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阅读连接的作用

合集下载

五六年级阅读链接的作用

五六年级阅读链接的作用

五六年级阅读链接的作用一、拓宽知识视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拓展知识面,增加对世界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培养阅读兴趣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这些链接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从故事书、科普文章到经典文学作品等。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发现阅读的乐趣,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升理解能力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词汇量、掌握更多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此外,在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四、激发想象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力。

通过阅读链接中的故事、小说等文本,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探索文本中的情境和人物。

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为他们的创意写作提供灵感。

五、促进写作技巧通过阅读链接提供的各种文本,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运用修辞手法等。

这种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和评价信息。

在阅读链接提供的文本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七、增强文化素养通过阅读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种文化素养的增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传统。

总之,五六年级的阅读链接在拓宽知识视野、培养阅读兴趣、提升理解能力、激发想象力、促进写作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借助“阅读链接” 开阔语文阅读新视野

借助“阅读链接” 开阔语文阅读新视野

借助“阅读链接”开阔语文阅读新视野在教材编排结构上,“阅读链接”被安排在正文之后,以相关联的文章或片段形式,作为正文材料的有效补充,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乐趣提供了支撑。

从功能上看,“阅读链接”属于语文阅读扩展部分,实现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有序衔接。

[1]“阅读链接”内容多样。

例如,一些小故事,与作者相关的生平介绍等。

这些内容在思想情感、文章内涵等方面,与正文关联紧密。

学生也非常喜欢读正文后的“阅读链接”内容。

但是,如何有效利用“阅读链接”成为很多教师面临的施教困惑。

“阅读链接”在教材编排上有何价值?教师应该怎样来运用“阅读链接”突显其价值?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部编教材课文后面附加的“阅读链接”板块,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认知面。

据统计,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八本教材中,“阅读链接”有33 处。

从类型来看,一种为辅助阅读材料,主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关联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种是对比阅读材料,以相似文体或相关课文为主,强化学生对同类题材的理解;其他是拓展阅读,由课内知识点向课外延伸,让阅读变得有趣味,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阅读链接”可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内容在编排结构上,“阅读链接”板块与文前的“阅读提示”、文中的“批注”、课后习题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助学系统。

这一教材设计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情感需求。

通过“阅读链接”,教师可以深化学生对作者、文本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读《圆明园的毁灭》后,“阅读链接”为《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

这些内容是对课文的补充、诠释,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揭示列强对我国香港、澳门等地的霸占事实,以及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

从这些课后阅读材料中,引领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正是中国所遭受的民族屈辱,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从而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使用建议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使用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0.06|文|李伟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本教材中有了一个新的栏目———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是统编本教材阅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安排在部分课文的后面。

“阅读链接”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语段,比如,《猫》(四下第13丏课)的“阅读链接”是夏尊写的《猫》的片段和周而复写的《猫》的片段;一种是语篇,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四下第23课)的“阅读链接”是冯骥才写的《挑山工》。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增加阅读量。

学生仅仅是读好教材中的课文,显然是不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阅读量的支撑;二是深化课文理解。

“阅读链接”属于教科书的助学系统,作为课文学习的补充,与课文内容具有相关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方法、思想感情等;三是落实语文要素。

学生可以用从课文中学得的具体方法来自己学习“阅读链接”,从而有效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四是凸显人文主题。

统编本教材的单元选文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人文主题的,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链接”的学习,可以让人文主题得以强化和升华。

教材对部分“阅读链接”提出了具体的阅读建议。

比如,学了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五下第18课),让学生再读读朱自清写的《威尼斯》片段和法国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片段,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有的“阅读链接”,教材没有作阅读提示。

比如,课文《军神》(五下第11课)的“阅读链接”是李本深写的《丰碑》,如何阅读?书中没有提示。

如何用好“阅读链接”?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一、运用“链接”,比较异同“阅读链接”的内容都与课文有着相关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阅读链接”与课文进行比较,发现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1.表达方法的比较可以比较表达方法的相同点。

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三上第6课),在学生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再读读德国乌纳·雅各布写的《迁徙的季节》片段,思考: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写段落的时候,都是围绕着一句话来写的。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阅读链接》是一本统编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探讨《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一些实施策略。

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链接》的篇章涵盖了各个不同主题和文体的文章,帮助学生培养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提升理解文章的能力。

第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链接》的文章内容广泛且多样化,包括社会、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点。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事件和科学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链接》的文章题材多样,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可以通过文章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辨和独立思考。

