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11.13)
社会学概论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二、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 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强调人类文明的发 展、成熟、衰退过程的循环而不是退化, 认为文化或文明可以向前发展,也可能衰 退,社会变迁是周期性重复。
• 德国史学家施本格勒:历史的发展是各自
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相继的反映。 •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 :历史就是人类不断 接受挑战和做出反应的过程,而挑战和反 应的多次循环就构成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变 迁。 • 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提出一定取向 的文化类型盛衰循环的学说,认为社会历 史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或循环
社会变迁不同于自然变迁: •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有的,以人的产 生、社会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自然变迁则是亘 古存在的,并将无尽地延绵持续下去。 • 社会变迁包含有人为的因素,通过人类的群体行 为来实现,人们的意志、愿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社会变迁,自然变迁则是依照自然界本身 的内在规律运转变化,不需要人类意识的参与; • 虽然社会变迁有其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 在规律,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参与使社 会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目的性,而自然变迁则是 盲目的;社会变迁比自然变迁更复杂。
1960 2010 150 265 70 78.5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
一、进化型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的进化理论是社会学中最早出 现的一种有关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也是 所有关于社会变迁理论中最为广泛接受的 观点。它是以这样的假设为依据的:社会 不断从简单向着复杂的形式发展。
• 孔德: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 斯宾塞: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
五、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传播及应用,可以 大大刺激社会生产力,带动或直接造成社会物质 财富的增加,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同时, 人类生活的范围扩大了,科学技术把人们的理想 甚至一些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人们 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发生改 变。
当代社会分析报告之社会变迁

第一組 生資三甲F9663046陳佳蓉 生資三甲 陳佳蓉 生資三甲F9663039林琨又 生資三甲 林琨又
社會變遷
指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行為模式與 社會文化隨著時間改變而引起的基本 變化。 微觀 :社會變遷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的互 動模式 巨觀:它影響了整體的社會制度
來源
主要來自: 1.自然環境、人口因素、文化創新、文 化傳 播、社會運動、科技、戰爭、經濟與觀念等。 2.也牽涉了都市化、工業化、理性化、世俗 化與專門化等層面的複雜過程。 現代社會所發生的一個巨型社會變遷就是現 代化
社會運動
2. 「改革運動」(reform movement): 指社會運動成員對於現有社會秩序是 滿意的,但他們也認為:局部的社會 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社會的特定領 域。 (大多數的抗議事件或社會運動是屬於 改革運動,旨在改革社會的某一部分 或項目,並非企圖推翻整個現有體 制。)
社會運動
3..反動運動(reactionary movement) : 或稱「保守運動」、「抗拒運動」, 目的在維持既有社會價值與制度,並 且防止變革,使其能持續運作。 有時反動運動是針對某一特殊社會運 動而組成,例如:反同性戀運動與反 墮胎運動。
社會變遷不一定是進步的現象,有時,也可 能是一種落後或退步的結果。無論如何,社 會變遷基本上是社會結構與功能的改變,也 可能是社會關係、體系或組織的修改。對於 一個社會來說,社會變遷並不等於發展,也 不等於現代化,但社會發展與變遷是可以並 行的。對於一個國家,尤其是低度開發國家 而言,發展或現代化變成策略性的社會變遷 目標,因為它們極想從社會變遷過程中獲得 發展與現代化。
社會運動
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力量或來源是社 會運動或集體行為,這是一種人們對 於不明確情境試圖採取共同回應方式 所產生的相對自然的行動。 它可視為社會變遷的一種手段,也是 一個團體有目標、有計劃的經由集體 行為以改變社會整體或部分現象的共 謀行動與較持久性工作。
第十一章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2.现代冲突论 达伦多夫认为,围绕权力和权威(占有多少)形 成两个阶级,存在社会任何组织之中,现代社会 是两个阶级组成的强制性的协作联合体。冲突引 发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权威结构变迁。 三种类型:所有统治人员更换即革命变迁;部分 更换即改革变迁;把被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结合到 统治阶级的政策之中,最低层次变迁。 社会变迁是社会常态。
三、社会规划
(三)社会指标体系 1、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 (1)规划性的社会指标体系 综合的规划性指标体系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为综合地 测量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方面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标,包括人口、收 入与消费、住房、教育、卫生保健、娱乐、休闲、公共安全等内容。 (2)社会目标导向的社会指标体系 为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状况,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详细、深 入描述该领域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公共 安全。 (3)理论研究取向的社会指标体系 学者们为进行某种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以人的生 命周期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以测量社会结构变迁为目的的指标体系。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五)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 1.传统的社会冲突思想 马克思: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是根源,阶级对立 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变迁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齐美尔:冲突是普遍的,不仅是利益的反映,也 是敌对本能的反映。冲突不一定消极,必然引起 社会系统崩溃和变迁,也是促进团结和统一的过 程。 韦伯:与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分配有关。
一、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方方面面的改变。 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要求和导致其他领 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现代化是全方位地改变物质生产、社会关系、整个社会结 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单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各个领域、方面展开 的时序、模式有所不同,因起始条件、内外环境不同。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具体包括:社会分化、阶级分化、社会流动、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
社会变迁按照其变化的内容和影响范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微观的社会变迁和宏观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它的研究又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研究。
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个主要变迁的概念:5、文化变迁——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一切社会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方式的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和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化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3)文化变迁是生产方式变迁的结果,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4)生产方式的变化既影响文化内容和形式,也影响文化的实质。
(5)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6、经济变迁——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变化。
7、科技变迁——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变化和发展。
8、政治变迁——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一切国家权力的兴衰存废、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9、宗教变迁——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信仰、仪式和组织制度等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10、军事变迁——人类社会的军队建制、兵员、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的变化。
11、教育变迁——人类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校组织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12、医疗卫生变迁——人类社会的医疗保健制度、方式、药物、技术和设施的变化和发展。
13、社会结构变迁——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或社会集团的构成比例和联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4、人口变迁——人类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分布和构成的变化。
