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西新城规划

沣西新城规划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文本

1 个附件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前言 在三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新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为加快滨海新城发展步伐,三门县建设规划局会同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和《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年)》。 在以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为有效指导滨海新城实施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承担《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滨海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 4.《三门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5.《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 6.国家相关规范及浙江省台州市相关地方法规及技术规定。 7.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二、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启动区是三门县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滨海新城未来的走向。规划必须按照《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分用地功能,深化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内容,特别要使涉及公共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启动区成为滨海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保障公共利益原则——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使用和开发的依据,也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公共政策。因此本规划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明确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权力和义务,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控制和引导。 3.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规划在落实地方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如集约利用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启动区规划运用合理的策略选择、科学的指标制定、完善的系统设计等规划手段,发挥规划综合效能,打造用地集约、设施高效与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可操作性原则——符合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 本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法定文件,要充分结合地方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条理清晰,容易操作。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规划要求的刚性和弹性上,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强制内容,是刚性的,其他要求为引导性内容,具有弹性。 三、规划范围 根据《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确定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以下称滨海新城启动区)规划范围为西起狮子山和乌龟山脚,东至滨经二路和金鳞湖东岸,南起海游港,北至横港河北岸,规划面积866.18公顷。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梓山湖(贺胜)新城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4) 大咸宁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 在《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咸宁主城区的城镇村体系确定为:“一主城、四新城、四集镇、十四中心村”的4级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其中四新城当中的梓山湖新城和和梓山湖(贺胜)新城在贺胜桥镇及官埠桥镇内。面对咸宁市域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梓山湖(贺胜)新城需要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 (5) 目前需要完善的法定规划指导城镇建设 随着区域发展条件的快速变化,梓山湖(贺胜)新城亟需编制总体规划来指导城镇科学合理建设。 第2条规划依据 (1)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2000年发布)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3年发布)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44号令,1995年发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3 (2) 上位规划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3) 相关规划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武咸城际铁路沿线贺胜桥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2009 第3条规划原则 ①集约高效 ②功能完善 ③社会和谐 ④环境友好 ⑤城乡一体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为: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贺胜桥镇武咸城际铁路以西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官埠桥镇北部的部分区域,总面积合计为45.66平方公里。

吉林珲春新城发展规划说明书

新城发展规划说明书 一、概况: 新城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用地范围:西起东关路,东接中兴路:南临珲春河,北靠灵北街。 合作区用地面积4.6平方公里。用地范围:西起东关路,东接迎宾路,南临胜利大街,北靠珲春河。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6、《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8、城市回话相关规范及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规划任务 书。 三、城市规模 1.用地规模 新城用地面积10.5平方公里: 合作区用地规模4.6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 新城人口13.9万人:合作区部分可安置人口:3.5

万人 四.建设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 新城区居住用地面积3.48平方公里,均布置二类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内设置以下项目: 1、住宅建筑用地 2、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用地。如小学、中学等用地。 3、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及停车场用地。 4、居住小区及以下的小游等用地。 2011-2012年建设项目: 廉租、公租房用地布置在灵北街南,向阳路以东,用地面积8.27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二)、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分为五级:分别是市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1、行政办公用地布置在车大人沟河以东,向阳西路以西,林北街以南,珲春大街以北地块。 1)规划新建市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政协、人大办公楼)布置在车大人沟河以东、站前街以南。用地面积33.96公顷。

