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经典诵读的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

《中国(zhōnɡ ɡuó)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纲要开发者:朱向红授课(shòukè)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材料:《三字经》、《小学生必读古诗(gǔshī)70首》一、课程(kèchéng)简介“中华古诗文经典(jīngdiǎn)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学生的以经典古诗文为主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二、课程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典籍贤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的经典诗文,它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思想内容上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民族特色。

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正是一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史。

其闪光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文化之魂,道德之根,无论对古人还是后来人,都产生了不何摇撼的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一脉相承,长盛不衰,也正是这蕴含了几千年的巨大凝聚力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把中华民族这艘巨舸从惊涛骇浪中一次次推向前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

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去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

在向新世界迈进的过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会产生偏差。

为了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zhī shi)、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中华经典诵读》课件

《中华经典诵读》课件
介绍经典诵读的不同分类方式和不同类型经典的特点和特色。
特点和特色
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分析各种经典诵读的独特特点。
三、中华经典
三字经
介绍三字经的作者、主要内容和其在中华教育中的 地位。
百家姓
介绍百家姓的起源、传统使用方法和文化意义。
千字文
古诗词选

解读千字文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对教育的影响。
《中华经典诵读》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意义和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加深对 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一、引言
通过讲述课件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介绍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及价值,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二、经典诵读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阐释经典诵读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分类
通过经典诵读,调整身心平衡,提升心理健 康和精神状态。
五、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1
课前准备
学习经典诵读的背景知识,准备好诵读材料。
2
课上操作
通过朗读、解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和体验经典诵读的内涵和境界。
3
课后巩固
反复诵读、记录心得和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六、中华经典诵读的实践
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实 践
介绍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课程 的开设和教学实践。
社会活动中的推广
展示各类社会活动中经典诵读 的推广和应用。
个人自学实践
分享个人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学 习和实践的经验和心得。
七、总结
对中华经典诵读的深入思考,探讨其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影响,展望未来的发展。
八、参考资料
提供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参考资料,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华经典诵读。

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幼儿园诵读教学

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幼儿园诵读教学

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教案编撰者:XXX(教育专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幼儿园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幼儿园诵读教学作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华经典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华,对幼儿的文化熏陶和性格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为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提供系统的指导,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诵读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中华经典的兴趣和喜爱,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2.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3. 增强幼儿的审美素养和文学素养;4. 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幼儿熟悉我国古代的朝代和历史人物,培养幼儿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幼儿的国学修养。

2. 《弟子规》:通过学习《弟子规》,让幼儿了解传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养。

3. 《千字文》:通过学习《千字文》,让幼儿掌握一千个基本汉字和基本的文言文语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幼儿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和写故事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 童谣、童诗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儿歌、童谣和童诗的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提高幼儿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趣味活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五、教学过程1. 培养幼儿的兴趣:通过播放动画、演员朗读等形式,激发幼儿对中华经典的兴趣和喜爱。

2. 引导幼儿的朗读: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引导幼儿跟读、朗读,纠正幼儿的发音和语调。

3. 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增强幼儿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第一单元 三字经(节选)人r én 之zh ī初ch ū------------------------4 苟ɡǒu 不b ù教ji ào ------------------------5 昔x ī孟m èn ɡ母m ǔ------------------------6 窦d òu 燕y àn 山sh ān ------------------------7 养y ǎn ɡ不b ù教ji ào ------------------------8 子z ǐ不b ù学xu é------------------------9 玉y ù不b ù琢zhu ó------------------------10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11 香xi ān ɡ九ji ǔ龄l ín ɡ------------------------12 融r ón ɡ四s ì岁su ì------------------------13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二单元 弟子规(节选)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弟d ì子z ǐ规ɡu ī------------------------15 父f ù母m ǔ呼h ū------------------------16冬d ōng 则z é温w ēn ------------------------17 事s h ì虽s u ī小xi ǎo------------------------18 亲q īn 所s u ǒ好h ǎo ------------------------19目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亲qīn有yǒu过g uò-----------------------20 亲qīn有yǒu疾jí------------------------21 兄xiōng道dào友yǒu------------------------22 或h uò饮yǐn食s hí------------------------23 称chēng尊zūn长zhǎng------------------------24第三单元古诗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望wànɡ天tiān门mén山shān------------------------26 绝jué句jù------------------------28四sì时shí田tián园yuán杂zá兴xīnɡ---------------30乌wū衣yī巷xiànɡ------------------------32咏yǒnɡ柳liǔ------------------------34山shān行xínɡ----------------------------36暮mù江jiānɡ吟yín------------------------38鹿lù柴zhài------------------------40江jiānɡ雪xuě---------------------------42惠huì崇chónɡ《春chūn江jiānɡ晓xiǎo景jǐnɡ》-------------44(节选)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诵读内容:《弟子规》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班级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利用每天语文晨读10分钟、课前展示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1、每日晨读、课前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2、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弟子规》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

