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读书心得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众所周知,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是回顾从教几年来,多少感到有些惭愧。
自从毕业走出校门,踏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总是凭着自己原有的积累和一点点的天份去完成,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浅尝辄止。
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事的消磨,先前的激情和活力渐渐被一种不可名状的疲倦和懈怠所代替。
所幸的是,学校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再一次走近教育大师、走近教育经典、陶冶情操的机会。
如果说开始还是被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到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一次次地与教育家们的文本对话后,将阅读活动变成了自我的学习行为。
尤其是在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更是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感触颇深。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2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因为这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为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曾经一直认为后进生是智力问题、习惯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习惯很差的学生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以后,转变了我的看法。
只要我们不放弃,教学中尊重后进生的个性特点,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样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纠正心理偏向,确立正确教育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正确的教育观,可以促使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去关心、爱护、教育转化每一个后进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微山三中办学成功的法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地处偏远农村的我们学校,提出的“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育理念,符合《纲要》的要求,这个理念追求学校内部教育公平,这个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这个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学校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众多学生家长的肯定。
下面简要谈谈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
一、让“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育理念成为每个老师高尚的师德追求为贯彻和落实“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育理念,我们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在学校层面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和任务;再让教师们加深对“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理解。
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师。
在这个理念的鼓励下,老师们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成功的自觉性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得以增强,他们在认真落实常规教学,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反应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优秀生、边缘生和学困生进行分类指导,跟踪分析,因人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益。
在我们学校,只有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关怀、鼓励,没有歧视、放弃。
这里是一个不甘落后的昂扬向上的团体,更是一个放飞每个学生理想和希望的沃土。
2004年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的田静同学也由此在《无悔的选择》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真情的语言:“选择了三中,就选择了希望也选择了辉煌,你会发现三中就是你理想的学习殿堂”。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做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记者袁民耀“我是不得已走上这个岗位的,很不喜欢当老师,父母都是老师,我是看着他们的艰辛和清贫长大的。
”“30多年来,我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一定会选择老师这一行。
”这两句出自同一个人之口,在两行普通的文字中间藏着的是一种变化,一种在教师岗位上用酸甜苦辣品出的变化。
是谁讲出这样矛盾的两句话?这是一位怎样的人民教师?在丈夫口中,她是一个执着于三尺讲台的“工作狂”,在家长眼中,她是严厉至极能管住孩子的“恶老师”,然而,在她教过的学生心中,她像天使般给予每一个孩子母亲般的爱。
她就是今年市中区唯一一名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已经拥有3 0多年教龄现年52岁的乐山五中女教师李定一。
成百上千的学生:她从没有放弃过一个3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教了多少学生,她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有1000,不,2000吧,我记不清了”。
其实,她教了多少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
无论学生成绩是优是差,性格是好是坏,家庭环境是贫是富……李定一都一视同仁,她的目标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手中被遗弃。
在很多家长眼中,李定一是出了名的“恶老师”,把孩子交给她准能被管得住。
很多学生一开始恨她不行,甚至在日记里面写到要恨她一辈子,因为她太严厉了,然而,就是这名曾经说要恨她一辈子的学生,最后在毕业时流着泪说要感谢她一辈子。
对于“恶老师”这个称谓,李定一讲了这样一句话:“我宁愿现在让学生恨我三年,也不要他们将来恨我一辈子!”。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李定一慢慢摸索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在不同的内外环境中成长。
对于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从小成长太过顺利调皮的学生,她采取挫折教育。
李明就是其中一个。
李明很聪明,成绩一直都很好,到了初中,越发贪玩,家长管他不住,便跑到学校给李定一“诉苦”。
原来,李明家长工作都很忙,经常不在家,李明本来就贪玩,现在更是获得良机,每天在家就看电视,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也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作者:薛淑娟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03期摘要: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让这种快乐充盈在教育的每一寸空间,惠泽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关注、关爱潜能生,让潜能生在不断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教师关注、转化潜能生,不仅能帮助、提高一个学生,也能影响、改变一个家庭,更能让自己体验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幸福!关键词:教育;潜能生;爱心;真诚;行动如果说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那么教师就是要让这种快乐充盈在教育的每一寸空间,并惠泽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潜能生在班集体中属于需要关心的人群,虽然他们的成绩暂时落后于其他学生,但潜能有待发掘。
