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传染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案、活动记录
K12学习】小学生预防传染病教案及教学反思

K12学习】小学生预防传染病教案及教学反思K12研究教育:小学生预防传染病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小学生预防传染病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预防传染病。
2.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以及怎样预防等基本卫生知识。
课前准备:预防传染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讲了《体格检查》,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新课。
板书:预防传染病。
二、教学新课:教师:我们班上有哪些同学曾经得过传染病?学生:痢疾、疟疾等。
教师:对,这些都是传染病。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学生:会传染给别人的病。
教师:对,要预防传染病,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我们把能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叫做传染源,也就是说,患有某种传染病的人就叫做传染源。
教师:有了传染源,是不是就能传播疾病呢?学生:有了传染源,还必须有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样传染病才能传播开来。
教师: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播途径吗?学生: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动物传播。
教师:知道了传播途径,你们知道要怎样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了吗?学生小组讨论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预防传染病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空气、水、食物、接触、动物指导思想:本次课程旨在突显学生研究的主体性,通过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除了初步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外,还能提高自主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传染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珍爱生命,愉快地研究、健康地成长。
传染病安全教育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卫生。
二、教学重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播途径。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传染病相关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传染病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等特点。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 教师讲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 学生举例:如流感、新冠病毒、手足口病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教师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2. 学生举例:如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流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教师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2. 学生讨论:如何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洗手液。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传染病安全教育1. 教师讲解:传染病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关注公共卫生,关注疫情动态。
- 做好个人防护,遵守疫情防控措施。
-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信谣、不传谣。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了自我防护意识。
2. 学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公共卫生,为创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传染病知多少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传染病知多少一、课题背景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加之前段时间正流行腮腺炎,有的学校为此还停课,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知道怎么样来对付传染病。
二、活动目标1.过程方法:能够运用多种工具对传染病进行基本的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传染病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预防传染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传染病对人们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知道人类对防治传染病所做的努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锻炼大家分工合作、实践体会的能力。
三、活动安排本课题共六课时,共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延长课时数。
1.提出研究问题,做好实践活动前的相关工作结合现在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加之正有传染病发生,提出本课题,引导学生做好研究方案。
2. 开展实践活动,分组交流信息,整理资料。
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采取到阅览室、图书室、上网、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过程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3.问题的展示、延伸和拓展。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知识,主要让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学会如何预防传染病。
第一课时一、提出研究问题,做好实践活动前的相关工作1.出示曾经发生的传染病的相关图片,结合现在有些地方正在流行的传染病,说说关于传染病你想知道些什么?(小组内讨论,作好记录,全班汇报)2.学生提出问题:(1)什么是传染病?(2)为什么叫传染病?(3)传染病有什么特点?(4)都有哪些传染病?传染病的种类?(5)传染病是怎么传播的?(6)传染病如何治疗?(7)传染病能预防吗?(8)传染病有哪些危害?(9)关于传染病政府作了哪些努力?3.选择问题问题出来后,引导学生将问题分为几大类,让学生选择自己一个感兴趣、而且自己能研究的问题,然后让选相同问题的同学坐在一个小组,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推选出组长。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传染病的预防 全国通用

《传染病的预防》教学目标:1、用身边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3、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的概念、分类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难点: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实事链接,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非典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紧张、恐慌的场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教师:有谁知道,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提出问题)生认识非典。
2、揭题:如果我们把病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类,那你认为非典它属于哪一类?(板书:传染病)。
只有我们掌握一些(板: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才能筑起一道任何病毒都不可攻破的安全的健康堡垒。
3、齐读题。
二、新知探究:(一)认识传染病1、什么叫传染病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的概念。
(齐读)读了这句话,关于传染病,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一下以下这些病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指生交流)3、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一共有39种,按传染性的强弱分为三个类别。
A、了解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B、了解乙类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禽流感、肺结核、疟疾、伤寒、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结合图片,初步了解禽流感、狂犬病、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病。
)C、了解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手足病、血吸虫病……(结合图片,初步了解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手足口病、血吸虫等传染病。
)4、看了刚刚的这些图片,你觉得传染病是一种怎样的病?(指生说)(二)了解传染病三环节1、指生读活动要求。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传染病的预防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传染病的预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4.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提高预防意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实践操作,如七步洗手法、正确佩戴口罩等。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预防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 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关于传染病预防的漫画。
2. 编写一个关于传染病预防的顺口溜。
3. 调查家庭成员的预防传染病知识,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预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传染病知识小学生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1. 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2. 预防措施的实施。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传染病知识相关图片、视频3. 传染病知识小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2.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知识1. 老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老师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图片,加深理解。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老师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2. 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五、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老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知识竞赛1. 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传染病知识竞赛。
2. 竞赛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3. 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三、传染病知识问答1. 老师提出传染病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2.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地方预防传染病?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预防传染病的建议。
五、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
“认识传染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案、活动记录

