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民族
湘教版初中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自主阅读:独特的民族风情
满族
回族
畲族
分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一. 56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是壮族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二.各民族分布特点: 1、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 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边疆 地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云南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黑、吉、辽、 冀、京
朝鲜族
黑吉辽东部
总结
汉 族: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东北、西
南、西北
我国民族 分布特点:
大散居 小聚居 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 发展。
布置作业:
完成新课标P8-P9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9 预习下一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壮族 满族 回族
维吾尔族
西北
彝族 傣族
蒙古族
藏族
少数民族: 东北 西南 西北
自主学习四:小组合作总结少数民族的 主要分布省区,完成课本P17活动表格。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壮族 回族 维吾尔族
பைடு நூலகம்
桂
宁、甘、 青、新
新
蒙古族 藏族
内蒙古、 青、甘
藏、青、川
苗族 贵、湘、云、桂
满族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 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小知识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 份。
人教版八上第一章第三节 民族(共27张PPT)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 1/8/3 2021/ 8/320 21/8/3 2021/ 8/38/ 3/202 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 1年8月 3日星 期二20 21/8/ 32021 /8/32 021/8 /3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 21/8/ 32021 /8/32 021/8 /38/3 /2021 10:09:30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 1/8/3 2021/ 8/320 21/8/3 Aug- 213-A 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 1/8/3 2021/ 8/320 21/8/3 Tuesd ay, August 03, 2021
度。民族自治行政区域: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2)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3)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 (4)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卫等事业。 (6)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评价园地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B )
A.满族
B.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C.那达慕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D.每年八九月间,藏族举行展佛、赛 牦牛等活动
二、民族分布特点
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
阅读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图及第19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汉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2、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民
族种类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哪个? 3、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地理方位)? 4、找一找,我国有没有单一民族居住的省区?福建省主要的
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民族

指导
学生代表发言
指导学生读书
填空
指定小组代表发言
课代表打分
分派小组任务,每一小组思考回答一个相关问题,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引导
小组代表抢答
指导学生读图用图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记忆效果
我
的
收
获
2.了解我国民族政策。
重
难
点
1.我国主要民族分布;
2.我国民族政策。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想一想”
1.观看多媒体投影,感受各民族不同文化
2.说出你知道的少数民族
3.说说你了解的少数民族文化
“填一填”
阅读课本P15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______个民族
A:族,主要分布在;
B:族,主要分布在省;
C:族,主要分布在地区;
D:_族,主要分布在。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图中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景观的描述。
“记一记”
1.民族构成:共个,汉族口占__________少数民族人口占_______
特点:
2.中国的民族民族分布汉族集中分布在和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长鼓—傣族B、冬不拉—哈萨克族
C、芦笙—藏族D、马头琴—朝鲜族
(4)歌曲《敖包相会》反映了哪一民族的生活()
A、藏族B、回族C、蒙古族D、朝鲜族
9、将我国几个少数民族与聚居地区连接起来
藏族青藏高原
满族云贵高原
苗族东北三省
10、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四幅图中分别代表的少数民族是:
第一章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壮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2.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B.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C.各民族居住地相互独立,地区分布不均 D.各民族居住地相互交错,均匀的分布 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华北、西北 B.西北、西南、华北 C.华北、华南、华东 D.东北、西北列图片与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神鼓
朝鲜族
维吾尔族
壮
藏
合欢箫
族
族
长鼓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 汉族 藏、维吾尔、苗等 56 个民族。 人数最多,其他民族统 91.5% 少数民族。 称为
汉族 少数民族
土蒙 藏 壮 满 回 苗 维 彝 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 族族 族族 吾 族家古 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 壮 族。 族族 尔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 珞巴 族。 族
名称 壮族 回族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省区 民族名称 蒙古族 藏族 苗族 主要分布省区
桂、滇
内蒙古
宁、甘、新 新
藏、青、川 湘、贵
读图,找出汉族主要分布地区,找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 地区。归纳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总结
1、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相互交错分布。 大散居 , 小聚居 , 2、汉族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东部 和 中部 地区。 3、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南 、西北 和 东北 地区。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与合作、各民族共同繁荣。
8.5%
各民族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 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 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一章__民俗学概论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 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俗——lore(风俗、知识、学问)