教师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关注、关爱潜能生,让潜能生在不断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010年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安,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在小安11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只身去日本打工,小安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在粮库负责运输,长年出车在外,小安住在校寝,有时周末舅舅会来看望他,很少感受到父母关怀的小安懒散颓丧、惰性十足、连最基本的个人卫生都不过关,上课不认真听讲、有时还会在课堂上睡觉、作业也不按时完成。
为了使小安重拾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在和小安最初的接触过程中我没有对他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小安,与他沟通,与他交流。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安有时爱读课外书,我就把自己的《小故事大道理》一书拿给他,还和他约好共享读书体会;我还亲自为他选购了一本画有励志图片的日记本,激励他说:“小积累大收获。
”和小安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他对自己的父母有成见,便想到他曾经和我说过他喜欢漫画,于是我特意买了一本几米的漫画书《蓝石头》,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爸爸妈妈,我把书送给小安,说:“小安啊,我也比较喜欢读漫画,但这本漫画我却没太读懂,你看完后咱俩探讨一下!”看完漫画,我发现言谈中小安对父母的成见明显减少了许多。
不抛弃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份希望——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体验成功、顺利成才”

不抛弃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份希望——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体验成功、顺利成才”看到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班长对一个很差的士兵许三多说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内心很受震撼,就是这样一句充满激情的话语使得许三多最终成为一名特种部队的特种兵。
那么,这样一句话用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又何尝不可呢?我们班级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在教育中都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教师就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不抛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份希望,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体验成功、顺利成才。
一、尊重差异,成就每一个学生的精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因此学生由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遗传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从而造成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力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而且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将其视为一种财富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看到每•Bfl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去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都能在别人的眼中找到存在感。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不想做问题生,都期待着获得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冷静,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学生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问题学生,犯错的机会更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要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他们适当的宽容。
当学生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当众严加训斥,让他们难堪、下不了台,应该顾及学生的“面子”,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学生

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位学生雅安市雨城区武汉大学校友孔坪小学付雪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
在这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的一年里,对我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同时也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
回想我第一次站在那三尺讲台上与学生见面的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天我走进教室的第一感觉就是“怎么这么多学生啊”!我们班是全校最大的一个班级,共有59名学生。
在这堂课里,我和其他老师一样,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别出心裁的给学生做了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又让全班同学逐一做了自我介绍,初步认识了一下全班同学。
完了之后,我无意间注意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学生,学习了五年的数学,居然连一个“数”字都还不能够认识,真让我不可思议。
刚开始我以为是这名学生在向我挑战,当时让我不知所措,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我选择了无语,同时我的心里想到的是这样的学生只有放弃了。
但是后来的一个星期以后我改变这一想法。
那是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其他老师讲的我都听不进去,只有你上课我才能够听进去。
”就是这样一句话使得我内心久久不能够平静,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时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以后走上了教师的道路,切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你们都不能够轻易地放弃。
”通过这件事情我暗下决心:在我以后的教学中绝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
下来以后,我向其他的任课老师和原来班主任了解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原来我们班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受环境的影响,逐渐养成孤僻、没有自信心、懒惰、娇生惯养的坏毛病,同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我站在三尺讲台前的誓言:“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
”我在心中暗暗决定我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家庭给他们带来的阴影,是懒惰的学生走出困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成。
首先,对于班上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我觉得不能够再让他们感受到孤独。
在教学和平时的接触中,我不失时机的对他们加以表扬,更加的呵护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

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示例如下:1. 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位教师名叫艾米,她是一名资深的特殊教育教师。
