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合集下载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寓言二则之一《自相矛盾》教材分析:寓言是文字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创编的故事,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文所选的寓言是选自《韩子非·难一》中的《自相矛盾》,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以寓言的特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寓意,谈读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的道理。

一、看图猜画面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请你们根据画面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最棒?(在画的下面出示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杞人忧天叶公好龙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望梅止渴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3.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4.板书课题,齐读并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矛和盾分别用来干什么?矛盾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并带上文字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类似长枪。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以掩蔽身体,抵卸敌人的。

5.简介韩非子。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1.我们读的这篇短文,从形式上是属于文言文,谁来说,怎样学文言文的效果会好些?学生讲后出示:a.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直到背诵。

b.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并弄懂课文内容,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c.弄懂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范读(播放录音)、指导,灯片划出节奏、重音,自由读。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学习辅导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学习辅导

14.寓言二则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抵触。

基础园地[我会写的字]椎相zhuī脊椎xiāng 相互chuí椎毁xiàng 照相近义词:利——快莫能——不能(弗能)鬻——卖负——背闻——听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前后抵触(格格不入)反义词:利——顿掩耳盗铃——开诚布公自相矛盾——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欲:想要。

毁:损坏。

以:用。

誉:夸耀。

莫:不。

立:存在。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负:背。

遽:急忙。

弗能应:不能应答。

课文在线1.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也,遽掩其耳。

【赏析】这则寓言是说:有个人想偷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把它砸碎。

谁知,他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他抓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哈,多么愚蠢可笑的人哪,自己想做坏事,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为了达到“偷钟”的目的而玩弄这笨拙的手段,只不过也是自欺欺人罢了。

2.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赏析】那个楚人先夸耀他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紧接着他又夸耀他卖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穿不透。

盾与矛本来就是彼此相克的,他却把“盾”与“矛”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的程度,使自己说的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实在是可笑之极。

本来就相互矛盾的话当然经不起别人这“致命”一问,用自己锋利无比的矛来刺自己那坚固无比的盾,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盾被矛刺穿或矛没有刺穿盾,都会轻而易举揭穿这个可笑的推断而让自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看来说话、做事都应该实事求是,莫不可夸大其词,自相矛盾呀!《掩耳盗铃》描写了一个偷钟的人因为钟大而想毁掉钟后再偷走,因为害怕别人听到声音而掩上自己耳朵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终究会自食其果的。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课件


理解字义

鬻:卖。 誉:夸耀。 陷:刺透,穿透。 或:怎么样。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弗:不。 应:应答。





板书设计
盾: 物莫能陷 自相矛盾 矛: 物无不陷 以矛刺盾 前后抵触
课时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题:注意带点的字,说说句子的 意思。(做在双格作业本上)
自相矛盾
龙山三小 邓国群
课题质疑

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 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图中有一 个卖兵器的和 一位顾客。他 们可能会 说……
关于寓言

寓言:“寓言”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 的寓言篇。它往往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 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常语 带双关,借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 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 子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解题——自相矛盾

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一个人夸耀自己卖的 矛与盾时,前后话语矛盾而被人笑的故事, 说明言行应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否则 就会闹出笑话,反而不得于把事做好。Fra bibliotek学习生字词

生字教学

字义:不。 弗(弗去) 佛(仿佛)
关于《韩非子》

《韩非子》:由韩非子所著,是先秦法家的 代表作,共五十篇,书中记载着大量脍炙人 口的寓言故事。这教学法生动的寓言故事, 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和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子巧妙地运用寓言 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 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寓言二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寓言二则
②形状像铃的东西。
第一题.写字,组词。
铿 (铿然)(铿锵) •形近字:坚(坚持) •字义:拟声词,形容响亮 的声音。
第一题.写字,组词。
•椎 (椎打)(椎心泣血) •形近字:准(标准) •锥(圆锥)焦(烧焦) •字义:①敲打东西的器具;
②用椎敲打,打击;③愚蠢, 迟钝。
第一题.写字,组词。
•弗 (自愧弗如)(弗能应答) •形近字 :费(话费) •沸(沸腾)拂(春风拂面) •字义:(书)副词,不。
第十四课: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而不可负。以椎毁
• • • • • • •
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 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器。 负:背负。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遽:急忙。
自相矛盾• ຫໍສະໝຸດ 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谢谢观赏
新化实验小学: 六.一班 何彭
佳句欣赏:
•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偷钟的人,想把
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不能背走。这句话交 代了掩耳盗铃的原因。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盾特别坚固,没有
什么能穿透它。这是买矛与盾的人夸赞他 的盾的话语,与下文“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形成鲜明地对比。
能陷也。”又誉之其矛曰:“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注释: 鬻:卖 誉:称赞,夸。 陷:刺透,穿透。 弗能应:不能应答。
• • • • •
第一题.写字,组词。
•铃 (铃声)(铃铛) •形近字:岭(山岭) •龄(年龄)伶(伶俐) •字义:①用金属制成的响器;

