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且

合集下载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且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且”一词非常常见,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及连接词。

它多用于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状语或关联词,表示强调、比喻等语气助词。

“且”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一些形容词之间的关系,䑿包括对比、转折等,如“广计谋术,且致远计”(《汉书·贾谊传》),表示“贾谊不仅有广泛的策略,还有远大的计策”的意思。

“且”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示嗜好、喜爱的心情,如“落花盈庭,且复披金衣”(《汉书·宣帝纪》),表示“宣帝很喜欢花,而且穿上了金衣服美丽动人”的意思。

“且”还可以用来表示是非,如“且莫及师,孰能凌此其力”(《西汉书·高唐书·萧衍传》),表示“就连萧衍,也不可能超越这个老师的能力”的意思。

此外,“且”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示延续和排斥,如“朕且畜社稷,勿因辞佞出言谩”(《汉书·刘安传》),表示“我还要守卫国家的宗旨,不能因为口舌之争而破坏国家”的意思。

总之,“且”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用法,它主要用于表示转折、对比、延续、排斥等关系,也可以表示强调、比喻等语气助词,以及表达嗜好、喜爱的心情等。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且在文言文中一般用作连词,常见搭配有“亦且”、“且不说”、“且待”等。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例如:“吾有一饮,未尝不醉。

且南阳秋风,正好作酒。

”这句话中,且连接了两个句子,表达了时间和地点的关系。

1、且的其他用法除了作为连词外,且还有其他的用法。

比如作为副词,表示“更加”,强调程度加重。

例如:“人心难测,且其变幻无常。

”这句话中,“且”表示情况更加复杂。

2、且与其他连词的区别且与其他连词有些区别。

例如,“而”表示转折或递进,“于”表示具体到某一时间或地点,“或”表示选择关系。

而且则强调同时存在或发生,常用于紧密联系的两个事件或条件之间。

例如:“彼乃勇将,且兵精粮足,必取成功。

”3、且的变形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可以和且结合后形成新的连词。

比如“并且”、“亦且”、“且莫”、“且又”等。

它们都是由且加上其他词语而产生的变形。

这些词语命名方式很有意思,“并”表示“合并”,“亦”表示“也就是”,“莫”表示“不但”或“不止”。

它们都强调了且原有的意义,加深了其语气的强度。

4、且的现代用法虽然且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已经很清晰明了,但在现代汉语中,且的使用却显得比较罕见。

我们常用的连词更多是“并且”、“而且”、“还有”、“此外”等。

这些词语可以表达更加具体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并且”,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发生。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示并列的文言文虚词:
1. “与”“及”“暨”“且”“而”“并”“且……且……”“既……又……”等:这些词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

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敏于事而慎于言”“既高且大”等。

2. “亦”“且”“犹”“同样”等:这些词可以表示
“也”“同样”的意思,用于强调并列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例如:“亦步亦趋”“人且恶之”“犹有未树也”等。

3. “咸”“皆”“俱”“悉”“毕”“并”等:这些词表示“都”“全部”的意思,用于表示多个事物或人同时具备某种属性或进行某种动作。

例如:“咸来问讯”“皆大欢喜”“俱为一体”等。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句
1.表示进一步加强的意思:
例句:明公且谋之,何暇为余?(《红楼梦》)(请明公考虑并筹划,哪里还有时间顾及我这个庶民呢?)
2.表示列举或并列的意思:
例句:吾家且有数百顷田地。

(《红楼梦》)(我家不仅有几百顷的
田地。


3.表示转折或补充的意思:
例句:书归而已且,又何妨!(《红楼梦》)(书只是回来而已,又
有什么关系!)
4.表示控制或限制的意思:
例句:吾之方寸,且已满也。

(《后汉书·律历志》)(我的心思已
经被占满了。


5.表示不确定的意思:
例句:虽昔之丧乱,社稷且得保矣。

(《后汉书·向望传》(虽然以
前有过损失和灾难,但国家的社稷还算得上是安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且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表示并列
又,并且,一边……一边……

表示递进
况且,而且

表示假设
如果,即使是
副词

表示让步
尚且,都,还

表示将要
将,将要

表示暂时
暂且,姑且

表示将近
将近,将要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பைடு நூலகம்()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