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赏析之鹿柴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鹿柴古诗解读

鹿柴古诗解读
《鹿柴》古诗解读如下: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的手法,把禅意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创造了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逐句解释:“空山不见人”- 解析:“空”字给人一种空旷、寂静的感觉。
这座山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空荡荡的房间,四处张望都看不到其他人一样。
王维写这句,一下子就把那种深山里的幽静给描绘出来了。
“但闻人语响”- 解析:“但”是只、仅仅的意思。
虽然看不到人,可是却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呢。
这就很有趣了,就像你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突然听到远远传来的说话声,你会觉得很神秘。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让这个空寂的山更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返景入深林”- 解析:“返景”就是夕阳返照的光。
这夕阳的光啊,射进了深深的树林里。
你可以想象一下,傍晚的时候,太阳的光线斜斜地钻进那一片茂密的树林,就像一把金色的剑刺进了绿色的海洋。
“复照青苔上”- 解析:“复”是又的意思。
这光线又照在了青苔上面。
青苔一般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平常很少能被阳光照到。
这夕阳的光好不容易穿过树林,最后落在青苔上,就像是给青苔这个小角落带来了一点珍贵的温暖和光亮,画面感特别强。
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像一幅绝妙的画。
王维真的很厉害,他先写看不到人,又写听到人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空寂的山林更显得幽静。
然后再写夕阳的光进入深林照到青苔上,这光就像是一个小惊喜,在一片幽静黑暗的深林里,给青苔带来了生机和亮色。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就好像王维在告诉我们,在寂静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动静,在黑暗里也会有一丝光亮,让人回味无穷。
唐诗鹿柴赏析

《鹿柴》赏析
《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以下是《鹿柴》的赏析:
1. 意境营造:《鹿柴》以空山不见人”开篇,直接描绘出空寂清冷的境界。
诗人通过这句诗句将空”的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中的空旷与宁静。
接着,诗人以但闻人语响”来反衬出整体的寂静,进一步加深了空寂的意境。
2. 光影对比:诗中运用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写,以夕阳返照的光影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这一手法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又通过光影变化展示了空寂山林的美丽之处。
3. 诗情画意:通过诗人对鹿柴附近空山深林的描绘,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人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将山水景色融入诗歌,展现了浓厚的诗意。
4. 禅意内涵: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蕴含禅意,《鹿柴》也不例外。
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事物的虚幻。
诗人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启示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内心的宁静。
总之,《鹿柴》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禅意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空山深林的描绘,营造出空寂、幽静的境界,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命的哲理。
这首诗不仅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鹿柴朝代:唐朝|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释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②但:只。
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赏析/鉴赏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鹿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鹿柴体裁:诗题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名字:王维年代:唐代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原文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把握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幽静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空山不见人”,通过正面描写写出空山的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以动衬静。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

《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鹿柴》原文翻译与鉴赏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另一种说法认为王维生于699年,卒于759年,据考证,前一种说法为是),山西祈县人。
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表示了归隐之意。
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
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
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
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
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
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
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
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
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
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
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
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
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
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
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
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
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
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
乐的结合。
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