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合集下载

不如相忘于江湖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们常用相濡以沫来形容一对伴侣共度困难时光,以示爱情坚贞。

却忽略了也许更为重要的后半句。

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咱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

但是,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相互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或许,这正是庄子的真实经历。

战国时,庄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出去借点粮食。

庄子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也痛快,答应借给他,但说秋后再借。

这不叫他等死吗?妻子又让他再去别处借,庄子就说,与其像那两条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还不如各自寻找别的出路,结果一纸休书,妻子改嫁他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立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立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大宗师》今天,针对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两种境遇的比较与思考。

我方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正本清源,此句原意为泉水干涸,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

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相互扶持,还不如大家安稳的回到大海,随意自然来得好。

结合原意,我方以人事物个体的发展与长久的和谐幸福为标准分别从事实、理论、价值三方面来论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一,结合事实,相濡以沫有碍个体事物的发展。

客观上,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试问,哪条鱼想在陆地上残喘而不是在水中自由自在呢?就此看来,相濡以沫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主观上,相濡以沫的前提是在困难的境遇下,它不是生活的常态,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甚至威胁到存活问题。

这时,它是一种本能的自救,但没有好的条件保障,何来长久之幸福与个人的良好发展。

反之,相忘于江湖则代表着处于顺境的自然和谐,每个个体便可以在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

第二,结合理论,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存而非情感。

存活是情感的基础:困难时期相濡以沫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得以存活,然后回到那个本我即各自江湖的适合自己的更好的生活状态吗?相比之下,从个体的长久幸福来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三,价值层面,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但相忘于江湖却是另一种境界。

这里的忘,并不是完全丢弃。

而是一种回归自然随和的状态,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我方认为,这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更坦荡与淡泊的心境。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谢谢。

人生感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生感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那么对于人,对 于人的感情又会如何呢?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 境吧。能够放弃,能够忘记,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 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 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所 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在某个寂 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过 去。那曾经以为的相濡以沫是什么?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 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逝,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那么就让我们来描述事情本身进行取证再联想于我们《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庄子看来,混沌无知的状态,是万物最为适宜的状态。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它与其他东西的处境是多么不同,或高或低,或热或凉,或干或湿,或净或脏,只要 适合于 自己的原本真性,它就会生活得很自在,以致达到什么都不感觉,什么全都忘记的程度。庄子把这种情况称为“相忘”,意思是完全适宜、无所感知。与此相反,一 理脱离了与其原本真笥相适应的环境,它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受到伤害,不管他眼下所处的环境在旁人看来多优越,多么令人羡慕,也毫不例外。换个角度说,一个 东西一旦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感觉的时候,这个环境便与它的原本真性产生了距离,感觉越大,距离也就超越大,到它的感受达到不能再忍受的时候,那它就难以存在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而我尤其中意与这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是江湖?有人曾这样告诉我,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那时脑子中闪现的是,江湖纷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功过是非,谁人评述?后来长大了,开始接触这个有人的江湖,感觉江湖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或者说是太过于现实,让我无法短时间内释怀。

江湖,就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结合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远没有曾经印象中单纯。

在这诺大的江湖中,我能信任并托付的人,寥寥无几,似乎只有镜中的自己。

相濡以沫,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似乎在这样的时代中,没有了它生存的土壤,留下的只有两条已然相交过的直线,渐行渐远,消失在极目之处。

查过这句话的典故。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常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情况,终于在多次借粮未果之后,他对那患难与共的妻子说,我们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与其相濡以沫的过这日子,不如“两忘而化道”,相忘于此。

然后妻子领了她的休书,不久嫁给了一个富豪,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好一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庄子。

想必说此话的庄子那时心中也是有些无奈的吧。

面对一份付出了心血的感情以这样的方式收场,怎能心甘情愿呢?但不得不说,相忘于江湖,却又是睿智之举。

与其在现实中折磨彼此,在思念中备受煎熬,选择遗忘,也许更好。

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会给人留下感动和一份最珍贵的回忆,试想人的一生倘若有如此的经历,也足以告慰平生了;而相忘于江湖,则更多是需要坦荡的心境,选择忘记,能过放弃,此刻,也是一种幸福。

但真正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又有几人?说出“忘记”容易,但做到谈何容易?我们不是圣人,即便是圣人,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过后,真的可以轻松的忘怀吗?我们相遇于如此诺大的江湖,刀光剑影,一起承担,风雨飘摇,一路走过,最后的结果又会是如何?两条相交线,是从此就汇聚为一条线,还是走过交点就各奔东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一种过程和境界,而不是爱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一种过程和境界,而不是爱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一种过程和境界,而不是爱情漫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长久以来被当做了美好爱情的代名词,比喻双方在困境中相互帮助。

