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地位日益突出,英语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英语教育研究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重要部分。

教师话语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教学氛围、授课过程和学生学习表现。

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综述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对研究未来的建议。

一、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历史脉络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主题。

早在1950年,英国学者C. Reynolds在他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自此以后,许多著名学者也曾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作为研究的重点,如G. Cook在他的《英语教学:一个指导性的框架》中,曾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另外,T.P.Flowerdew人更是针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了多个专题研究,比如教师话语的功能、形式和类型。

二、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理论和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去探索、分析和剖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如话语功能理论(Discourse Function Theory)、话语建构理论(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ory)、社会话语理论(Social Discourse Theory)等,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分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角色与功能。

这些理论以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系统分析,为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更进一步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实践落地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也有许多实践落地,如香港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开展了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旨在探索教师话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者L. White等人也曾给学生开设了一门“英语教师话语”课程,教授如何构建教师话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许多研究团队也研究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认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可能带来的歧视等问题。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摘要:在进行国外研究动态的梳理时,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小学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中国特有的教育活动,是中国本土化表达,国外的文献中没有与中国特色的教学研究活动完全一致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

针对该研究,尽管国外没有与中国的“教学研究活动”相一致的概念,但也有相似的概念,各国的教研活动都散见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和教师培训之中,国外称为“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学行动研究”等。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从相近概念中梳理国外关于“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关键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研究综述1.各国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研究美国国家他们的研究指导为“行动研究”,美国的教师培训准要针对新教师和非新教师的培训,针对新教师的培训,美国制订了入职培训计划(induction program)以及教师指导计划(mentoring program)。

1963年出版的《柯南特报告》包含了一些关于支持初级教师的具体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呼吁制定项目来帮助初级教师,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加速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驾驭的能力。

1970年后,《詹姆斯报告》就明确说明了教师入职培训的三个阶段,通过教师指导方便教师职业生涯的定位。

吕敏霞在博士论文进行美校本研究活动的研究中也整理出针对新教师和非新教师的教研模式。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小学开始一些小型的培训课,以此给予教师的一些指导,并推出各州的培训,针对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制订培训目标。

Maistre C L和Paré(2009)类似于辅导和或入职培训的项目可以作为那些需要获得知识的人和那些在不同领域获得专业认证的人搭建桥梁。

指导计划允许第一年的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教学方法。

新老师也能够与更有经验的教育者建立个人关系,进行活动。

日本的“教学研究活动”被称为“授业研究”也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课例研究”,作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方式。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Teacher Education外语教师教育简介:教师教育(职前和在职教育)多年来主要沿袭传统和基于⼀般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为基础(Carter 1990 ; Freeman 1996)。

普通教育1980s (Shulman 1987) 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外语或⼆语(以下统称外语)教育领域则在90年代以后。

国内外语界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Cambridge,P13)1990s-refinging the scop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Richards and Nunan’s(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LTE included not simply what teachers need to learn, but increasingly how they would learn it. ..there were professional learning processes in which language teachers engaged(Freeman and Richards 1996;Woods 1996).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base of SLTE (Freeman and Johnson 1998) Presently,Socio-professional identity外语教师教育背景:1)课程改⾰的现实需求2)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3)新兴社科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对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教育提出挑战;信息加⼯理论引发了对教师思维过程和对⽐专家 - 新教师的研究(Clark & Peterson 1986);实践认识论(Schon 1983)、社会⽂化理论及活动理论(Vy2gotsky 1978)等新视⾓刺激了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新探索;社会批判及后现代思潮使⼈们重新审视教师的⽣命本质和社会⾓⾊(如 Wu 2002);⽽解释 - 现象学⽅法论则深刻影响了以“质”为特征的教师教育研究。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其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我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概念界定,明确其发展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本文将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概述在国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教师教育者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也是对教师教育专业性的提升和追求。

从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来看,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不仅关注教学实践,也致力于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来看,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路径来看,他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这包括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参与教育研究项目、开展教育实践、与其他教育者交流等。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论述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论述