民韵楚风,装备马厂沭阳县马厂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说明书

第四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一节给水工程 一、现状概况 1、现状概况 马厂镇现有14座深井水厂,其中联村、乡镇水厂8座,村级水厂6座,总供水量约2900立方米/日,服务人口约7.1万人。城区有三座水厂,分别为厂北水厂、厂南水厂、中心水厂,主要为城区及周边村庄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城区给水干管沿主要道路敷设,管径为DN100~DN125毫米,其余道路敷设给水支管,管径为DN50~DN70毫米。 沂涛镇现有15座深井水厂,其中联村、乡镇水厂5座,村级水厂10座,总供水量约2990立方米/日,服务人口约7.5万人。城区有一座太平水厂,主要为城区及周边村庄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城区给水干管沿主要道路敷设,管径为DN100毫米,其余道路敷设给水支管,管径为DN50~DN70毫米。 周集乡现有10座深井水厂,均为村级水厂,总供水量约2350立方米/日,服务人口约3.0万人。集城区现有一座周集水厂,为集城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2、存在问题 (1)部分乡镇水厂的建设源于卫生改水,没有全面规范的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偏低。 (2)2008年以前农村供水工程所用管材基本是PVC管,经长期运行,管材破损严重,平均管道漏损率都在30%以上;2008年以后管材均选用PE管,降低了管道漏损率。 (3)部分深井水厂存在浊度、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含氟量等超标现象,水质安全难以保证。 (4)部分深井水厂供水量、供水压力不足,孤网运行,供水安全不能保证。 二、规划依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广州新城规划说明书

1导言 1.1 规划背景 1.1.1广州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世纪、新形势的必然。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吸引国际资本注入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巩固并提升广州市的竞争力,广州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南拓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拓展的重点,广州新城则是南拓战略的核心一环。 (2)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性的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城市化发展迅猛,需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和工作居住用地,需要珠江三角洲各城镇打破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进行有序整合,建设协调有机的网络型大都市群。广州作为珠三角重要的发展极核之一,有责任也有能力对珠三角城镇的整合起龙头带动作用,广州新城的规划与建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而提出的。 (3)广州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一,港澳回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使广州传统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广州需要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其二,广州传统中心城区用地紧张,人口密集,但增长势头不减,需要疏导旧城,开辟新区;其三,新兴产业作为广州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需要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番禺、花都撤市建区以后,广州调整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和产业配置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广州新城作为重要举措,其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项目背景 2000年6月花都、番禺撤市建区,并入广州行政区,拉开了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帷幕,2001年8月出台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布局取向;同年10月《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番禺片区是广州市21世纪重点发展地区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广州新城作为远景控制的重点发展区,是广州城市南拓的核心节点;2002年5月进行了《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咨询,对新城的背景、规模、定位、布局、空间等进行了研究。为整合并深化咨询方案,达到有效导控目前村镇的无序建设、控制新城发展储备用地、保护并改善现有环境、指导道路、市政等重大项目循序建设的目的,2002年12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委托我院编制《广州新城发展规划》。 1.2规划范围 广州新城范围属番禺区辖区,包括五镇一场,即东涌镇、石楼镇、莲花山镇、珠江甘蔗场全部和石基镇、化龙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 1.3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 (3)《广州市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资料》 (4)《广州新城发展规划任务书》穗规编[2002]38号 (5)《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2001.8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6)《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2001.10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7)《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三家咨询方案2002.1 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8)《广州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深化)》2002.4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9)《广州市公交改善实施规划》1999 同济大学 1.4 规划目标 (1)落实、深化《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及《广州市番禺片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美国易道公司方案1.0 项目理解 1.1 项目背景 1.2 工作方法 1.3 基地背景 1.4 规划回顾 2.0 案例研究 2.1 拉古纳海滩,加利福尼 2.2 五渔村,意大利 2.3 海泉湾度假城,珠海 2.4 大梅沙,深圳 2.5 案例小结 3.0 定位与愿景 3.1 发展前景分析 3.2 发展策略 3.3 定位 3.4 新城规模 3.5 愿景 3.6 发展目标 4.0 关键问题 4.1 新城发展项目 4.2 新城特色塑造 4.3 水体设计策略 5.0 基本分析 5.1 基地现状 5.2 现有设施 5.3 生态环境评价 5.4 设计限制条件 6.0 总体框架 6.1 总体构架 6.2 特色分区 6.3 土地利用 6.4 道路交通系统 6.5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6.6 公共服务设施 7.0 城市设计 7.1 新城鸟瞰 7.2 新城总体意向 7.3 城市设计策略

