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古诗文《鹿柴》赏析

古诗文《鹿柴》赏析鹿柴唐朝: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鹿柴英文译文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鹿柴赏析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全诗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全诗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这首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诗歌鉴赏】王维《鹿柴》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鹿柴》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维《鹿柴》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鹿海》的原文赏析与翻译王维《鹿柴》原文空山上没有人,但有一声低语。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鲁柴》札记、鹿柴(读音:lù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是:只有。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回复:再来一次。
王维《鹿柴》翻译空山上没有人,只有人声。
夕阳的余辉回到了森林深处,照耀在森林的苔藓上。
王维《鹿柴》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关于一座很少有人造访的空山和一片高耸的森林,意在创造一个空旷而深邃的境界。
第一句从正面描述空山的荒凉开始,着重描述空山的空旷和清凉。
然后,第二句话马上就出来了,用一个局部的、暂时的“回应”来衬托出整体的、长期的空虚。
第三句和第四句描述了前一幅图片中的空山传说,然后描述了从声音到颜色的森林深处的倒影。
《鹿柴》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多数山水画都离不开特定的风景,或描绘参差不齐的岩石,或描绘高耸的古树,或描绘瀑布和悬泉。
他们的重点是风景的奇观。
这首诗是从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的:“空山上没有人,只有人在说话。
”这里有层层岩石和山峰。
它看起来是空的。
但有时我能突然听到一个响亮的微笑,但由于回声的多次反射,很难同时判断人类的声音来自何处。
人们有相似的经历,这很常见。
然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一种创造。
从诗歌的表达来看,它是独特的,不经常跳舞;从作品的接受者来看,它是如此新奇有趣,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它会带来积极的情感活动。
鹿柴赏析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放眼空空幽然的山林看不到人影,只是隐约能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
忽见路过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深林,将那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之上。
赏析: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
柴,栅栏。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
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鹿柴全文注释赏析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英文译文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唐诗鹿柴赏析

《鹿柴》赏析
《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以下是《鹿柴》的赏析:
1. 意境营造:《鹿柴》以空山不见人”开篇,直接描绘出空寂清冷的境界。
诗人通过这句诗句将空”的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中的空旷与宁静。
接着,诗人以但闻人语响”来反衬出整体的寂静,进一步加深了空寂的意境。
2. 光影对比:诗中运用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写,以夕阳返照的光影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这一手法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又通过光影变化展示了空寂山林的美丽之处。
3. 诗情画意:通过诗人对鹿柴附近空山深林的描绘,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人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将山水景色融入诗歌,展现了浓厚的诗意。
4. 禅意内涵: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蕴含禅意,《鹿柴》也不例外。
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事物的虚幻。
诗人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启示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内心的宁静。
总之,《鹿柴》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禅意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空山深林的描绘,营造出空寂、幽静的境界,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命的哲理。
这首诗不仅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鹿柴朝代:唐朝|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释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②但:只。
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赏析/鉴赏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读: 鹿l ù 柴zh ài
(唐) 王 维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见jiàn 人rén
,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
返fǎn 景jǐng /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ái 上shàng。
小助手: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但:只。
闻:听见。
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景”古时同
“影”。
照:照耀。
呱呱译古诗: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和诗人交朋友: 王维简介(四)另见第14、24、54页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
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呱呱说古诗:
《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表现出了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诗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字突显了山的清静,“但闻人语响”,通过听觉感官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初看与前半部分矛盾,诗人由于身处空山深处,造成视野狭小,无法看见行人,只能听到人声。
而后面却又写返回山中,给人感觉前后境界不一。
仔细想,应该这么理解:诗人应该看到天色渐晚,便起身往回走,因为在深山之中,视野不开阔,只听到路人的说笑声,但不见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觉返身走回深山树林中,便看到夕阳“复照青苔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
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全诗流露出人生的一丝无奈。
★闽南童谣串串烧★西北雨(流传念谣)
西北雨,直直落。
鲫仔鱼,欲娶某。
鮕鮘兄,拍锣鼓。
媒人婆,土虱嫂。
日头暗,寻无路。
赶紧来,火金姑。
做好心,来照路。
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
白鹭鸶,来赶路。
翻山岭,过溪河。
寻无巢,跋一倒。
日头暗,欲怎好。
土地公,土地婆。
做好心,来带路。
西北雨,直直落。
这一首闽南地区流传的经典念谣,已经被编成了歌曲,有多种版本,大意是: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小鲫鱼,要娶妻。
鮕鮘(学名七星鳢)哥哥,敲锣打鼓。
媒人婆婆,土虱(一种鲶鱼科的淡水鱼)嫂嫂。
天色暗了,长不到路。
赶快过来,萤火虫。
心地最好,来照明。
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白鹭鸶,来赶路。
翻山越岭,穿过溪河。
找不到自己的巢,摔了一跤。
天色暗了,要怎么办好。
土地公,土地婆。
心地最好,来为它带路。
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