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03-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报告

姜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前期研究报告目录1、对姜堰城市的初步认识 (92)1.1 概况 (92)1.2 城市主要特征 (92)1.3 经济发展状况 (93)1.4 社会发展状况 (94)1.5 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94)1.6 姜堰总体发展阶段判断 (96)2、姜堰城市建设与规划回顾 (97)2.1 城市建设史 (97)2.2 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97)2.3 上版总体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98)3、姜堰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99)3.1 外部条件 (99)3.2 内部动因 (100)4、姜堰城市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 (102)4.1 土地资源 (102)4.2 产业发展 (103)4.3 空间结构 (104)4.4 水资源 (104)4.5 生态环境 (105)5、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105)5.1 指导思想 (105)5.2 技术路线 (106)5.3 规划重点 (107)6、姜堰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08)6.1 区域分析 (108)6.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09)7、姜堰市产业发展战略 (109)7.1 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109)7.2 产业发展战略 (110)8、姜堰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11)8.1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11)8.2 城市化战略 (112)8.3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模式 (112)8.4 姜堰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113)8.5 影响姜堰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113)8.6 姜堰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114)9、姜堰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116)9.1 发展趋势 (116)9.2 规划理念 (116)9.3 战略措施 (117)10、姜堰生态立市战略研究 (117)10.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7)10.2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18)10.3 生态建设战略框架 (119)11、姜堰中心城区结构规划 (121)11.1 城市性质规模 (121)11.2 空间发展策略 (121)11.3 空间发展方向 (122)11.4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122)12、姜堰“三水城市”特色塑造 (123)12.1 “三水城市”特色资源 (123)12.2 特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24)12.3 姜堰城市特色塑造 (125)13、总结 (126)1、对姜堰城市的初步认识1.1 概况●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轴带结合、城 乡互动
“一带一轴”市域空间
“一带”-沿江城镇带
带状组团式发展,江苏省沿江 城镇带组成部分
“一轴”-淮江城镇发展轴
“点、轴”式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沿江城镇带:对接南京、镇江
扬州
往淮安
往泰州
主要客运走廊 镇江 南京 往上海 顺应宁镇扬城市同城化协调发展,城 市空间沿区域客运走廊东西展开、适 度偏重南部地区与镇江对接,适合扬 州城市发展的区域要求。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江淮生态廊道 中部分区
西部分区
东部分区
省域城镇空间结构
紧凑型城镇
开敞型区域
扬州
“一带、两轴、三圈、一极”
全市社会经济
南北差异明显
人口与城市化
• 人口呈南密北疏、轴线 分布的特征
城镇发展
全市现有中心城市1个 (扬州市区),县级市2 个(仪征市、高邮市), 县1个(宝应县),乡镇 75个(其中建制镇71个, 乡4个)。扣除纳入城区 的城镇,城镇个数为62个。
规划范围
市域:扬州市行政辖区范 围,面积为66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 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含 朴席)共235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约640平方 公里
长三角地区 城镇体系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2-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 能 3-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 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 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扬州市2030快速路规划

扬州市2030快速路规划5月6日,开发路跨京杭运河大桥东侧的开发路东延快速化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树木迁移等各项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实质性施工。
今年,我市将启动实施运河路北延(涉铁段、隧道应急基地)工程开建、运河南路南延前期研究等一批对城市发展影响久远、市民期盼已久的城建项目。
涉铁应急段全长约2.6公里,一般路段标准断面宽67米(不含预留铁路桥墩),主线断面宽26米,主六辅六道路横断面,主线时速80公里/小时,辅道时速50公里/小时。
去年底,江平东路东延应急涉铁工程征收工作启动,此次征收涉及约130户(具体数字以入户调查为准);征收范围东起金湾河,西止凤凰河。
经了解,这一轮房屋搬迁是为江平东路东延做准备,也是为北沿江高铁建设做准备。
据悉,为配合北沿江高铁建设,先行实施凤凰河至金湾河涉铁应急段,今年将启动江平东路东延工程非涉铁段前期研究。
未来,江平快速路将直通金湾路,成为分流文昌路过境交通,连接主城区、生态科技新城和江都区的重要通道。
如此一来,江广融合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扬州大市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扬子津路西延工程,作为扬州市“五横七纵”快速路网中的“一横”,也是连接西翼仪征市与扬州中心城区东西向的重要通道。
2020年5月,扬子津路(扬子江南路-润扬南路)正式建成通车,2021年扬子津路西延(润扬南路-吉安南路)已经基本建成。
吉安路至甘八线段正在施工,计划今年通车。
2022年3月,扬子津路西延二期工程(甘八线-345国道)发布招标公告。
未来全部建成通车后,扬子津路线路呈东西走向,西起画舫路,东至运河南路,路线横穿邗江区、市开发区,全长约14.7公里。
今年还将启动扬子津路快速化改造前期研究,西起扬溧高速,东至规划运河南路,全长约10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东南板块、东区、扬子津大学城板块,也能够通过快速路迅速到达滨江新城,板块之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
扬子江路准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司徒庙路—双塘路)下穿宁启铁路立交工程早在去已进场施工,目前工程的地下管线已全部完成,即将进行地面部分的拓宽改造。
江都市地质概况