通过阅读并分析这些文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提出一些实施策略来有效教授《阅读链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期预习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课前,教师可以先浏览一遍文章,找出一些重要的词汇和词组,并提前教给学生。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关信息,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问和讨论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综合性的阅读测试来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阅读链接》是一本有很高教学价值的教材。

通过实施预习、提问讨论、写作任务和阅读测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链接的作用

阅读链接的作用

阅读链接的作用
阅读链接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辅助理解:阅读链接通常提供与主题相关的额外信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或主题的内容。

这些链接可以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提供背景信息或扩展主题的范围。

拓展知识:通过点击阅读链接,读者可以访问到其他网页、文章或资源,从而获取更多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这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了解不同观点、理论或实践经验。

增强阅读兴趣:有趣的阅读链接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主题。

这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术交流:在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中,阅读链接可能指向相关的研究论文、报告或数据。

这为读者提供了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观点。

辅助教学与学习: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使用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或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查找资料、完成作业或进行课外拓展。

总之,阅读链接在阅读理解、知识拓展、兴趣培养、学术交流和辅助教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链接”:搭起文本理解的桥梁

“阅读链接”:搭起文本理解的桥梁

“阅读链接”:搭起文本理解的桥梁作者:刘艳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05期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联结纽带,它是丰富的、立体的。

“阅读链接”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表现的形式有诗歌、有散文,还有课文的背景资料、补充的文章等,这些内容既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又涵盖了学习的重点。

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链接”部分能够引导学生迅速走進文本,对其课文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探究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巧妙地运用“阅读链接”部分,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堂教学顺畅自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的一组课文。

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鲁迅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其文章写作的时间在20世纪初,加之鲁迅半文半白的语言,这些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部分,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其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趣,引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燃起兴趣,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阅读链接”中看似一段很短的话,实则能把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帮助其迅速捕捉到有效信息,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唤起其学习期待。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语页虽然只用短短的几句话介绍了鲁迅,但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于是,笔者先进行了这样的导入:“读一读这段文字,从中知道了什么?”然后,笔者小结:“这段文字给了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即‘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奠基人’,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弃医从文的战士、文坛的巨匠。

”可见,这样的一段“阅读链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人物,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搭好课外阅读链接,提升阅读效果

浅谈搭好课外阅读链接,提升阅读效果

浅谈搭好课外阅读链接,提升阅读效果搭好课外阅读的链接,对提升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拓展知识面和培养意识。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搭建好适合自己的阅读链接。

本文将从选书、时间安排和阅读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搭好课外阅读链接的方法,以提升其阅读效果。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至关重要。

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文学作品,却被迫阅读文学类作品,那么他的阅读效果必然不会好。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也是搭建好课外阅读链接的关键。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负担。

最好能够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时间,比如每天晚上读半个小时的书,或者每周周末读几个小时的书。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也是搭建好课外阅读链接的关键。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阅读,并且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

学生应该尽量避免在吵闹的环境中阅读,并且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进行阅读,比如自己的房间或者图书馆。

只有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制作一份关于【如何保持集中注意力】的文章集中注意力是一个人进行学习和工作时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干扰和诱惑,许多人往往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如何保持集中注意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从锻炼意志力、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规律作息时间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保持集中注意力。

锻炼意志力是保持集中注意力的关键。

意志力是一个人坚持做某事情的能力,而保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力。

想要保持集中注意力,就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

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阅读链接》是一套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统编教材,它具有以下教学价值和实施策略:一、教学价值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链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并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3.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链接》选材广泛,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和话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实施策略1.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和背景知识,可以将《阅读链接》按照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分别给学生选用适合的教材。

初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中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阅读能力,高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学科阅读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阅读链接》可以作为教师的主要教材,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教学,或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章进行阅读。

3.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文章,比如从文学角度、科学角度、历史角度等,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地理解文章和深入思考问题。

4.开展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来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阅读连接的类型和作用
下八里中心小学杜敏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些读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表达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配合这样的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

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材料往往被当作“软任务”,只是让学生自己随便读读,简单处理,甚至忽略不用。

其实,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远不止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提示,一种引导:提示要想形成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要大量阅读;引导师生怎样配合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

每位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那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

从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安排了17个“阅读链接”。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阅读链接”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要揣摩每个“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将之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
好“阅读链接”,使其“物尽其用”。

