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教学设计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教学设计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通过富有特征的意象来表达意境的写法。

2、积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通过深入研究文本,探究人物幽微的内心世界的研读方法。

学习过程:一、1、引用导入: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啊……有情天地,我们心欢喜。

蔡琴《你的眼神》虽然你不言不语,但你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胜过了千言万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它的主人公也是不言不语,一个人表演着哑剧,但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是翻江倒海、汹涌澎湃。

2、初读感知,全班齐读。

3、出示学习目标。

二、(一)品味好词:一首好词,正如一杯香茗,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绵长的味道。

1、词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无言”?2、“独上西楼”,为什么一个人上楼?3、何谓西楼?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西楼为何会引得文人的注目呢?我想这里自有它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把天上的星相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宫,这一观念影响到人们对家居房间的布局分配,以南为尊。

东为阳,为大,为贵,东边的屋子是子孙们住的地方,比如“东宫”成了太子的代名词。

西边属阴,为次,甚或为贱,照应的人物是少女、侍妾等,西楼也就成了女子的居所。

如《西厢记》中“西厢”便为崔莺莺的住所;世俗中的“西宫”,也就借指妃嫔,所以“西楼”、“西厢”“西宫”等这样的词语就有了一层香艳脂粉味道,闺情相思,缠绵哀婉,自然在此演绎,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或忧、或怨、或悲的诗词佳句。

西楼、西窗及其西厢房也就成了古代文人表达相思哀怨的凄美意象。

为此,我们可以知道,“西楼”是一个多和忧愁、悲戚、苦痛相关联的意向,“西楼”常与“月亮”相始终,并与之共同营造了一个相思哀愁的意境。

月亮东升西落,在西边的方位,是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深夜之月。

这说明登上西楼的人为情所困,深夜未眠,彻夜长思,辗转难寐、彷徨踟躇、孤苦愁闷的情形便呈现于读者眼前。

可见,写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绪的常常用“西楼”来表达,渐渐的“西楼”演变成了一种浓郁的相思与愁绪的代名词。

相见欢

相见欢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忧时、怀旧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意境。

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词作进行阅读与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虞美人》导入2.李煜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

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

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二.整体感知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

2.学生听配乐诗朗诵。

3. 学生单独吟诵诗词。

三.理解赏析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愁)2. 词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

请同学们看看上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3. 研讨与赏析(1)上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问:为什么会“无言”?你会在什么时候“无言”?苏轼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感,柳永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恨,而李煜呢?更与何人说?要说什么?(先不要交代词的背景,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一个“独”字除了写出了孤独之外,还让你产生怎样的联系?(神情,步履等)问:古人有登高的习惯,尤其在忧愁、相思、无奈等情形下。

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恋了?还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导继续分析)第二句:月如钩。

问: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问:“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多的愁绪,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问:“寂寞梧桐”怎样理解?“清秋”是怎样的一个季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词。

2、了解并能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3、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4、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词2、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正缓缓地向我走来,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来通过他的一首词《相见欢》,一起来走近李煜。

二、朗读造境1、拿到一首词,首先我们从何入手?(读)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自由大声朗读。

2、既然这首词缺少一个题目,根据你的理解和体会能够为它补个题目吗?PPT:你可以自由拟题,也可以直接使用词中那些你觉得能够表达这首词的味道的词语。

(展示,例如《天净沙秋思》)示例:相见欢离愁;相见欢寂寞;相见欢独上西楼……3、下面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比较,看谁朗读得好,看看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指导朗读)三、赏读入境(一)同学们刚才都读到了一种“愁”,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愁”的?①(她心中的愁绪向人倾诉了吗?)“无言”——为什么会“无言”?作为王国之君,阶下囚,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无人陪伴,无人倾诉——可见他孤独、寂寞、无人共语的落寞纠结在他心中的愁绪太多,如亡国之恨、思家之愁等等,太多涌上心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用“无言”来写当时复杂的心理。

身为阶下囚,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他生活在监视中,自当处处小心,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②“独”——勾勒出任务孤身登楼的身影试着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步履缓慢、滞缓、呆板;神情很哀伤、很绝望)此时孤独的他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内心有数不尽的孤寂与凄婉!(有句话说:“情乐则景乐,情爱则景哀”,诗人向我们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借助了哪些景物?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③PPT:“西楼”——为什么上西楼?为什么不是东楼而是西楼?在古诗词里有很多关于“西楼”的诗句:李清照在西楼上妖王爱人时: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优秀教学案例
4.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相见欢》,能够体会到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离别的感慨,培养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情感。
2.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通过诗词学习,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相见欢》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优点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自我提高。
4.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相见欢》所营造的意境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相关画作,为学生创设一个符合词作情感的氛围。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词人的心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词作。
4.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准确理解词中字、词、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置身于词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1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激趣导入1、古人在心情郁闷时或有不如意时,往往喜欢登楼望远,那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登楼或登高的古诗词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登楼的词,朱敦儒的《相见欢》。

(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词有关知识。

3、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词,把握字音、节奏。

2、生展示读,并读出韵味。

3、生再读,把握情感。

4、听示范朗读,加深理解。

5、生听后评价,并总结朗读的技巧。

6、男生女生配合读词。

三、再读,读出词的画面1、师做示范: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的落下。

宽阔浩渺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

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

)2、分组合作,读出画面A组: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B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用文字描述出诗句所带给你的画面,小组自主合作探究)3、A、B两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

4、师小结:写哀景四、深读,品析词的语言1、字句品析2、师先做示范。

3、学生也自主品析词中字词句。

4、小结:抓住诗词中的字句和意象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5、知人论世,加深对此主题的把握。

(忧国忧民的情怀)五、比较阅读,拓展积累比较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生领读,师生品味。

2、比较相同之处:写景抒情。

3、师小结比较阅读的好处。

4、背诵两首《相见欢》。

六、布置作业1、背诵所学的两首《相见欢》。

2、课后搜集朱敦儒的其他作品并加以背诵积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1

《相见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地背默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词中名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相见欢【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三、理解内容1、释词:锁:锁住,笼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2、古诗今译: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欣赏诗歌上阕写景:(1)形象描绘词人登楼所见之景是哪一句?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寞、孤寂之情。

(2)词的上阕写景,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写了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词人落寞、孤寂之情。

描绘出了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3) 下阕:直抒胸臆。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2.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巩固,对词牌、词的格律等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化情感教育,以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背诵《相见欢》,并尝试将其改编为一篇现代诗,比较古今两种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深入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选择一首其他时期的诗词,分析其与《相见欢》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相见欢”为题,创作一首描绘友情、亲情或其他情感的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导入、朗读、解析、讨论、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见欢》。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相见欢》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理解词牌、词的格律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无言独上西楼教案

无言独上西楼教案

无言独上西楼教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朝代】:南唐【体裁】:词【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话外音】: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本诗,并且可以背诵。

2、学习诗文中出现的生字,可听写。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然而李煜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明确: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

961年6月李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晋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儿直,
一会儿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1)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

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2)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

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

爱妃宫娥,前呼后拥。

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

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

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齐涌上心头。

(3)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

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七、布置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