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4+N流程优化——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4+N流程优化——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柳州市第十五中学胡彬彬陈姗姗《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高度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4+N流程式教与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校课题组在2019年基于本校物理教研组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推出了《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一课时)》一课,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青年教师赛教课,获得了一等奖。

下面我们就以陈姗姗老师在本次赛教课中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4+N流程优化策略。

一、厘清教学重难点,准确表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课时学习目标须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

(一)熟读教材《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一课时)》一课出自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第2节,第一课时重点探究“汽化”的特点。

因为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因此,教材把“汽化”的学习放在了前面,作为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第一个学习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水沸腾,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二)精读课标课标对相关内容的要求如下: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建立在学生对本章第1节《从全球变暖谈起》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热”“温度”“全球变暖”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本节课中的实验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科学观察,正确认识汽化现象,得出有关汽化的科学结论。

以水沸腾为例,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乏相关阅历,但如何科学地认识这种现象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针对这种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收集什么数据、怎样处理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和启示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蒸发和沸腾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过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汽化热、分析液化过程的能量变化等。
3.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蒸发皿、酒精灯、温度计等,用于进行汽化和液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汽化的定义、类型(蒸发和沸腾)及特点;
2.液化的定义、类型(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及特点;
3.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
4.汽化和液化的实际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能够描述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一些基本的热学知识,如热量、温度等。然而,他们在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类型及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难以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
3.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导学案(第1课时)【导学目标】: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什么是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3.知道什么是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4、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特点,并知道什么是沸点。

【导学重点】:认识液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导学难点】: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导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导学用具】: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钟表等【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测量温度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3、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

4、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___________温度,它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_。

二、导学设问1、提问: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吗?什么影响着它们之间状态的转化?2、活动:(1)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2)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观察酒精的变化.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水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三、新课导学:(一)聚焦目标一:汽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叫做水的汽化。

(二)聚焦目标二: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2、活动: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3、结论: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4、探讨: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5、学习课本活动1: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提问:同学们思考:在晒衣服时,要使衣服干的快些,怎么办?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衣服干的快呢?(2)、实验: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3)、小结: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A、表面积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影响蒸发因素:B、温度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C、空气流动速度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6、蒸发的特点: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蒸发发生在液体什么位置?(蒸发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7、分析思考“地下管道输水”的优点。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学内容】:《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2课(3课时)【教材分析】:教科书中先介绍了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然后重点安排学生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通过学生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图像或文字描述水沸腾的特征。

在学生理解汽化现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的活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经历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STS”、“信息浏览”栏目中介绍的液化的应用——火箭中的液体燃料、石油分馏塔、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生活中的电器设备。

【学情分析】:对于汽化(蒸发和沸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没有仔细观察过。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然后用文字描述实验结论并且画好图像。

用坐标画图像,学生在物理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接触,但这个方法在探究和表示物理规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会用到,所以学生应该要学会。

教师不能越厨代庖。

对于液化,学生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而了解自然界中与液化现象有关的天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

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

能用汽化、液化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像,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仔细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D.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温度t/℃ 105 100 95 90 85 80 75 0 5 10 时间t/min
沸点
①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 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思考和讨论: A.液体沸腾有没有条件呢?
B.液体沸腾和蒸发是不是都 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呢? C.液体沸腾时有哪些特点呢?
6、自制简易“冰箱”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饭菜 纱布
利用蒸发吸热
水盆
自制简易“冰箱”:
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 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 点的蓝子。篮子里放上剩菜、剩饭, 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 口的边缘浸入水里。这就做成了一个 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 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馊. 原来盆中的水在常温下就可以蒸 发,但蒸发是需要吸收热量的,使得 周围的空气降低,饭、菜在低温下不 容易变质.
4.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除此之外,物质还会以中子态和等离子态的形式存在 各种物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 些变化有什么条件和特点?
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 想一想:
下列现象你见过吗?
坎儿井为什么要修 建成这种形状?
加快蒸发的一些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 A.提高液体的温度 B.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C.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要减慢液体的蒸发则应采取相反的措施
蒸发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活动2:往手臂上滴一滴酒精有什么 感觉? 对着滴酒精的皮肤吹一口气又有什么 感觉? 现象:滴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 吹一口气,感觉更凉. 这说明什么呢?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从液态相变为气态或由气态相变为液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由于物质的不同性质,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1.汽化的特点:
-温度上升:汽化是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到
一定程度时,其分子动能增大,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使分子逃离液体表面
变成气体。

-靠近表面:在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故只有接近
液体表面的分子动能能够克服引力以离开液体。

因此,汽化是从液体表面
发生的。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1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附学情分析)沪粤版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学情分析】:汽化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关系.其特点是学生体验蒸发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团结协作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于在前一节中,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而且沸腾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这种经历成为本课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三芯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仙人掌、棉球。

【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物态变化:物质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指导学生活动: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学案教师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学案教师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气的特点预习风向标一、物质的三态1、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气态、液态和固态。

2、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汽化的方式——蒸发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4、蒸发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三、汽化的方式——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需要吸收热量。