15、语言变迁——人类社会使用语言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6、艺术变迁——人类社会有关审美活动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7、社会风俗变迁——人类社会的婚姻、丧葬、祭祀、节庆、生育、交往等习俗、礼仪和禁忌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三、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 提。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 会变迁的影响较大。 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 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口状况是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 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 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人口革命
பைடு நூலகம்
科瑟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冲突既可造成社会分化,又能促进社 会的群际整合。 冲突的类型: 1、现实性冲突: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 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得所做的估价而发 生的冲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的冲 突。 2、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于对立双方竞争性的 目标引起的,而是起因于至少其中一方释放紧张状 态的需要。
4、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角度划分—— 自发的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当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 低,人类在很多方面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 迁。社会变迁对于人类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 异己的过程。(早期的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已成为现代社 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 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 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 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 习惯。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

(三)吉登斯的“现代性”
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 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 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 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 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 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 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
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 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 有所忽略。
目前,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 略均从全球考虑,提拔主要经 营人员不分国籍,重要决策可 在国外子公司做出,科研工作 可根据所在国的需要和具备条 件的任何地方进行,新产品可 在几个国家分别开发。
Βιβλιοθήκη 全球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一家 公司经营方式的起点。国际营 销学一直将民族或国家作为给 市场下定义或分割世界市场的 一种概念,全球化则淡化了把 国家与市场作为一个相连的实 体,并将市场变成比国家和民 族更广阔的空间。全球化要求
强。前者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
上的主权和边界;后者削弱了 对国家的依赖和信任。 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作 用增大,势必接管国家的部分 权力,削弱国家制定政策和管 辖的权限,限制着国家行使主 权的空间。此外,跨国公司作 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
其独特性就在于其跨国的特性,
它可以跨越行业、国家的界线, 形成自己内部体系,“决定权不 属于某个国家,而是属于几乎相 当主权国家的组织,其权限将超 越本国领土的界限”。 还有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新 问题,即司法全球化。近年来, 西方大肆鼓吹“法津
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
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另 一表现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 的企业并购之风愈刮愈猛,其 并购规模之大、涵盖行业之广、 交易金额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
(二)高科技要求各国联合攻
新中国60年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 这体现在评判标准的变化上,比如,人们不 再以政治表现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不 再以官方态度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对 先进与落后、公与私、穷与富等的评价有了重大 变化;人们的个人价值观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比 如敢于肯定自我,越愈重视自我,再不忌讳自我 奋斗,等等);人们的多元价值观逐渐建立起来。 • 总的说来,在价值评判中,人们大大降低了 以政治为评价尺度的道德标准,提高了尊重人权、 崇尚人性的份额,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自由。
4、社会变迁的特点: ⑴社会变迁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有其内在的客观 规律 。 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变迁,才能推动社会 的进步,否则就会阻碍、延缓社会的进步。 ⑶社会变迁是曲折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向上的, 但也有倒退和堕落。 ⑷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意味着旧事 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⑸社会变迁是复杂的,形式多样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
环球时报说: • 环境问题影响国家形象, 中国崛起需跨 “环保门” • 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 “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 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 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的标题直言“中 国在接管世界之前是否会被自己排放的废 水淹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
江西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中科院编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08中国可持 续发展战略报告》称,我国环境问题不断加重, 但生态状况基本保持稳定。与1995年相比,除北 京、上海、山东3个省、直辖市外,全国及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水平呈现下降态势。除北 京、天津、江西、海南、云南、青海等少数省和 直辖市生态状况较之1995年有所下降外,其他绝 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态状况基本保持 稳定,甚至略有好转。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660

来自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帕森斯利用他的
功能型社会变迁理论去分析社会的长期历史,把
社会历史分成五个连续的分化阶段,即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历史社会、温床社会、现代社会。
2020/8/22
15
4、 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Dahrendorf)提出 了关于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的基本假设:第一, 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第二,社会冲突是普遍存 在的;第三,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对社会的瓦解和 变迁都发挥着作用;第四,每一个社会都是以其中 一些成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压制为基础的。
2020/8/22
12
(3)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 ( Arnold Toynbee ) 的 “ 挑 战 ” 和 “反应”论。
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对
世界几大文明的兴衰史进行了分析,认为
社会是循环发展的,每个循环都是以某种
“挑战”开始的,最初是为了建立起经济
生存的常规模式,随后是为了适应各种不
斯宾塞强烈地谴责革命,主张改良,要人们等待社会 长期自然的进化。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 对社会均衡的破坏。
2020/8/22
7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特征:
一是认为社会进化是从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成长为较 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就是结构形式多样化的过程
二是认为社会进化是从无凝聚力的同质社会变为 整合的异质社会的过程; 三是认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量变必然伴随着质变。
当代西方社会进化论者提出了三种社会进化 趋势: 由于技术发展,社会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 日益增强; 社会及其单位进一步专门化与分割化; 社会单位之间越来越多地相互依赖。
2020/8/22
10
2.循环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