8.0 景观规划 8.1 开放空间特性 8.2 水岸处理 8.3 景观道路 8.4 植载问题 9.0 分区示意 9.1 分区概述 9.2 新城中心区 9.3 滨海度假区 9.4 山景住区 9.5 文教社区 9.6 滨海休闲体育区 10.0 旅游发展策略 10.1 旅游发展策略 10.2 旅游客源分析 10.3 景区规划 10.4 旅游项目组织 10.5 地区旅游组织 10.6 区域资源联合 10.7 市场营销策略 10.8 旅游项目评估 11.0 旅游发展策略 11.1 分期开发策略 11.2 投资模式建议 11.3 投资效益分析 11.4 可持续发展建议 11.5 规划管理建议 图件 1 项目背景 2 基地分析 3 区域功能定位与总体构架 4 土地利用 5 公共服务设施 6 开发空间系统 7 水系设计 8 城市竖向研究 9 城市设计策略 10 水岸处理 11 景区规划 12 旅游项目组织

《胶州少海新城总体规划情况》简介

《胶州少海新城总体规划情况》简介 为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绝对优势,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打出自己的创新品牌,胶州市委、市政府在接轨大青岛、融入半岛都市群的发展战略中确立了建设少海新城的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集自然生态、滨水休闲、度假旅游、历史人文、高档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复合功能区;以水系、绿化、道路等生态廊道为骨架,以大型水体为核心,将少海新城打造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景区,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的片区。 一、少海新城的缘起及建设意义 胶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处胶州湾畔,具有陆路、海路、空港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胶州史志记载:自塔埠头至淮子口水域,别名少海。唐宋以来,福建、淮浙商船,扶桑、高丽客轮停泊于此……秋冬之交,商客云集,千帆林立,甚是壮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青岛开埠,蓝色的大海渐行渐远。当初停泊船只的塔埠头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是大海的胶州湾堆积成了一片片长满杂草的荒滩。 2003年,胶州市进行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规划区的基础设施急需完备。2004年胶州市将完善城市防洪功能,开挖水面面积为6.28平方公里的东部滞洪区并建设高品位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作为当年实事之一。2004年11月起,按照“给洪水以出路,变荒滩为宝地”的思路,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6.8亿元,在东部盐碱地兴建东部滞洪区工程。除了满足胶州城区的滞洪功能外,胶州决定以少海为核心,再造一片亲水生态新城,将其周边定位为一个集景观居住、休闲娱乐、商务活动为一体的高档休闲旅游区。少海新城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城市经营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二、少海新城规划范围及规划结构 近期出台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初步构筑起科学规划体系,清晰地勾勒出环湾保护的宏大蓝图,描绘出拥湾发展的战略路径。该规划研究范围总面积约为500多平方公里,环湾形成以唐岛湾中心区、胶州少海新城、大沽河生态湿地等区域为主构成的旅游格局。少海新城规划结构和城市风貌也借鉴北部新城的生态理念,以中、小体量为主,造型轻巧、色彩柔和,与周围生态绿化有机融为一体,打造现代化的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打开胶州城市的全新战略空间,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科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彻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少海新城位于胶州市区东南侧,东隔大沽河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接,南邻胶州湾高速公路与胶州湾连通,西靠胶州湾工业园,北依胶州市经济开发区。营旧路、正阳路及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贯穿其中,规划总用地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主体水面面积6.28平方公里。 少海新城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超前谋略,按照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青岛市服务业规划,与周围区域实现功能互补、互动发展。以“两湖、一带、两轴、三岛、多片区”作为主体框架,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服务型景区,以胶州历史文化为基础,在北湖西岸建设历史文化博览区,从而再现“千年古埠、北国江南”的城市风光。并与整个胶州市“一城四区两翼”的战略规划相符合。 “两湖”:由正阳路穿越形成的南湖与北湖组成。 “一带”:环湖景观带。 “两轴”:以北湖大型水景喷泉为中心,以点带线形成两条空间景观轴线。