艾米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等特殊需要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而且经常在课堂上大闹天宫。
但是,艾米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任何一个。
每次上课,艾米都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并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她不仅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还会在课后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艾米的坚持不懈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她的学生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且在性格和社交方面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学生的家长也对她表示了无尽的感激和敬意。
2. 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用爱感化学生这位教师名叫莉莉,她是一名年轻的特殊教育教师。
莉莉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智力障碍或者自闭症等特殊需要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且经常在课堂上大闹天宫。
但是,莉莉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
相反,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感化了每一个学生。
她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她会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也会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莉莉的爱心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她的学生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且在性格和社交方面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学生的家长也对她表示了无尽的感激和敬意。
总结起来,特殊教育教师感人故事的核心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并用爱心和关怀感化学生。
这些教师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证明了特殊教育的价值,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有感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殷外中王广宇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我的心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是我的习惯。
我相信没有谁愿意做错事,因此给每一个学生改正的机会,但真正遇到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姑息。
我清楚,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愿望。
虽然他们会犯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班级评比会处于扣分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过多的批评。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总是以平和而宽容的心态来处理。
因为这时的批评,会使他们形成自卑、胆怯心理。
对于他们,我们需要等待,只要老师不放弃,学生是不会真正自我放弃的。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颗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但老师过多的关注孩子的缺点,那将是灾难;只有转换角度,用赞美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才能在老师的认可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很多时候,后进生缺乏的不是成绩,而是一种认可。
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尊重他们,不放弃他们。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孩子的健康成长来之不易。
为父母者,应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忙碌之余多给予教诲;为人师者,应尽我们的责任,多给予关爱与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艰辛的,需要我们共同来关注,共同来帮助,共同来支持,共同付出青春与汗水。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职中的学生都是一中二中选拔后才录取的,或者说不少学生是不情愿地来到了这里的,也有很多学生是从小就是写检查长大的,在老师的眼里是叛逆者,不招人喜爱的,甚至是讨人厌的,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但大多数学生品德不差,其实他们内心更渴求老师的表扬,甚至是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他们需要关注。
李xx是我所代班级的一名学生,起初我对他的印象不错,因为他对我所代的美术课的兴趣、感觉都很好,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自控力太差,没有毅力,没有吃苦精神,画画虎头蛇尾,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抽烟、打架、上网……总之,别人有的缺点他都有,别人没有的缺点他还有,大小错误经常犯,而且在学生中还很有号召力,着实让人头疼。
为此检查写了不少,不起作用,常常是写了就等于是改了,与他谈心,认错态度很好,但就是坚持不了两天。
与家长沟通,家长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对他早就束手无策,说他从小到大一直是老师家长头疼的学生,对他早就不寄什么希望。
我有时也觉得他是不是真是无药可救了?气得真想放弃。
可想想,挽救一个人可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甚至可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我下决心绝不可以这么不负责任。
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是我从教以来一直信守的宗旨。
于是我开始留心这个学生的特点、爱好、交友圈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发现他特别爱好打篮球、踢足球,也有一群爱打球的好友,崇拜乔丹,贝利。
有
一次,我找机会送了他一幅球王贝利的明星画,并与他谈起了贝利。
说到这些,他一改往日无精打采的样子,劲头十足,两眼放光,健谈起来,讲起了他多是多么崇拜贝利的。
他说:“贝利这个名字传遍了世界,并常和伟大连在一起。
贝利说他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
从1957年至1965年,他不可思议的连续9年穿上最佳射手金靴,这一纪录无人能够超越。
贝利的身材不算出众,但却有着了不起的天赋。
出色的速度、超凡的平衡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惊人的控球能力都是他的‘武器’,当然,双脚以及头球的精准射术更是一绝,帮他一次次的敲开球门。
在贝利的足球生涯中,共踢了1363场正式比赛,打进1281个进球,这是有官方记载情况下的历史最高记录。
其中6次在一场比赛中打进5球,30次单场进4球,92次上演帽子戏法,1964年对博塔弗戈的比赛中,他更是一场打进8个球!一年里进球过百,1959年他打进127球,1961年110球,巅峰赛季是1958年,17岁的他在圣保罗州联赛中打进58球,各项赛事进球加起来达到139个!这些数字只能令人仰视,简直难以置信!贝利还能阻止战争!1970年他来到内战纷飞的尼日利亚,在首都拉各斯踢了一场表演赛,为此,政府军和反对派军队达成协议,停火48小时,因为他们都要看贝利踢球!1958年世界杯,有两个镜头已成为永恒,一是贝利在决赛中跳过一名防守队员,凌空劲射得分;另一个镜头就是夺冠后,他伏在队友迪迪的肩膀上动情哭泣。
决赛那天,贝利只有17岁零239天,这也创造了世界杯决赛参赛以及进球队员的最年轻纪录。
从1958年到1970年,贝利共参加了4届世界杯,拿到了3
次冠军,历史上三次夺取世界杯的球员仅贝利一人,他堪称世界杯之王。
”
我一直看着他很流利的、很自信的一口气说完,很有自豪感、成就感,也很感激我耐心当听众的样子,与平时上课简直是判若两人。
我说:“你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也让老师知道了许多,谢谢,可是你知道他为他的足球付出了多少?”