四、液化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压缩气体体积。

3、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名师巧指津要点一、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是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水结成冰,固态的干冰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等。

【典例】说出下列各现象中,物态是怎样变化的:⑴初春时的冰雪消融由态转化为态;⑵秋天的早晨,路边小草上出现露珠由态转化为态;⑶樟脑丸变小了由态转化为态;⑷地面上洒的水很快变干由态转化为态;【解析】在一定的条件下,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⑴固,液⑵气,液⑶固,气⑷液,气【名师点金】同一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是温度发生了变化。

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才会发生变化。

要点二、汽化的方式——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

因此,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都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秋季初二物理杜岱洛第12讲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蒸发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知道气体液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实验器材:
温度计(两支),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两个),中心有小孔的硬纸板,停表,酒精。

实验过程:
(一)探究液体蒸发时吸热还是放热
1、将酒精涂在自己手背上,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觉。

2、拿两支相同的温度计,观察在室温下示数是否相同。

再在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上温度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分析结论:手背上涂上酒精后感觉,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上酒精后示数,这些现象说明:。

(二)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
猜想假设:水在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将会。

探究方案:用烧杯盛
水,酒精灯加热,温度计
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观察
水的沸腾情况。

如图2-1
操作记录:
1、将铁架台、酒精灯、
石棉网、装水的烧杯、温
度计和带孔硬纸板如图
2-1组装好。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
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当温度达到90℃时开始
记录,每过1min记录一次。

沸腾后继续加热并记录3min,停止加热再观察2min。

3、将读数结果和观察情况填入表2-1中。

(填表说明:“加热情况”一栏分为两格,选填“加热”和“停止加
图2-1
2014秋季 初二物理 杜岱洛 第12讲
热”;“沸腾情况”一栏分为三格,选填“未沸腾”、“沸
腾”或“停止沸腾”。


表2-1
分析结论:
1、利用表2-1中加热部分的数据,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在图2-2中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0 5 10 15 /min
2、根据表2-1和图2-2可以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 。

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由本实验中水的沸腾过程可知,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一要温度达到 ,二要继续 ,两者缺一不可。

(三)探究液化时吸热还是放热
探究方案: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生活中常看到的“白气”是大量小水珠聚集形成的,它是液体,水蒸气变成“白气”就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液化现象,可以通过分析“白气”现象来探究液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

操作观察:
1、给烧杯中的热水继续加热使其剧烈沸腾,观察烧杯上方形成的“白气”。

图2-2
2014秋季初二物理杜岱洛第12讲
2、用另一个点燃的酒精灯的火焰去靠近烧杯开口处,观察出现的现象。

分析结论:原本烧杯上方有大量“白气”,当用酒精灯靠近时,火焰附近没有了“白气”,即水蒸气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不能液化。

和同学讨论一下,此实验现象说明水蒸气在液化时需要热(选填“吸”或“放”)。

实验拓展:
1、妈妈给小红准备了同样滚烫的一碗漂满香油的鸡汤和一碗开水放在餐桌上,过了一会儿小红去喝,发现鸡汤仍烫得难以下咽,可那碗开水已不是很烫了。

请分析这是为什么?
2、如图2-3,大烧杯b和小试管a中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b 中水沸腾好长时间,a中的水仍不沸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中水的温度不能达到沸点;
B、酒精灯火焰太小或者加热时间不够长;
C、a中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
吸热;
D、如果a中改装酒精,也一样不能沸腾。

3、为了研究气体液化的特点,某同学回
到家仔细观察妈妈煲汤时锅中冒出的“白气”,
他发现用大火烧汤时,汤水剧烈沸腾,但锅附
近只有少量“白气”,当关掉炉火后,锅周围
冒出大量“白气”,这位同学感觉很奇怪。


你帮他解释这是为什么?
4、图2-4是苹果在运输时的包装方法,外部的泡沫网袋是为了防止苹果受到碰撞而破损,里面是一层塑料薄膜袋,请说说这层塑料薄膜袋有什么作用?
图2-3 a b
图2-4 图2-3
2014秋季 初二物理 杜岱洛 第12讲
晶体和非晶体新课 标 第 一 网
冰和松香都是固体,它们在熔化时表现出的现象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阅读课本。

1. 晶体:分子整齐规则排列。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 )。

冰是晶体。

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

如冰的熔点是0℃, 水的凝固点也是 ℃。

常见的晶体有: 。

2.非晶体:分子杂乱无章排列,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查查表:表中 熔点最高,冰的熔点是: ℃ ;
固态酒精的熔点是 ℃;固态水银熔点是: ℃。

思考: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气温有时会达到-40℃以下,在这里能用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吗?简述理由。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 )
A .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 .棒冰变成糖水
C .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D .露水的形成
2.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冰是一种晶体
B .冰的熔点为0℃
C .从t 1到t 2冰处于熔化过程
D .从t 1到t 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
在0℃时,冰的状态是( )
2014秋季初二物理杜岱洛第12讲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6.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

7.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 ℃~40 ℃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