海口市滨江新城规划说明33p

海口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一、项目背景 “滨江新城”项目位于海口主城区东南部、南渡江西岸,东与海口江东组团隔江相望,西北与琼山区府城相连,是海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中心组团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区位上看无论现状还是未来,滨江新城均位于城市与美兰机场联系的主要连接地段,区域位置较为重要。 2007年8月琼山区政府按照海口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建设“滨江新城”的构想。目的是通过对本区域土地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提升,拓展琼山区城市发展空间,以达到疏解琼山老城区建设压力,更好的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促进琼山区产业经济的更新,尽而全面带动琼山区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滨江新城项目已被列入2008年海口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琼山区未来五年的建设重点区域。 按照这一思路,琼山区政府于2007年11月成立了滨江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并委托上海置业集团和海南佳元公司组织了“滨江新城前期策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方案征集活动。2008年4月1日,由琼山区政府主持召开了“海口市滨江新城控规研究方案专家评选会”,由佳元公司委托的安道国际方案为中选方案。为了使下一步滨江新城开发建设有章可循,受琼山区政府和海南佳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委托,由雅克设计机构和安道国际合作组成团队,进行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期为滨江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管理依据。 二、现状概况及分析 1、规划范围 滨江新城规划用地东临南渡江江边,西至海榆东线高速公路;南以新大洲大道为界,北至凤翔东路北侧30米规划道路。用地南北长约3km,东西宽平均为2.5km(最宽处为4.3km,最窄处为1.3km)。规划用地总面积814.69公顷。距海口市中心区约8公里。2、基地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整体地势比较平缓,场地大部分为坡度小于3%的的平地。高程最低处4米;最高处大于17米,大多数用地高程处在5-13米之间。 (2)地质状况 规划范围内新大洲大道以东大部分用地为新埠岛-铁桥三角洲平原、多属河流阶地夹淤泥质地基土亚区,新大洲大道以西大部分用地为火山岩台地残坡基地积土区。规划区内分布有马袅-铺前及海口-云龙两条断裂带,分别呈近东西和近南北走向。 (3)水文情况 规划用地东部濒临南渡江,规划区段江面宽度约为300-500米,其西岸已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规划区内主要河道有响水河、龙塘河,两河汇集后经个钱渡闸口流入南渡江。未建设地区分布较多的水塘和水坑;水质总体状况较好。 3、行政区划、人口及土地权属情况 规划范围内共计有下坎居委会、铁桥村委会、红星村委会、五岳村委会、儒传村委会等五个基层管辖单位。现状总人口7882人,其中城市居民5228人,农业人口2654人。人口统计详见下表: 现状人口统计表

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淮安市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书

淮安市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 规划依据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2、楚州区新区分区规划; 3、楚州区铁云路西侧片区及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楚州区铁云路东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5、楚州区翔宇大道两侧地区城市设计。 6、1:1000电子地形图; 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8、楚州新城启动区城市设计任务书; 2 项目背景分析 淮安市地理位置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平原腹地,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隶属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到达亿吨大港----连云港和盐城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平均车程仅需小时。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交通条件 淮安市是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迁市,东接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苏省会南京。全市地处淮河两岸,邻江近海, 处于全国南北分界线上,区位优势独特。淮安在全国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交通枢纽。 京沪、宁宿徐、宿淮、淮盐、宁连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确立了淮安在苏北乃至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规划建设的淮扬铁路、宁淮连铁路、宿淮铁路将与新长铁路共同打造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三改二工程、盐河四改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同淮安新港共同构筑淮安通江达海通道;已列“十一五”规划的淮安机场,更将淮安带入飞速发展的广阔空间。 历史文化 淮安市楚州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楚州区即原县级淮安市。淮安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陈登科等,都是淮安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淮安也是革命老区,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曾在此设立,刘少奇、陈毅、粟裕、谭震林、彭雪枫、李一氓、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1898年3月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生在淮安,在淮安生活了十二个春秋,为故乡淮安增添了绚丽的篇章。原县级淮安市(今称淮安市楚州区)是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景观物质资源 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达60多处。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遗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有全国唯一待发掘的古代藏兵洞,有全国仅存的明清漕运总督署遗址,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有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此外还有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吴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说明

