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第一章
识记部分:
1、控制论
2、系统
3、系统论
4、信息论
5、熵及负熵
领会部分:
1、信息是如何量度的
2、维纳的社会传播理论
3、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第三章
识记部分
1、结构主义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领会部分
1、三种内容性语言
2、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
第六章
领会部分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为什么说媒介话语具有自恋性?
第七章
领会部分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2、象征域
3、现代性的建构过程包含哪三个内容?
综合运用部分
试用社会文化现象说明葛兰西所谓政治领导权与社会领导权的区别。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教程》笔记和名师郭庆光习题解

《传播学教程》笔记和名师郭庆光习题解

《传播学教程》笔记和名师郭庆光习题解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传播的定义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信息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社会信息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见表2-1)★表2-1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见图2-1)。

表2-2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意义局限性图2-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见表2-3)表2-3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媒介类型具体内容(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

其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见表2-4)表2-4 信息社会要点具体内容2.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符号(见表3-1)★★★表3-1 符号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要点主要内容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要点具体内容3.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依存症”、媒介技术的“4C”趋势、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把关人”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媒介技术(见表8-1)★★★★★
表8-1 媒介技术
考点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见表8-2)
表8-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见表8-3)
表8-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考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电视人”(见表8-4)
表8-4 “电视人”
2.“容器人”(见表8-5)
表8-5 “容器人”
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存在阶层或收入差别的不同群体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
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4.“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见表8-6)
表8-6 “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
5.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1)当代新媒介技术(见表8-7)
表8-7 当代新媒介技术
要点具体内容
(2)“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从而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考点四: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见表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