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6、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7、顾炎武手抄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8、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推荐度: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篇(精华)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此时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就是吃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我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我昏昏欲睡,头垂到必须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我打瞌睡犯困。

苏秦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就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就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篇31、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2、顾炎武勤于攻读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古代有许多名人读书是很刻苦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作过顽强的斗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欢迎大家阅读!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车胤囊萤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3、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5篇有的把书比喻成雨:书是人类的雨滴,帮助人们滋润荒凉的沙漠。

有的把书比喻成医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精选篇1)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精选篇2)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

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

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6篇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6篇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6篇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6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人读书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精选篇1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精选篇2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8篇)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

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

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

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

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

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

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

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

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

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

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

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名人读书的故事一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名人读书的故事二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名人读书的故事三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
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
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

”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

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

哥哥,是吧?”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

”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

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名人读书的故事四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
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

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

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

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

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