一、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案例1】四年级上册编选了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够体会到奉献、付出是令人感到幸福的。

领会到这个主旨之后,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链接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并让学生自由地谈谈读后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比如,课文中写了“给予”的具体行动,而课后的阅读链接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要有具体行为,其实,给人们留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快乐的,比如,好的思想,美好的回忆……只要“给”,都比“拿”愉快,付出永远比索取幸福。

这样,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案例2】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教师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其实,这篇课文后面链接的阅读材料──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恰是对课文最好的注脚,不妨让学生潜心读一读,学生会发现,爱因斯坦最为称道的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与课文中谈及的“美丽”是如此吻合。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会毫不妥协地并极为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课文中所讲的“美丽”,主要有两点:一是居里夫人科学成就的伟大;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她淡薄名利的品格。

这两点,在爱因斯坦的悼念文章里都得到了印证。

学生通过这个阅读链接,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百年之前的爱因斯坦和今天的作家梁衡,都如此讴歌居里夫人的这些崇高品德,那么,这种美丽,必定是“跨越百年”的,是永恒的。

此外,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后面链接的小诗《浓碧》,《触摸春天》后面链接的海伦·凯勒的一段话,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浓碧》以优美的语言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绿”;海伦·凯勒的一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盲人是怎样感受世界、热爱生命的,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二、对比阅读,关注不同文章的表达方法
描写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件事情,不同作家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学生的习作有什么启发?通过同一题材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的不同表达方法,并得到一些启示,也是一部分“阅读链接”的编排意图。

【案例3】四年级上册课文《猫》。

课后链接了周而复和夏硏尊描写猫的片段。

三位作家,内容、写法各不相同。

从内容上看,老舍主要写猫的性格特点,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夏硏尊写人对猫的喜爱。

从写法上看,老舍运用曲笔,明贬实褒,每个段落笔墨不多,可爱的猫
咪便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周而复主要用白描手法,正面描写猫的外貌特点,其间运用了几处比喻,便使它跃然纸上,即使没有见过猫的人也能知道它的样子;夏硏尊的一段文字基本是侧面描写,从邻居、路人、妻儿和“我”对猫的态度着笔,凸显猫的可爱。

三位作家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当然,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不必说得特别准确和到位,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对比。

这样,可以在方法上得到启示,并能在今后的习作中,借鉴三位作家种种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案例4】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

课后
链接了梁实秋《过年》的片断和斯妤《除夕》的片断。

这两个阅读链接是课后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在不同作者笔下,无论是节日的特点、人物的感受,还是表达的方法,都有不同之处。

在课文中,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

但在梁实秋的《过年》中却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我”的另一种感受。

再如《除夕》,介绍了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读写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价值
【案例5】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


是一篇经典课文,着重描写了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密切关系,从“小艇”入手,表现了威尼斯这个城市
的特点,展示了威尼斯人的水上生活画卷。

后面链接了散文《威尼斯之夜》,从夜空的清澈明净和夜晚的清新恬静两个方面,写了威尼斯美丽的夜晚。

两篇小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同一个城市的面貌,落笔点各有侧重,写法上各有特点,形成互补。

学生读了这两篇文章,可以体会到,不论是写一个地方还是写一个人、一件事,一定要抓住它最有特点、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不能大而求全、面面俱到。

课文后面也据此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家乡景物。

这个小练笔,建议教师应该在学生读过上述两篇文章,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再写。

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请学生在读了课文和阅读链接之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这样的设计,不仅将课文内容与链接内容联系起来,更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助于促使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并练习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四、由文生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链接内容看似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大,但实际上是对课文所暗含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故事性诠释。

学生通过读阅读链接,可以更清楚地获知课文要传达的潜在意义──勤于观察和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案例6】四年级上册课文《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从生活出发,写了作者通过对学校和家里生长的爬山虎的观察,清楚地获知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而文后的阅读链接却编排了关于托尔斯泰的一则小故事。

阅读了这个故事,学生会恍然大悟:课文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平时要多观察、
勤积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学生不仅拓展阅读了一段语言材料,还由此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除了以上列举的阅读链接的几种作用之外,有的阅读链接还具有资料性质,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比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表达对世界和平的渴望的儿童诗,后面链接了《儿童和平条约》,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会到和平的可贵。

当然,每个阅读链接的属性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用途。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感受、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启示,习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点拨、引导,带领学生渐渐学会读书的方法,并使之形成能力,化为习惯,千万不可用标准答案取代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