2020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4 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

2020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4 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

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概要课件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概要课件

04
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掩耳盗铃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盲目自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问题 或困难时,可能会选择掩耳盗铃 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不愿意正视 问题,导致问题恶化。
自我欺骗的危害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 题,反而会让人失去成长和进步 的机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
如何避免掩耳盗铃的行为
如何将寓言故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提高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自欺欺 人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 头脑,理性分析问题,避免被情绪左 右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增强自我认知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 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通 过掩盖或否认来逃避现实。
掩耳盗铃的故事情节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一户人家门上挂的 大铜铃,想要盗取。
然而,当他盗取铃铛时,铃铛还是发出 了响声,结果他被主人当场抓获。
为了避免铃铛响起来被人发现,他把耳 朵用棉花塞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自作聪 明往往会适得其反。
03
寓言寓意解析
揭示的道理
01
盲目主观臆断
02
逃避现实
通过分析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引导学生将掩耳盗铃的寓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 身素质和修养。
02
寓言故事简介
掩耳盗铃的故事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 安,各种矛盾和斗争激烈。
02
普通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 存,一些人铤而走险,干起
了偷盗之事。
03
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产生的。

21、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解读

21、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解读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
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 回答不出来了。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
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 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因缺乏道理而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自相矛盾: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符,互相抵触。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 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 其词。()()学习寓言的办法:
1、了解故事内容; 2、想想,故事告 诉我们什么道理?
21寓 寓言 两则
寓:居住 住的地方 寄托

自相矛盾
查字典,找找 “矛”和“盾”。 矛:兵器名。古代用来刺杀敌人 的进攻性武器。 盾: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
锐利的

西周青铜矛 (矛头)
坚固的

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 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
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你想对那个 掩耳盗铃的人说 做人、做事都 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寓言 自相矛盾 叫卖 夸口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哑口无言 掩耳盗铃 铃铛 丁零丁零
发觉 锐利的矛 坚固的盾
照样子,写句子:
例:铃铛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1.大雨__________的下起来。 2.____丁冬丁冬地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了吗?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
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 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
人发觉。可是他想:响声
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 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
见了吗?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
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 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
人发觉。可是他想:响声
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 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课件ppt

14《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课件ppt

第7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 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一个得到钟的人,想要把钟背走,但是钟太大, 背不动。 于是,他便准备把钟砸破,再 一块块 地背回去,他举起铁锤,猛地一砸,钟发出很大 的声音。他担心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就急 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14 寓言二则
第1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掩:遮住, 捂住
盗:偷
第2页,共18页。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
同编写,杂家代表著作。内容以 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 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 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 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 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 识。
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 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 成。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
第12页,共18页。
自相矛盾
第13页,共18页。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第3页,共18页。
如何学习文言文
• 1、读通: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 2、读懂: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理解内容。 • 3、读透:明白寓言中包含的道理。
第4页,共18页。
掩耳盗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 毁 之 , 钟 铿 ( kēnɡ ) 然 有 音 。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 , 遽 (jù)掩其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自 相 矛 盾
“的” “的”指楚人的 盾源自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
掩 耳 盗 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 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jù)掩其耳。
掩 耳 盗 铃
指钟
指钟发出 的声音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 (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 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掩 耳 盗 铃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 (chuí)毁之,钟铿(kēnɡ)然有音。恐人闻之 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一个得到钟的人,想要把钟背走,但是 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便准备把钟砸破, 再 一块块地背回去,他举起铁锤,猛地一砸, 钟发出很大的声音。他担心别人听到声音, 把钟夺走,就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14 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练习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战国末 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杂家代 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 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 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 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 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上农》、 《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 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有东汉高诱注 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吕氏春秋》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 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既卖茅又卖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又夸 自己的茅说:“我的茅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 穿。”有人说:“用你的茅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卖东西的人无话可说。所以说,不能被刺穿的盾 和能刺穿所有东西的茅,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钟,比喻 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偏要想法 子掩盖。
《韩非子》 书名。集先秦法家学 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
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
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 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 二十卷。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 有《孤愤》、《解老》、《喻老》、 《难势》、《问田》、《定法》、 《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 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 《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韩非子》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