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例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感染性角膜炎78例临床分析

感染性角膜炎7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局部烧灼联合抗菌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
结果经治疗,32例患者痊愈,31例好转,1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77%。
结论感染性角膜炎致盲率较高,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
标签:感染性;角膜炎;临床分析临床上将角膜炎分为溃疡性角膜炎及非溃疡性角膜,感染性角膜炎多因眼角膜受伤后病毒及细菌入侵眼角膜造成炎症,一般溃疡性角膜炎多由外因引起,非溃疡性角膜炎多由内因造成[1]。
感染性角膜炎属溃疡型角膜炎的一种,一般由外因或内因造成角膜上皮细胞脱落或损伤,同时合并感染引起的。
为探讨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我院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结合发病史、溃疡状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感染性角膜炎[2]。
其中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为17~63岁,平均(56.7±1.2)岁。
11例患者有角膜接触镜配戴史,10例患者有眼角膜异物剔除史。
24例患者有眼角膜植物划伤史,33例患者发病前1w发生过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好转,眼部出现感染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异物感、眼红、视力下降,眼部溃疡呈树枝状、圆形或不规则状,且伴有基质水肿。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21例患者为真菌性角膜炎,33例患者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4例患者为细菌性角膜炎。
1.2方法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奥布卡因滴眼液滴眼,3次后将眼科手术刀片与溃疡面垂直,将菌苔刮除后采用浓度为10%的碘酊对溃疡底部及边缘进行烧灼,烧灼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烧灼面,1次/d,连续治疗5d,给二性霉素B及氟康唑滴眼液交替滴眼,1次/h,贝复舒滴眼液滴眼,4次/d,消炎痛25mg,3次/d。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作者:杨胜甫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26期【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治疗后总结治疗经验,为感染性眼内炎确诊治疗提供科学性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分析患者发病因素,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老年人占61.76%,其次是中青年占26.47%,儿童占11.76%,37例眼外伤引起,其中8例儿童全部是眼部外伤引发;31例由于眼部手术引起。
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细菌检查发现无菌生长、四联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患者细菌检查发现粪肠球菌D群、无菌生长、口腔链球菌;20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阳性率为80.00%;治疗时首次治疗后54例患者痊愈出院,10例患者延长了用药时间,4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后进行了二次手术治疗,最后全部痊愈。
结论:儿童患者多是因为眼部伤害发病,进行内眼手术者容易发病,所以这两类人群要高度注意预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正确用眼,注意眼部安全防护,减少眼外伤引发感染性眼内炎。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因素;治疗结果;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 R77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28-02doi:10.14033/ki.cfmr.2016.26.072眼内炎又叫玻璃体炎症,包含各种眼内炎症[1]。
眼内炎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外部因素引发的感染性眼内炎,根据发病因素来源可以将眼内炎分为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两种,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炎症严重程度已经影响眼外框组织时则称为全眼球炎。
眼内炎患者初期检查确诊结果不稳定,而且诊断难度大,这就容易导致患者确诊晚,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眼睛视力下降,眼睛内部组织伤害等严重后果。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因素、治疗结果,总结预防和治疗的经验,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强预防效果,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其他常见的感染病菌包括链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真菌等。
引起眼内感染的常见途径包括手
术创伤、角膜炎、外伤或异物等。
临床表现上,感染性眼内炎的症状包括眼痛、视力减退、眼红、流泪、光敏、视野缺损等。
常见体征有角膜结膜充血、前房混浊或化脓等。
眼内
炎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眼科检查和分泌物培养来诊断和鉴别。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根据不同的病
因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急性角膜炎可能需要立即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如
庆大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于病毒性眼内炎,如带状疱疹,抗病毒药
物如阿昔洛韦可以用于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眼内炎,可能需要进行眼部
手术,如眼球穿刺和冲洗。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搓
眼睛,不共用眼用物品。
此外,还需要注意补充充足的营养,增强机体免
疫力,以促进感染的康复。
总的来说,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睛感染的一种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视力
丧失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恢复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预防感染性眼内炎也非常重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外伤和感
染源的接触等。
感染性眼内炎临床治疗体会

感染性眼内炎临床治疗体会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病原学特征以及临床治疗体会等进行探究和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到2014年收治的141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全面的分析。
结果:141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有88例(占62.41%)患者是眼外伤所致,有31(21.99%)例患者是感染性角膜炎引起的,有16例(占11.35%)患者是眼部手术引起的,有6例(占4.26)患者为内源性眼内炎。
引起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发病的愿意不同,其中2-13岁之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外伤,占19.21%,14-50岁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角膜炎占55.74%,51-79岁之间的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眼部手术,占60.61%.对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引起患者发病病原中真菌和葡萄球菌属各占30.63%。
致病菌对环丙沙星敏感最强为81.81%,其次为庆大霉素的为77.92.结论:引起眼内炎的主要原因是眼外伤,主要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和真菌,治疗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
针对患者的治病因素和病原体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眼内炎病因病原体治疗药物1资料与方法1.1临床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到2013年收治的141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03例占73.05%,女性患者有38例占26.95%,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79岁,平均年龄为38.9岁。