1 .实证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法
实证研 究在 英语 中被称 为是 “ e mp i i r c a l s t u d y ”,实证 研 究 一直在 自然 科学 界 中广 泛应 用 ,它强 调知识 必须 是建 立在观 察和 实验 的基础 上 ,通过 科学 的手 段来揭 示 一般结 论 。教师教 育研 究又 是交叉 学科 研 究,涉 及教 育学 ,心理 学 以及 人类 学等 多方面 的 内容 。 实验法 是 以选 定 自变量 和 因变量 为基础 ,形 成一 个理 论假 设进行 研究 。从科 学角 度讲 ,很严 谨 ,但是 由于 教师 教育研 究 的主要 对象 是人 ,而涉 及人 的研 究会有 很 多方面 的问题 ,而且 情景 比较 难控 制 。比如性 格 ,个人 背景 ,信 念 或伦 理性 问题 。 调查 法 是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的 最 基 本 的研 究 方 法 ,经 常 被 用于 教师 教育 研 究中 。最 常用 的办法 是 问卷 调查 ,其 目 的是 收集大 量的 信息 ,并做 出推 理 。例 如 ,北京 师范 大学 教 师教 育研 究 中心 ,对 北京 农村 教师发 放 问卷调 查其 教师 教 育 专 业 活 动 的满 意 和 需 求 度 ( 李 琼 、朱 旭 东 、赵 萍, 2 0 1 3 )还 有通 过发 放 问卷 了解 教师 专业 发展 现状等 ( 吴一 安、周 燕 ,2 0 0 4 ) 调 查法 是简单 易行 的一种 研 究方法 , 只要 设计 科 学合 理 ,能 够很 容易 的获取 所需信 息 。但是 正 因为其特 点 ,被 留下 “ 不严谨 ”的印象 ,所 以在使 用过 程还 需要尽 量避 免
教 育视 野
外语教师教 育研 究方法论述
曹 帅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综述引言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点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国内教育研究国内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重要领域:1.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关注政策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2. 教育评估与质量:探讨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及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 教育技术与创新: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包括在线教育、智慧教室等。

4. 教育心理与发展:关注学生的研究心理和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研究成果和发展潜力。

国外教育研究国外教育研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研究有共同之处。

然而,以下几个方面在国外研究中较为突出:1. 教育体系比较: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研究其异同和效果。

2. 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探索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方法。

3. 跨文化教育: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效果,包括跨国教育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

4. 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和能力,以及学校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教育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拓展:1. 教育创新和改革: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创育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改革。

2. 教育公平与包容: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如何实现教育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3. 教育发展与可持续性:研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关注教育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4. 教育技术与数据分析:利用教育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探索教育教学的效果和优化路径。

结论国内外教育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遵循合适的引用规范)。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一、概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模态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多模态外语教学强调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语言学习,旨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文献,梳理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发现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效果评估、以及多模态外语教学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体系,还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肯定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部分研究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尚不完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以及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载文的统计分析,全面梳理了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加强实证研究,优化教学资源开发,以推动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多模态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多模态教学强调通过多种感官和渠道协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尽管多模态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不够、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比研究等。

对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教师教育研究综述——以《教师教育研究》为例

中国教师教育研究综述——以《教师教育研究》为例
业 化 发 展 以及 师 资 培 养 强 调 一 体 化 .三
者 是 紧 密联 系 在 一起 的 .是 中 国教 师 教
式 .为普 教 和 高教 服 务 :在 课 程 设 置 上 .开 设 通 识 、专 门 (以 后 所 教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 教 师 教 育 技 能课 程 ) , 突} 十 { 师 范 性 , 强 化 学 术 性 ,加 强 实 践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和专业情 意等素质 要求 。鉴于 目前我 国教师 职业 的专业化
度 与组 织 .并 倚 重 教 师 群 体 的 自主 力 量 。来推 进教 师 专业 化 进程 。 『 3 0 王 长 纯 提 出教师发展 学校 建设 标 准参 考纲 要 。
该标 准 包 括 :实 现 大 学 和 中 小 学 的 合
作 。促进 教师教育专业化 、一 体化和 终 身化 的实 现 ;建有 教 师专 业发 展制 度 ; 编制 以教学研合一为核心 的教师专业 发 展 目标 系统 :将 研究与理解学生 作为 教 师专业发展 的中心 ;拥有多学科 的专 家 队伍 ,实现 大学学术文化和 中小 学实践 文化 的互 动等。为教师专业化 发展提供 了参 照标 准。 } 4 在实践方 面 .学者郑友训 提 出教 师 专业 成 长 的 三条 路 径 :来 自教 师个 体
纪下半 叶 以来 ,教 师教 育界 “ 打破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 的 呼 声 1 3益 强 烈 ,其 主
育改革 的一 系列 变化。首先综合性 大学
参 与教 师教 育体 系 .要求 改 变 以往 师 范
要表现就是综合性大学积极介入 教师教 育。这表明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 师教育 在我国同样已是大势所趋 。但 是综 合性 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一个过程 。不可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Teacher Education外语教师教育简介:教师教育(职前和在职教育)多年来主要沿袭传统和基于一般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为基础(Carter 1990 ; Freeman 1996)。

普通教育1980s (Shulman 1987) 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而在外语或二语(以下统称外语)教育领域则在90年代以后。