'相忘于江湖'也被今人用作感情不能继续维持之时的一种无奈的自我宽慰。

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在表达爱情的哲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原句出自《庄子·大宗师》(又见于《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唾沫相互湿润,以求暂且生存,但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倒不如善恶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今人认为它是在写爱情,或许是断章取义,因为没有触及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没有联系该句的整体语境。

请试析之。

《庄子》一书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说理文,并且它突破了如《论语》之类的语录体范式,而向专题论文过渡。

书中开始出现有特定意义的篇名,即主旨,可称之为论点,每一篇的内容都在集中阐释主旨,可称之为论据,如《逍遥游》一篇的主旨就是讲一个人应当透过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瑧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篇中出现的鲲鹏、学鸠、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等片段,都是为了阐释主旨而设定的论据。

同理,'相濡以沫'句出自《庄子·大宗师》,而此篇的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大宗师'即以道为宗为师,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死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就是本篇的主题思想(据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语)。

'相濡以沫'句又见于《庄子·天运》,而此篇旨在说明天道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然之道,一切人间之道都应效法天道,与时俱化,而不能滞留于陈规旧迹。

相濡以沫下一句是什么

相濡以沫下一句是什么

相濡以沫下一句是什么
相濡以沫下一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

出自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

相濡以沫的典故及下一句
《庄子·内篇·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外篇·天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的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濡:沾湿;呴:Xǔ,慢慢呼气;沫:唾沫。

不:不如意;如:如愿。

相濡以沫的近义词
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生死与共:生一起生,死一起死,形容情谊很深。

出自《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是《庄子》一书的其中一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下面是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成语出处【原文】《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比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要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最后要说的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生存!成语用法多用于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但现在已经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

相濡以沫实质上是并没有感情色彩的本能性求生行为。

第一:鱼是无法自我湿润的,第二:鱼拥有最原始也最单纯的善良本性和求生本能。

可见这是下意识行为,庄子提及这一自然现象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以平静淡定的口吻来借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

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

成语给后人启发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我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语出《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长久以来,“相濡以沫”已是美好爱情的代名词。

“相濡以沫”也演化成了专门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和相互救助的夫妻。

而“相忘于江湖”则被人用来对不能长相守的爱情放弃一个借口,还冠以“坦荡、淡泊”的境界,美言之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要正确的理解“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首先要了解庄子其人,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再者要通读全文,不能断章取义。

庄子是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他的所有著作都没有阐述过爱情,他要阐述的是如何活得更好,更自由,怎样是真实的活。

我们来看看原文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
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

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

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

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

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

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无论是从庄子的哲学思想还是原文的阐述,都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而为自由,人须遵从自然,不为名利所累,提倡无为而作。

一个不如的转折,表达了他在名、利、情与自由矛盾时的取舍态度。

体现了他对生命本源的认识,生命是真实,质朴的,生命的本源是生,如果生都不够,无从谈及其它。

庄子的这种思想,在他其它论述中多次提及。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在《秋水》篇神龟“死为留骨而贵”还是“生而曳尾涂中”的设问中,都很好的表达了他对生命的遵命,对自由的向往。

名利于他乃身外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体现了庄子的实用主义,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思想。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虚伪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义。

庄子不仅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据记载,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了。

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如果只能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话,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领取休书。

不久,就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因此,我理解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通达的对待人生,应该如何基于事实决策。

生命的自由,永远是最重要的。

但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应该批判的看待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消极部分。

人是有感情是,人也生活在感情之中。

如果没有“相濡以沫”的美,人类生活将会是一片苍白。

没有人伦,天伦之乐,人将会是行尸走肉,与动物无异。

如果人没有追求美好感情的毅力,一遇困难就不如,那就不如不为人。

“相濡以沫”代表的是人类社会互相扶助,在逆境互助的美,这种美,这种爱,让人类不觉孤独,充满亲情,充满希望。

不能想像,没有“相濡以沫”的爱,恋人之间遇到困难会怎样,家庭成员遇到困难会怎样,战友之间在战场上面对和死会怎样。

人是有社会责任的,历史车轮滚滚,如果每个人都只讲究个体的自由,大隐于市,退隐于庙宇,那社会的进步无从谈起。

多少豪杰,多少志士为理想为主义而死,多少人为纯美的
爱情付出自己的生命,皆出于义,出于爱。

不论是“仁爱”,“兼爱”还是“博爱”。

再者不经相濡以沫,也不知江湖之美。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追求江湖中的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的爱为何不能存在于江湖中?为何一定要非此即彼呢?我们不要相忘于江湖,要相望于江湖,相思于江湖,要相濡以沫在江湖。

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丰盛的人生。

相濡以沫的表达形式和内涵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濡以沫更深层的应该体现在双方思想上的相濡以沫,互相鼓励,互相期待,互相守望。

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守双方的期盼,会有拥有江湖的那一日。

如果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一定只能选择一种,那我选择相濡以沫,我选择有真爱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