认识传染病”方案设计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护理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体通过某种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
这将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有以下三种:(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
(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 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 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2)空气飞沫传播(3)虫媒传播(4)接触传播什么是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小学传染病活动方案

小学传染病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
“打败传染病小怪兽,健康校园我守护”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学会如何预防传染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时间。
[具体活动时间,例如:X月X日 X月X日]四、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各班级教室。
五、参与人员。
全体师生。
六、活动内容。
# (一)传染病知识大揭秘(第1天第2天)1. 趣味传染病知识讲座。
邀请校医或者当地的医生来学校,在操场上给全体同学做一场超级有趣的传染病知识讲座。
医生要像讲故事一样,把传染病的种类(像感冒病毒这个小坏蛋、手足口病那些调皮鬼之类的)、传播途径(怎么从一个小伙伴跑到另一个小伙伴身上的)还有症状(生病的时候会哪里不舒服)都讲得清清楚楚。
而且,讲座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搞笑的小动画或者图片,让同学们看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牢牢记住知识。
在讲座过程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答环节,比如“谁能说出一种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呀?”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纸,上面印着“传染病预防小卫士”。
2. 传染病知识手抄报比赛。
每个班级的同学分成小组,制作传染病知识手抄报。
手抄报的内容可以包括刚刚讲座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一些有趣的小资料,比如古代人是怎么对付传染病的(像古人用艾草熏屋子之类的奇奇怪怪又很有趣的方法)。
每个小组把手抄报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然后大家互相参观、投票。
选出最棒的手抄报,获胜的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一本笔记本,上面可以写自己预防传染病的小计划。
# (二)预防传染病行动起来(第3天第4天)1. 清洁校园大作战。
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校园大扫除。
每个班级负责自己的教室和周围的卫生区域。
同学们要把桌子椅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墙角的灰尘都扫掉,窗户也要擦得亮晶晶的。
在大扫除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和传染病小怪兽作战。
比如说,灰尘就是小怪兽的藏身之处,我们把灰尘扫走,就是把小怪兽赶出我们的地盘。
老师要在旁边监督和指导,保证打扫得彻底又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传染病”方案设计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护理: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体通过某种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
这将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有以下三种:(1)病人
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
(2)病原携带者
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染动物
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
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2)空气飞沫传播(3)虫媒传播(4)接触传播
什么是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
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
见于伤寒。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达到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认真贯彻预防的方针。
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
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开始施行。
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流行性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我军1979年还规定,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应在疫情月报表中填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
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小时内;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
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疫情。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
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预防儿童传染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1)应该了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冬春季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和由于昆虫传播的传染病。
(2)发现传染病人,应该隔离治疗,有利于防止传染别人,也有利于使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
应该知道,孩子一旦接触了传染病人,就成为接触者,受传染的威胁自然更大些。
这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应急措施。
比如,接触了病毒性肝炎的孩子,可以注射丙种球蛋白;接触了流行性脑膜炎或猩红热的孩子,可以服用些磺胺药;接触了麻疹的孩子,必要时可以接种麻疹疫苗等等。
以上几点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小儿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有细菌性痢疾、肠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病原体通常存在于病人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
带病原体的粪便可直接污染食物、用具、衣物、玩具以及水源,也可以通过病人的手和苍蝇、蟑螂的爬叮而污染食物、餐具等,健康的孩子如果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水,或用了被污染的食具,以及手沾染了病原体,就可能患消化道传染病。
综合实践学生活动全记录
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