(一)“民”
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代表人:格林兄弟(德国)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
一、中国民族概述
(四)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一、中国民族概述 (五)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
民俗学
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
吴忠军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民俗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六、东南、中南地区民俗风情 1学时 七、汉民族民俗风情 1 学时 八、印度民俗风情,吉普赛民俗风情 1 学时 九、俄罗斯民俗风情 1 学时 十、欧洲民俗风情 1学时
民族与民俗
一、中国民族概述 (一)、民族的本义
中国民族学大家林耀华先生就认为:我国 “民族”一词的使用是“受日语的影响,日人用 汉字联成‘民族’一词后,我国又从日语引入”。 日语的“民族”一词是对ethnic group的翻译, 是指“従来、共通の出自・言语・宗教・生活様 式・居住地などをもつ集団とされることが多か った”,也就是传统上具有相同语言、宗教、生 活模式和居住地的共同体。而日本的民族定义是 中国南齐书列传三十五《高逸传· 顾歓传》中“今 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所谓“民族弗革”,“系指国人的族属未变,而 所谓族属即华、夷之分。”民族仅仅指中原和江 东的汉族。从南齐书体现出来的南北朝民族观念 跟华夷之辨的汉本位有关,是要求对汉民族文物、 衣冠、风俗、礼法的保持。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材P16活动和教材文字的阅读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并了解目前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 ,以及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
2.阅读教材P17图1-14“中国民族分布〞 ,分析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3. 通过教材P18~19活动和教材文字的阅读 ,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 ,能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 ,说说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开展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重点1.让学生通过读“中国民族分布图〞 ,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难点让学生通过读“中国民族分布图〞 ,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建议建议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角色扮演、小组探究和展示、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题中国的民族知识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中国的民族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珠穆朗玛?“你高耸在人心中 ,你屹立在蓝天下 ,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
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我多想弹起神奇的弦子 ,向你倾诉着不老的情话 ,我爱你珠穆朗玛。
心中的珠穆朗玛……我多想挑起热情的锅庄 ,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 ,献给你 ,珠穆朗玛 ,圣洁的珠穆朗玛〞。
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民族文化形式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续表)课题中国的民族知识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中国的民族本环节的题目设计比拟简单 ,让学生限时完成 ,是为了培养其快(续表)(续表)知识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中国的民族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一:展示不同民族语言书写的“我是中国人〞五个字的写法。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民族》

目录
• 中国的民族概况 • 中国的汉族 • 中国的少数民族 • 中国民族政策 • 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01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的民族数量和分布
中国的民族数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 的92%左右,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的民族分布
民族团结政策
促进民族交流
国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
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
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各民族的团 结意识,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设立自治机关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 机关,行使自治权。
汉族的发展
汉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言和风俗 习惯,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
汉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也是世界上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字是汉 族的书写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 特的文化价值。
风俗习惯
汉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包括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 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生辰庆贺等 人生礼仪。
少数民族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等。
分布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如 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蒙古族使用蒙 古语。
VS
风俗习惯
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汉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族的文化成为中华 文化的代表之一。
第一章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

• 较发达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封建宗法的政治制度 • 中等水平民族:封建王公的政治制度、土 司制度 • 落后民族:瑶老制、石碑制、山焕制度等
二、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
• • • • • •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1.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 2.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科学文化 (四)各民族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创建了新中国
云南
大理古城
昭君
昭君墓1
昭君墓2
三、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 建立
• 1.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 (1)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 (2)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 林业、草原业、农业、水利资源、 • 矿产资源、旅游业资源 • (3) 居于边疆。
清明上河圆
泰山
龙门石窟
天安门
响沙湾
黄果树瀑布
成吉思汗陵
(三)建国前中国民族地区的社会 经济制度
• 1. 在回、壮、满、白、侗、畲、苗、瑶、朝鲜、土家、裕固、保安、 哈尼、布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以及蒙古、维吾尔、彝、黎等民族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解放初期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 2.在藏族、傣族、部分蒙古族、维吾尔族地区,当时处在封建农奴 社会阶段。 • 3.在云南、四川交界的大小凉山,约有100万人口的彝族地区还处在 较为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 • 4.云南边境地区的独龙族、怒族、佤族、傈僳族、布朗族、德昂族、 景颇族、基诺族和内蒙古、黑龙江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全 部、大部分或一部分,当时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讲授