目录 一、主要任务 (2) 二、规划容 (3) (一)街区划分 (3) (二)现状 (4) (三)功能与规模 (5) (四)三大设施安排 (9) (五)城市设计框架 (10) (六)规划实施 (12) 三、成果要求 (12) (一)规划文本 (13) (二)规划图纸 (13) (三)街区图则 (18) (四)附录:相关标准 (21) 1.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用地性质 (21) 2.主要图纸绘图标准 (22) 3.人口容量及就业岗位的估算标准 (25) 附表:市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例与绘图规 (27)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 (第二稿) 一、主要任务 (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统筹综合考虑新城不同类型街区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有序安排新城土地储备、一级开发和现有建设项目的整合,尽快搭建新城全面实施的综合平台。 (二)分解落实新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与规模,合理确定各街区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公共设施安排等规划容,为分步、分街区、有重点的加快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提出上位要求。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是市政府批复新城规划的具体细化落实,新城规划确定规模、结构、框架等重大容不得进行调整变更,原则上只能对一些具体和细部进行优化完善。必须调整的,应做专题说明,并按规划调整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决定。 (三)加强对新城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规划审批效率,支持新城整治改造、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并合理调控已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加快新城建设项目的安排提供基础依据。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核心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探索新思路,运用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促进控规逐步由纯粹的物质层面的空间安排转向公共政策,增强控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目的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就是要区分好控规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对于三大设施和资源环境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管制,要更深更细更加刚性;对于主要由市场配置的容,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则和把握总量进行调节,要有所弹性,不宜规定的过细过死。二是市区两级政府,就是要更加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规划实施上的事权划分。对于涉及新城总体发展规模、时序、市级职能的体现和市域重大设施的规划安排等容,应依据新城规划明确和细化,以便市级政府在把握总盘子基础上掌控新城发展方向;对于涉及具体实施操作等区县政府更加了解实际情况的容,要留有余地。三是远期和近期,就是把握好远期目标和近期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于远期实施的街区不做过细的规定,对于近期难以确定的容提出控制性要求及指出多方案可行性,对于近期重点实施的街区进行细化研究。在明确整体原则、控制总量及强制性容基础上,为远期发展留出多种可能

_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_2020_

84上海城市规划 | 2011 | 5 小城镇规划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The Revision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ongjiang New City 2010-2020 松江新城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的重点新城之一,也是上海市“十五”时期确定的“一城九镇”中的试点新城。为继续发挥松江新城在上海新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新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2011年完成了《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编制工作。 规划围绕“创新驱动、包容发展”的理念,确立建设“人文松江、宜居新城”的发展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从长三角区域联动和上海城市整体战略出发 项目巡礼 PROJECT REVIEW 松江新城土地使用规划图 设计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85 小城镇规划探寻松江新城的发展路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完善城区综合功能,建设生态宜居、多元创新的现代化新城,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在延续原总体规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着重在四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增强规模能级,塑造有序的空间形态;二是提升环境品质,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三是强化产城融合,坚持服务经济主导和多元化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系统服务水平。 1、城乡总体布局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原则,以交通走廊和生态廊道锚固区域空间格局,松江全区形成“一轴、两带、六廊、八片”的布局结构。 2、新城发展规模 松江新城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预测至2020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将达到110万人。 3 、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进松江新城产业结构调整。新城 生活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生产性 泰晤士小镇街景 云间学林(松江大学城)