经典诵读串词6篇

经典诵读串词6篇

Never make a major decision without a choic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经典诵读串词6篇经典诵读串词1(谢培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蒋延儒) 敬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谢培鑫)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蒋延儒)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谢培鑫)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蒋延儒) 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谢培鑫)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蒋延儒)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谢培鑫)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蒋延儒)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谢培鑫)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蒋延儒)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让心灵徜徉经典让校园溢满书香——庆六一经典诵读暨课程展示”现在开始。

【一年级】(蒋传锐)沉郁顿挫,笔墨横姿。

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清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风,透过亘古的光阴扑面而来。

与经典同行,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在诗歌的海洋里,快乐遨游。

看,他们来了... ... 请欣赏《一诗一世界——古诗串烧》。

【葫芦丝】(蒋延儒) “信步花桥烟雨晴,遥闻丝竹出墙声。

”曲水流觞, 丝竹声声传雅韵;珠走玉盘, 风吟阵阵奏秦音。

葫芦丝是一种优美的乐器,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

学校精心开设了《妙音葫芦娃》课程,让同学们感受民族器乐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欣赏葫芦娃们为大家带来的葫芦丝合奏《彝族酒歌》。

【二年级】(谢培鑫)华夏渊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弟子规》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集中国的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

诵读主题课程介绍

诵读主题课程介绍

诵读主题课程介绍尊敬的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渤海分校的老师,非常荣幸能得到专家的引领,同行的指导。

下面由我代表学校诵读课程项目组向大家汇报我校“诵经典润心灵”主题课程的研发。

一、课程开发依据1、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

2、践行课改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通过开发“经典诵读”主题课程,凸显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4、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

我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开展主题课程研究,意在找到更鲜活的,生活化的,适合我校学生的“经典诵读”内容,方法,途径。

把经典诵读融入学生生活,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课程的开设,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突出我校特色。

健全学生人格。

基于对课标的把握,秉承学校治学理念,确立了课程目标。

1、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积淀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提高人文修养。

2、借助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画面和动听的录音,激发阅读兴趣,掌握诵读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感知、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4、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研发过程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九月,实验学校与我校实施联合办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典诵读课程,将诵读课纳为我校特色课程,深化经典诵读课堂教学。

红色诵读校本课程方案简介

红色诵读校本课程方案简介

红色诵读校本课程方案简介红色诵读,作为一种独特的校本课程,旨在深化学生对我国红色文化的理解,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红色诵读校本课程方案的简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红色诵读校本课程立足于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内容1.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如《毛泽东诗词》、《红岩》等。

2.红色故事: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播红色精神。

3.红色歌曲:学唱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

4.红色电影:观看红色电影,了解革命历程。

四、课程实施1.课堂教学:以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进行诵读、讲解、讨论等活动。

2.课外活动:组织红色故事会、红色歌曲比赛、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

五、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体验的收获。

2.终结性评价:通过红色诵读比赛、红色知识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六、课程特色1.红色文化传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诵读中传承红色基因。

2.多元化教学手段:采用诵读、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跨学科融合:课程涉及文学、历史、音乐、影视等多个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红色诵读校本课程以红色文化为载体,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课程——经典诵读的介绍
理念:(1)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又称“读经”、“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南怀瑾先生也曾引用宋儒张横渠的四句话作为儿童读经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响应。

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

19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活动,加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开展,大陆也有几百万的孩子在“读经”中受益。

2002年4月,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启动全国的“国学启蒙工程”。

6月8日至9日,中国首届国学启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

9月18-20日在山东济宁组织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朗诵会暨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

(2)为什么要进行“经典诵读”?
大脑生理学家发现,0—13岁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

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就会得到一个明显的改变。

从每天读20—30个字到后来每天能读100—200个子。

许多儿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

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

几万字的古文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子在进行一段时间国学经典诵读之后。

境况会大为改善!
目标:
经典诵读,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文化趣味或思想方式,不是限制个人心智发展的空间。