江都市地质概况江都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东侧。
地处东经119°27′03″—119°54′23″,北纬32°17′51″—32°48′00″。
东接泰州市,南临长江,西邻扬州市,北连高邮市。
全市南北长55.75公里,东西宽42.76公里,面积1132.54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一、地形地貌(1)地形特征江都市地形地貌为江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中部较高、南北两侧较低。
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南北不尽相同。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岸,高沙平原,地面高程4.5—6.5米,南境沿长江一带为圩区,地面高程2.2—4米。
北部地处古泻湖堆积平原沼泽洼地的里下河地区,地势较低洼,地面高程1.8—3.5米。
(2)地貌成因类型①地貌成因类型—堆积地貌。
②地貌类型—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三角洲高沙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与洲地。
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浅洼平原、微斜水网平原。
③组成物时代—第四系全新统(Q4)④地貌形态特征: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所带泥沙堆积而成。
地势宽阔平坦,微向下游倾斜。
其中高沙平原以粘性土为主,亚砂土、粉砂次之,地面高程5—8米。
局部地区夹有泥炭。
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退却和人为改造而成,地势平坦,芦苇丛生,水系发育,湖沼密布,岩相变化复杂,组成物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富含植物根茎。
二、地层本市范围内钻井已揭露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寒武系、奥陶系。
(一)新生界1、第四系(Q)全新统如东组(Q4)岩性:早期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含海相化石,属河口相,气候湿凉略干;中期以黑色粉细砂为主,含丰富海相化石,为浅海相,气候湿热—温和。
晚期: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粉砂,有孔虫化石丰富,气候温暖,本组厚度10—60米。
江都全新统地层:以粘土为主,亚粘土、粉砂次之,属三角洲平原相,厚5—10米。
上更新统(Q3)可划分为二个组4个层段,为海陆交互相,岩性分为二大沉积旋回。
江都城乡未来发展规范

江都市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大纲党的十六届三中诗会在《决定》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等发展理念,并把城乡统筹放在首位,强调统筹城乡,逐蝉幽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建设领域是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突出江都主城区、强化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建设新农村,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社会和谐。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一)城镇发展战略1.“科技兴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加快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标,以保持城市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战略我国开放型经济已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全球化为我市重新建立竞争优势。
江都面临国际产业革命、国内产业振兴、货币适度宽松、长三角一体化、沿江开发以及重大基础设施聚焦江都等一系列机遇,江都市应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3.城乡一体化战略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具体应走突出强化中心城市,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逐步完善配套村庄集中居民点的路子,形成以现代化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4.“产业升级”战略应充分发挥沿江、沿交通线、沿运河的优势,充分发挥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的大交通优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理念,推进先进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实现产业内部重组和产业升级。
(二)城镇发展规划1.规划期限2008--2030年,近期:2008--2015年。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按各建制镇市域中心地位及各镇镇域人口规模、发展条件,规划分为“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三个等级规模结构。
中心城市——江都市区。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0-2020)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0-2020)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年)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2010年)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5、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邵伯镇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目标、原则与功能定位 (2)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3)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第五章总体城市设计 (6)第六章整体性控制 (7)第七章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9)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0)第九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0)第十章附则 (11)第一章总则第1条邵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该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该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第3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说明书及附图四个部分,主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文本与图则是该区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须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4条本规划文本涉及的指标是根据国家、江苏省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条例、准则以及新源县实际情况、结合长远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对于本规划文本及图则未涉及的指标、技术规定,均应参照国家、江苏省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准则执行。