国内外语界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Cambridge,P13)1990s-refinging the scop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Richards and Nunan’s(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LTE included not simply what teachers need to learn, but increasingly how they would learn it. ..there were professional learning processes in which language teachers engaged(Freeman and Richards 1996;Woods 1996).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base of SLTE (Freeman and Johnson 1998) Presently,Socio-professional identity外语教师教育背景:1)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2)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3)新兴社科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对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教育提出挑战;信息加工理论引发了对教师思维过程和对比专家 - 新教师的研究(Clark & Peterson 1986);实践认识论(Schon 1983)、社会文化理论及活动理论(Vy2gotsky 1978)等新视角刺激了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新探索;社会批判及后现代思潮使人们重新审视教师的生命本质和社会角色(如 Wu 2002);而解释 - 现象学方法论则深刻影响了以“质”为特征的教师教育研究。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er preparati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and staff development:…it places self-development at the centre of a de fin ition of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 Self-direction is as important in teacher development as it is in language learning (see Nunan & Lamb 1996) Brockett & Hiemstra (1991: 29)defi n e self-direc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that predispose one toward taking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personal learning endeavours’.The t erm ‘train’ has unfortunate collocations. As Edge (2003a: 7) says ‘to train is to instill habits or skills, and the word collocates just as happily with dogs and seals as with teachers’. The negative connotation of the term training has led to greater adoption of the term ‘teacher preparation’.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rduhn 2002) is career orientated and has a narrower, more instrumental and utilitarian remit. Arguably, teacher development is more inclusive of personal and moral dimensions.Pettis (2002), Johnston (2003) and Miller (2004) present conscious engagement with teacher development as an individual moral commitment.Pre-service training 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giving guidance to possible pedagogic choices, teaching strategies, L2 methods, course design and coursebook materials. This can provid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for new teachers and is ‘a necess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professionals’(Clarke 1982: 447).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 is✧ a bottom–up process and as such can be contrasted with top–down staffdevelopment programmes;✧values the insider view rather than the outsider view;✧is independent of the organization but often functioning moresuccessfully with its support and recognition;✧is a continuing process of becoming and can never be finished;✧is a process of articulating an inner world of conscious choices madein response to the outer world of the teaching context;✧is wider tha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cludes personal, moraland value dimensions;✧can be encouraged and integrated in both training and educationprogrammes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重构:澄清教学概念:教学是复杂的认知活动重构教师的知识基础:个人实践知识走向合法化理解教师学习的本质和教师教育的作用教师决策研究(teacher decision-making)教师知识/观念研究教师学习/发展的研究趋势:基于新概念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方案正在形成 (如 Roberts 1998) ;新的教师发展策略层出不穷 ,如反思性教学(Farrell 1999) 、合作行动研究(Burns 1999) 、探究性实践(Allwright 2003) 、案例教学(Reichelt 2000) 、融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发展于一体(韩刚 ,?)。

The emergence of such issues as reflective teaching and critical pedagogy for example arose from within the profession largely as a result of self-imposed initiat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LTE has also been impacted by external pressures, for example by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ed for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brought with it the demand by nation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for new language teaching policies, for greatercentral control over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d for standards and other forms of accountabi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skills and academic knowledge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 in SLTE programs has generated a debate ever since, although as we will see in what follows is now part of the discussion of a much wider range of issues. In the 1990s the practice versus theory distinction was sometimes resolved by distinguishing “teacher training”from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former being identified with entry-level teaching skills linked to a specific teaching context, and the latter to the longer-term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eacher over time. Training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a repertoire of teaching skills, acquired through observing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practice-teaching in a controlled setting, e.g. through micro-teaching or peer-teaching. Good teaching was seen as the mastery of a set of skills or competencies. Qualifications in teacher training such as the CELTA (Certificat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 Adults) were typically offered by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or by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British Council. Teacher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meant mastering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lifications in teacher development, typically the MA degree, were offered by universities, where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language teaching were often undervalued.By the present time the contrast betwee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replaced by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teacher learning, which is viewed as a form of socializa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thinking and practices of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SLTE is now also influenced by perspectives drawn from sociocultural theory(Lantolf 2000) and the field of teacher cognition (Borg, 2006). The 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 has also been re-examined with a questioning of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ing of the language-based disciplines as the major foundation for SLTE (e.g. linguistics, phone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eeman 2002).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been affected by external factors -by the need to respond to the statu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demand worldwide for a practical command of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PDF,P1-3---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n Integrated Programme for EFL Teaching Training.PDF, P:35教师专业化发展:The professionalism of English teaching is seen in the growth industry devoted to providing language teachers with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qualifications, in continuous attempts to develop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teacher magazines, conferences an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to attempts in many places to require non-native speaker English teachers to demonstrate their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component of certif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for native-speaker teachers, and to the greater level of sophisticated knowledge of language teaching required of English teachers. Becoming 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means becoming part of a worldwide community of professionals with shared goals, values, discourse,and practices but one with a self-critical view of its own practices and a commitment to a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to its own role.--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PDF教师知识:-Shulman(1987)的分析性框架(1)学科知识(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2)一般性教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4)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5)学习者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6)教育环境知识(knowledge ofeducational contexts );(7)教育目的和目标、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基础-Richards (1998)的外语教师知识(1)教学理论知识;(2)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3)目的语交际技能/能力;(4)学科知识;(5)教学推理(reasoning )和决策能力;(6)环境知识(J. C. Richards. 1998. Beyond Training. CUP.)国外学者(REYNOLDS,1989;GROSSMAN,1990),国内学者(辛涛、申继亮、林崇德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