新城街道土地利总体规划

新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说明 新城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2006—2020年)调整方案说明 (1) 一、规划调整的背景 (1)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二)规划实施成效评价 (2) (三)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4) 二、规划调整依据与过程 (5) (一)调整依据 (5) (二)简要过程 (7) (三)主要成果 (8) 三、资料来源与数据采用 (9) (一)资料数据来源 (9) (二)规划基数转换 (10)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3) (一)耕地保有量的确定 (13) (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 (14) (三)建设用地安排与空间拓展 (15) (四)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5) (五)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17) (六)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8) (七)土地整治相关区域划定 (20) (八)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20)

附表:新城街道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2015—2020年)

新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调整方案说明 一、规划调整的背景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新城街道土地总面积为公顷。具体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1)农用地。2014年末全街道农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耕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园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林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他农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建设用地。2014年末全街道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交通水利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他建设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其他土地。2014年末全街道其他土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水域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自然保留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土地利用效率 (1)土地利用程度。2014年末全街道土地利用率为%,高于东港市%的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率为%,低于东港市%的平均水平;土

新城小学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新城小学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说明(新建学校) 工程项目名称:XX县新城小学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 一.规划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 三.XX县地理及自然条件分析 (1)XX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海州湾畔,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全县辖18个镇、424个行政村,人口109.9万,县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XX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渔业百强县、农业百强县、绿化模范县、最大的河蟹育苗基地县;是江苏沿海开发的最北极;是连云港市一纵一横“T”型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一体两翼”组合港的凤凰北翼、“一心三极”城市布局的重要组团,已连续两年入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2)XX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时,年降雨量976.4毫米。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风,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四.学校建设的背景 2008年至今XX县新城建设实现突破。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及中心片区、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4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新城核心区建设实现突破,已初步具备居住、办公条件。党校新校区、创联大厦、金玉大厦、教育大厦等8幢公共建筑建成启用或基本竣工,县级机关率先迁入新城区办公。随着XX县新区的不断发展,居住人数的不断增加,新城区教育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强,为满足和配合新城区的发展,新城小学项目被提上了新城发展的工作日程。 五.学校区域位置 新城小学用地位于XX县城金陵路西,秦山路北。 六.学校用地情况及远期规模 新城小学为XX县新城区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可规划用地面积33333平方米(50亩),校址南临秦山路(红线宽40米),东临金陵路(红线宽32米),西边为18米宽规划路。经多方论证学校远期建设为四十八班小学,共计服务人数:2160人,(远

009-荣县新城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荣县新城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规划依据 第三章 现状与规划条件分析 第四章 规划建设目标 第五章 土地使用规划 第六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 管线工程规划 第八章 绿地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九章 城市旅游发展与景观规划 第十章 建设开发控制 第十一章 防灾与人防 第十二章 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用地平衡表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荣县旧城区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旧城区的部分职能疏解出去成为必然。总体规划(2000-2020,2001.9审批通过)拟定县政府择址搬迁至新城河西片区,带动相关公建和住区建设,加快新区发展和旧城的改造步伐。新区开发建设条件日趋成熟,急需编制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片区的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建设部,1995) 3)荣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4)《荣县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5)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6)规划区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7)荣县建设局及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第三章现状与规划条件分析 3.1 区位条件 依据荣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总体结构为:三水城中穿越、山川会聚,绿水青山环抱,三大片区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以"Y"字型三条河流和中部东西两翼山体分隔,自然形成老城区,东部和西部新区三大片区,以三条河流为依托,结合河道两侧绿带,形成Y字型城市绿轴。规划片区即为荣县新城西部(河西)片区近期建设区,片区北与旧城相望,东与规划城市中心商业区毗邻,政府迁建区位居片区内东部旭水河西岸,现状自雅过境公路自北缘通过,自然与地缘环境造就出片区独具的区位优势。 3.2 规划范围与用地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