第5条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本次规划区东至老淮江路及经八路、南至纬四路及规划园区六号路、西至高水河路、北至老盐邵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19.06公顷)。
第6条人口规模规划区规划居住总人口约6.8万人。
第7条功能定位邵伯镇城镇新中心,集行政办公、文教体卫中心、新兴商贸商务中心和生活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新中心。
第8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2011);4.《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GBJ137-2012修订);5.《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8.《江都市邵伯镇总体规划(2011-2030)》;9.相关专项规划及技术管理规定。
金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金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主要内容•总则(1)规划范围规划区:金坛市域,总面积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新丹金溧河、金宜公路、340省道、尧塘河、水北路、金章路、常合高速公路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旧城:西门大街、西环一路、横街、东门大街和东环一路围合的范围,总面积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近期:2013~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发展目标与策略(1)发展定位山水生态城市,精致休闲城市。
(2)发展策略优先保育生态、注重强化特色、实现差别发展、突出以人为本。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1)区域协调与南京,借力发展,共保生态,共塑特色;与常州,错位融合,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县市,差别化、特色化竞争,设施共享、生态共保。
(2)产业发展定位长三角区域特色农业展示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山湖特色鲜明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基地。
(3)人口与城镇化市域总人口:规划预测近期(2020年)为65万人左右,远期(2030年)为70万人。
城镇化水平:现状(2012年):52.06%;近期(2020年):67%;远期(2030年):84%。
中心城区人口:现状(2012年):万人;近期(2020年):36万人;远期(2030年):45万人。
(4)片区引导东部城市集聚发展片区:范围为常合高速公路以北的金城镇、高新区、开发区和尧塘镇地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7.11%。
定位为市域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和能级提升的重点发展区域,强化与常州一体化发展。
西部山地旅游度假片区:范围为薛埠镇、朱林镇和直溪镇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定位为以茅山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形成苏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山地旅游度假片区,重点培育薛埠镇为片区中心。
城乡空间以点状发展为主。
南部湖荡休闲度假片区:范围为常合高速以南的金城镇和尧塘镇地域,以及儒林镇、指前镇地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9.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城市性质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东翼生态宜居城市。
2、总体发展目标至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教发展显著进步、文化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2030年,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和谐新江都。
3、经济发展策略(1)第一产业——以载体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性载体的形成;加快农业服务性载体的建设;注重农业发展特色性载体的培育。
(2)第二产业——渐进式、跨越式发展相结合渐进式发展策略——升级现有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第三产业——优势强化、结构优化优势强化策略——提升优势产业的功能;结构优化策略—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
4、社会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
5、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完善治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交通发展策略区域差别化策略;交通引导策略;周边协调策略。
7、资源利用策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市域城镇体系1、城市化发展策略(1)集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
(2)城乡统筹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在加强城镇建设、突出城镇功能和发展质量的同时,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步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3)质量提升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应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文化品味,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各得其所,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
2、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09年底,江都市域户籍人口106.59万人,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8.52万人,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4.41万人,合计常住人口约100.7万人,城镇人口49.85万人,城市化水平49.5%。
规划期末(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130万人(户籍人口113万人),城镇人口101万人,城市化水平约7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30年江都市域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65万城镇人口的中心城区、2个7万城镇人口的重点中心镇、3个3.5万城镇人口的特色镇、6个城镇人口在1.5-3.0万的一般镇。
邵伯镇、小纪镇为市域西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空间增长极,是市域内重点中心镇;郭村为红色旅游特色镇,丁沟为空港特色镇;吴桥、丁伙、樊川和武坚为农业型主导的城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现状升级改造为主,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各自镇域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真武镇突出油田服务基地和旅游观光的职能;宜陵镇和浦头镇由于临近中心城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规划为工贸型城镇。
