正如庄子所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文化的特质,而中西雕塑的异同则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较既具有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着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