其中2-13岁的患者有20例,占14.18%,14-50岁的患者有88例占62.61%,51-79岁的患者有33例,占23.41%。
患者发病后均具有眼部疼痛、眼部不适、畏光和视力下降的症状。
患者入院之后对其进行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眼角膜水肿和溃疡、眼房水混浊、纤维样渗出或者是前房积脓、晶状体表面渗出物沉积、玻璃体脓肿、瞳孔区域呈现灰白反光、无法看见眼底红光反射等一种或者多种症状。
眼内炎的疗效评价

眼内炎的疗效评价
*导读:眼球内炎症有感染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
其中以感染性的眼内炎(多为非肉芽肿性)和肉芽肿性的交感性眼炎最为严重。
……
眼球内炎症有感染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
其中以感染性的眼内炎(多为非肉芽肿性)和肉芽肿性的交感性眼炎最为严重。
由于化脓性细菌或真菌进入眼内引起眼内葡萄膜组织的感染称为化脓性葡萄膜炎。
因为化脓性细菌和真菌的毒力较大,往往侵犯所有眼内组织,包括玻璃体、葡萄膜、视网膜,甚至角膜及巩膜,故又称为眼内炎,严重者可发展成为全眼球炎。
本病多发生于眼部穿孔性外伤后,及眼内异物伤后,因穿孔性眼外伤及眼内异物之致伤物污染又未及时给以处理,少数病人发生于角膜溃疡穿孔后,也有极少数病人发生于重症败血症,但因此时病人大多处于昏迷或谵妄的状态,故一般无暇顾及眼部情况。
罕见的情形也见于内眼手术后。
眼内炎的疗效评价:
1、治愈:眼红及充血消除,玻璃体及前房积脓消退,视力提高;
2、好转:眼红及充血减轻,玻璃体及前房积脓消退;
3、未愈:症状及体征加重,眼球萎缩。
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菌谱、药敏性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真菌等感染引 起的葡萄膜炎!常见于眼科手术后或眼外伤@$A" 本 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房水#虹膜#睫状体等炎症表现@!A! 并以前房或玻璃体积脓为特征! 可造成患者视功 能损害!甚至失明@#A" 因此!对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 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有利于临床 早期明确诊断!并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 既往有研 究对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因素和病原学特征进 行 分 析 @&A! 但 少 见 报 道 感 染 感 染 性 眼 内 炎 的 病 原 菌 菌谱#药敏性和危险因素" 同时!临床尚缺乏系统 的风险预测模型来实现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的早期 预警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回归模型是临 床常用的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工具! 可较好地表现 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有效评估疾病发 生的风险@'A" 因此!本研究采集感染性眼内炎患者 前房水或玻璃体标本! 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 验!对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构 建了风险预测回归模型! 旨在为临床制定感染性 眼内炎感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一 般 资 料 回 顾 性 分 析 !%$B 年 # 月 至 !%!$ 年 ! 月期间在本院眼科住院的 !% B'% 例患者的临 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患者 分为感染性眼内炎组 $(CD#% 和非感染性眼内炎 $(C!% EEB%" 纳 入 标 准 &年 龄$D 岁 '均 为 单 眼 手 术'符合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玻璃体手术或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置入术手术指征' 术前眼前节 检查无炎症反应'术前泪道冲洗无脓性分泌物'临 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 葡萄膜炎等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由病毒#寄生虫等 非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葡萄膜炎' 合并恶性肿瘤或 心理#精神疾病者" 感染性眼内炎诊断标准@EA&符合 感染性眼内炎诊断标准!出现明显视力下降!伴剧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97例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97例分析一、诊断1. 病史:患者往往有眼部外伤、手术史或眼部疾病史,如角膜炎、结膜炎等。
2. 症状:患者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等症状。
3. 体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眼球压痛、前房积脓等。
4.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5. 影像学检查:B超、OCT等。
二、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缓解炎症、防止并发症、挽救视力。
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抗生素、抗病毒、抗真菌等药物。
根据病原体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药物。
2. 局部治疗:眼膏、眼药水、结膜下注射等。
3. 全身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程度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1)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炎症介质,减轻眼内炎症。
(2)眼内注药:将药物直接注入眼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3)引流术:如前房穿刺术、玻璃体腔引流术等。
5. 并发症处理:如虹膜后粘连、并发白内障等,可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30岁,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1周”就诊。
患者有角膜炎病史。
检查发现左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前房积脓。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
给予抗感染、局部治疗,病情逐渐好转,视力恢复至0.6。
2. 案例二:患者女性,65岁,因“右眼红痛、视力下降2周”就诊。
患者有结膜炎病史。
检查发现右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眼球压痛。
实验室检查:眼分泌物培养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
给予抗感染、局部治疗,病情好转,视力恢复至0.8。
在过去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例中,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和挑战性。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回顾和分析,我希望能够分享我的经验和见解,以提高未来诊断和治疗的效率。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
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摘要】目的:研究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方法:我院眼科于2021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现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入住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和2021年4月-2022年4月入住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实施前和实施后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和术后感染率。
结果: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后,患者出现感染性内炎的概率明显少于实施之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眼科手术室实施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
【关键词】眼科手术室;感染性眼内炎;防范措施眼科手术主要包括内眼手术、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近视手术等,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且比其他器官更加敏感,因此如果不是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操作手术,就极易引起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等症状,感染性眼内炎就是眼科手术中的并发症之一,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极低,但却是最为严重、对眼球伤害性最高的并发症[1]。