4、城镇空间结构采取重点开发与片区发展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江都市域构建“一心两片三极”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由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港区)共同组成的市域核心,是江都城市竞争力集中体现的区域,规划加强组团之间协调,尤其是主城区与港区之间在城市功能、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衔接,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片:根据现状空间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启扬高速为界将市域划为南北两个片区。
“南部片区”——交通条件优越,城镇发展的基础较好,未来在沿江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形成网络化的城镇密集区;“北部片区”——属于里下河水网地区,发展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形成市域北部的生态开敞空间。
三极:指邵伯、小纪、郭村三个重点中心镇及特色镇,是市域西部、北部和东部的三个重要增长极,规划加强城镇综合性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
5、市域交通坚持“交通引导、公交优先、设施调控”的理念,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
(1)轨道交通规划:①铁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
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联网、相融;新建淮扬镇铁路,北接新长铁路至陇海线,南接沪宁城际铁路,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
②城际铁路: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至南通,形成南京及江北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在江都市域内平行宁启铁路南侧走线,并于江都火车站设置站点,与江都火车站整合形成轨道综合交通枢纽。
(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二横一纵”三条高速公路,“二横”为沪陕高速公路和启扬高速公路,“一纵”为京沪高速公路。
规划共设置3处枢纽互通,8处服务互通。
(3)干线公路:规划形成“五横三纵”的公路网络。
“五横”由北向南依次为353省道、老328国道、新328国道和沿江高等级公路、老江平公路。
“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新237省道、安大公路、武嘶线。
(4)干线航道:规划形成“两横四纵”的市域干线航道网。
“两横”为盐邵河、新通扬运河;“五纵”为京杭运河、芒稻河—高水河、三阳河、野田河—红旗河。
(5)港口:逐步形成以件杂货转运为主导,矿建散杂货运输为辅助的综合性港区,远期适当兼顾集装箱运输的需要。
(6)机场:苏中江都机场位于江都市丁沟镇,按照4c级进行建设,按照4D级机场规划控制,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泰州、镇江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确定“一带、一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根据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江都段的运河遗产保护以水利航运工程遗产的保护为核心,将水利工程遗产与因大运河而生、而兴的聚落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整体加以重点保护,从而完整保护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及其周边环境。
(2)一片: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的保护,重点保护中大街和南大街以及大马头等沿街两侧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城镇轮廓线、“鱼骨状”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和屋顶平面)、沿街沿河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
保护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青石条板街道铺装,大马头、邵伯船闸等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有关的物质载体,沿街传统商业文化氛围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多点:引江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
7、市域旅游规划(1)旅游总体定位:充分体现江都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旅游特色,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品味,规划江都旅游形象定位为“水木仙旅、龙川江都”。
(2)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两带”旅游总体布局。
“一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两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
“一区”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里下河水域风光和人文景观,水产品养殖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园区较为集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互相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旅游挖掘开发价值较高,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两带”为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
沿运河旅游风光带:沿古运河岸线,重点打造水域风光、水利景观,建设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水利枢纽风景区以及运河游览线等重点旅游项目,沿运河两侧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旅游风光带;沿江生态风光带:结合江都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打造沿江生态绿廊,形成绵延流长的自然风光带。
四、城乡统筹发展1、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做大做强现代主城区。
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着力做大主城区,做强城区经济主板块。
积极呼应扬州城市规划建设,以文昌路东延为契机,突出舜天路沿线区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强化城市设计,注重道路的整体规划和节点的景观布局,加强沿路地块规划控制,加快启动村庄拆迁、企业搬迁、环境改造等步伐。
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启动商贸城西片综合改造,打造宁通路南侧景观;加快拆迁安置工程建设,实施龙川路南延、纬三路工程,形成“三横三纵”道路网络。
不断提升建成区规划建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北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等综合整治、改造建设,突出城中村、老小区的改造提升。
(2)加快建设沿江开发区。
依托沿江开发优势,用现代城镇综合配套的理念规划沿江开发,以沿江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大桥镇建设基础,着力打造滨江科技城,拓展沿江经济板块。