把握好经典诵读的指向,客观看待其教育方向和价值,对于活动发挥正面作用至关重要。

趣、力、思、融,是经典诵读目标指向中不可忽视的四个方面。

“趣”,即趣味、乐趣。

“趣”至少包含三方面意思,一是活动本身有“趣”,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考核的方法,应区别于考试课程的功利化、强制性,不应给人以压迫感。

二是课程立足于培养兴趣,读了多少,背会多少,这不是活动成效的最重要指标。

在学生心中培育乐读诗文的种子,细心呵护,助其生根发芽,让他们课外或工作后,会觉得离不开经典诗文,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目标。

三是立足于培养文化趣味。

当前的教育灌输了太多理性,诗文典籍自然也蕴含丰富的思想性,诵读活动中理性培育当然重要,但窃以为,其中趣味性的东西更突出,且不存在太多的时代性和争议性,更值得挖掘和凸显。

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国维说“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如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都是特别强调美育,这值得深思。

“力”,主要是指欣赏力。

诗文诵读,有用嘴巴诵的,有用头脑读的。

无此“力”,则诗文只是汉字的堆积;有此“力”,则文字背后呈现出开阔的世界,仿佛看到古人的生活无常、酸甜苦辣、个人品格等,今人古人似聚首一处,没有障碍地畅谈。

中国文化重“味”,需慢慢琢磨、细细品赏,有时还要相应的人生经历做底。

不少人小学时学过背过很多诗文,但欣赏力却没得到培养,诗文诵背只是负担。

获得欣赏力,方能把诵读当做一种乐趣,而非任务。

“思”,思考力、判断力、辨别力的培养不容易,但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同坐过山车,时而被过度抬高,时而被有意贬低。

诗文诵读,应该给予孩子获得这些能力的机会,即便只能是相对粗糙的能力和意识。

传统文化中,既有熠熠生辉的金子,也有一大堆的“不合时宜”,更存在先天缺陷,如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等,就是其中极为匮乏的。

所以,经典诵读应配以沉郁的思考,而不能降格为拒绝思考的嘴唇嚅动。

“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理论主张,有不同的功用范围。

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都强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融合、思维方式的互补。

因此,经典诵读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也就是说,既要能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掌握精髓,又要具有全球意识、现代视野。

在融合中,做个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民族文化趣味的现代公民。

内容:
我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我校的实际,制定了我校各年段国学经典诵读的分目标。

低段(1-2年级):主要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经典诵读中巩固汉语拼音,增大识字量;通过诵读初步了解读书人的礼仪规范,有关心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想法和兴趣;结合诵读内容学习洒扫清洁,整理个人仪容等。

中段(3-4年级):主要阅读《千家诗》《弟子规》,在经典诵读中进行书法练习,能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提高阅读能力;在生活中践行圣人所倡导的礼仪规范,初步形成国家观念;能够结合诵读内容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生活事务。

高段(5-6年级):开始接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经典诵读中进行书法练习,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提高阅读能力;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圣人礼仪待人接物,谈吐儒雅,有修养;通过诵读使学生产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操。

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方法:
1、由语文老师负责让学生进行记忆、朗读与背诵的前期工作。

2、全校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利用10分钟进行配乐、加动作的背诵。

3、全校各班级进行课间记忆、背诵大比拼。

4、由班主任或班内自主进行学生在校行为评比或评分。

5、由家长进行学生在家行为评比或评分,并与班主任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反馈与交流的后期巩固。

效果与反馈:1.经典诵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已经使学校显现的书香氛更浓厚了。

在开展经典诵读评价策略的课题研究的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全校1500余名学生始终显示出对这项活动的极大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来,诵读古诗文、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一项学习任务。

一年里,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文,积累了语言,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自豪感。

而老师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鼓励和表扬措施及竞赛和表演等评价形式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

经典诵读真的成为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2.取得了一些成绩。

①经典诵读活动中,以经典润泽了师生心灵,培养了师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背诵和读书习惯,掌握了较科学的记忆和阅读方法、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特别加强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学生能流利背诵古典诗词、《诗经》、《礼记》等经典诗文。

超额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诗词背诵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达到了要求,部分学生远远超过规定量。

④至少完成40万课外阅读量,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读物和文艺作品,初步形成审美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⑤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