他一脸的疑问——(好像没想过这些,只知道贝利成名后的辉煌。
)
我说:“贝利是巴西街头足球的孩子,1940年10月23日,他出生在巴西海岸线附近贫困的特雷斯·科拉科伊斯镇,父亲dondhino也是个球员,但并未踢出名堂,而且收入低廉。
母亲不希望贝利重走父亲的路,但很快她就发现无法阻止儿子天性中的某种渴望。
10岁时,贝利和伙伴们自组‘9月7日街道俱乐部’,主要在小镇街头踢球,同时还靠擦皮鞋给家里挣钱。
11岁时,巴西前国脚布里托发现了贝利的天赋,后来辗转将他带到了圣保罗州的bauru竞技队,从1953年到1956年,贝利在该队踢了三年。
后来,又是布里托将贝利带到了桑托斯队,球王从此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
没有这些球坛可能就没有这颗巨星。
”
他呆呆的半天张着嘴没说话——(没料到我也会知道这么多) 我看出他的心思:“其实老师也是这几天查资料才知道的。
”
“为什么?”他脱口而出。
“为你。
”我真诚的说:“你也可以成为‘球王’”。
他害羞地笑了笑说:“别逗了,老师,你拿我开心吧,我怎么可能?我知道自己没那天分,只是爱好罢了。
”
“你看我像开玩笑吗?”我问。
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那你想过打算将来干什么吗?”
“我还是希望学好画画,将来搞设计。
”
“行行出状元,只要向球王学习这种精神,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说你可以成为‘球王’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是么?相信球王会为有你这样的球迷而自豪的,给自己一个机会证明你是最棒的。
”
他一边点头,一边暗下决心似的,抿紧了嘴,点了点头。
迟疑了一下,他又难为情地说:“我知道我很不争气,没耐心,总之一句话,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一想到您还能原谅我,我再也不破罐子破摔了,否则就太对不起您了。
”
我心里总算放心了一些。
“可是我现在……,怎么……”他欲言又止。
“只要你用心学就会发现惊喜的。
”然后我给他介绍了几名画得好的同学,让他自己选一个作为小师傅一起画,多向人家请教。
果然,这一次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经常缠着我给他看画改画。
我也经常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与表扬,发现一些错误及时提醒他改正。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上课状态好了,专业水平、专业成绩提高了,人也更自信了。
更可喜的是他的号召力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到那一班子同学也投入地学习起来。
省专业统考中他取得了二本线以上的
好成绩,大学假期中回来看我、学生聚会上说起来还一个劲谢我,说:“不是您的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可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他们的心感受到温暖、关爱,用心打动他们,他们更渴望被关爱、鼓励,从中也更加感觉到教师的责任的重大,肩负的是一个个学生未来,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绩,他们的成就就是我们的欣慰。
其实他们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