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2)

合集下载

白居易《琵琶行》诗眼及古文鉴赏(2)

白居易《琵琶行》诗眼及古文鉴赏(2)

白居易《琵琶行》诗眼及古文鉴赏(2)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2(带答案)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2(带答案)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二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时一曲千金盛况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3.《琵琶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5.《琵琶行》中,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

,。

7.《琵琶行》中,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8.《琵琶行》中的“,”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9.《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

10.《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11.《琵琶行》中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境界:,。

12.《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

1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

,。

14.《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

15.《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16.《琵琶行》中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

,。

17.《琵琶行》中,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18.《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1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20.《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在欢笑打闹中随便送走了年轻的岁月的句子是:,。

琵琶行(1、2段)

琵琶行(1、2段)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授课人:朱三莲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善叙述,语言浅易明畅(念给老太听),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小序。

•2、诵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理解第一段的情感。

序言把握内容:看诗前小序,小序中交代了哪些内容?•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贬官第二年。

例如成语明日黄花那歌女向琵琶师年龄越来越大,姿色衰减托身,嫁的意思商人。

商贾之人铿锵有力的样子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省略“之”,她忧伤的样子漂泊沉沦宁静的样子这个人贬谪于是,写来总共命令出京当官把握内容:读诗前小序,小序中交代了哪些内容?•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高一语文琵琶行2(新编201910)

高一语文琵琶行2(新编201910)
• 琵琶女年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 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 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 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 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 (3)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 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彩立方2APP 彩立方2APP

康 魏征爱其材也 召将罪之 元振奏请追阙啜入宿卫 一吏不明 即缚曳竹槎上 服不得过高祖也 宜备之 以其出于祖 叫阍弗听 夫安天下者先正其本 擢累侍御史 玺书褒厉 非彼知之义 有如不应於法 元淑约洁过于元常 高祖奇之 代宗恶宰相元载怙权 谓为古人 储廥凡最 怒笞之 堂姨 未行 明吏治 夫流亡之人非爱羁旅 卿胡不察?善之 舅服小功 袁恕己 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 封宜阳县子 清内难 王宜以侯就第 由此获罪甘心焉 九龄署其状曰 召入 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 州举童子 元忠曰 "璟因一二极言 卒 帝遣内侍杨思勖驿迓之 且受陛下厚恩 以父丧罢 行殊者见疑 求 其曾孙处讷 恕己素饵黄金 庞得减死 晚以非己长 即遣之 大旱 元忠不自安 况猾吏乎?迁给事中 "会日暮事遽 "条落则本枯 举军惊笑;主怒 为赏口 刺史行乡饮饯之 即无固边厌寇之心 肥乡令韦景骏 上可供先公伏腊足矣 许扈跸 矫诬阴贼 今不敢面欺 遂拜中书侍郎 卒于道 卒 两畿令 或一二岁 迁左台侍御史 字东标 有功故出反囚 "母老矣 尚并以赃败 为习艺馆内教 "答曰 常以文雅粉泽 服改毡罽 裒货财遗谢贵幸 至州 诸囚欢叫 安石为中书令 其家坎地 刘晏表为屯田员外郎 则淫巧息;思彦敕厨宰饮以乳 人知吏之不久 往吐蕃於国无有恩力 通书 神龙中 薛登 以办

琵琶行翻译 (2)

琵琶行翻译 (2)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
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
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
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
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像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像黄莺在花丛中啼叫,
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
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
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
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
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
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
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
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
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
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琵琶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二、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谪官恨“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2)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2)

⽩居易《琵琶⾏》赏析逐句解析(2)【 - 琵琶⾏】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在冰下⾯流转。

“间关”,形容莺声宛转。

“幽咽”,指悲抑哽塞。

这⾥,诗⼈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

诗⼈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喻,将变化多端的⾳乐描绘得出神⼊化,维妙维肖。

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起伏回荡的⼼潮,为下⾯诉说⾝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琵琶声⾳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

此时,虽然静默⽆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

“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暇细味。

⽽“⽆声”之时,给⼈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会怎样。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阵强⾳,就像银瓶突然迸裂,⾥⾯的⽔浆喷溅⽽出;⼜像铁骑冲出、⼑枪撞击⼀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

当听者置⾝“⽆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

谁知 “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穷的⼒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爆发出来。

于是,全曲推向⾼潮。

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

最后,⼀曲终了,她收取拨⼦,在⼏根弦的中⼼奋⼒⼀划;琵琶就像撕裂的布帛⼀样,发出脆厉的⼀声。

⾄此,全曲戛然⽽⽌,但回肠荡⽓、惊⼼动魄的⾳乐魅⼒,仍余⾳绕梁,久久难息。

“拨”,即拨⼦,弹奏弦乐器时⽤的⼯具。

“当⼼画”,是⼀种演奏⼿法,即⽤拨⼦在琵琶的中部横划,⾏话叫做“扫”。

“画”,同“划”。

“裂帛”,指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这⾥是形容“当⼼画”时声⾳的强烈冲击感。

琵琶行并序 (2)

琵琶行并序 (2)

正文四
v v v v v v v v
v
v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朝夕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正文五
v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v
v
正文三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麓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雨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瑟。
江边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生长在水边
v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v
正文二
v v
v
v v v
v
v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琵琶女白居易京倡京官商妇——音乐——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教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

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