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方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方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锤炼词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锤炼词语的一些基本方法3.能运用锤炼词语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保送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所以我备课的时候特别考虑选材难度不可太大,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知识,尽可能选择初中比较经典的作品,适当跟高考联系。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因为他们没有教材,所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如何进行选词语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1、听到学生的对话,请两生来模拟对话。

*生:这星期真够悲剧的,雨竟然下了这么久。

乙生:是呀,太悲剧了,体活课全泡汤了。

我差不多要悲剧死了,昨天稍微打了会球,就感冒了,刚打针回来。

*生:我从小就怕打针,这真是悲剧呀。

我还有比你更悲剧的呢?想给哥们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看世界杯,刚买的201卡密码都还没刮掉,就说没钱了,这也太悲剧了。

没办法,我只好去补了张卡,可却一直打不通电话,你说悲剧不悲剧。

乙生:哎,真是超悲剧啊!2、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听到这样的一番对话有何感想?短短的几句话中一连用了九个“悲剧”,感叹学生语言的贫乏之余,想到的是当代中学生他们贫乏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叶圣陶说:“一字一语的错误就表示你的思想没有整好,或者说虽然整好了,可是偷懒,没有找到那相当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我们要锤炼语言,进而丰富我们的思想。

3、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家多是十分注重锤炼语言的,请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郭沫若曾说“文章写好后,要翻来覆去的推敲一下。

”二、探究1、为什么要锤炼词语呢?明确:锤炼词语,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或描摹事物,创造出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

古人还有“立言”扬名的目的,因为“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博苑06-22 0936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

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

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

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

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言者无罪”的歧义与责任。

2. 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

3. 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

4.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言者无罪”是什么意思,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将结论与论据进行适当的关联。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评价并分析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

三、教学过程1. 介绍“言者无罪”的概念在课堂上,先要引领学生了解“言者无罪”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含义。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言者无罪”这个词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言者无罪”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这里,需要将“言者无罪”看作是一句谚语,其表面意义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意义是不相容的。

2. 讲解论证的基本方法在讨论论证的基本方法时,需要分别介绍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定义和应用场景,并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3. 分析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文章结构方面,文章有标准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开始时,需要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简要的概括,并引领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在文章主体部分,应该引领学生掌握文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强调论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该关注类比推理、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逻辑手段在文章中的运用。

4. 培养写作能力在利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目标,让学生尝试写一个针对特定观点的论述,并在文章中应用论证方法。

四、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应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宏观到微观等多种不同角度进行测评。

最后,通过询问多项选择题、解释学生观点、致辞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言者无罪”这一谚语的表面和深层含义,同时学会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文章中观点、论据和结论的分析方法。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选词炼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分析鉴赏名篇佳作,体会炼字的基本要求。

3.联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词,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中选词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分析鉴赏作品,体会炼字的妙处,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的文坛,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群星璀璨,异彩纷呈。

在几千年的文学嬗变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异代不同时的诗人们的共同追求。

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殚思竭虑,亦有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妙手偶得的感动,亦有曹雪芹“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呕心沥血。

总之词句的锤炼是文人墨客提升文学作品品位的重要手段。

前面我们在必修课中《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对文学作品中选词炼句的必要性有一定的理解,今天我们在选修课中再对选词炼句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选词炼句的,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

今天学习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学习选词炼句。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如何选词。

二、回顾整理必修课中的《咬文嚼字》、《说“木叶”》讲的是语言的锤炼,如何表述的呢?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而林庚的《说“木叶”》,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选词的必要性,古人写诗和今人创作到底是如何选词的呢?你都知道哪些典故?《屈原》的故事,这个典故在我们的必修《咬文嚼字》中也出现过,请问你知道哪些古人今人在选词方面的典故呢?1.贾岛的推敲的典故。

推虽显鲁莽但能显出孤寂的氛围,敲字以动衬静,衬托环境的幽静。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用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一共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使全句生辉。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地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课题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地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课题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容,品味诗歌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人教版高中选修模块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天津市宝坻区第九中学张艳一、学习目标:学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步骤,掌握答题技巧。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形式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试题演练、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四、课型模式:分析考试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体味炼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二、理解概念,初识炼字品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赏环节理解字词特定意义,借以赏析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三、题型归纳,点拨释疑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题变形:1、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2、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4、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四、试题演练,再识炼字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五、掌握步骤,规范答题第一步释含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用联想、描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第三步点情境、表感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六、真题演练,提升能力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

今天我们就来鉴赏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检测说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或词人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如: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1、涵义(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

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6、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师补充: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止上述词语,还比如:朦胧隐晦、幽默讽刺、婉转缠绵、雄壮浑厚、强健刚劲等等,需要同学们在实际训练中总结积累。

)3、方法指津(生讨论,师点拨):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一般途径。

①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风格;②品读诗句,把握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③明确类别,区分题材体裁;④重视背景,关注朝代文风。

三、了解杜甫生平概述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后居长安。

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四、例析:1、杜甫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句,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雨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2、拟声词: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滚滚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分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4、语序颠倒: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如:(1)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析: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2)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例:定语挪后:杜甫《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析: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如杜甫《春夜喜雨》例,定语“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5、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分析: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五、延伸拓展训练(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新秋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解析:(1)诗歌题目为“新秋”,首联描写了秋的“新”,表现在: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

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比分析“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分析这两对词语在表达上的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它们与题目“新秋”的关系。

答案:(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

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2)不能。

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

“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六、课堂演练(生讨论,师点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诗一首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

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

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降级走上破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

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⑴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⑵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答:1、该诗为杜甫作品。

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