中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变民风,化民俗”的事例是很多的。所以,民俗的变异性就是指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民俗。这种论断对吗?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时间上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产物。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的表述,只是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2、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三、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长相、服饰是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特征的,但不能认为划分民族的依据就是长相服饰。长相服饰与划分民族的依据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长相、服饰属于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才是民族内在本质的东西,要正确划分不同的民族必须抓住其内在的特点和本质。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1、共同语言: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
教案序号
1
授课班级
16高铁1、2、3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一章中国民族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教学重点
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教学难点
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无
课外作业
P6 三、四板书Biblioteka 计见多媒体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例:56个民族、少数民族
提问: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是与汉族同时形成的吗?
二、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四周天然阻隔),造成了中国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点。
2、父系氏族:部落联盟分为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3、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不断的战争融合中,演化成华夏族。
4、秦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和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
6、隋唐和辽宋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大发展时期。
7、元明清中国各民族进一步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族称在这一时期已基本确立。回族在元朝开始形成,经过元朝、明朝,形成了回族。
划分不同民族的依据是什么?是以他们的长相以及服饰为依据吗?为什么?
模式性是指人们共同遵循的约定俗称的标准形式或行为方式。
当我们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就把他们当作民俗,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个别的、一次性的。只有当人们观察到它们的重复呈现,确认它们体现出某种模式之后,才能确认它们为民俗。
5、整合性和变异性
整合性就是民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和传播不断得以调节,从而形成一定性质的模式。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问题导入
新课讲授
在同一个地区生活,拥有共同的语言的人就属于同一个民族吗?
答:不一定。比如一个汉族人从小就在壮族长大,学的是壮族的语言,流的是汉族的血。
一、民族的概念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在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二、基本特征
1、社会性和群体性
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民族性和地域性
尽管同属华夏文明,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民俗。
思考:
《礼记》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什么?
3、传承性和传播性
传承说的是时间上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纵向的世代相传。
从空间上看: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语言的一种基本力量。
3、教育功能
是指民俗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俗话说:“习俗易人,贤君难免”。
例如:如一些民族和地方在分家时,要划出一份财产供养父母,这样来培养人们尊老美德。
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能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4、凝聚功能
是指民俗具有使社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
5、娱乐功能
指民俗具有使民众的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5、审美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的心理产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作用。
2、共同地域:因为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
3、共同经济生活:“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4、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教案序号
2
授课班级
15高铁1、2、3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二章中国民俗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3、掌握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4、了解民俗的起源和变化
教学重点
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民俗的起源和变化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无
课外作业
P25 二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的程度上,是更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
例如:如在中国,一个不祭拜祖先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2、实用功能
从总体上说,任何一种民俗现象的流行总是与人们争取生存、谋求兴旺发达的意愿联系在一起的,它广泛地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播说的是空间上值的是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横向相互学习、影响和渗透。
民俗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从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相互间的碰撞、吸收、融合和发展。
民俗正是在这种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播的结合中得到发展的。
4、类型性和模式性
类型性是指民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类似的性质。
变异性是指民俗现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如在过年的习俗中,门上最早用桃木避邪,后发展为用门神桃符。
想一想:
如何在保护当地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利用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使本民族或当地的民俗推陈出新?
6、丰富性和多样性
民俗习惯常常是一个民族一种。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规范功能
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不断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1、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例: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中华民族”
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