一旦患者出现感染性眼内炎必须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段进行治疗,不然极易导致患者眼球彻底毁坏,进而使患者终身残疾。
因此,必须要对眼科手术室加强管理,做好手术室杀毒、消菌等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症状。
基于此,现针对2020年2月-2022年4月入住入住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患者在眼科手术室实施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前后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和在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以此来研究眼科手术室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例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病因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分离细菌谱,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因构成以及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所有患者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穿孔伤,占50.52%;其次为感染性角膜炎所致,占24.74%。
且年龄不同的患者病因构成不同。
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经过3年抗生素敏感性对比,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布更加稳定,且敏感性更强。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不同年龄段致病因素不同,可进行针对性治疗,且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明确病原菌后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感染性眼内炎;病因;病原学特征;临床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为微生物入侵眼部,并在其中增殖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1]。
该病可眼内组织产生破坏,也时常引起眼球周围炎症的发生。
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较为棘手。
目前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感染性眼内炎也仍然为致盲性眼病,因此受到了临床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尽早进行防控,降低发病几率,也可提高感染性眼内炎的整体诊治水平。
本文对我院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97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
患者年龄3~81岁,平均年龄为(41.3±10.5)岁。
其中3~13岁患者18例;14~50岁患者58例;51~81岁患者21例。
所有患者均以眼部不适、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来院就诊,经过检查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溃疡灶、角膜水肿,且房水浑浊、前房积脓、纤维素样渗出,晶状体表面渗出、虹膜纹理消失,瞳孔区域反光等体征。
医师结合患者病史以及B超检查结果确诊。
1.2方法所有患者在确诊后进行玻璃体标本病原学检测。
穿刺玻璃体抽取标本,或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打开眼内灌注前切割玻璃体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细菌、真菌检查,进行微生物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细菌谱以及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在患者就诊时,详细对病因进行调查,病因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眼外伤。
是否有感染性角膜炎发生、是否进行眼部手术。
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病因构成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患者病因构成所有患者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穿孔伤,占50.52%;其次为感染性角膜炎所致,占24.74%。
年龄不同的患者病因构成不同,3~13岁患者以眼穿孔伤为主要病因;14~50岁患者主要病因为眼穿孔伤,51~81岁患者主要病因为感染性角膜炎,见表1。
2.2患者细菌培养结果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
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2.3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经过3年抗生素敏感性对比,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布更加稳定,且敏感性更强,平均敏感性强于其他3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次为庆大霉素。
而万古霉素与妥布霉素敏感性在逐年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为一种较难治疗的眼部疾病,且有致盲危险,因此其预防、诊断、治疗均为临床研究重点[2]。
要预防感染性眼内炎则需要对其病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
而进行与病原菌培养、敏感抗生素实验相关的研究可使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治方法更加有效,并未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因眼球穿孔伤导致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较多,且各病因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
3~13岁儿童因为活泼好动,且不注意保护自己,因此时常在玩耍时发生眼外伤,并且由于眼内异物存在,由此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3]。
而14~51岁患者由于需要参加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眼球也容易发生外伤,成为了主要致病原因。
而>51岁的中老年患者则因为身体逐渐衰退、免疫能力低下,因此感染性结膜炎成为了发病的主要原因[4]。
另外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显示。
各类手术导致的感染性眼内炎情况并不常见,说明现代手术在预防感染方面的工作开展良好。
而病原菌检查为该病诊断、治疗所必须的手段。
可以明确患者眼内炎的性质,帮助医师选择敏感抗生素等。
本研究结果中所有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细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阳球菌14株,占43.75%,革兰氏阴性杆菌8株,占25.00%,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6.25%,真菌8株,占25.00%。
但于文献报道均存在差异,可能原因由于生活环境,医院环境等综合性因素有关[5-6]。
且本研究结果中对敏感抗生素进行了比较,发现环丙沙星为最敏感的抗生素,因此可以作为感染性眼内炎的首选药物,其次可选择庆大霉素。
而万古霉素、妥布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在逐年降低,且降幅惊人,考虑为近年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耐药菌株产生有关,值得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孙士营,孙晓艳,陈豪,等.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32-35.
[2]杨静,马惠杰,廖凯,等.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8):1208-1210.
[3]张巧川,李勇,吕娟芬,等.引起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6):718-719.
[4]刘旋.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时机选择[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27(4):353-355.
[5]胡小坤,罗添场,韩雅玲,等.感染性眼内炎早期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8):1045-1047.
[6]杨瑶,袁钊辉,汪振芳,等.44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雜志,2013,31(5):45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