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渐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成功以后又必然转变为新的社会渐变过程。
3、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哪些?(或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因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总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并且总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自然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等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对社会变迁的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
自然环境的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社会变迁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类会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也会因为按自然规律办事,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造福与自身。
人口变动对社会变迁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两个方面。
人口的自然变得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构成的变动,他们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影响。
如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社会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增大,即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社会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方面,盲目的人口迁移会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安定。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
随着世界日益开放,文化传播正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上就有不少文化是从别国传入的。
但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也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此我们需谨慎对待。
4、什么是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2)经济发展的工业化。
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3)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
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组织功能的这种分化与互补化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4)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在整个国家人口中将占主导地位,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趋向现代化。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综合性标志。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
社会生活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人的现代化有赖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离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离开了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5、论述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答:一、韦伯的新教伦理说。
韦伯认为欧洲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获得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条自我约束的戒律,即在增加生产的同时抑制了自己的消费。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教义促使人们既能最大限度地生产财富又能限制自己的消费,然后将节省下来的财富再用于投资,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
虽然韦伯并不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原因,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他过于强调了宗教价值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现代化国家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切罗特等人为代表。
他们认为韦伯的观念存在局限,他们赞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加速了欧洲现代化进程的观点,但资本主义的兴起本身还需要加以说明。
他们认为欧洲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是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这样人们才能获得追求他们经济利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了可能。
但这一理论没有说明是什么力量促使国家力量遭到削弱的。
三、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欧洲的现代化不是出于其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他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附属国,西欧国家是靠一种不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附属国那儿获得了巨额财富,才使他们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沃勒斯坦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西欧国家在最初能够成为核心国家,这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缺陷。
四、真正从本质上解释西欧现代化的根源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按马克思的看法,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欧洲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些列变革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欧洲迅速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5、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答: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我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我国现代化是以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
在现阶段我们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我国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现代化。
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达,又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
(4)我国的工业化不是以剥夺农民、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工业化,而是城市与农村、城市大工业与乡村工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我国城市化不是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而是以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之,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我们党确定了哪些基本方针?以及需要协调的关系答:(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的关系有:(1)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济增长与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之间的关系(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8、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答: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弥补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改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主法治政治的形成。
一方面,中国通过融入全球化潮流,在指定法律方面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吸收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并在经济立法方面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
另一方面,我国立法制度的民主化、立法行为的程序化、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等立法环节,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向国际规范靠拢。
最后,全球化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外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传入我国。
自由、民主、理性等现代理念对于消除我国传统国民意识中的特权、等级、身份等落后观念和意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全球化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中国的文化学术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文化学术接轨,起到催化作用。
应该看到,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本增加的过程。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对外开放的深入,可能会冲击我国一些产业部门,由此还可能发生相关联的失业等社会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既传导经济景气,也传导经济衰退,因此它会增大国家的经济波动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